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论坛:GIS的未来与人才培养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CGF圆桌——杨昆教授三问
主持人:杨昆,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信息学院院长;
参与讨论的嘉宾分别有(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吴志峰,广州大学教授,地理学院院长;
黎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刘永,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吴立新,中南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孙群,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邬伦,北京大学教授;
华一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一问:随着技术的革新,GIS像空气一样变得不为人知,是更重要了,还是逐渐消失了?
吴志峰教授认为,至少在我们可预见的阶段,GIS仍将保持它存在的独立性,它在地球表层,在地球的深部,只要有外太空的存在,就需要有地理信息的存在。
黎夏教授认为,技术的变革意味着“传统”GIS的不复存在,但它会以新的面貌出现。
刘永教授认为,空间信息无处不在,GIS不会消失,但一定需要优秀的人才在技术、应用等方面创新颠覆。
刘永教授
吴立新教授
吴立新教授认为,GIS变成了空气是一个好的提法,它成为了空气中的氧气,不可或缺。
孙群教授认为,GIS有其内涵,且它的服务范围和能力远远未被挖掘出来。
邬伦教授认为,GIS永远不会消失,而且概念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但我们应思考,共享出行、地图导航等新的技术和应用为什么不是出自我们之手。
大家对当下关于GIS存亡与否的讨论,都有深入的思考,虽前路艰难,但GIS不死,每一位专家都充满了信心和智慧去迎接新的挑战。技术在变,潮流也在变,但是有一个不变,就是时空不变,所以GIS的前程不会变。
二问:腾讯的微信出来,我们的交流方便了;阿里的电子商务出来,我们购物方便了;百度的地图出来,我们出行方便了;那么未来五年,GIS会出现何种变化,让我们的何种方面更加方便?
吴志峰教授猜想,技术的变革,产品的革新是随需求变化的,未来五年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GIS技术及产品的发展、应用方向应该会是移动端。
吴立新教授认为,未来五年,GIS就是要借助于强大的物联感知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服务技术,来实现技术、产品、服务的升级。
孙群教授
华一新教授
孙群教授认为,未来五年的热点将是自动驾驶的高精地图。
邬伦教授认为,未来五年是GIS跨界、融合的过程,谈不上革命性的创新创造,但在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上,一定是人工智能。
华一新教授也认为,未来五年难有突破性进展,在数据量、分析能力、应用方向上会有较大提升。
大家对于未来五年,GIS技术发展、产品服务拓展都有自己的猜想。技术、产品、服务范围涵盖广大,变化无穷,有一点是肯定的,GIS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对社会做的贡献越来越大,为社会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多。
三问: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来适应未来的变化?
吴志峰教授认为,未来的GIS人才培养一定是要满足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既要瞄准社会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要培养有思想和灵魂的人才。
黎夏教授认为,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方法,不可以一刀切。
黎夏教授
邬伦教授
吴立新教授认为,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是要超越人工智能的,是要有独特的思想的人才。
孙群教授认为,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先进,一定要培养有扎实基础,并勇于创新的人才。
邬伦教授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依托学校学院的传统优势,并与时俱进;同时,要注重对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
刘永教授则从她在企业和高校工作多年的经验,提出在推进高校GIS教育的同时,也要补充以职业教育,高校教育毕竟不能做到完全接轨市场、企业,那么就用职业教育来为产业需求、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等。另外,还要注重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与市场接轨的机会。
问题聚焦——GIS高校教育革新与思考
11月21日上午,针对GIS论坛聚焦的问题,慧天地等多家媒体一同采访了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杨昆教授和广州大学地理学院院长吴志峰教授。
杨昆教授
吴志峰教授
关于GIS发展,吴志峰教授分析,以前,遥感和GIS还是地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高精尖武器,很多东西依赖于学科或者是方向技术,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实验室遇到问题,它已经不能把技术作为独特的手段,这些都成为常规武器了。所以这个时候很多重点实验室都在想,将来GIS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把自然与环境信息系统这种Technique作为实验室的研究导向还是将来的科学问题的驱动。
杨昆教授说,现在GIS本来发展很困难,过去很火,火实际上是火到计算机身上,火到软件身上,没有火到自己上。GIS以前所谓创新不是你的创新,都是计算机的创新。计算机喊什么口号就跟着喊什么,计算机敢喊数据共享,你也就喊空间数据共享。计算机讲大数据,你就说地理大数据,永远都没有自己的东西。其实GIS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只有在你解决地学问题的过程,地学计算问题,这才是GIS的核心。30年前地学发展遇到瓶颈,GIS的出现打破了地学研究手段不足的僵局。但是现在发现,前面我们搞得不是GIS是计算机。那么“我是谁”?所以可以这样说,30年前是GIS救地学,30年以后可能要靠地学来救GIS。因为真正属于GIS的东西,不是我们在计算机里面用的多好,你把计算机用来解决地学问题,它还是计算机问题,还是属于计算机应用在地学领域里面的问题。但是地学本身的问题是地学本身的定量表达,以及对地理量的规律的这种模拟、这种预测,这才是地学的问题。
如果GIS要独立存在的话,要汇入地学主流,在地学里面成为一个“地学计算”的东西。比如今年中国地理学会专门的成立了一个叫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也是觉得发展到现在,要把模型,把数据分析或者关于地学的知识和信息要强调出来,这才是我们GIS未来要发展的自己的东西。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吴志峰教授说,今天的GIS本科教育,背景没有分的那么细,比如说计算机背景、测绘背景、地学背景,越来越走向融合。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会想加上四大板块的知识,传统的地学知识、GIS核心课程(比如空间数据结构、地图学)、测绘和测量知识、遥感知识,当然还有计算机编程相关领域的知识。这种专业设置一定要有专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杨昆教授表示,我们构建了地理信息类专业3332教学体系,实践成果获得了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个3332是什么?首先,三大学科背景:地学、计算机、测绘学。也就是说,地学背景的GIS、测绘背景的GIS、计算机背景的GIS,学生都得要有这三大学科背景,学计算机的也要有的地学背景,学测绘的也要有也有比较强的编程能力;其次,三大核心技术:遥感、GIS、GNSS;还有,三大基本技能:计算机编程、数学建模、外语尤其是英语,如果这个英语不行,你掌握前沿知识的能力,我们就认为就不行;最后二是指:汇入IT主流、回归地学主流。
另外,杨昆教授阐述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本科很重要。本科教育扎实的学校出来的人出来,他才能成为领军人物。所以最后发现后面实际上,欧美教育里面硕士是一个职业教育,博士进入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但是这个人他的知识架构,他的思维能力,他将来能够支撑它,在哪些行业能起来,我们觉得本科非常重要。本科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的知识架构得是一个完备的,要有严格的科学背景的,而不是像现在的凑几门课程,把学分凑够了,然后照葫芦画瓢,画一个形式化的东西,把学生培养出去,找个工作,没有培养成为有创造性的、能够推进行业这样的人才。”
在本科教育方面,中国地域辽阔、人口背景大,一定不能统一用一刀切的方式。每一类型的学校都要有特色,这样一来的话,国家它的人才结构才有支撑,有人创新,有人设计,有人生产,有人推销,什么类型的人才都有。
访谈合影
文稿:陈晨、殷丽雪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大咖谈|胥燕婴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咖谈|于洁:BIM+GIS是未来工程领域人工智能的载体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六位大咖为您解读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
星标公众号小教程
👇
编辑 / 李发东 审核 / 李发东 刘雪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