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张过教授:卫星遥感与新闻的完美结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 Author lmars
提起卫星遥感,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高大上”,感觉它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远。事实上,卫星遥感正以其独有的视角悄悄记录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从抗震救灾到抗击疫情,从缓解交通拥堵到支持脱贫攻坚,从生态文明建设到“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多的新闻采用了卫星遥感的报道形式,拉近了遥感与人们生活的距离。卫星遥感与新闻的完美结合,离不开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过教授团队的努力和付出。
近两年,受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等相关单位委托,张过教授团队为“中国复工复产航天遥感调查”、“意大利疫情航天遥感监测”、“中国供应链航天遥感调查“等系列新闻报道提供了遥感技术支撑。累计支持了百余篇卫星新闻报道,新闻访问量达到1000万+。充分展示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航天遥感领域的软实力。
遥感与新闻的“邂逅”
2020年初,武汉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在李德仁院士和实验室班子的领导下,张过教授团队利用航天遥感技术监测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进程,并提供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500公里高空看火神山”的新闻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新闻平台进行报道和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传媒的力量也让工科背景的张过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遥感+新闻”的想法油然而生。
2020年6月,张过第一次走进新华社大门。双方第一次见面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达成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新华社是国际一流的新闻机构,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全球排名第一的遥感学科,如能合作,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合作的 “天作之合”。2020年9月,张过邀请新华社记者李梦婷来武汉大学作《解锁“卫星新闻”新玩法》,详细讲述“60万米高空看中国”历时半年制作背后的故事,探讨卫星在主题新闻、突发新闻、调查新闻等不同新闻领域的深入应用,总结卫星与新闻在内容、视觉、数据上的融合方式,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020年10月,在张过的推动下,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率队访问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就“遥感+新闻”的思路进行详细的讨论。这次讨论,双方达成共识:遥感卫星轨道高、飞行速度快,观测幅宽可达数千米甚至上千千米,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面积的数据,探测到地面遥感和航空遥感所不能涉及的区域,从而跨越空间限制观察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新闻报道的实时性与客观性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卫星遥感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破解记者难以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的难题,记者即使身在北京,也能借助遥感卫星报道国内外的突发新闻,更能打破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界限,通过卫星获取全球各地今昔影像,呈现重大事件对区域的历史影响。同时,文字+卫星影像短平快的报道风格,也更容易在突发新闻报道中更直观快速的传递信息。
学科交叉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张过越来越感觉到遥感学科不应该仅仅是新闻学的供图者,更应是开展学科交叉的主体。要做好遥感新闻既需要文科的客观描述,也需要工科的严谨分析。由张过提议,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学者在分析国内外遥感和新闻结合探索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遥感新闻学”这一交叉学科方向,并于2021年4月以《全媒体时代遥感新闻学》为题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发表了论述。论文一经刊出,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力,被测绘、遥感、新闻、传媒等领域的新媒体多次转发。
张过等认为,作为全媒体理念下的新媒介,遥感影像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拓展延伸了人类的感知能力。遥感新闻学这一交叉学科方向是在在分析国内外遥感和新闻结合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遥感与新闻的结合,使遥感新闻具有突破视觉时空限制与频谱限制、多尺度揭示规律和保证新闻客观性方面的优势。遥感新闻学的科学问题是研究遥感数据对新闻主题可实现、创建遥感新闻的叙事机制和镜头画面语言体系;遥感新闻学的技术问题是构建新闻任务驱动的遥感链式服务模式、保证遥感数据质量以及提升遥感新闻主题表现力等。结合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在遥感新闻生产中的技术应用,发现了高效影像获取、便捷直观取证、时序影像提取、镜头语言创新是当下遥感新闻传播中的突出表现。
学生培养
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方向,遥感新闻领域的学生培养也是全新的挑战。对此,张过形成了自己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要真正做到学科交叉,就应该把学生在新闻传媒行业去“实战”,他积极促成了学生前往新华社学习实践,使他们充分理解新闻领域,从而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经历与背景的创新人才。截止目前,包括关晴、李雪、李沅泉、薛盈杉、李良全、王佳琦、周紫凡、朱春阳、崔浩、刘宇涛、李格、蒋博洋、李欣、童静茹等14名硕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拥有在新华社线上线下实习经历,实习成绩全部优秀,得到新华社的肯定,也体现了实验室创新人才的风貌。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小故事,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遥感与新闻结合的魅力。
01 500公里高空瞰火神山
2019年底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在实验室领导下,张过组织相关单位核心骨干,利用航天遥感技术监测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进程(日更新),并提供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自2020年1月29日13点16分环球网微博首发后,陆续得到相关央媒、微博大V、省媒、行业媒体等近300家媒体转发和连续跟踪报道。截至2020年2月6日14时为止,环球网微博#500公里高空瞰火神山#的话题阅读量已达到1.2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验室航天遥感技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响应和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张过教授团队的博士生蒋博洋、李欣等人当时连夜进行了数据处理工作,后来李欣说:“当时就觉得很着急,虽然自己不在武汉,但想着能通过自己的专业为武汉战疫做点事是我们测绘遥感人的责任和骄傲。
02 黎巴嫩爆炸事件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突发爆炸事故,灾情严重。记者无法深入爆炸的核心现场,但是遥感卫星在太空记录下了灾情的全过程,新华社紧急联系卫星数据供应商长光卫星公司调取了数据,李雪、关晴作为技术骨干抓紧处理数据,获得了现场第一手资料,影像显示核心爆炸区域被炸出深坑,海水倒灌覆盖地基。卫星影像实现记者的虚拟“现场报道”,通过高空视角以最快的速度完整捕获现场影像,从宏观视角及时呈现新闻现场。事后李雪、关晴开玩笑说:“那一天就像在战斗,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毕竟全球人民都在等着看新闻呢。”
遥感新闻不仅仅记录突发事件,同时还记录着长时序发展。围绕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经济发展遥感新闻主题,张过教授团队利用夜光遥感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完成了系列报道。博士生朱春阳为了更加生动的实现新闻报道,开发了夜光总量与夜光面积提取方法,实现夜光总量与夜光面积的提取与数据统计。面向新闻的表现需求,开发了夜光卫星影像上色算法,实现了夜光区域的自然上色,丰富了遥感镜头语言内容。这些夜光遥感新理论与技术支撑了新华社客户端《卫星物联网新闻|“胡焕庸线”以西为何越变越亮?》、《全球连线|世界屋脊的光明记忆》、《瞰!雄安有一道“地上银河”》等系列报道。
04 卫星眼中的河山
卫星新闻不仅可以做“写实”报道,也可以记录“美”。高分辨率的光学影像在太空俯瞰地球,可以获取人类在地面视角无法看到的震撼画面。张过和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发现了卫星影像“壮阔美丽”的艺术欣赏价值,决定将卫星美图用于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早读栏目。2021年7月起至今,实验室和新华社相关单位、长光卫星公司合作,在“早知天下事”栏目“向世界说早安”板块,以遥感美图+早安问候语的明信片形式,为新华社读者传递问候,从卫星视觉展现祖国大好山河美景;2021年8月至今,在“卫星直击”板块,张过教授团队协助制作新春卫星图壁纸,元宵节 “灯火里的中国”等展示现代化中国美丽画卷的卫星新闻产品,得到网友们的纷纷点赞,通过遥感美图提升遥感新闻的影响力。该项目主要参与人硕士生关晴说:“仰望星空,才知自我渺小。我们期待邂逅如星空一般浪漫绚丽的生活,却不得不正视一地鸡毛的生活。借助卫星,可让视角升腾到万米高空之上,巡游全球极美之地,视角打开了,心就打开了。”
团队负责人
张过,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2000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2010年资源三号(光学)应用系统总师助理、2013年黄鹤英才、2015年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导航增强)工程总师、2017年珞珈二号01星(SAR遥感+导航增强)工程总师、2017年装备发展部卫星应用组专家、2019年青年测绘人才、2019年王之卓青年科学家、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一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系统)第六工作组(传感器定向定标真实性检验)共同主席、2022年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1年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几何定量遥感研究与教学工作;获发明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中文论文88篇、发表英文论文10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7项。
荐读
GIS+虚幻引擎!MapGIS 3DClient for Unreal赋能数字孪生流域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时空信息类相关专业学子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精准对接的平台。
《慧天地》借鉴《读者》办刊理念,把时空信息领域的精华内容汇聚到平台上。我们高度重视版权,对于精选的每一篇推文,都会在文章开头显著注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投稿、转载、商务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geomaticsh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