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一代宗师胡焕庸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1919-1923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就读,1926年在东南大学补读地学系学分后获理学士学位,1926-1928年留学法国。回国后到中央大学任教,后任地理系主任、教务长;兼任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华自然科学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在治淮委员会任技术委员,1953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57年创建国内高校最早的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1983年任人口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兼任上海市人口学会顾问、名誉会长,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等。胡焕庸曾二度在中学任职,南高师毕业后,1923-1926年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31-1933年受江苏省政府任命担任苏州中学校长。
胡焕庸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竺可桢先生。竺先生开设了地学通论、气象学、气候学和世界地理等课程,在其教导之下,胡焕庸初步掌握了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并立下终生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决心。
1923年,胡焕庸(后排左4)、徐震堮(中排右4)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班同学合影
1926-1928年留学法国,师从巴黎大学德马东、德芒戎和法兰西学院白吕纳三位地理大师,学习法国学派的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和思想。留学期间,先后撰写了《约翰白吕纳之人生地理学》、《法国研究地理学之近况》等论文寄回国内发表。
1926年胡焕庸赴法留学前照及背后俊雅签名
30年代胡焕庸、桂秀君夫妇与岳父桂祥书合影
创建中国人口地理学
胡焕庸在《我和人口地理学》中,讲述了自己与中国人口地理学的缘起:
向上滑动阅览
当我在小学、中学读书的时候,史地教师经常讲述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如何侵略我国,人民生活如何贫困等等。在这样潜移默化之中,我深深爱上了地理这门学科。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我正是常州中学应届毕业班学生。同年夏南京高等师范招生,我考入文史地部。次年竺可桢博士到校任教,南高扩建为东南大学,竺先生任地学系主任,我在竺师教导之下,稍稍懂得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就此把它定为我终生钻研的目标。
1926年东南大学毕业后,我去法国巴黎大学进修,随教授德马东、德孟雄学习,同时也在法兰西学院听白吕纳教授讲课。阅读他们的著作,使我体会到学习地理学,不仅要懂得人地关系,尤其要研究人地关系最集中的人口地理。
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二卷二期)发表了开拓中国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并附有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雨量图。该文发表后不久即被美国Geographical
Review杂志全文翻译介绍,英、德地理刊物亦相继介绍或转载了这篇论文。
胡焕庸在1935年、1989年发表的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
地图上从瑷珲到腾冲的这条直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切变线’或‘突变线’,它的被发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最本质、最稳定的格局。事实上,86年后的今天,“胡焕庸线”的位置和性质未能稍变,而且后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证明,它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其它人文地理甚至自然地理景观的分界线,成为中国地理结构中堪与“秦岭-淮河线”并立的最重要的地理界线,也是唯一以人命名的中国地理界线!”
在《我和人口地理学》中,先生也说明了为何“年过八旬,眼花手抖,还要一股劲儿研究人口地理,写那么多人口文章”的原因:
向上滑动阅览
在十年内乱中,我完全没有看业务书,完全没有作科研。更痛心的是我几十年收集的图书资料荡然无存,虚度十年光阴,更是不可补偿的损失!
打倒了四人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拨乱反正,重振江山。在百端交举之中,人口研究更得到特别重视。教育部号召各大学积极发动人口研究,由于师大领导的关心,我校的人口研究室终于恢复了。今天的我年纪已过八十,由于视力衰退,借用高倍放大镜才能读书,右手发抖不能书写,不得不学会用左手写字。学校领导还给我配备助手,帮我写作。
……
党和政府已经提出了国土整治的伟大规划,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有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地区规划等,这是振兴中华的伟大举措。人口地理将是我集中研究的项目,呼吸一日不停,工作就一日不止,努力争取夺回我在十年内乱中白白浪费掉的宝贵光阴,为祖国的人口地理学研究贡献自己一份余热。
1978年中央拨乱反正,人口问题再次受到人们重视。1982年又进行全国人口普查,胡焕庸被中国人口学会聘为顾问,并接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任务,华东师大不仅恢复了人口研究室,并扩建为人口研究所,先生任所长。1984年起先生招收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这一时期是胡焕庸人口地理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在张善余、严正元的协助下先后出版了《世界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地理》、《中国八大区人口密度与人口政策》等经典著作。1990年,先生正式退休后亲自编辑《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完成了自己的学术总结。
开辟农业区划研究新领域
胡焕庸是中国农业区划的拓荒者。1934年先生在《地理学报》创刊号上发表《江苏省之农业区域》一文,根据作物分布统计,联系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划分江苏省为4个农业区。次年又在《地理学报》(二卷一期)发表“安徽省之人口密度与农产区域”,阐明人口密度和自然条件与农业分布的关系,并划分安徽省为4个农业区。
1936年先生进一步对全国作了农业区域划分研究,在《地理学报》(三卷一期)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域》一文,开创了全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区划的研究,与他两年前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互相呼应,显示了农业地理与人口地理研究相结合的特点。该文将全国划分为9个农业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农业区划方案,是此后我国长期发展大规模农业区划研究的学术起点。
1981年,胡焕庸又先后发表了《我国的人口与粮食》、《世界人口和世界粮食》两篇论文,阐释我国和世界人口与粮食关系的地域差异性,尤其关切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粮食关系。
胡焕庸晚年右手抖动厉害,改用左手书写
致力淮河水利事业
胡焕庸认为,我国水利地理的重点,在于黄河和淮河流域。先生在《治学经历自述》中这样回忆自己的“治淮”事业:
向上滑动阅览
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苏皖各省受灾严重。我皆率同青年教师李旭旦、楼桐茂等到苏北调査,特別考察淮河水利以及沿海地区废盐改垦的情况,回来写成《两淮水利盐垦实录》。由于我在书中批评了原导淮委员会在淤黄河故道开挖新淮河的错误,这本书曾被当时导淮委员会主委(陈果夫)私下搜取,大量焚毁,以致这书在外流行很少。以后我在1947年重印《两淮水利》才受到各界的重视。
1950年8月,淮河流域又闹大水,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有几位负责治淮工作的主要工程师特来找到了我,并说华东水利部和中央领导看到我有关两淮水利的著作,认为我对淮河有确切认识,希望我参加治淮工作。我当时考虑我长期学习地理,水利工作既是地理研究的一部分,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就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参加当时的治淮会议,并把我的人事关系转到了治淮委员会。
为了治淮的需要,先生殚精竭虑研究淮河,1951-1954年的三年中,先后写成《祖国的水利》、《淮河》、《淮河志初稿》、《淮河的改造》等重要著作,使淮河治理走上科学的道路,为治理淮河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4年胡焕庸(右1)在苏北淮河流域考察中
1950年代,胡焕庸治淮工作笔记
引进地理科学新学说
胡焕庸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中央大学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从事气象学的教学和科研,他所著的《气候学》是我国最早的气候学教材,他还发表了《气候变更说述要》、《柯本氏世界气候分类法大要》等文章,引入和普及西方气象学、气候学理论。1980年,胡焕庸为研究生讲授世界气候课程,讲课内容就是新著《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一书,该书也成为先生对气候学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份总结。
在文革结束时,人们发现,西方已经完成一次地学大革命:板块构造、洋底扩张、大陆漂移和世界大地构造的新学说。为了赶上时代,胡焕庸在《古地理学教程》的基础上写出《世界海陆演化》一书,积极推介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推动我国地理科学逐步向前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胡焕庸教学所用“海陆演化幻灯片”
桃李满天下的地理教育家
胡焕庸1928年留学归国即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1930年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先生在培养地理人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担负起竺可桢留下的包括地学通论、气候学、天气预报、地图投影以及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教学任务。正当先生和中央大学地理系在工作上取得进展的时候,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学校当局决定迁校到重庆。迁川以后的中大地理系,缺乏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教师,为此,先生改教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课程,并且结合教学工作完成一系列的中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专著。1941年,中央大学研究院成立地理学部,由先生任主任,当年招首届研究生三名。以后,每年招收研究生,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时为止。
胡焕庸(前排左4)、李春芬(前排左1)、周淑贞(前排右2)等中央大学地理系教师合影,1940年重庆沙坪镇
胡焕庸(前排右3)与中央大学地理系师生合影,1948年南京
1953年,胡焕庸调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在上海长达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从这时开始,直到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室)成立为止,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外,他主要从事世界地理的教学和研究,担任过各洲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举办过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班,多次招收世界地理的硕士研究生。
华东师大地理系1957年毕业留影,胡焕庸(前排右7)(丁小明教授提供)
1981年以后,胡焕庸作为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室)的所长(室主任),主要从事人口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胡焕庸为博士生导师,并在人口研究所设博士后科研站,先生是国内最早招收培养人口地理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出全国第一个人口地理博士生。
1983年胡焕庸在人口咨询预测中心门前
80年代胡焕庸与学生李若建(左1)、朱宇(右1)合影
胡焕庸左手书写致丁金宏信札(丁金宏为胡焕庸1986年所招博士生,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提供)
★2001年中国地理学会纪念胡焕庸诞辰一百周年时,丁金宏教授曾撰一联以颂先生师德,今转载于此以作纪念:
驰骋八方,以地称人谱一线;
宗师百代,沐桃荣李报三春。
文中所用图片除已标注出处外,均为胡焕庸先生之子胡企中老师提供,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丁金宏.一代地理学宗师——记胡焕庸教授(摘自:师魂 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66-375)
[2]单树模,金祖孟.中国地理学家、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J].钟山风雨.2002,(3):37-41.
[3]吴传钧.胡焕庸大师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J].人文地理杂志.2001,16(5):1-5.
[4]钱今昔.地理学大师胡焕庸.(摘自: 花与微笑 钱今昔文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294-299)
[5]金祖孟.胡焕庸教授传略[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1,(3):60-64.
[6]胡焕庸.我和人口地理[J].书林.1982,(3):46-48.
[7]胡焕庸.治淮与我[J].中国科技史料.1981,(1):65-68.
[8]胡焕庸.治学经历述略[J].中国科技史料.1991,(1):25-35.
内容转载、商务活动、投稿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第28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大会Geoinformatics 2021前序会议
PPT分享 | 李维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1)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测绘、地信、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旨在打造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的平台。《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开头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指导:万剑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