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40年: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宝”

地调局基础部 慧天地 2020-09-16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时语重心长地说道。


海洋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蓝色基因,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地质工作作为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涉海工程建设的先行者,手握着打开海洋神秘大门的“金钥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海洋地质工作者激情满怀,风雨兼程,实现了从“望洋兴叹”到“深海探宝”的历史性跨越!抚今追昔,四十年艰难困苦励菁华,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新时代劈波斩浪创佳绩,我们信心满满!

      

一、初扬帆,地质调查迈出“进军海洋”第一步


与陆地地质工作相比,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成本高、难度大。新中国成立伊始,受装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广袤的“蓝色疆土”一直未能被有效地开发利用,面对国际上美、苏等主要国家积极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及资源开发的紧迫形势,面对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资源的疯狂掠夺,地质工作者心急如焚却鞭长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1960年,我国第一支海上石油勘查队伍——原地质矿产部渤海综合物探大队在天津塘沽成立。面对美苏封锁,海洋地质工作者自己研制压力检波器组,自己动手编织组装海洋地震电缆,向海军和交通部门借来简陋货船,将陆地石油勘探用的国产地震仪改装后搬上船,自此踏上了海上勘探之路。


没有自己的调查船,就无法真正走向海洋。1963年,海军向原地质矿产部调拨了两条801型渔轮,时任部长李四光亲自为两艘船命名为“星火一号”和“星火二号”,喻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尽管那时我们整体调查能力仍然相对较弱,调查船的数量、吨位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调查设备、技术手段参差不齐,但我们依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如面积近万平方千米、新生代沉积厚度过万米、油气资源丰富的渤中坳陷等,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从而迈出了“进军海洋”的第一步。

      

二、大发展,海洋地质吹响“三大战役”集结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原国家地质总局紧扣时代脉搏,统筹规划部署全国海洋地质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全国海洋地质工作会议,充分论证,集思广益,绘就海洋地质发展蓝图,吹响海洋地质调查“三大战役”集结号。


——踏遍中国海

为摸清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和基础地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原国家地质总局以及后来的原地质矿产部在管辖海域部署实施了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航空磁力测量在内的一系列调查工作,调查区域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调查领域涵盖基础地质、海底地形、油气资源、固体矿产等多个方面。1978年出版的《1∶300万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图》、中国海域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中国海域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等是其中的标志性成果。


——进军三大洋

国际海底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由于技术难度大、资金需求多,深海资源勘探开发一直以来都是发达国家的专利。1978年起,原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探宝号”开始进军大洋,在太平洋开展了多个航次的调查;1984年,会同七部委组织制定了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研究计划。1991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继印度、法国、日本和苏联之后的第五个拥有矿权区的深海采矿投资先驱者。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两个共计30×104平方千米的矿权区,估算多金属结核资源量16.7×108吨。


——拓展两极

登极,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梦想之一。原地质矿产部超前谋划,整合海洋科研和调查力量,组建了极地地质研究团队、远洋调查团队。1990年,在南极考察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下,“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从广州出发,执行我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首航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半岛北部及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ansfield Strait)和德雷克海峡(Drake Strait),对南极南大洋进行了地质科学考察和调查。此外,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人员自1992年起先后应邀参加了英国、挪威和德国的北极地质考察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果。

      

三、新跨越,海洋地质勇担“向海图强”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明确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经略海洋,必须看得比海洋更深远。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成立起,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向海图强”的使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装备先行,打造海洋地质调查“联合舰队”。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想要继续征服惊涛骇浪,去探寻深海未被认知和开发的宝藏,在世界深海舞台上站稳脚跟,壮大海上科技装备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抬望眼,中国地质调查局海上调查力量已颇具规模。海上,新建造的“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九号”和“海洋地质十号”3艘海洋地质调查船陆续扬帆起航,形成了“九船探海”的格局;空中,新购置的中远程固定翼物探飞机、中型和小型直升机蓄势升空;海底,自主研制的“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4500米的深海行动自如,岩芯取样如探囊取物……


从“借船出海”到“陆海空天一体”,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实现了从近岸到远海综合调查能力的跨越,海洋探测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成果纷呈,擦亮百年地调新名片,取得一系列可喜成就。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方面,在南海北部圈定了6个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24个钻探目标区。预测我国海域水合物远景资源量近800亿吨油当量。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连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获取科学实验数据647万组,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来贺电。


在区域地质方面,实施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历时16年,参加单位60余家,动用各类船只40余艘,克服海上风大浪急、海流复杂等恶劣自然环境,至2015年底,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国家海洋规划与经济发展需求,持续开展1∶25万、1∶5万比例尺国际标准分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填补了我国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开启了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的新纪元。


在矿产资源方面,围绕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战略需求,组织开展海洋油气新区新层系调查工作,完成油气资源普查面积45.8万平方千米,地震测网密度基本达到8千米×16千米,预测新区新层系远景资源量约600亿吨油当量,极大拓展了海域油气调查空间,为实现油气发现和突破奠定了基础。首次完成我国近海重点区域海砂、砂矿资源家底调查。在我国近海50米以浅海域圈定海砂潜力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其资源量约3434.3亿立方米。提出鼓励勘查区10个,其资源量为2045.3亿立方米。


在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方面,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深海稀土、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圈出一批有利远景区,为我国在国际海底成功获得优质矿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长期派出专家担任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和技术委员会会员,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事务的话语权。


在海洋地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与交流,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倡议项目成功开启,中越、中柬海洋地学合作持续推进,与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波兰什切青大学等开展环境、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研究合作,海洋地质“走出去”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影响力逐步提升。


——科技创新,苦练深海探宝“内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海洋地质调查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深海探测关键技术上不断创新发展,苦练内功。


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方面,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理论、“两期三型”成矿理论、“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防砂、储层改造等六大技术体系20项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这一领域由“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海马”号无人遥控探测浅水器等7项天然气水合物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面,海底浅层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技术、盆地深部地层“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地壳稳定性网络监测技术、深水大型油气盆地勘查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等都大大提高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水平,填补了我国深水油气盆地综合评价的空白,为跨海通道工程选址、设计、施工及运行提供了科学支撑。


在地质钻探技术方面,具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海洋钻探取样技术填补了国内海洋钻探取样技术的空白,实现了超深水钻探常规取样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同时,还自主研发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技术装备。


——服务至上,为海洋地质调查注入不竭动力。推进“互联网+地质调查”体系建设,建成3个数据库节点及12个专题数据库,作为“地质云”专业服务窗口之一,在线方式发布海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涉及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海洋航空物探调查等诸多领域,极大提高了海洋地质数据资源的共享汇聚和服务能力。


——人才涌现,点燃创新驱动澎湃动力。推动海洋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始终是人才。40年来,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通过长期的海洋地质调查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了多个国际一流的海洋地质专业调查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调查与评价、数据处理、实验测试、技术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海洋地质调查人数已达1500余人,其中,1人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人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入选部领军人才,4人入选部青年人才,培养研究生120余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13项;出版了《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南海北部中生界分布及油气资源前景》、《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获国家专利48项;指导9个沿海省(市、自治区)组建了海洋地质调查专业队伍。


——管理科学,铸就海洋地质发展新航道。海洋广阔无垠,方向尤为重要。四十年改革发展,海洋地质调查机构的改革也随之步步深入,不断冲破思维定势,紧跟时代潮流,为海洋地质调查事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在机构改革方面,1973年筹备组建原国家计委地质局海洋地质调查局、1978年原国家地质总局设立海洋地质司,1999年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3次调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不断提高,目标蓝图日益明晰。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又给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擘画了新的发展蓝图。


在项目管理方面,近5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列为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之一,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导向,面向国家能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等重大需求,统筹部署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系统获取海洋地质基础数据,大幅提升海洋地质调查程度,摸清海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踏浪而行,奋楫者先。四十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从“300吨渔船”到“5000吨调查船”,从“家门口”到“全球通”,从“借船出海”到“开放共享平台”……新的使命在召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洋地质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蓝色海疆为祖国寻找出更多富饶的宝藏!


来源:中国矿业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改革开放春风劲 地信产业势头强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经天纬地绘蓝图——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改革发展40年综述

走进集聚15名院士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编辑 / 李发东  审核 / 盛兆阳  李发东

指导:万剑华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