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万碧玉:智慧城市标准要做到“一城一策”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处于实践阶段,是加快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和关键时期。作为建设智慧城市最基础的工作,我国在国家标准建设、各城市标准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与国际标准保持了良好的互动,为国际标准作出中国贡献。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中国区)首批试点工作会在成都举行,会议通报了2017年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评审结果,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南海区顺利通过ISO最终评审,开始启动相关工作。据了解,2017年6月ISO决定启动试点工作,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遴选10个城市,对已发布和在研的11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进行为期两年的针对性测试和验证,其中中国5个城市,欧洲3个,美国和日本各1个,最终结果将于今年5月份公布。
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市川芳明告诉记者,此次遴选中国城市之所以占比较大,一方面缘于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智慧城市实验基数和规模都比较大,政府积极性高,城市参与度广,很多地区都有“智慧”的需求,是进行试点测试的首选。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立项的智慧城市标准达34项,发布5项,进入报批阶段的16项,处于草案征求意见、待送审等阶段的共13项。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建设已步入快车道。
当前是我国加快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和关键时期,2018年预计还将再发布10多项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制定标准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工作。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组织和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有不同理解,切入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标准工作就是要让各方统一认识,规范技术要求,将智慧城市的最佳实践固化下来,引导、助力其他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认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处于实践阶段,是加快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和关键时期。
2012年底,住建部发文表示将进行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作为评审参考,这一文件虽然较为框架性,但却为之后的标准建设提供了借鉴。我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之路也由此开启。
2013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高峰,各部委相继开展试点工作,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需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是在标准化方面却没有新的进展,各部委的考核标准也只局限于自身领域,覆盖面不足。直到2013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组建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正式开始研究制定国家标准,而后又与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初步建立我国智慧城市整体评价指标体系,2020年实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实施和应用。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是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2016年11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正式发布,涵盖新型城镇化、高端制造、交通管理、工业安全、农业服务、文物管理等多个方面。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国家标准委广泛征集地方和各部委的意见,在万碧玉的印象中,“大大小小的讨论会开了无数次,对个别难度高、协调范围大的指标甚至还进行了二次意见征求,最终才形成初稿”。
2017年世界标准日,国家标准委又集中发布了《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3部分:信息资源》和《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据相关人士透露,2018年预计还将再发布10多项标准。
智慧城市国家标准是基础的、通用的标准,各市要形成自己的模式和指标,做到“一城一策”,才能更好地发力智慧城市建设。
对于已发布的国家标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山东标准院首席研究员钱恒表示,总体组将根据分级分类的原则,从智慧城市的业务框架、技术参考模型入手,在全国进行符合性测试和推广。他强调,评价指标的目的在于让城市进行自我检查,改善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佛山市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告诉记者,建设初期,南海区的智慧城市聚焦点多集中在基础信息化上,通过与其他城市交流,对标国标委相关标准后发现,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打通部门壁垒、统一标准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成都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大数据处处长郑军也发现,虽然成都已在智慧城市领域探索良久,但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仍与《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便民惠民服务上还有很多不足。为此,成都市将“互联网+社会服务”进行重点建设,目标就是让市民真切感受到“智慧”的存在。据介绍,目前成都已在支付宝上线了超过40项城市服务,其中车辆违法查询已覆盖了全市500万驾驶员和400万车主,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00万。同时,成都还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络、无线连接等无线传输技术,实施公共无线视听工程,推进城镇重要公共区域、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热点覆盖,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0个城镇公共热点,形成无线传输覆盖网络,进一步推动“智慧社区”“视听乡村”建设。
不仅如此,郑军告诉记者,接下来成都还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成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标准、互联互通标准,以及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治理等领域的专项标准。
对于各城市的规划,万碧玉认为,“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很重要没错,但它是基础的、通用的,城市关键还是要形成自己的模式和指标,做到‘一城一策’”。
积极参与国际各类标准的讨论和制定,能建立和加强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智慧城市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在推动国家标准建设的同时,“中国标准”还与国际标准保持了良好的互动,以保证“中国标准”在开始制定时就与世界同步,并为国际标准作出中国贡献。不仅中国城市积极参与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测试,中国专家也在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担任重要领导和技术职务,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万碧玉认为,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互动,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在设计、规划和成熟度模型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国标准,“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建设多侧重于评价、评估,比较全面,国际标准建设则相对比较具体,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例如智慧能源,国内标准可能会考虑国家电网的布局,而国际标准则会关注发电厂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及与城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能将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化成果推广到国际标准化体系中,吸引国内外产业界的关注。
钱恒也认为,参与国际标准测试,能够让城市拥有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不再扮演单纯的学生角色,而是要通过测试、验证与标准制定者互动起来,将标准中与城市不相适应的内容和问题反馈给国际标准组织,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同步,又能为提升国际标准作出中国贡献。
在顾耀辉看来,不管是城市管理者还是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各类标准的讨论和制定,都能够建立和加强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智慧城市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编辑 / 高敬凯 审核 / 盛兆阳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