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新长教授关于课程建设、地理信息和智慧城市发展等问题的回答

张新长 慧天地 2021-09-20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转载需经张新长教授允许和慧天地许可。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详细信息)

在刚刚落幕的《慧天地大讲堂》公益直播第一期当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领军教授张新长老师分享了报告:“金课”建设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直播结束后,张新长教授更是针对观众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答。现整理如下,分享给读者:


Q1:我国卫星发射中心为什么要建在文昌这里呢?

答:我的理解是,文昌地理纬度低,距离赤道近,卫星在这里发射后变轨过程更简单,可省下火箭燃料。

Q2:我国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智慧城市的未来实践和发展方向。北斗+5G如何深入融合?

答:北斗导航全球组网与智慧城市的未来的方向主要还是与定位导航智能交通方面的。如在汽车无人驾驶,精准导航(城市紧急救援)中是必不可少的。高精准的定位信息+5G 快速的网络传输,两者应该会以硬件传感器的方式组合出现。

Q3:测绘专业课程在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

答:测绘专业课程在高职是有一定的发展需求,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就有一些员工来自原郑州测绘学校。不说高职,很多本科院校也会建设测绘专业课程支持国家的发展需求,如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新建了一个测绘学院。

Q4:测绘专业有哪些课程适合打造“金课”?

答:有关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基础课可以制作成慕课课程的,因为受众面广,如测绘学基础、遥感概论等;而太窄的专业课是不适合制作为慕课课程的。

Q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测绘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前景和意义。

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还是在定位信息上进行服务,是测量定位、是GIS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Q6:如何将测绘金课与数字城市融合发展?

答:培养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服务城市二三维快速更新的需要。

Q7:空间信息产业与智慧城市产业如何融合发展?

答:我个人认为要使智慧城市与空间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路:

(1)要拥有一条空间信息资源化的产业链,能链接整个智慧城市的企业生产信息。

(2)要有能消费空间信息的受众,把空间信息资源商品化、市场化。

(3)让空间信息产业服务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把物流、交通、农、医等对信息流需求较大产业进行组合优化过程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Q8:关于测绘“多测合一”  政策的试行,对将来全国测绘产业的深化改革发展趋势带来一些什么具体的变化。

答:“多测合一”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测绘服务质量。

(1)避免重复测绘:通过统一测量标准、共享前后测量环节的测绘成果,避免相同的测量内容进行多次测绘。

(2)提高测量效率:通过优化测量流程、共享测绘成果,提高测量效率,压缩测量时限。

(3)提升测绘服务:通过互联网+、一窗受理、一窗发件等举措,提升测绘服务质量。

(4)加强测绘监管: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测量流程、统一办事平台,加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联合测绘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引导。

推动“多测合一”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还应该考虑几个问题:

(1) 要认识到“多测合一”不仅仅是测绘行业的问题,更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解决营商环境中的提速降费问题,因此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应该有更高的站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进“多测合一”的落地,不应在这个环节拖后腿,因小失大。

(2) 部分既得利益的事业单位可能会有部门利益的狭隘思想,不愿动、不行动,甚至采取拖延、观望的态度,希望能尽可能维持现状,或者仅是做一下表面功夫,实则按兵不动,我觉得要看清趋势,实际上是难以抗拒的,大环境都是开放、共享、简政、服务的气候,我们一个小测绘部门,怎么可能阻挠得了这样的变化呢,因此,与其坚守不了多久,不如尽早行动、尽早适应,重新找到自己的优势,尤其是服务自然资源体系,有更大的机会,释放一些市场化高、竞争性强的零碎市场,让更多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服务,让客户满意,改善营商环境,创建更大的市场,才是可取之道。

Q9: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诺基亚手机从发展到壮大再到顶峰而到4G智能手机时代一落千丈,都是意识、技术、市场以及服务执行对和错的结果,对我们的地理信息企业非常有借鉴价值。地理信息产业在5G或者6G时代会走向何方?

答:地理信息技术融入信息化技术是必然趋势,地理信息产业也必将融入庞大的信息化产业体系,但是如何融入却是很大的问题。

其他领域信息产业企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5G年代以大量使用地理信息作为基础,从而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乃至地理信息服务,并替代原有地理信息企业或服务模式,那么从地理信息企业到众多地理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原有的从业者,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结果中会非常被动,甚至会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而如果地理信息产业从企业到技术人员以及众多从业者,在5G甚至6G年代,如果能够将地理信息技术与5G或6G技术结合,创造新的经济模式,使地理信息企业转换为信息技术或信息服务企业,那么这种主动融入信息产业的方法,则可以大大提高未来地理信息企业或从业者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Q10:数字城市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作为一个测绘相关的工作者可以做一些什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

答:数字城市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使繁杂的交通调度变得科学合理,让我们出行更便捷,减少堵车的烦恼;它使我们生活环境更美好,城市得到更科学的规划,社区建设更合理,绿化布局更优化;它能够使我们身边的建设信息因数字化而更加透明,我们能及时查找各种衣食住行方面的信息,提升我们生活质量。

测绘技术已经逐步数字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如果提升测绘数据的精度、各种类型的测绘数据融合与处理、数据的自动处理与识别,提升数据的现势性服务于数字城市等,都是测绘工作者需要加强的方向。作为科研工作者,可以从事精确测量、制图综合、数据安全防护、非监督分类、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Q11:如何评价武汉作为已经完成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其相关建设成果对于疫情防控、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业?有哪些亮点应用?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数字城市或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说完成,只能是不断优化,我国已进行了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在这次疫情的应对过程证明,最多只完成了个预习,要真正应对时空高频高精度条件,进行未来的城市治理,无论在技术还是方法论上,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对疫情的严重性的界定得以快速得知,对患者的安排、火神山与雷神山的建设、交通管制、城市封锁等,都离不开智慧城市技术。

Q12: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视察新冠疫情时候提出的:全周期管理思想,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应用这个思想?

答:全周期管理与智慧城市在建设特性相似,智慧城市旨在为城市服务的方方面面追根溯源和对未来合理预测,事物的全周期性,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更具全景性,运行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等。

Q13:如何理解数字城市建设(覆盖国家、省、市、县的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时空数据云平台、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对于目前各个地区/部门在数字城市(县区)存在的:数据不更新、运维没保障、业务未应用,成为摆设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如何保证此类项目的连续性、持续性和实用性?

答:(1)数字城市和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都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各相关系统的有效整合,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提供这个平台。通过智慧城市,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

(2)要加大资本的投入和加强政策保障,才能使数字城市建设更有活力;

(3)技术方面:数据挖掘和信息整合关系数字城市建设的成败。如何提高数据挖掘功能,优化信息整合效果,成为突破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点。在这方面,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工具,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传统数据采集形成互补,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4)政策方面:省市级测绘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政策和技术支持。原国家测绘局近年来已经多次发文强调重视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和长效机制建设。各省市级测绘管理部门在统一认识运维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建设实际情况,吸取建设经验,落实数字城市运维工作,明确运维工作的具体内容,细化各项工作要求和可操作性。

Q14:面对互联网公司入局智慧城市,在做测绘意义层面的智慧城市方案的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又是哪些?是按照原来的固定路数继续前行还是需要有所改变?互联网公司入局智慧城市,他们所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

答:今天,无论是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北美科技列强,还是中国的腾讯、阿里、华为、平安等科技巨头,都在押注AI,都展开了对智慧城市这个时代风口的激烈争夺战,但各自的方向与路径不同。如中国平安(P)对应的是全面总揽大局的方案,阿里(A)强调的是城市商业,腾讯(T)的强项在连接,华为(H)的实力在于基础应用,这四家科技巨头已经组成了“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PATH”。但我们要知道,智慧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速成。有人以为,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解决了交通拥堵,或者解决了看病难,就建成了智慧城市。其实不然,这只完成了一个点。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以大数据布下的一张网,更恰当地说是一个平台,政府、企业、民众三者被这张网包裹其中,充分享受着AI带来的高效、便利、舒适的服务。其实,智慧城市的竞争就是数据资源的竞争,数据的竞争其实主要涉及到政府部门间开放协作的问题,处理好了这一块,并创造更加创新、更以人为本的技术手段,才能在智慧城市较量中把握先机,获得更多发展主动权。互联网公司入局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就是数据资源的竞争,数据的竞争其实主要涉及到政府部门间开放协作的问题,处理好了这一块,并创造更加创新、更以人为本的技术手段,才能在智慧城市较量中把握先机,获得更多发展主动权。目前市场上面一共有三波力量在做智慧城市。第一波力量:传统老牌的那些公司。这些公司的核心是卖硬件,做集成。第二波力量:做云的公司,其都有一个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核心是卖云。第三波力量:新出现的某些人工智能公司,它只能做其中的一两个应用,比如说在摄像头上面做识别,通过卖应用的方式做智慧城市。其中互联网巨头纷纷携重金投入智慧城市领域。以BAT为代表: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百度的AI CITY、腾讯的数字城市。除了BAT以外,在智慧城市上发力较狠的还有两位玩家:华为和平安。平安对自身的定位是智慧城市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1+N」平台体系。「1」指的是一个「智慧信息」云平台,「N」包括智慧交管、智慧安防、智慧教育等十大版块。华为则专注成为连接基础设施提供商,同时提出打造城市神经系统。此外,京东数字科技在2018年JDD大会上推出了基于城市计算平台打造的「城市操作系统」,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浪潮的城市智慧大脑、滴滴的交通大脑等也轮番占领媒体头条。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成名近期也表示:我国的测绘到了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支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将沿着产品模式设计、施测方式精度、分级测绘、集约共享、统一空间身份的方向走,用5-10年时间,构建国家全息地理实体数据库,实现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总体而言,无论是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这“三部曲”中,测绘都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底座,它也走到了改革升级势在必行的关口。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详细信息)




内容转载、商务活动、投稿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欢迎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ID:慧天地_geomaticser

往期精彩推荐

《慧天地大讲堂》公益直播第一期预告|广州大学张新长教授:“金课”建设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教授:GIS的发展今后一定会阳光灿烂!

高端论坛|张新长教授:基于模式识别的多尺度空间数据联动更新技术研究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测绘、地信、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旨在打造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的平台。《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开头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编辑:蔡丽华 审核:林宇涵指导:万剑华教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