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技和文化:新经济的左右脑

2017-11-02 寻找独角兽

一年前,马云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这“五新”将深刻影响未来的论断,并在过去一年里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与实践。


古往今来,所有的经济体中,都存在着变革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对新经济边际变化最显著的两大驱动来自于科技和文化。科技改善供给端的效率,文化发掘需求端的潜力,就像人的左右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力带动新经济的前进。”华菁证券研究员白洋在华菁证券高峰论坛暨一周年年会上,以《新经济的左右脑》为题,发表演讲。



1


科技发展迅猛,文化内核稳固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爆炸的年代,20世纪以来,人类的发展几乎直线上升,美国历史学家 Ian Morris 曾将人类社会发展的指数绘制成一系列图表,工业革命前的千百年里世界都在以一个非常缓慢的速度在变化,但工业革命后,尤其是进入到20世纪,人类的发展就几乎指数级上升。滴滴的程维说10年后个人再买车就像现在谁买一匹马一样奇怪,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在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的发展大势之下,这一景象又触手可及。而文化则不同,人性的东西较为稳固,几千年前人的情感、思维,现代人仍然能够很好的理解。



更多时候,科技与文化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比如零售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变革:百货商店、连锁商店和超市的出现,都是文化和科技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上面,城市化、快节奏的工作,让人们对便捷有更多需求、自我服务意识的觉醒,能解决人们这种需求的创新业态,背后则是产销分离、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应用、标准化运作的组织方式、现代化的信息组织系统的支撑。



2


内容沉淀下的文化带动新经济发展


文化是内容沉淀的结果,其特质是通过内容将需求显性化,而内容是我们感受世界的方法。所谓消费升级或者马斯洛需求理论,都是人们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内心需求对现实经济的感受变化或者升级,人们这种在心里可以感知但难以名状的东西,需要内容创作者用同理心去表达出来,也就是把人们内心的需求显性化,而人们在消费内容产品的同时,恰是一个人性恢复的过程。所以,内容创作者有多少粉丝,取决于他们能理解多少人,他们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种显性化的东西,能多大程度、多大范围、何种时间维度去触达人心。



如今,头部的内容创作者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因为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最有文化的时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消费是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的,而文化娱乐消费的增长则有阶梯性,它一定是在整体的消费水平到达一个阈值后,才会突然出现一个跃升。美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个阈值大概在人均GDP1-2万美金,而由于互联网降低了内容消费的门槛,这个临界点映射到中国一定是更低的,而这恰好是我国城镇人均GDP的水平。所以,我们这两年看到文化行业层出不穷的创新和成功,其实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经济的发展的确跨越了临界点。此外,我们感受到这个时代充满了碎片的、浅层的、甚至是粗俗的文化,是因为互联网的技术,让此前95%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更发不出声音的民众,有了触手可及的内容消费,也有了渠道去发声,其背后所蕴含的市场规模将数以十倍计。



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三种形式:专业组织生产的PGC、用户自我驱动产生内容的UGC,以及介于二者之间,通过专业组织驱动用户生产内容的PUGC。这三种模式在生产者和受众之间形成了两个方向相反的金字塔模式。UGC的模型可以聚拢最大量级的用户,也有大量的内容生产方,通过直接挖掘UGC内容来实现货币化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PGC内容生产者少,但能辐射的受众又是最多的。



对于PGC,虽然创作的内核不变,但所面临的环境却出现了不少变化。线上主流的社交平台已经对用户的覆盖达到了最优水平,内容创业者不需要到处寻找渠道触达用户,只需要依托这些致力于成为行业水电煤基础设施的平台,就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用户覆盖。在大平台上的用户一旦认可了头部内容的价值观,是会随着其认可的价值观流动,用户流量自主的跟随头部内容流动并形成商业价值,我们称之为流量的二次分发。


在流量二次分发的路径下,用户获取的成本已显著降低,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很多好内容本身并没有花大力气在营销上,而是依靠其产品的能力,反而前所未有的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深度影响更大规模用户。甚至同一内容创作方能依赖不同的产品矩阵交叉获客,再度大幅降低获客成本。




与此同时,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在深刻影响着内容行业,在电视报纸为主导的传播时代,信息的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而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阶段,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式微,用户会随着他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信息的传播变成了多点对多点,在圈层之内加速传递,在不同圈层之间则存在巨大隔离。



除了头部内容所面临的机遇,这种传递方式还有一个潜在影响。圈层传播降低了圈层内部头部内容的门槛,使得内容创作者不必大而全的去满足用户,而是只需要利用好对用户最了解的基础设施平台,就能触达自己的目标用户,而由于用户群的天然精准,付费意愿和能力也大幅提升,唯一不确定的是PUGC可以影响的规模有多大。PUGC内容可能是平台用户参与广度和商业价值两者间取得平衡的最佳路径。



3


科技领域人工智能独占鳌头,助力新经济发展


在当前科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方向非人工智能莫属,从投资领域的火热可以侧面印证。截止今年7月份,全国AI领域相关投资次数近1200次,总投资额高达1100多亿,而这一切都是在大部分AI企业几乎没有系统性收入的情况。这不由让人想到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某种意义上,对AI的投资,何尝不是今天的科技领域大航海。



不同于传统产业,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浪潮下,中国是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有多方面优势,中国巨大的互联网人口带来海量优质数据,同时产业消费升级更是为AI应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分具体领域来看,美国在芯片、机器学习平台、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与实力,中国则是差异化地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爆发力。




4


AI赋能各行各业,着重效率和创新


AI具有不同的层次。对于基础层,无论是硬件层面的芯片与传感器件,还是软件层面的开源平台与云服务,均是资金和技术的密集型行业,需要长期布局和大量投入;对于技术层,我们看好面向企业级客户的解决方案,开源开放环境也进一步促进技术向成果转化;对于应用层,其竞争力来自对行业痛点的解决和效率的提升,以及对用户场景和需求的满足。


如果把AI行业的不同细分领域呈现在一张图中,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相对其他技术跑的更靠前,而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面临一定技术瓶颈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突破。



再往下走,具体到应用层面,AI不是一个行业,而是对各行各业进行赋能的工具。通过与各垂直行业的结合,尤其是满足长尾用户及细分领域的需求,人工智能必将迎来无限广阔的应用场景。而通过与各个行业的结合,效率与创新是AI赋能的两个方向。第一是效率升级,即AI赋能提高商业效率与决策,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如从传统安防到智能安防,从传统医疗到智能医疗,这也是所谓的“行业+AI”的概念;第二是行业创新,即AI创造了一些全新的业态,如无人零售与无人驾驶,这个可以理解为“AI+行业”的概念,完全颠覆了传统行业。



行业与AI结合的同时,从应用形式上来看,比较看好基于终端的人工智能发展前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终端与设备联网,数据总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将给网络带宽传输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发展边缘计算,并且与云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数据处理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且传输时延更低,个人隐私保护性更好。在AI应用的各个终端平台,预计智能手机将是AI最重要的终端平台,并在近期迎来快速落地。某种程度上,我们认为在智能手机这个AI终端的推动下,很快会达到边缘计算的奇点,一方面,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主要的联网设备,本身可触及大量数据,另一方面,包括苹果、谷歌、华为等巨头陆续入局,推出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手机,未来具备AI运算能力应该是手机的标配。



正如前面所说,作为新经济左右脑的科技与文化,代表了未来投资的两大重要方向,同时他们的结合,将产生更大的能量。我们已经看到不少二者结合的例子,比如教育行业的一起作业,旅游行业的蚂蜂窝,零散的UGC内容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处理下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结合,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华兴资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