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重视地理信息技术的民生应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测绘地信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Author 陈常松等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当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即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可以免除匮乏。民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矢志不渝的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马克思认为,社会成员的需求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直接表征就是民生需求,包括以解决人民温饱为目标的基本层次,以促进人民基本发展为目标的中间层次,以及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级层次。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党的根本宗旨,指出“一切群众的生活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和发展民生优先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民生提到了新的高度,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核心民生指标,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作为以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始终坚持并真正做到对接民生需求、满足民生需求,推动地理信息技术更广泛更深入地服务民生,才能够找到“我是谁”“为了谁”“怎么办”的终极答案。
一信息技术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当前,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解决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习近平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当前,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解决人民温饱为目标的基本层次已经成功跨越,回应和满足人民对于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领域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而每一个领域需求的实现,无不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
正因为如此,我国在构建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高度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此同时,我国在部署信息技术创新和发展时,特别注重民生应用。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提出加强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在疾病防治、灾害预防、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提出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卫星导航大众应用规模化发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惠及民生作为国家信息化基本方针,提出紧紧围绕人民期待和需求,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社会服务便捷普惠作为重要目标。
二
地理信息技术改善民生大有可为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能够为解决和改善民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快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地球系统进行综合动态监测和定位的技术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在解决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例如,在基本民生需求方面,可以将地理信息更深层次地应用于环境健康和危险因素分析、高危病源跟踪定位;应用于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保障全民饮食安全;应用于智慧交通建设,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在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方面,地理信息可以用于更加准确、精细地监测资源环境及生态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特别是在社会保障领域,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产生更加贴近民生的新服务,在儿童关爱、居家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地理信息技术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价值,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英国将位置信息作为基础设施的基本部分,制定实施了《英国位置信息基础设施战略》,通过立法支持地理信息在交通管理、土地登记、财产评估、突发事件应对、海洋保护、气候变化监测等民生领域中的应用。在加拿大,2013年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GDP的总贡献占加拿大GDP的1.1%,提供了19000个工作机会。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估计,美国地理信息产业在2011年产生了大概730亿美元的收入,并且带来了至少50万份高薪工作。美国劳工部预测地理信息行业将是下个十年创造最多新工作的三大行业之一。在具体应用方面,更先进的导航系统具备接收交通事故、道路维修和拥挤区域等实时交通信息的能力,能够对降低排放、减少拥堵起到促进作用。车辆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实时传送车辆位置和其他车辆监控信息,从而更好地保障车辆和司机安全。荷兰交通机构通过来自移动电话的个人位置信息预测交通堵塞。
三
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应更加顾及民生需求
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在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于民生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社会管理方面,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领导机关决策系统、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在社会管理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移动出行方面,车辆和行人导航应用基本普及,各类运营车辆、船舶的位置监控已成标配,互联网+地理信息+车辆(人、饭店…)等形成的酒店定位(携程、去哪儿)、热门餐馆定位订餐、网约车(滴滴、优步)、公共自行车租赁、交友(微信摇一摇、陌陌)等各种新型应用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守护人民财产安全方面,用地理信息语言描述的地理位置、房屋面积、房屋结构、产权归属等不动产信息构成了不动产的法律要件,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在应急响应方面,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解灾情、指挥决策、抢险救灾及恢复重建不可替代的支撑手段,在抗击汶川、玉树等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大显身手。在可穿戴设备方面,基于北斗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可穿戴式设备(手表、手环等)等,已经开始渗透到老人和儿童关爱、宠物护理等社会服务领域。在环境监测方面,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源监测、城市空间扩展、植被覆盖变化、地表沉降监测,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地理信息建立的精准治霾系统,更是直接呼应了人民对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在农业生产方面,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与管理、精细农业,对于13亿中国人填饱肚子吃饱饭做出了应有贡献。
尽管取得了上述重要进展,综合考虑我国当前地理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民生应用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我国在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于民生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关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民生应用意识
习近平在2014年中科院院士大会上谈到科技创新时,曾经专门谈到过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问题,他说“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时间已经过去300多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测绘地理信息已经远非清朝政府所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明确测绘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地位,“服务”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的核心,“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大局”已经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宗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也已经产生显著效果,并正在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但相对而言,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满足政府管理决策、经济建设等的需求上,对直接面向人民群众、面向百姓的直接民生需求重视不够,着墨不多。在当前中央将民生问题提到新的高度、赋予更丰富的时代内涵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牢固树立改善民生是最大的发展的思想,从满足人民群众新时期更高层次的民生需要出发,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民生应用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研究,从更多关注百姓切身感受,更加深入的体现民生考量,更多地给百姓带来长远福祉出发,制定一系列新安排和新举措。
(二)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主体在发现潜在需求、把握市场动向、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具有天然敏锐性。实践证明,地理信息和民生需求能够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理信息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快速发展。因此,促进地理信息技术的民生应用,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培育市场,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供求在地理信息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拓展地理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挖掘和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地理信息服务需求,释放地理信息消费潜力。在这一前提下,针对市场存在的趋利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先天缺陷,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位置信息基础设施等直接面向民生的基础设施和产品,培育地理信息在智能交通、电子商务、休闲娱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新市场,开展地理信息产业统计与市场研究,为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三)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重点进一步向民生倾斜
推动地理信息技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声音,把握群众期盼,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工作、生活、社保、医疗、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民生需求作为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安排工作、谋划发展时将为民惠民作为基本方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和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发展成果的基本标准。在构建地理信息公共产品体系时,更多地考虑全社会对利用地理信息改善工作生活的基本需求。充分挖掘技术发展和利用潜力,最大程度地利用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发展成果,研发和提供改善民生的新型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加强在环境保护、社会服务、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等与人有关系的领域应用。加强同民生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深化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在民生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共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
来源:国家测绘地信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本文作者为陈常松、阮于州、陈熙等。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北京大学邬伦教授:地理信息行业危机与机遇并存,需要呼唤教育变革大咖谈|胥燕婴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
地理信息技术打造“数字中国”
地理信息:是产业?是行业?还是专业?技术?
编辑 / 肖紫寒 审核 / 卜玺 杨长龙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