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测绘丨新基建大潮中,测绘地信人才培养应更具前瞻性

慧天地 2022-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测绘学会 Author 中国测绘学会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测绘学会,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2021年第6期,文:本刊记者 丹妮 尔东,图:受访者提供,编辑:张永超,初审:齐阳,审核:彭震中,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达1万亿元。自2020年国家明确提出新基建实施范围以来,众多传统或新兴行业涌入建设浪潮,多行业、多领域、多学科在新基建中共融共创,迸发出新的活力。


与传统印象中“铁公基”的基建概念不同,新基建所涉及行业领域体量之大,应用范围之广,科技含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传统基建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那么新基建必将由新兴技术担纲,因此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新基建最为迫切的需求。


那么,在新基建大潮中,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技术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又将如何迎合这一新的趋势和需求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


记者:2020年,中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此后关于新基建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相比传统基建,您认为新基建之“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宜斌:新基建是相对于传统基建而言的,其“新”主要体现在建设主体、建设方式、建设重点、应用方式和价值影响等方面。


新基建的建设主体在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和市场规律的同时兼顾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和科技含量较低向统筹兼顾和科技含量高跨越;建设重点从注重硬设施建设向更注重信息技术的培育和数据应用过渡;应用方式从“一器一用”向“一器多用、交叉应用”发展,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如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CORS)除了提供定位的基准和定位服务,还可以为近地空间环境监测、数值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等提供有用信息;价值影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能够催生新的业态、能够产生新的数据、可以开拓新的市场(比如和测绘导航、高精度地图息息相关的无人驾驶等)、带来新的投资领域(如室内导航、智能机器人等)。


记者:在新基建大潮中,测绘地理信息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姚宜斌:测绘地理信息将有效赋能新基建发展。新基建大潮的兴起,测绘地理信息将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管理、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与大健康产业、新型智慧城市、智能驾驶与机器人产业、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角色,通过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理信息大数据、导航软件、互联网地图、时空位置服务、智能运维系统等新型服务,产生极大的科技赋能作用。


同时新基建又对测绘地理信息测绘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需进一步提升其在海量数据存储、自动化智能处理、大数据计算、项目集成化管控等方面的能力,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智能化的空间信息服务。


记者:在新基建这一大命题下,您认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兴技术方向?围绕新基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有哪些新的科研项目布局以及人才培养举措,目前有哪些阶段性成果?

姚宜斌:得益于新基建赋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更深刻地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物联网领域、智慧城市领域和无人驾驶领域等尤其应该得到关注。


围绕新基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四维协同”培养新模式,开展智能化时代测绘类专业新工科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培养掌控“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的测绘行业领军人才。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这些举措初见成效: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高,在5G应用、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就业比例逐年增加,对推进新基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测绘学院学生在雨中测绘


同时,在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围绕智能化测绘进行科研方向的总体布局,明确重点发展基础研究与智能化测绘新思维、高精度时空基准与全球垂直基准统一、导航与位置服务、重力场探测及其应用、地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灾害监测与重大工程智能安全监测、组网遥感与遥感动态监测、智能测量机器人、海洋测绘与海洋动力环境、时空信息与数字孪生、工程测量与工程安全监测、地下空间信息工程等研究方向。


记者:新形势下,测绘地理信息与多学科融合已成趋势,这给测绘地理信息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

姚宜斌:智能化时代人类对导航等位置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需求的牵引下,测绘学科已由传统的、非常典型的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学科转变为面向大众的空间信息学科,学科的转型升级对测绘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测绘以地图作为最终产品,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以测量数据采集、处理的相关工序构建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以空间信息服务为主体的社会需求。


同时传统的以知识点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教研室为基础的教学组织、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方式也不能满足智能化测绘人才培养的高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测绘地理信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趋势,为突破当前教学内容方面专业领域内纵向缺少深度、领域外学科交叉欠缺、学生创新力不够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变化式的发展期望和要求,首先要提升是教师的教研能力,这不仅包括在测绘科学新技术及其应用,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在教学资源利用、内容呈现、教研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创新变革,以此来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和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效能。


面对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秉承综合型大学办学定位,聚焦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基建、新形势下产业培育发展需要,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测绘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重构“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测绘类专业教育教学体制和培养模式。


武大测绘学院课程组探讨专业课程方案


借鉴国际主流工程教育标准,分析明确了未来测绘工程人才的能力结构。打破学科界限,按照工程逻辑构建模块化课程。设计多层次、多阶段的实践环节。重新构建核心知识、外围知识与交叉知识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在学科交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选择与发展空间。建立动手能力训练课程,学科交叉课程,突出新技术共性基础知识学习。同时加强导航工程、海洋测绘等专业新方向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记者:面对新基建、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现行的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哪些难点和痛点?如何解决?

姚宜斌:传统测绘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现代测绘技术发展,目前的学科建设和培养模式不能很好满足新基建、新形势下国家重大战略与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需求,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难以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没有真正落实。



武大测绘学院实践课程教学


我们应该以提升综合型高校工科大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智能化时代测绘类专业新工科改革等项目探索实践上,不断探索工程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与措施,重点在成人与成才统筹并进、知识与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大类与跨类及新兴学科专业交叉、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同步融入、产教科教校企合作协同等方面再下功夫,不断地探索完善,完成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


武汉大学2021年大学生测绘系列竞赛启动仪式



武汉大学“坚白”系列高端论坛


记者: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是如何保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前瞻性的?

姚宜斌:为保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测绘学院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最新动态,抓住每一轮测绘技术革命的机遇,以当前“国家对测绘类专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导向,不断优化有自身行业特色的工程教育理念;


地球空间环境与⼤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然资源部地球物理⼤地测量重点实验室


借鉴国际主流工程教育标准,分析明确未来测绘工程人才的能力结构,引入市场化力量,构建切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面向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新需求、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建立能力达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面向产业发展的测绘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


研究分析新经济对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与测绘实际发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理工基础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拓展测绘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改革传统工科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应当前形势下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数年前学院就明确要求教授每年必须承担90个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工作量,让优秀的老师走进课堂,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内容转载、商务活动、投稿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欢迎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ID:慧天地_geomaticser

往期精彩推荐


测绘应急保障,我们时刻准备着——防范台风“烟花”应急响应纪实

武文忠司长:新型基础测绘的探索没有边界

直招士官!四川8月1日开始!含测绘、地信、遥感相关专业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测绘、地信、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旨在打造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的平台。《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开头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编辑:张自轩 审核:富裕
指导:万剑华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