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城市的GIS+BIM +VR技术方案

慧天地 2022-05-17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测绘遥感,来源:自然资源技术圈,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一、业务场景

数字城市概念下相关的业务场景,往大了说,有政府的决策管理,有城市大脑,有政务平台,往小了说,有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有智慧园区、有实景导航。




数字城市的概念,缘起于20年前的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之后见诸于各种政策文件中。


讲讲相关概念


BIM,建筑物信息模型,在1975年首次提出,北京奥运会后被建筑行业广泛应用,我们常在各种楼盘广告和沙盘中看到的视频和模型,就是BIM的应用。


VR,虚拟现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基础,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从体感游戏到VR看房,虚拟现实技术也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


每个产品,不可能只涉及到一种技术,一个复杂的产品,必然是由多种技术、多个模块组合而成的。


我们看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阿里的城市大脑,一个是华为的智慧园区。


城市大脑介绍关键词:数据汇聚、数据融合、智能调配、城市事件感知与智能处理、交通拥堵与信号控制、公共出行与运营车辆调度;


智慧园区介绍关键词:态势感知、人员管控、视频周界、视频巡逻、人脸通行、车辆通行。


这两个产品都有很多功能,我们提炼出几点共有的、相关的,来分析技术实现的方案。


1.数据处理。

2.数据可视化。

3.人员设备定位。

4.人员设备的动态监控。

5.行动预测、分析决策与规划。


二、技术实现


仅仅上面五点就已经是很复杂的体系了,这五点还有些既涉及硬件又涉及软件,还互相关联,毕竟它们要被整合到一个大的平台中。


1.数据处理


大部分工作的第一步,都是处理数据,如果是城市管理的话,我们需要有城市的地图数据和规划数据,如果是园区监控的话,还需要有园区的建筑数据,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人口、经济、车辆、气候、温度等所有相关的数据。


不说别的,单说地图数据和建筑数据。


地图数据按照大类分,有矢量、影像、三维,这些数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地图底图数据需要通过各种来源的瓦片来加载,不需要自己加工,但有时候要一些高精度或现势性较高的数据,可能就需要自己加工数据并发布瓦片。


数据采集方式可以是实地测量和无人机航拍。


建筑数据可以分为二维的和三维的,二维的就是cad的建筑图纸,三维的就是BIM模型,但很少有建筑有BIM,最多就有cad图纸,需要根据cad图纸和量测得到的各种参数,制作出建筑物的BIM模型。


常用的制作BIM模型的软件是Revit和3d max,这两个都是autodesk公司的产品。


建筑物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只能看到外表的,另一种是能看到内部结构的。


下面这种,就只能看到建筑物的外立面,BIM的衍生概念CIM(城市信息模型),用的都是这种模型。



下面这种是可以看到内部构造的,园区、建筑物监控、城市管网监测,用的都是这样的模型。



既,城市规划级别的,建筑物模型可以看不到内部,园区、建筑物、管线设施监控类型的,则需要有建筑物的内部结构。


地图数据和BIM数据都获取之后,还有事情要做,因为这些数据都要展示在同一场景下,所以还要将坐标系进行统一,通常,都是将BIM统一到地图的坐标系下。


相关坐标系知识的介绍请参考本公众号内容坐标系知识


2.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分二维和三维。


二维可视化,开源的技术栈是后端geoserver发布底图,或者直接用geotool构建瓦片服务,前端使用openlayer或leaflet。当然如果后端不用JAVA,用Python,可以使用django和GDAL,c语言的话,OpenGL和Qt都行,OpenGL和Qt也用于三维。


三维可视化,可以使用cesium,前端用cesium.js开发,数据融合使用cesiumlab。



以上Arcgis和supermap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相关ArcGIS三维资源:zhihu.geoscene.cn/artic


相关SuperMap 三维产品资料:blog.csdn.net/supermaps


三维地图可视化,业内巨擘仍然是Google earth,Google earth是桌面端软件,支持Engine开发:google.cn/intl/zh-CN/ea


相关Google earth生成的场景视频请在视频号中搜索自然资源圈进行查看。


有关LOD技术,LOD既是Level Of Details,分层次展示细节,原理跟金字塔原理、瓦片服务很像,近大远小,只有观察越近的时候,才越展示细节。


但即使有LOD技术,三维渲染还是挺卡顿的,尤其是在数据要通过web传输的时候。


如果对比使用过,能明显感觉到桌面端的Google earth,对数据的渲染效果和速度要优于web端的cesium,BIM模型可以转换成kml或kmz格式,加载在Google earth中。


3.人员设备定位


定位,按照场景可分为室外定位和室内定位;


按照过程可分为,信号获取和算法解算。


定位技术有:GNSS、RTK、IMU、蜂窝、SLAM、雷达、WIFI、蓝牙、地磁、视觉、UWB、LED、RFID、Zigbee、激光、红外、超声波等。


看上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受到北斗、5G、新基建等政策导向性因素的影响,定位技术的确是有一点点小热,但大部分企业、高校,提供、研究的都是打包硬件+解决方案模式,毕竟卫星和芯片,不是谁都能制造的,核心的技术和设备,仍然掌握在几个巨头手中。


室外定位技术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没有什么质的飞越,但有很大量变,国家政府的基站、科技巨头的低轨小卫星,都在增加定位服务的覆盖度。


最近几年,室内定位,在科研领域是较为热门的方向,很多高校都有研究传感器和视觉定位的课题。


室外定位没有什么太多花样,室内定位,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讨论还是比较全面的:zhihu.com/question/3564


关于人员设备的定位,很多相关厂商提供从硬件定制到软件部署的一套实施方案,用户拿着厂商提供的硬件,从厂商数据中心获取数据,使用对方提供的APP看数据,这是常规流程,既所谓一站式解决方案。


从信号获取到算法解算,定位,尤其是室外定位,有很强的行业壁垒(这也是室内定位研究更热的原因),很多数据源是获取不到的,所以想要进行人员设备定位,找一个好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是良解。


哪个是好的,就要通过对比测试分析了,看结果。



4.人员设备的动态监控


有场景数据,有位置信息,就可以进行动态监控了,监控,主要体现在实时性和可追溯,实时数据即时看,历史数据可回溯,往大了说,就是IOT平台,再往上点,就是云服务,虽然扯得有点远,但技术就是这一套。再收回一下,回到BIM、GIS、VR来。


完成场景渲染和设备部署后,实时数据会有两种,一个是轨迹,一个是视频,轨迹来源于定位设备,视频来源于监控像头,当然如果业务场景复杂,还会有更多数据,温控数据、湿度数据等等。


很多监控大屏会使用echarts接入实时视频数据。



Cesium也能接入视频数据:

Cesium video:sandcastle.cesium.com/?




当然,RTMP、RTSP之类的实时流数据的接收和转换,也需要后台处理,这需要一些视频处理的技术方案和经验。


Geomesa提供过一个大规模存储、索引、查询、转换的解决方案:请查这里的介绍geomesa.org/



轨迹监控需要一些空间计算辅助判断,工程上的空间计算可以使用Rtree、JTS、geotool等。


Rtree原理:blog.csdn.net/sinat_413


Jts介绍:blog.csdn.net/sinat_413


轨迹计算结果和渲染结果的前端展示,openlayer、leaflet、cesium都可以支持,但当轨迹数据量大的时候,就需要后端对输出结果进行瓦片渲染了。


5.行动预测、分析决策与规划


有场景、有设备、有行动、有数据之后,就要有更深层次的应用,模式挖掘、预测分析、指挥决策等。这些研究有很多探索和实验,但大规模落地都还没有,可能也因为没有很多明确的应用场景。


科技日新月异,但世界和历史的本质不变。哲学上提出过三论的概念,既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来阐述,不变中有万变,万变中有不变的议题。


任何预测都可能是不准的,唯一可能准确的预测是预先设计。就像谷歌之前的自动驾驶,靠随机应变,谁也猜不出这些机器最终会走到哪里,谷歌之后的自动驾驶,靠大数据场景,预先规划,除了一条路,也无他路可走,所以必然到达设定的终点。


设定两点,收集所有可预先采集的数据,将偶发因素降到最低,路程中,只要有偶发因素产生导致偏航,就要尽快将车辆纠正回预设线路上。


如果用软件的话,Arcgis是支持空间分析的。


做大数据分析,用Python语言更合适一些,Python的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工具有Geopandas、PySAL、earthpy、geopyspark等。





内容转载、商务活动、投稿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欢迎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ID:慧天地_geomaticser

往期精彩推荐

招聘启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团队诚聘博士后公告

招聘启事 | 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招聘公告

智慧城市大讲堂 l 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数字孪生&空间互动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测绘、地信、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旨在打造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的平台。《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开头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编辑:王振宇 审核:安有硕
指导:万剑华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