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授予他们5人!

i自然全媒体 慧天地 2022-09-22

点击上方“慧天地”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来源:i自然全媒体,作者:王瑜,新媒体编辑:陈平,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近日,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决定授予马超等5人第二十一届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


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为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社会力量设奖项目,由武汉大学承办,用于奖励在测绘行业作出突出成绩的测绘工作者和在武汉大学、同济大学测绘专业学习的品学兼优的学生。该奖项设立于2002年,以纪念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先驱、测绘教育与测绘科技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大地天文学家夏坚白。该奖在测绘行业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推动我国测绘科技进步、测绘教育发展、测绘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奖项设立以来,共有95名测绘工作者、201名学生获奖。


马超:倾力高新测绘装备自主创新


马超,南方测绘集团创始人,是我国较早从事电子测绘仪器研制的科研人员。在进口测绘仪器长期垄断国内市场的形势下,他创办南方测绘集团,着手国产高精密测量装备的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马超带领南方测绘陆续攻克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红外全站仪、激光全站仪等高精度光电测绘仪器核心技术;攻克测量型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静态GNSS接收机、双频 GNSS主机板、双频 COR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基准站接收机和软件系统、实时差分GNSS接收机等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终端的关键问题并实现国产化;研发生产出1″、0.5″高精度全站仪和测量机器人,推动安卓智能全站仪、一体化超站仪、无人机、激光雷达等光电、影像与导航定位融合测绘设备的批量生产,从而实现了系列测绘装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近年来,马超带领南方测绘转型升级,侧重于高端和新兴测绘装备的自主创新和普及推广,以及地理信息多行业应用服务。目前,以马超为核心的南方测绘技术团队研发出了复合翼无人机、四旋翼无人机、南方航摄仪、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车载机载移动测量系统、室内定位导航、航测影像处理系统、航测数据云平台、三维激光雷达地面站处理软件、IE高精度 GNSS+INS事后组合处理软件和地形地籍成图软件等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硬件和软件,全面实现新兴测绘装备和软件的自主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服务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新型基础测绘、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历史建筑测绘建档等重点项目。
马超还带领南方测绘积极“走出去”,在美国、德国、印度、越南、日本等地开设办事处,同时发展海外经销商。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南方测绘的产品得到了国外测绘用户的认可并占据了一定的海外市场。在各种大型项目建设中,可以看到南方测绘产品的身影,其星级服务受到海外市场的肯定,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全方位、全区域,多品牌、多层次的测绘技术装备“走出去”的格局基本形成。

刘涛:为新疆建设贡献测绘智慧


多年来,刘涛先后设计并主持完成了多项中央及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如“重新测定中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海拔高程”、国家“十二五”重点地区(新疆)基础测绘工程——新疆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服务系统建设、新疆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国家“十三五”重点地区(新疆)基础测绘工程——新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塔里木河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监测等。

‍‍‍‍

刘涛注重结合科技项目提高专业技能,善于解决项目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题,优化技术路线,探索实现了多项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的生产工艺流程。依托自然资源部中亚地理信息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两个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需求,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北斗卫星定位导航、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应急维稳测绘地理信息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承担工程类、自然科学类、软科学研究项目40余项,专业领域涉及应急管理、公共安全、地质灾害、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项科技成果在国防、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利等行业应用推广。


依靠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刘涛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荣获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以及自治区科协等颁发的测绘科技进步奖、优秀测绘工程、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等各类奖项近40项;取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1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图集2部,为新疆测绘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管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邹贤才:为大地精准“画像”


邹贤才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一直从事物理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多源大地测量数据综合处理软件平台研制以及地球重力场建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5年主持多项重点研发课题、测绘行业公益专项,并参加了国家“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获多项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


在卫星重力测量方面,邹贤才丰富和发展了重力卫星精密定轨与重力场建模的“一步法”理论,独立研制了相关软件平台。“一步法”基于多源多类原始观测,建立待估参数与观测数据之间的严密函数模型,同时完成卫星精密定轨、地面站相关参数的确定以及重力场建模,使观测数据和待估参数模型之间达到更高程度的“同化”,可以实现最优的参数估计。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在主流的超算环境下,邹贤才团队构建了以脚本和可执行文件为核心的运行模式,通过函数模型和参数模型的一致定义与统一处理,以及混合并行技术的引入,解决了海量计算的应用难题,有力支撑了时变重力场科学研究和新一代卫星重力测量方案论证项目的实施,并为该平台向地球动力学、地球参考框架建设等科研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地面垂线偏差建模方面,邹贤才将大地测量边值问题严密化成果推广应用于维宁·曼尼茨(Vening-Meinesz)理论,为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垂线偏差数字模型提供了重要思路。垂线偏差在国家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大地测量保障条件之一。传统的垂线偏差观测方法需要在夜间进行,耗时长、效率低。如何在地球重力场建模的理论框架下,利用重力相关数据建立高精度地面垂线偏差模型,是实时获取特定点位垂线偏差的关键。作为“973”计划项目专题负责人,邹贤才承担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型研制工作,基于垂线偏差与局部地形的强相关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结合高阶重力场模型提供的背景信息,建立了多个测试区域的垂线偏差数字模型。基于天文垂线偏差的独立检核结果表明,在绝大部分区域数字模型的精度达到角秒级,为垂线偏差快速赋值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李博峰:深耕卫星精密定位理论技术


李博峰现任同济大学人事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为同济大学长聘教授、GNSS研究团队负责人,曾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


李博峰在卫星精密定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展了病态、有偏、P范、附约束条件和三频/多频混合整数模型及其模糊度快速固定方法,系统性地建立了 GNSS混合整数模型理论体系;从时空基准、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3个方面系统构建了多频多模 GNSS数据融合理论方法,解决了精密定位应用中北斗/GNSS信号的最优自适应融合,并为异质异构多源数据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非模型误差概念及其诊断与精细化补偿、数据中断修复、运动学模型自适应的滤波、阵列天线 RTK(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等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复杂环境下卫星精密定位的性能;负责建成了国际 GNSS监测评估系统同济大学北斗分析中心和创新研究与应用中心,率先开展了低轨卫星增强北斗的混合星座的设计和优化方案、精密定轨及预报方法、低轨增强北斗精密定位等关键技术。


近年来,李博峰带领同济大学 GNSS团队聚焦星地协同综合 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领域,持续开展低轨星基和 CORS地基协同增强 GNSS的多源传感器融合定位导航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先后获评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霍英东青年科学家奖,202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发表 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0项;获美国导航学会优秀论文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卫星导航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奖励及荣誉。同时,他还担任国际大地测量理论委员会(IAG-ICCT)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邹友峰:四十载矢志不渝测绘梦


邹友峰为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空间大数据获取装备研制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该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发起成立智慧中原地理信息产业联盟,并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入选河南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


——研制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装备。邹友峰与刘先林院士团队合作,创立多中心投影影像单中心化和多影像高精度拼接技术,发明大面阵数字影像的多相机精密组合结构,研制出我国首台可改变焦距的、视场最大的数字航空影像获取装备(SWDC),填补了国内大像幅数字航空摄影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创立煤矿开采沉陷精准预测理论与防控技术。聚焦我国煤矿“三下”开采领域难题,邹友峰创立了条带开采地表沉陷预计的三维层状介质等理论,提出了利用相似理论确定预计参数的方法,首次科学界定了“高强度开采”技术特征和指标体系,促进了矿山测量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该研究成果在河南能化、山西晋能控股、淮南矿业、冀中能源等大型企业应用,实现绿色开采煤炭资源820万吨。


——构建矿区地表生态损伤快速识别与高效协同修复技术体系。聚焦矿区地表生态损伤基础信息获取处理技术难题,构建矿区地表损伤信息“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体系,提出矿区地表植被多源、多尺度生态时空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攻克了矿区 Lidar数据立体化获取、多时相 SAR数据干涉处理方法、多源植被生态信息融合、损伤区域精细化识别等难题。


40年来,邹友峰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专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5部,获发明专利18项。



荐读

武汉大学吴华意、桂志鹏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聚类算法论文

洞察世界 感知未来,MapGIS 10.6大数据智能GIS新特性揭晓

招聘启事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2年特殊专业技术岗位目录》更新信息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时空信息类相关专业学子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精准对接的平台。

《慧天地》借鉴《读者》办刊理念,把时空信息领域的精华内容汇聚到平台上。我们高度重视版权,对于精选的每一篇推文,都会在文章开头显著注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投稿、转载、商务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编辑:张世奥  审核:张世奥指导:万剑华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