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信息系统到虚拟地理环境的认知转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Author 林珲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此篇推文来自学报副主编林珲院士,原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也可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进入期刊官网下载。
引用格式:
林珲,胡明远,陈旻,等.从地理信息系统到虚拟地理环境的认知转变[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4):662-672. [ Lin H, Hu M Y,Chen M, et al. Cogni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0,22(4):662-672. ] DOI:10.12082/dqxxkx.2020.200048
如果说地理信息的获取手段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那么地理信息的应用程度则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这种水平的提高亦标志着我们对于地理信息的认知转变。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以空间数据库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引领了地理信息分析与服务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仅仅依靠基于空间数据库的GIS显然无法满足地理学家对于地理过程模拟的需求,更无法应对许多大型工程对于不同方案后果的模拟评估。为此,中国学者们在世纪相交之际开始了对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探索。
地理学语言是人类认识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交流与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作为新一代地理语言——虚拟地理环境(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VGEs)是由地图与GIS演化而来的新一代地理分析工具,提供最接近人类自然的交流与表达方式,用于解决复杂地理问题,并能够促进地理数据与知识的共享。
从广义上讲,虚拟地理环境是现实地理环境之外的所有地理环境的统称,既包括了地理环境在人脑中的写照以及各种形象思维所产生的“象”,又包括了借助各种介质与媒体实现的对存在或者不存在、可感知或者不可感知的地理环境的抽象、再现和虚构,还可以用于网络空间以地理位置为特征的信息空间刻画与描述。
01
数据环境
它面向的是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相关地理数据的采集、整合与组织,以服务于地理模拟与分析、地理场景的表达与交互。目前,关键问题在于对多源异构、不同时空尺度数据的一体化组织问题。
02
地理过程建模与模拟环境
它是虚拟地理环境的关键组件,也是虚拟地理环境区别于传统GIS的关键核心标志。考虑到虚拟地理环境开放性、探索性的需求,其建模与模拟环境需要支持多领域专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分布式建模与模拟,而由此产生了分布式地理模型共享、地理模型构建、地理模型运行以及地理模型集成与优化等问题。
03
交互组件
它是虚拟地理环境与用户交互的窗口与直接通道。目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如下3点:① 需要借助多种交互手段,便捷、自然的实现对地理场景的构建以及操作;②需要进一步支持多角度、多方位对世界的观察方式;③效果好的工具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而平民化的工具其效果还有待改进。
04
协同组件
它虽然在角色模型、冲突检测机制、业务流程分解等研究点上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但是还缺乏一个面向虚拟地理环境地理分析特征的一体化协同工作理论架构,指导从数据准备,到分布式建模与模拟,再到多用户交互与分析一整套地理分析流程的实施。
地理空间认知是人类对地理空间现象或地理空间实体的感知、表象、记忆和思维过程的编码、内部表达和解码,逐步理解地理空间,进行地理分析与决策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地理空间认知关注人们可以活动于其中的地理空间。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地理空间认知框架
开展综合性地理学实验的目的是试图将地理环境多要素、多过程置于统一的实验框架下,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针对性研究与探索。近来,地理学实验更加强调对地物发展过程、要素相互作用、物质迁移能量转换等方面的探索,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问题,以联动、定量、多尺度的视角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为发展中的地学研究提供有效支撑。其中涉及到如下3个关键问题:
1
虚拟地理环境兼备真实地理场景对要素、过程以及现象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地理问题及区域、时空尺度,构建不同的地理场景,基于时空尺度转换等方式实现统一时空背景下地理现象的综合挖掘与分析。
2
虚拟地理环境的模型库构建,强调了除数据共享之外,以地理过程模型为核心的地理知识共享也是虚拟地理环境分析综合性地理问题所依赖的重要手段。3
虚拟地理环境强调以“人”和“自然”为“双中心”,借助多维多通道感知与反馈技术使用户能够提供面向虚拟场景的自身地理知识,做出虚拟选择及执行虚拟行为。4
虚拟地理环境的网络空间特征,为分布式地理学实验提供了开放的虚拟工作空间,极大减少了时间和空间对群体协同的地理实验的限制。改进的虚拟地理环境拓展实验地理学研究方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个体认知及行为数据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潜在的机会,同时也对虚拟地理认知实验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构建新一代的虚拟地理认知实验范式,从海量人类活动和地理大数据中提取个体和场所的交互模式,挖掘其在不同尺度上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新模式、新知识,从而系统地构建地理知识工程。
基于街景图片估计居民日出行模式
北京五环内街道上居民日出行模式
居民出行活动强度实际观测(左)与模型预测(右)对比
虚拟地理环境支撑下的地理知识工程,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将解决不同领域不同形态地学知识的融合、演化与创新,它将高度集成人工智能、云计算、混合现实、知识图谱等新兴计算机技术,实现符合人类认知特点和探索过程的智能化地理过程建模与模拟环境,支撑智能化虚拟地理环境。由此可见, 虚拟地理环境地学知识工程是以地学知识为研究对象,以实现智能化虚拟地理环境为目标,以共同研究的相关问题为核心,可以形成完善的地理信息技术方法、理论和技术体系。
随着时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开始逐渐从基于现实世界的抽象与分析转向基于数据和模型的数字化抽象与分析,地学研究和地学分析更加需要一个可以对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进行集成分析与表达的载体。
后记
本文为纪念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和伟大的战略科学家陈述彭院士100周年诞辰而作,并祝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35周年,陈述彭院士创建的《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创刊24周年。文章第一作者林珲为陈述彭院士的学生,无论其在中国科学院学习期间,还是其在美国留学以及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期间,都深受陈述彭院士的关心与指导,也深受陈述彭院士对于祖国的赤子之情所感染。林珲与其学生们愿以陈述彭先生为楷模,学习陈述彭先生终身学习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善于团结跨学科团队攻坚克难的博大胸怀、勇于承担责任的高贵品德,以更多学术成果和对于社会的贡献告慰陈述彭先生。
内容转载、商务活动、投稿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欢迎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ID:慧天地_geomaticser
《地理信息世界》“地理信息科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专题征稿启事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测绘、地信、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旨在打造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的平台。《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开头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