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首颗“探碳”卫星成功发射——让激光带我们过低碳生活

慧天地 2022-09-22

点击上方“慧天地”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国的航天,来源: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编辑:刘彦 王舒颖 张未 郗小虎 房平辰子,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8月4日11时08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和两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碳汇监测进入遥感时代。



在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和型号两总的大力支持下,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作为“陆地碳卫星”主载荷多波束激光雷达的总承研单位,联合508所开展研制工作。多波束激光雷达可同时实现5波束激光高精度高程探测、双波长激光大气探测以及对地高分辨成像,将对生态系统碳收支、大气环境及植被进行监测。它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我国激光遥感载荷研制领域新的里程碑。


卫星工作状态模拟视频


多波束激光雷达自主创新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得卫星通过一个载荷就能完成对植被的高程测量、大气垂直廓线探测和对地高分辨成像的任务,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多波束激光雷达团队自主研制了星载长寿命双波长激光器,攻克了多波束激光雷达总体技术、高精度收发光轴匹配、高精度偏振探测、微弱信号高信噪比大动态探测等技术,使雷达可对全球植被蓄积量进行探测,同时还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碳排放”的大气重要载体—气溶胶以及云层对天气、气候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弥补了传统被动遥感器在垂直剖面观测上的空白。多波束激光雷达针对“陆地碳”和“大气碳”两个重要方向,对植被和大气进行主动高精度探测,将成为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



此外,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还为卫星配套研制了固态存储器产品。该产品采用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产品容量、码率和数据管理能力,保障卫星海量、多样化数据存储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产品功耗,将为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提供优质的数据智能服务。


这位神话中的木神、春神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遥瞰着祖国的绿水青山,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句芒号火起飞郑逃 摄)

句(gōu)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与祝融齐名,象征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责任。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模拟图

本次发射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被命名为“句芒”,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浪漫与追求,又体现了现代人对国家“双碳”目标的深刻理解与支持。

卫星发射前,我们(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织发起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征名活动。“句芒”“青绿”“寻木”“烛龙”“神农”……每一个网友投稿的名称和其背后的释义都饱含大家对绿色生态环境的渴望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最终“句芒”从近五千个投稿中脱颖而出。

作为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升空也带着自己的KPI哦!

▲“句芒号”直冲云霄(郑逃逃 摄)

“句芒号”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06公里、倾角97.4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实现植被生物量、大气气溶胶、植被叶绿素荧光等要素的探测和测量,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中气溶胶作用研究等工作,还将服务高程控制点获取、灾害监测评估、农情遥感监测等需求,显著提高我国陆地遥感定量化水平。

近年来,中国航天快速发展,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在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得到了传承。

浪漫的“嫦娥奔月”故事为航天探月工程披上浪漫主义色彩,作为国家“十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向世界证明了华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而与它几乎同时开始的探月工程,则把传统中华文化写进了无垠宇宙和星辰大海。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名称取义“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模拟高清图 

2021年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祝融号,将火神的名字送上了万里之遥的火星。这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更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祝融号与天问一号着陆器:着巡合影

“嫦娥”揽月,“羲和”逐日,“祝融”驭火,“北斗”指路,“句芒”探碳……

越来越多的卫星、航天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后国家航天局将持续开展“我给卫星起名字”活动,用中式浪漫的航天世界,让大家了解更全面、真实的中国航天。



荐读

关于举办“第十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的通知(一号)

数字重塑客观世界,全空间GIS发展正当其时

无人机航空摄影成果质量错漏及评定标准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时空信息类相关专业学子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精准对接的平台。

《慧天地》借鉴《读者》办刊理念,把时空信息领域的精华内容汇聚到平台上。我们高度重视版权,对于精选的每一篇推文,都会在文章开头显著注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投稿、转载、商务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编辑:于瑞凯  审核:黄青学指导:万剑华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