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杜清运教授:执丹心一片,绘春华秋实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奠基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教师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的引路人。教育不仅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也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对尊师重教提出更高要求,希望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份殷殷嘱托,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师道相承,德满珞珈”乃是武汉大学导师们的初心和坚守。百年余来,珞珈山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明道、信道的传道者。
个人简介
杜清运,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1月生,湖北宜都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长期从事数字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新媒体地图、移动地理计算等。先后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奖二十余项,发表SCI论文40多篇,其他论文200多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担任国际制图协会理论地图学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图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武汉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测绘科技进步奖等评审专家,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15岁,考入大学;22岁,留校任教;28岁,公派出国。翻开杜清运教授的“人生地图”,从家乡小城到省城武汉,从武汉到斯图加特再到欧美日大洋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清运教授以技术为步,脚踏实地地丈量着锦绣河山,在科研之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01 以技之长,拓新之路
“做科研,技术是基础,创新是根本”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关于科研路上如何攻坚克难,杜清运教授强调一定要夯实技术基础,“我本科毕业正好赶上传统制图向计算机制图转变的时候,师从我国地图数据库的创始人毋河海先生,从做底层技术开始,一步步摸索着逐渐进入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原始创新阶段,拿到了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朱子曾言:“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杜老师深知只掌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创新。1984年是杜老师读研究生的第一年,正好赶上了个人计算机推动下的数字化革命,作为最先接触到计算机技术的一批人,说他是第一代程序员毫不夸张。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杜老师依托于所学技术,创新性地把数字制图、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进而与哲学联姻,弥补了当时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拿到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杜老师笑言,“这两个‘第一次’可以说是我学术人生的重大关键点”。
02 君子不独,敏言慎行
“1+1+1>3,团队的力量不容忽视”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孤雁难飞,孤掌难鸣。深谙此道的杜老师一直教育学生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项目,“团队”的力量都不容忽视,在一个优秀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往往会达到1+1+1>3的效果,也更容易收获丰硕的成果。他的硕士生徐轶姝在采访中说,“杜老师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并根据同学们的特点分配任务,在科研项目组里,大家各尽所能,团结协作,在杜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屡创佳绩,2018年,老师指导的项目组还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了全国金奖。”
面对团队中出现畏难情绪或迷茫不知所措的部分同学,杜老师也会特意抽出时间为其排忧解难,多方位多渠道解决学生们面临的困难,“不让一个人掉队”。硕士生周扬就表示,在杜老师的项目组中,“只有不会做,没有不愿做”,当学生们遇到瓶颈失去动力时,杜老师都会耐心解惑,悉心指导,激发学生们重拾兴趣,培养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甘为人梯,德业并进
“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比我厉害”
做学生,明于志,笃于行,不畏于难;为人师,居其位,安其职,敢尽其诚。这是当年恩师毋河海先生毕生践履力行的信条,而今已为人师的杜老师也在用自己的理解去恪守传承。
自1995年担任硕士生导师、200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他先后培养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硕士超过200人。提起自己的学生,杜老师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我的学生比我还厉害!我的一个200l级的博士已经成为自然资源部学术带头人,2010级的硕士研究生正参与探月工程和火星计划。在产业界和政府管理部分也有很多做得非常优秀的个体,总裁级的人物也有几十个了”。杜老师还强调学生们现在很年轻,切不可放松对个人的要求,见贤思齐,德业并进,“大家都是未来可期的”。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朝阳之晖,与时并明。从学生,热血一腔报国,不负青云之志;到师长,丹心一片育才,今朝满园栋梁。用一生最美的年华,去创造许多个美好未来。这,就是杜老师交出的答卷。
内容转载、商务活动、投稿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欢迎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ID:慧天地_geomaticser
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名单来了!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测绘、地信、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旨在打造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的平台。《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开头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