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北京用卫星遥感监管全市裸地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本文转载自GIS圈公众号,原文来源:新京报,作者邓琦,原标题:全国首个!北京用卫星遥感监管全市裸地。
慧天地创新技术研究院招聘记者,详情请点击链接:
北京城市风光 图源网络
一个大相机在空中一照,全市的裸地就能尽收眼底。听上去黑科技十足的技术,已经在北京成为现实。“遥感听起来神秘,通俗而言,就是照相技术。”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遥感室主任李令军表示。
据他透露,北京已成为全国首个大范围应用遥感技术动态监管全市裸地、辅助扬尘治理的城市。未来将利用遥感监测裸地的不同阶段,研究针对性治理措施。
一个典型的建筑施工地块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图。图源: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遥感室
一个月“扫”一遍
北京最早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始于2002年。最初是在沙尘、秸秆焚烧等项目试点监测。
“说白了,就是个空中的照相机。”李令军抬起手做出个照相机的样子,空中的相机覆盖面很广,想照哪儿照哪儿,一目了然。
2006年开始,北京着手对裸地扬尘遥感监测,一开始的频率是一年扫一遍,把北京全市“拍”一遍,再利用数据分析解译等方式,分辨出全市的裸地数据。
其后逐渐提高遥感监测频次,逐渐增加到一年两遍、一年四遍。去年夏天开始,北京尝试加密到每月一遍,实现对全市裸地一个月“扫”一遍的频率。李令军介绍,对北京这么大面积的区域,这已经是目前利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可以做到的最快极限,因为从数据获取到裸地解译过程十分繁琐、复杂,最少也需要一个月。
为什么要监管裸地?裸地,就是没有植物生长的裸地,可能是没有苫盖到位的工地或者是人为扰动形成的裸地,长期来是扬尘等粗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北京最新PM2.5源解析显示,本地来源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扬尘,是除了本地移动源之外,最大的源头。
长期以来,由于扬尘污染存在随机性以及短期内变化快等特点,监管存在难点。
疑似裸地问题较多的街乡镇将被通报
降尘,是一个城市清洁度的标志。不仅影响市民的直观感受,还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副处长王爱平介绍,由于裸地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起初一年或者半年“扫”一遍,无法完整监管裸地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施工工地,如果频次不够高,难免会漏掉一些工程阶段。
目前来看,一月一“扫”的卫星遥感监测的数据非常准确,裸地一般来源于苫盖不到位的工地或者人为扰动产生的。
不过,有时卫星遥感发现的疑似裸地,并不都是能够形成扬尘的裸地。王爱平举例,比如像河道中的鹅卵石,卫星遥感图像可能和裸地类似,这就需要人为去现场核实。
目前,我们也会对发现疑似裸地问题较多的街乡镇进行通报,督促属地现场开展核实,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裸地进行整治。
“有的区为了监管扬尘,每个月都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要数据。”王爱平认为,扬尘监管有很多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治理扬尘,是辅助手段之一,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释疑:遥感监管扬尘,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李令军介绍,在地面上人工监管扬尘,有时受限于各种因素,比如太偏僻或者工地闭锁,无法到达或进入现场。相比之下,遥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需要很多人力协助,覆盖面广,监测起来比较快捷、便利。
不过,卫星也有短板,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比如夏季云层较厚的阴雨天,就会拍不到地面情况。遥感在宏观上有优势,但是微观上,精度不如地面监测。所以,遥感只是扬尘监管的辅助手段之一。
下一步在遥感监测环境方面,有何计划?
李令军说,目前正在研究利用遥感监测施工工地的不同阶段。从刚开始拆迁,到土石方、建设以及收尾阶段,不同阶段扬尘产生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不同,需要更进一步分析针对每个阶段的治理措施。
另外,针对京津冀区域可以监测整个区域各类污染排放源;针对突发性环境事件也将辅助污染监测、预警以及影响评估等。
追访:监管“污染大户”重型车也用上了高科技
治理大气污染离不开科技,长期以来,北京坚持科技治理大气污染,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除了扬尘,北京还在哪些领域应用了科技手段?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李翔。
记者:此前北京表示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目前进展如何?
李翔:北京已建成覆盖全市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5个自动监测子站,自动监测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等6项主要污染物。近两年,北京还建成了覆盖全部街乡镇的1000余个PM2.5和粗颗粒物(TSP)高密度监测网络微站,监测各街乡镇PM2.5和TSP浓度数据,通过网页、手机App等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向各区、各街乡镇开放共享,支持属地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工作。
接下来,北京将继续健全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体系,研究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监测系统,结合新一代高时空分辨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垂直网络、高精度气象观测等技术,健全天地空一体化的大气环境治理监测体系,构建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监测网络。
记者:在“污染大户”重型车监管上,会采用相关科技手段吗?
李翔:相关手段已经在使用了。去年4月20日起,北京对重型柴油车创新实施“闭环管理”,将超标排放车辆全部纳入“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并提示车主进行维修治理,对复检不合格的外埠超标车辆不得办理进京手续,对复检不合格的北京超标车辆开展入户精准执法。
同时利用新技术精准执法,建立完善重型柴油车车载诊断系统(OBD)远程监控系统,1.2万辆重型车纳入车辆排放监控平台,通过平台监控及时发现相关违法行为线索并精准执法。北京还将持续更新“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坚持重型柴油车“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重型柴油车排放监控平台监控范围,不断提高移动源精准执法效率。
记者:北京如何继续推进扬尘精细化管理?
李翔:市住建委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构建全市统一的扬尘可视化、智能化监管平台,目前已在各类工地安装2500余套扬尘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安装635套渣土车自动识别监控系统,并与城管执法部门建立平台共享与线索交办机制,及时处理发现的施工工地扬尘问题。北京每月对全市各区1400余条道路尘负荷情况开展走航监测,对道路尘负荷结果排名靠后的道路、乡镇(街道)进行排名通报,促进本市道路清扫保洁水平提升。
未来,将进一步发挥施工工地扬尘视频监控系统作用,规范安装与数据传输标准,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与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与联合惩处等。
记者:执法时,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执法效率?
李翔:北京通过卫星遥感、地面PM2.5高密度监测网与污染源点位等综合数据相集成,采用综合量化分析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筛选、识别出PM2.5浓度较高的“热点网格”区域,通过“热点网格”微信推送群、“热点网格”App向各区及时推送预警和报警信息,指导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精准打击大气类违法行为,为精准监管、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提供支撑。
此外,利用车载式PM2.5监测设备,打通监管最后一百米,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技手段。
将来,我们会继续推进PM2.5热点网格技术应用,研究推进道路车载走航监测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快速检测方法,应用在环境监察执法中工作中。
欢迎大家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微博ID:慧天地_geomaticser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编辑 / 张艺洪 审核 /冯瀛 黄敏
指导:万剑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