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故事知多少——《湖北省历代地图成果概览》正式出版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地图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近,近到我们已经渐渐感受不到她的存在,大到一座桥梁,小到一次外卖,人们的生活无时不刻地和地图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一张张地图到智能地理信息平台,地图的故事随着时代变迁也在不断变化。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地处祖国腹地,自古是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军事要塞,在朝代更迭中,更是流传下来大量的、优质的、内容丰富的、种类多样的历史地图资源。《湖北省历代地图成果概览》(以下简称《概览图集》)将纵观古今,把千百年来荆楚大地上的地图故事讲给你听。《概览图集》由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编制,于2017年12月正式出版。
1、 历史变革,地图上看
禹铸九鼎,既有荆州;春秋战国,始建楚国;
元明时期,设置湖广;湖广分治,始称湖北。
《概览图集》收录的古地图自南宋著名的《禹迹图》开始,既包括赫赫扬名的《坤舆万国全图》(明1602年)、《扬子器跋图》(1512-1513)等大幅面地图,也包括《楚地执掌之图》(宋代)、《湖广行省所辖》(元1330-1332年)等舆图珍本,纵贯古今,真实直观地展示了湖北在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历史风貌。
《禹迹图》局部(南宋1136年)
该图标注有与湖北相关的古行政区名,如蕲、兴国、黄、鄂、汉阳、安、襄、郢、荆门、江陵、房、光化等,以及大别山、武当山、荆山、内方山(一曰今钟祥西南的章山,一曰今武昌大洪山)、陪尾山(今湖北安陆市北)等山脉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政区名既有商周秦汉时期的古地名,如郢、鄂等,也有唐宋时期的地名,如“光化”地名源自宋代设立的“光华军”,取自“光大王化”之意。“兴国”地名亦源自宋代设立的“兴国军”。
《湖广行省所辖》(元1330-1332年)
图出自《事林广记》,该书是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式的民间类书。湖广行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是江南三大行省之一,控制着鄂、湘、桂、琼、黔等地区,行省治所设在武昌,其所辖的路州有武昌、岳、澧、施、绍庆、辰、常德、兴国等及海南岛上的琼、儋、崖、万共43个行政名称。
《大清分省舆图》之《湖北图》(清1754-1782年)
《湖北图》主要表现了清代湖广分省之后,湖北的行政区划,图上标注了清代湖北10个府、60余县的行政区划,以及荆州关(明清时期工部在荆州设立的征收竹木的税关)、名人旧宅(例如屈原、宋玉、孟浩然等)和一些古迹胜景等。
2、地图故事,讲给你听
《概览图集》呈现古近代舆图作品162幅,现代地图成果269幅,并均配有地图解读说明。方圆之间,地图故事跃然纸上。解读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成图年代、制图背景、作者简介等基本情况的介绍,还有地图文化、典故、事件等拓展内容的说明,成为读者理解地图的指引。
地图出版业的盛行
明中后期是我国地理书籍出版非常兴盛的一个时期,主要以地理志、方志、舆图志为主体,官府、私学、个人出版的舆图(集)互为参照,彼此纠正,种类繁多、体例规范、内容广博,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向。明代舆图的准确性得到长足发展,大量运用“图例”,使用“二十四法”等地理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意向”制图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弊端。
《杨子器跋舆地图》局部(明1512-1513年)
《杨子器跋舆地图》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绘本彩色地图,也是现存最早的具有地图符号系统的古代地图,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无限智慧。图中标注了明代前中期(正德年间之前)湖北的行政区划,即湖广布政司下属的武昌府、黄州府、德安府、襄阳府、荆州府等府,沔阳州、安陆州两个直隶州和兴国州、均州、蕲州、夷陵州、归州、随州、荆门州七个属州,以及嘉鱼、蒲圻、崇阳、通山、大冶、咸宁等二十余县。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志书盛行,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但限于测绘技术的滞后,地图并没有为传统地理学找到更明确的实践和应用出口,而是大多以游历、方志为地图主体内容。而清代地图内容则更加丰富,包括军事、漕运、驿站、行盐等多个专题,地图的应用与影响得到空前的发展。
亚新地学社出版物,以上所列分别为《新中华民国分省图》、湖北明细地图(1935年)、湖北省明细地图(1938年)、《湖北分县详图》(1929年)、湖北省明细地图(1947年)、湖北形势详图(1948年)。
武昌亚新地学社是在邹代钧创立的武昌舆地学会(光绪二十四年创建)的基础上,由其族侄邹永萱创建,是我国最早的民办地图出版社。亚新地学社在邹永萱及其子邹兴矩、其孙邹新垓的苦心经营下,历时半个多世纪,出版各类型地图和地学书刊达三百多种,是我国近代史上成立最早、出版地图最多、社会流传最广的一家私营专业地图出版社。1953年,亚新地学社与国内十余家私营地图出版社合并为“地图出版社”,后更名为“中国地图出版社”。
亚新地学社的成立,代表了当时我国近代地图出版业的兴起和发展方向,标志着我国近代地图出版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突出体现于三类地图在当时国内领先或优于其他同类品种:一是小比例尺地图特别是袖珍地图册;二是以边界图、国耻图等“时事地图”为代表的专题地图;三是大比例尺的分省地图,如《新中华民国分省图》、《中华民国分省图》等。分省地图册在国内独树一帜,解放前国内尚无几家出版过分省地图集册,而亚新就占了十之八九。
3、时代变迁,引人深思
比起文字资料,地图对历史记载更接近真相,同时既具有直观信息的史料价值,又具有潜在信息的挖掘价值。从历代地图中寻找蛛丝马迹,也成为历史地图留给当代的无限宝藏。如今武汉市的经济中心汉口的崛起就是这宝藏的冰山一角。
汉口的崛起:沙洲经济、商业贸易
《江汉揽胜图》(明代中期)
《湖北武汉全图》(1876年)
鸟瞰、俯瞰图是古代地图手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通过写实的手法、色彩的渲染,在真色实景的基础上突出城市的标志性地物和典型特征,是研究城市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工具。《江汉揽胜图》《湖北武汉全图》运用俯瞰的手法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沿江的水运、贸易、市井、建筑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1876年海运垒画馆刊行的《湖北武汉全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以“武汉”命名的武汉历史地图。此时的汉口虽有一定的建筑,但远没有武昌府城和汉阳府城的繁荣景象。
《武汉略图》(1904年)
《武汉略图》是武汉乃至长江流域最早的实测地图,该图属于1∶5万地形图系列,主要展示了此时汉口的路网密度和城市范围,可以看出因地形关系,武昌和汉阳的城市发展反而受到了限制,汉口则因平坦的地势沿江展开并呈网状向内辐射。
《汉口市与各国租界略图》(1908年)
《汉口市与各国租界略图》主要反映了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以及比利时租界预定地在汉口的位置分布,同时也详细的标注了在汉口沿江的洋行、商埠、公司等。该图选自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所著书中,当时正在迅速崛起的汉口被作者称为“东方芝加哥”。
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之《武昌城》中的汉口(1912年)
《最新武汉三镇汉口武昌市街详图》中的汉口(1939年)
《最新武汉三镇市街详图》中的汉口(1946年)
通过对比1912、1939、1946年三幅实测武汉地图汉口区域可以发现,在这三十余年期间汉口的城区范围扩展速度非常快,道路和居民地也日趋密集,码头航道绘制精细,整个城市发展呈现明显的线性模式,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贸易地位以及租界带动的地块化城市规划模式,使得汉口迅速地扩张成为了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后记:
地图故事数不胜数,《概览图集》尽力地整理湖北省的地图资料也只是取其精华,本文更只是管中窥豹。《概览图集》全书共收录了地图成果资料近430余幅,地图故事层出不穷,希望以此为契机,能够抛砖引玉,来推进当代制图技术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吸引海内外地图学者对湖北地图故事加以研究和推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保留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宝贵财富。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编辑 / 张洁 审核 / 孟博文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