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城市未来发展,院士和专家这么说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欧比特杯”高光谱遥感影像智能处理行业应用大赛已于2019年5月24日开始接受网上报名。报名请关注《慧天地》微信平台大赛通知
比赛通知|关于举办“欧比特杯” 高光谱遥感影像智能处理行业应用大赛的通知
或欧比特网站https://ohs.obtdata.com。
仇保兴:5G将赋予智慧城市设计六大新原则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表示,5G将赋予智慧城市设计新集聚、多样化、流、积木、内部模型、标识六大新原则。5G的“超级联接”使价值传输、大数据、AI等新技术低成本简易武装到每个主体,使每个主体自适应性快速提高。主体的新集聚、多样性、流空间、积木、内部模型和标识等新规则在相互循环强化下,势必将涌现出一种全新的智慧城市。5G将是各行各业融合创新的催化剂,而5G时代城市则成为巨大的创新孵化平台,以“5G智慧城市”作为平台,个人创业的爆炸式时代将真正的到来。
吴志强:只有通过“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方式才能走向智慧社会5.0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城市规划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城市规划的时代标志性变革。城市规划的模式一般分为问题导向、理想导向两种模式,但这两种模式都无规律可循。而城市生命的规律导向,则可以解决好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历史遗产和未来创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人类的需求,从个体生活到社会生活再到人们精神的升华,找到城市存在的价值,从而确定未来城市的构架。根据城市生命周期的规律导向设计出的城市构架,通过“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这三大理想。未来城市将迎来工业4.0时代,并且只有通过“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方式才能走向智慧社会5.0。那时,整个城市将实现智慧社会。
郭仁忠:智慧城市应重视体系化的信息生态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提到,智慧城市的典型特点是边建设、边探索、边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同步的过程。智慧城市是创新工程,不是简单的建设工程。现在很多城市都发布了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设原则讲得非常高大上,最后行动计划基本上都一样。比如要做哪些重点工程,比如电子政务是谁做、公共安全谁做、水务谁做、市场监管谁做,有很多的智慧工程。这样的智慧工程是十分先进的建设理念,又是十分传统的工作模式。智慧城市不能这个部门负责这个系统,那个部门负责那个系统,这样做下来不是将来想要的东西。智慧城市绝不是若干系统的信息系统的集合,而是若干信息系统的集成,是体系化的信息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它们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
汪玉凯:运用新技术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解释了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为什么热情如此高涨?它后面隐含的基本逻辑是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的。城市治理、政府的城市服务和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等问题使许多地方政府都想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解决面临的问题。首先,从建设理念上看,新型智慧城市要坚持生态、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的建设理念。其次,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看,要注重城市的治理、城市社会的发展、智慧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型、注重城市创新等关键领域的智慧智能。最后,从建设路径看,要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以此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范秦寅:2019年将是城市大数据和城市仿真高速发展的一年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范秦寅认为,2019年将是城市大数据和城市仿真高速发展的一年。中国城市在以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城市数据不断普及和公开,数据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取,类别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为城市仿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实现条件和应用场景。2019年初,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数字仿真研究院已完成400平方公里55826个建筑物的城市仿真,今年计划完成中国一线城市约2000平方公里50万建筑的仿真。
赵一农:智慧城市的实施应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推进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赵一农表示,智慧城市建设需注重智慧子系统的网络数据应用。智慧城市在规划层面固然要注重顶层设计,但在具体实施时则应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其建设只能自下而上,各个领域成熟一个一个发展,积少成多。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构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各领域各条线都可以分别推进。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架好,要避免大规模大方案却不做细工的现象。尤其是在信息孤岛尚未打破的状态和大数据应用能力不足时,争取尽可能地在一些有条件的子系统多实践,从应用层面来破解孤岛和提升数据的效能,通过关联生态方向品试共享的价值。
王志强:未来也许只需3-5个指标就会搭建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王志强提出,城市病的三大核心问题——交通、医疗、教育,未来会随着人工智能+5G(6G)+VR技术的综合应用,得到极大的改善。如虚拟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政务的实现。这些应用若得以实现,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现在所做的许多智慧城市评价的复杂指标体系都将会推倒重来,未来也许只需3-5个指标,就会搭建出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
徐俊杰:智慧城市建设需构建数字平台,打通不同系统之间的数字壁垒
TM Forum高级总监徐俊杰认为,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高标准的数字基础设施,而建设高标准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是需要确保这些基础设施之间互联互通、消除数字鸿沟,便于城市管理、决策和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有一整套标准的城市运营流程和开放的接口来约束、规范整个建设过程。智慧城市发展千城千面、一城一策,但是其核心城市运营流程却存在诸多共性。提炼、总结出这些共性运营流程的智慧城市运营框架,对于避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减少建设成本、提升城市运营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向“平台+应用”的模式转型,构建数字平台,打通不同系统之间的数字壁垒,需要开放的接口标准(Open API)。开放的接口标准可以对第三方合作伙伴开放,实现产业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继而打造出生机勃勃的智慧城市数字生态系统。
来源:数字城市创新中心(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欢迎大家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微博ID:慧天地_geomaticser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编辑 / 肖紫寒 审核 / 李梦夏
指导:万剑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