记录廿载巨变 守望最美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覆被地图集》一览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该图集是世界首部土地覆被地图集,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担任图集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陈宜瑜担任图集编委会顾问。图集历时6年,先后有来自中国科学院9个研究所和全国9所高校的240余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
该图集比例尺为1:100万,采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个时期的中国土地覆被数据集,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土地覆被情况在经济发展最快的这20年间发生的变化,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近20年来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对研究我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高度评价该图集,认为它是我国土地覆被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理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科学文献。
开创世界之最
在目前全世界分类级别最完备的土地覆被产品中,该图集监测范围最大、精度最高、序列最长。通过近20年的项目研究与积累,图集在面向生态评估、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既符合国际土地覆被分类标准,又切合中国土地覆被特征的6个一级类和40个二级类的分类系统。这一分类体系整体构架均衡,与国际主要分类系统可对比、可转换。
基于该分类系统,图集完成了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土地覆被数据统计,经过地面实测样点数据的校验和大规模交叉自检,最终得到了国家环保部门及各应用单位的高度认可,填补了我国土地覆被类型与参数一体化数据集的空白,完整记录了我国近20年来地表覆被量与质的演变过程。
该图集的编制将为深化我国在全球变化与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提供多个时间节点的基础信息支撑,也证明了我国在应对全球变化相关领域所独有的科学精神、科研态度和具体行动,展示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态度和决心。
实现技术突破
该图集创新性地使用了土地覆被类型与参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方法,创建了全国普适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方法与技术框架,发明了遥感辅助的土地覆被野外快速调查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和技术创新,构建了涵盖多源数据标准化处理、基于面向对象的自动化土地覆被分类、多重质量控制、独立精度验证和用户意见反馈的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将全国30米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产品的生产周期从4年缩短为6个月。
与此同时,通过该图集的编制,我国制定出了计算机制图技术支持下的土地覆被制图规范,构建了计算机制图与自动制版印刷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实现了地图集编制出版的全自动化。该图集通过采用全数字化设计,构建了地图集的基础底图、色彩、符号、注记4个数据库,将30米空间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直接缩编到百万比例尺的土地覆被地图上,革新了传统百万地图集的设计模式与制图工艺,用一本图集表达了三本图集的科学内容。
此外,图集采用专利技术“蝴蝶装”,打得开,铺得平,使每幅展开页的内容都能完整呈现。
共创智慧结晶
该图集得到了国家多部门的大力支持,是众多单位合作的成果,也是我国遥感领域积累20年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结晶。图集还争取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参量遥感监测及估算技术研究”,以及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合作课题“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土地覆被与地表参量遥感提取”的支持。
该图集自2011年开始进行数据生产,到2017年正式出版,历时6年,有来自中国科学院9个研究所和其他科研、教学单位的240余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壮大了我国土地覆被研究领域的科研队伍。
推动数据共享
由于该图集的基础数据需要大量的地面调查与观测数据作为支撑,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以及省级(市、区)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科教等部门与行业的100多家单位广泛参与,极大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研究的技术创新。
图集所获得的基础数据还支持了全国生态环境10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国家863计划“西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等重点项目的开展,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调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全国生态保护红线框架确定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和科学依据。这些基础数据的应用既验证了其科学性、实用性,收获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又避免了数据的重复生产,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我国数据共享的进程。
来源:中国测绘(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高端论坛|王家耀院士:再论地图文化和数据文化及其作用与意义
全息位置地图,你了解吗?
用地理文化发掘重庆之美——“每周一图”的思考与实践
北斗让中国北方沿海进入米级定位新时代
科学家至今难以解释的九个地球现象
编辑 / 郭 梅 审核 / 付 航 荐稿 / 汤求毅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