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大学李清泉校长:改革创新是深大永恒基因

孙颖 慧天地 2020-09-16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日前发布2018中国最具财富创造力大学排行榜,其中,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问鼎榜首,校友总财富接近6000亿元。即将迎来35岁生日的深大,培养出马化腾、张志东、李书福、周群飞、史玉柱等一批商界精英,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探索者、引领者和实践者。

深大校长李清泉在朋友圈转发了上述新闻,并附文“深大为校友的成就感到自豪、骄傲”。在这位工程测量专家看来,好大学和一般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培养人的能力,后者培养人的技能。深大希望给予学生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能力,希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深圳、广东乃至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深大将在哪些方面着力?今年的招生专业、人才培养等有何变化?日前,李清泉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透露深大快速发展的“密码”、将要开始的重大改革举措,以及他对深大未来发展的思考。


谈高校教育

好大学培养人的能力而不是技能


创办于1983年的深大,可谓改革的代名词。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学分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其带来巨大声誉。近年来,深大实现跨越式发展,被称为全球进步速度最快的高校之一。

数据显示,深大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综合实力和学术表现显著提升:有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本科招生分数线稳居广东省内前4位,且招生规模最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是首批全国双创改革示范校;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科研经费年增长40%,突破10亿元;国际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蝉联国内高校第一……“改革创新是深大血液里永恒的基因。”李清泉说,近些年深大取得快速发展,也是该校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建校35周年的节点,深大将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高等教育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和值得去探索的地方。”李清泉说,未来,深大还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特别是结合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以及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更大胆、更有担当地推动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比如不断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建设核心课程、品牌专业、培养特色拔尖创新人才三个方面展开探索等。

“我认为好大学和一般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培养人的能力,后者培养人的技能。”李清泉说。他表示,对这些改革很有信心,也相信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方面,能有深大应有的地位。

他同时强调,深大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围绕深大发展目标来改革,深大的目标是成为高水平、现代化一流大学,进入全球高校前五百、全国高校前五十行列,“我们的改革不是运动式的,而是潜移默化一点点推进。每个改革步履不大,但目标是清晰的,这样就不会存在改革重叠、打架甚至走回头路的问题。”

   

谈个人发展

“不希望成为高高在上的校长”


2012年出任深大校长,李清泉在深大工作生活了6年多时间。尽管日常管理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仍然坚持两件事:一是给本科生上课,二是做科研。在李清泉看来,一线工作的经验对从事大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去讲课,可以感受教学设备好不好用;去做科研,就知道科研设备共享情况怎样、报账是否方便等”。

给本科生上课,还有一个初衷就是希望以身表率,引导更多“大咖”教本科生。“给本科生讲基础性的知识,比较辛苦,却非常有意义。名教授们有丰厚的学科知识积累,会把很多内容讲得通俗易懂,而且会给学生很多启发及自信。”李清泉说,深大明确要求包括引进的院士、特聘教授等,都要给本科生上课。未来会通过检查、督促等使该项规定更好“落地”。

每月的校长午餐会,李清泉会准时出席,与20多位深大学子吃饭聊天,“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对学校有什么诉求,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学校的发展”。在李清泉看来,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很难把大学管理好。

因为可以引用他们喜欢的偶像、影视剧来讲人生哲理,李清泉被学生称为“最潮校长”“最萌校长”。对此,李清泉笑称:“大学面对的教育人群是18岁到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是学校的主体,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机会去了解他们的想法。”

最希望学生怎样评价自己?“一个比较了解或者理解他们的校长,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李清泉说。

从事了20多年大学管理工作的李清泉,今年多了一个身份,即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是在深人大代表中唯一一位教育界人士。李清泉坦言参会经历让他学到很多东西,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未来他将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履职水平和能力,体现作为教育界代表应有的责任。


对话

关键词:人才培养

将设立荣誉课程和荣誉学位


南方日报:深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何设想?

李清泉:粤港澳大湾区一定是靠创新驱动发展,而这背后一定要有高素质人才作为后盾,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需要从海内外引进,另一方面也需要靠自己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大学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从原来培养建设者,逐步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深大就在转变,从最初的以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并重、教学科研并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深大现在也在加大调整力度。比如我们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一些本科专业做调整,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等。通过这些调整,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深大学习。

南方日报:能否介绍一些更具体的人才培养举措?

李清泉:我们今年将新增金融科技本科专业,这是一个文理交叉专业,既要懂信息技术,也要了解金融知识,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再比如去年我们新增的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就面向国家城市化与信息化两大发展趋势,融合计算机、测绘、地理信息等基本知识,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南方日报:这些专业都是精英式培养?

李清泉:类似于精英式培养。深大现在有30多个特色班或基地班,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多样化,有的是通过高考直接招生,有的是入校后进行二次选拔。我认为本科人才培养不要搞单一模式,需要通过多种模式去探索。

我们今年将会设立荣誉课程、荣誉学位。荣誉学分的课程比普通课程难度要增加50%左右,如果拿到了相应的荣誉学分,那毕业时除了获得深大的毕业证、学位证外,还会被授予额外的荣誉学位,每年只有5%的毕业生才能拿到该学位。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追逐更高的目标。如果考90分和考60分都拿一样的毕业证书,学生就会想“干吗考那么高”。


今年将新增六个本科专业


南方日报:对大学专业的“与时俱进”,您怎么看?社会上也有人批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李清泉: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确实有滞后的嫌疑,全世界高等教育都存在这种现象。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做调整,但也不能天天变,因为一个培养方案出来后需要有个完善、成熟的过程,如果天天变,就会永远处在不成熟当中,这对人才培养不利;另一方面,我认为大学应该更多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及能力,着重于素质培养,这会让人受用终身。

我们发现,毕业生选择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契合度并不太高,所以我们希望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大学培养学生只以就业为目的,那培养标准就太低了。我认为好大学和一般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培养人的能力,后者培养人的技能。

南方日报:深大怎样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匹配社会需求?

李清泉:我们每年会微调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变化、课程变化等做调整。比如今年我们将分批次把90多个专业压缩到70个左右。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将新增6个本科专业,包括德语、西班牙语、休闲体育、口腔医学、社会学、数字媒体艺术。增加这些小语种专业就是因为我们发现深圳的小语种人才比较短缺。


关键词:科研创新

明年底或有逾15位院士就职深大


南方日报:在科研创新方面,深大有何新举措?

李清泉:去年我们就提出要实现“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在未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我们会把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作为抓手。我们会关注交叉前沿,比如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海洋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通过每年建若干个平台,来吸引优秀的领军人才。预计明年年底,大概会有超过15位院士来到深大全职工作。

南方日报:外界认为,要补上深圳源头创新的短板,大学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此您如何看?

李清泉:基础研究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除了大学、研究院所外,一些企业也正在发力。总体来说,大学做的肯定要多一些,大学也更适合做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自由探索,且要有允许失败、宽松的环境鼓励这种探索。我希望深大能够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作用。

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可遇不可求,不是靠计划能得来的。我觉得深大整体的科研水平、规模提升后,自然就会冒出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产生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也许若干年后我们还真再培养不出一个马化腾,但这并不代表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就降低了。我觉得不能以一个单项的指标去评价学校。未来深大对城市的贡献肯定比前30多年要大。


关键词:队伍建设

留住优秀人才不单单靠待遇


南方日报:现在高校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深大有何计划?

李清泉:这其实是我们的一个痛点。我们既要关心新来的人才,也要平衡已有的人才,还要和其他学校去竞争优秀人才,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有挑战的事情,也需要很多智慧。我们要尽可能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让优秀人才“来得了”“留得下”且作出成绩,这不单单是待遇问题,还有很多软性的东西,比如管理水准、服务配套等,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也是我们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我有个“帆船理论”,大学的前进像一艘帆船,如果什么都是平衡的,干与不干都是一个样子,学校就会死水一潭,所以需要制造一些不平衡,让其产生前进动力。校长就好比帆船的舵手,需要保证帆船既有向前的动力,同时还要左右平衡,不能翻船。在过程中,也要懂得借各种政策的“风”,让船朝着目标高速行驶。


关键词:医学布局

综合型大学是深大创办医院最大优势


南方日报:去年以来,深大在医疗方面有很多大项目落地,您也曾说,未来深大或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这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李清泉:以我的经验,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是一个综合性大学的标配,也是综合性大学PK很重要的地方。没有高水平的医学院、医院,就不可能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学。2012年我就任深大校长时,深大医学部才成立,我看到这是学校未来发展重要的增长点,也因为医学教育和附属医院工作相对比较复杂,我就亲自抓医学部的工作。通过这些年努力,大家慢慢发现,医学部和医院是深大建设高水平大学有底气的地方。同时,高水平医疗也是深圳发展的一块短板,需求量大、期望高。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有所作为。

南方日报:深大的附属医院有何竞争优势和特色?

李清泉:优势在于深大是一所综合型大学。医学与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合性大学办医院,可以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比如研究精神病,就可以由心理学专家和神经学专家一起来研究。还可以发挥大学品牌优势。一所医院从“起步”到形成影响需要很长时间,但因为是深大附属或直属医院,就会缩短时间。可以说医院借力大学,大学借力医院,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关键词:基础教育

深大要形成自己的基础教育品牌


南方日报:近些年,深大与基础教育界的合作也在加强,在这方面的“布局”背后又有何考虑?

李清泉:目前深大师范学院还是深圳基础教育师资重要来源,尤其在艺术、体育类师资方面。我们要为深圳基础教育输出优质教师,包括进行师资培训。去年底,我们在师范学院(部)成立附属教育集团,一方面为深大学生提供实习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个集团成为基础教育界的品牌。

南方日报:未来会加大深大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等基础教育发展壮大?

李清泉:我们不是要做多大,而是要做多精,形成深大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深圳基础教育界竞争很激烈,在夹缝中杀出一条路也比较难。未来我们主要还是从师资、理念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基础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变革期,如果能比较快适应新变化,可能会进步快一些。我们希望深大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能进入全市中学前五名左右。


关键词:协同发展

粤港澳高等教育要形成完整生态圈


南方日报:今年两会,您提出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得到社会强烈关注,也有人评论说“想法很好,但推动落地很难”,您怎么看?

李清泉:这个建议在开全国两会之前就已经准备了,包括跟香港、澳门、内地的教育界同仁讨论。实施起来面临许多困难这也是事实,是我能够预料到的。

我提这个建议,是基于我对湾区高等教育的观察和理解。我认为建设世界级的湾区,一定要有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作支撑,还要让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比较和谐的生态圈。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发展不平衡,也还没形成完整的生态圈,所以需要补这方面的缺陷,需要一些新构思,在不打破现有机制的同时去做一些创新和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建议呼吁大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同时提出一种设想,供决策者去思考。

南方日报:生态圈指什么,如何建立?

李清泉:举个简单例子,香港高校整体水平不错,但香港没有强的创新活动或高科技产业和其高校相呼应;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很好,但其高等教育还不够强大;广州高校很多,但毕业生真正留在广州的并不多,所以实际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建立生态圈需要把高水平大学、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包括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纳入,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协同创新的整体,就像硅谷那样。

我希望湾区联合大学能在这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在联合大学框架下,将湾区内的高校或企业和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建立联合学院或实验室,通过若干个这样的平台,营造出一种氛围。

南方日报:高校协同创新已经到了必须要做的时候了吗?

李清泉:是的。有了协同创新的整体后,才能产生聚合作用。比如如果有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这样的平台,就可以对创新要素起到加速聚合,以及连锁反应的作用。而且未来粤港澳的发展需要新的抓手,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

来源:南方日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期待创建一所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访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代表

高端论坛|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分析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感恩母校,回报社会

高端论坛|深圳大学李清泉校长:从Geomatics 到 Urban Informatics

编辑 / 孙浩南  审核 胡方霞 卞艺潼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