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科技创新与国家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与国家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在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的
报告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并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就科技创新与国家竞争力进行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十九大报告里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且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三步走”的目标。
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论述、新的认识,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一个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总书记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落实方面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科技创新本身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这在刚才我讲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里面都作了体现。同时,在实践中也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结合,最早的科技创新集中于科技本身,向科学要规律、要方法,到后来发展为向科技要生产力、要动力。所以,中国的发展阶段也是这样的,从我们原来的以规模数量为主的发展到质量效益的发展,以及我们科技和经济结合,到科技服务于“五位一体”的战略。这些方面都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在日益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科技竞争与国家竞争力在今天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科技的开放合作与科技在国家竞争中的位置,都是我们今天必须认真对待的话题。
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主要源于“三个逻辑”。一是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从历史上,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创新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一个强大力量,领先的科技和尖端的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我们经常讲现在“融资难、融资贵”,现在有些企业、有些人融资很容易,并且成本很低,这一点反映出人才、科技的先进性以及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是体现出来。同时,从我们国家来看也是这样,从历史上看,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应该说屡次遭受国外侵略,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科技不强,别人把科技作为国家竞争力,但我们在明末清初以及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应该说科技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所以,没有把科技作为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使得当时我们国家在整个发展中总是受制于人。
同时从国际视野来看也是这样,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过去讲国家实力,后来讲国家竞争力,竞争力很重要的就是人才、科技,就是能够吸引人才,能够让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的一个政策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个逻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从中国来讲,改革开放40年,我们相继实施了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各种所有制以及我们加入WTO,这一系列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有今天的发展,但是从今往后更重要就是把科技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升生产力的主要渠道。二是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个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是质量、竞争力的问题,也是一个结构问题。同时我们讲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其中的关键。
第三个逻辑,科技发展的“演进逻辑”。最早科技创新是从最初闲人的“思维体操”,从古希腊一些人喜欢打猎,有的人喜欢喝酒,但是一部分人喜欢进行数论的推演和天文的观测等等。今天科技已经不仅是闲人的思想体操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指引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论,对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一种校正、支撑和引领的作用。
从工业革命看也是这样,到底几次工业革命,说法不一样,有讲三次,有讲四次,有讲五次,还讲到六次工业革命,但是真正的工业革命有几个标准,第一是有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二是要有生产工具,第三个是要有新的对人们生产生活进行重大的改变,同时对世界的经济产业各方面的格局带来一些突发性、颠覆性并且渗透性和扩散性的改变的技术。从这一点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可能还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生产工具就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然是以法拉第电子感应现象、以迈克斯为代表的电气化,由于第一次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所以在十八世纪中叶和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这些国家成为世界的强国。第三次信息革命以计算理论和计算机架构为代表,今天还是讲信息社会、信息化以及网络、互联网等等。
我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今天我们讲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的一些物理、化学、机械等相结合,可能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这个革命的一些前兆、一些迹象已经出来,但是能不能有新的生产工具,能不能有新的理论产生,以及能不能使世界生产生活的方式、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及改变国际上的经济产业等方面的格局和结构,我们要进一步地研究,而且要更多的跟进,持积极的态度。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六个特征,从尺度上讲,从微观到宏观,中间现在也有人讲叫介观。第二点是前沿技术呈现一种多点突破的态势,正在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第三是科技创新呈现多元深度的融合特征,人、机、物是不同的世界,有物理世界认知世界等等,如何相互地融合,生物世界都加快融合到一起。四是科技创新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我们讲实验科学、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今天我们还有一个大数据研究,过去我们物理、化学的研究总是把有一些实验室,把一些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东西在实验室里在一些极端的条件在短期内把它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总结出来。还有是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的渗透扩散,刚才万部长举的数码相机就是这样一种例子,本身科技革命就带有颠覆性、突发性,同时科技本身又有它的渗透性和扩散性,这种创新就会真正起到一种归零的作用。
科技创新日益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等新技术还可能带来一些对社会、对就业、对伦理等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是我们要看到的科学的发明有时候有两面性,我们怎么样趋利避害,包括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国际上也专门有一个小组在讨论。
在一些热点方向上,也有像深度学习,到底学什么,这也是一个问题。像AlphaGO,没有任何的对奕,AlphaGO就赢了,这可能中间就是通过学习以后,不是形成一些科学的方法,才叫学习,也在探索。另外,人机协同这也是越来越深入,从人和机的交互到人机协同到人机的一体,这都是方向。还有群智演进,大数据本身来说并不在于数据多,而在于数据的分析、综合,同时在于多类数据在一起的时候能够起到1+1大于2的效果,这都是一些新的方向。当然人工智能对应的和过去我们对应的人和机器的关系不同,可能它是反映人的情感、人的认识、人的好恶都在这里体现出来,这对人类本身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像分布式发电、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都是一些新的包括海水发电、纳米技术如何在海水发电中起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人类的能源从间接转换到太阳能直接转换,像基因编辑、微生物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等等,如何能够在防病方面,在肿瘤没有形成的时候,只是在细胞层面、在基因层面,我们就知道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身体可能发生哪些变化,这些领域都是新的,当然还有在外空、深海、网络等方面有一些新的挑战和新机遇,对科技人员也提出新的问题。
未来我们国家科技创新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有一些新的挑战。这个问题总体上来讲还没有解决好,有局部的突破,这一次中兴事件也反映出来,在一些利益方面,国与国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在这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怎么样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在科技方面能够更加主动,始终是我们一个题目,只不过这个题目今天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尖锐。
到底科学新发现可能会是什么,技术发明创新的这些领域可能是什么,以及他们未来在科学上的价值和技术上的价值,以及对产业、对经济、对社会乃至于对国家安全到底有什么影响,这些方面的判断是非常难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往前看,在这一点上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提出的要求很高,如果都是往后总结,这件事情可以有很多总结的方法,很多分析的方法,但是我们是要往前看,科技是往前看,没有办法解释一些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发展的路子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应该向科学要方向,来得到一些科学的预测,这是一个难点。
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现在中国研发投入去年已经达到1.7万多亿,这么大的数量,78%左右是企业社会投入,22%左右是政府财政投入。这样一种组织方式,怎么样能够瞄准重点,怎么样能够兼顾科学家的兴趣,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开展国际合作,这些方面都需要一个结构上的和大家认识上的一种组合。同时我们主导一些新技术、新产业的标准、规则,当一项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在规则方面、在标准方面都会提出一些要求,对这些方面我们是不是能够提出一个规则、一个标准,一个规则、一个标准提好了,可能会对我们整个产业、对经济、对这个领域的发展都有好处,如果提的不好,可能是引偏了方向,或者约束了大家的创新。
从上面来看,有三句话,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是发展形势所迫,创新是世界大势所趋。所以,我们要走出一条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路子,这是我们着力的地方,然后才有产业强、经济强和国家强。同时只有人才强、科技强,中国的科技才能与全球的科技融为一体,中国科学家才能够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一起来相互合作,以及中国科学家能够作出中国对国际科学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这是我们一个根本指导。总的来讲,我们向科技要规律,科学的方法,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包括我们今天开会有一个科普相关的内容,如何以一种通俗的语言来使得大家能够听懂一些科技的东西,比如量子力学,真正讲清楚是很难的,但是大众不清楚,又怎么真正自觉的、有意识的支持科技,对科技高看一眼,这是一个难题,这不但对政府管理部门,包括科协,对科学家都是一个难题,用通俗的语言形象比喻来讲这些事情。另外就是向科技要力量,我们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个动力和生产力不是直接就来的,真正是理解科技、用好科技,以及科技的能力与现实各方面发展需求的对接,同时要调动我们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样才会真正发挥“力”的作用。
总书记也讲“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技本身来讲要走在前面,另外要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要实现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同时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是什么?有这样几点:一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不单我们如此,在各国都是如此,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在学习和合作中也都感觉到,都把人才作为科技、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像我们讲颠覆性产业,首先有颠覆性技术,然后才有政府的平台服务,才有金融的加入,才有一种社会文化氛围等等,才有一些像法律、知识产权等等保护。有了这些,科技应该是前面的“1”,它是一种充分条件,后面这些是必要条件,当充分必要条件具备了,自然这样的科技就能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新的动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我们理解依靠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其测度指标主要体现在创新支援、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昨天公布的洛桑管理学院中国的创新排位又提前5位,成为第13位,也反映出中国的创新这些年确实在不断地提高。
同时科技创新要和经济结合,这是过去多年讲的,科技如何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产业升级,到今天不仅是科技和经济结合,还要和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结合。我们的文化怎么样靠科技,生态环境改善怎么靠科技,社会治理如何靠科技,这些问题都需要把它解决好。同时中国在创新方面,第一是要有自主能力,第二是坚持开放。因为中国这么大一个体量,中国自己的发展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科技创新需要我们自身要有一个创新体系,要有创新的战略,要有创新的目标和重点,同时要有激发全社会包括全球各方面科技人士到中国来创业创新的一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环境。但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是开放的,改革开放40年也是科学的春天40年,在改革开放40年当中,科技在改革开放中始终是走在前列的,今天仍然如此,在博鳌亚洲论坛,我们的习近平主席讲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绝不会关上。科技更是如此,本身科学就是一种世界性的,一个好的发现,一个好的观点,或者一个好的方法出来,我们要赶快发表一篇论文,让全球同行的科学家知道。当我们有一项技术出来的时候要赶快申请专利,能够为大家所共享。这些都是开放的内容。中国与美、欧、日等科技发达国家都有科技创新的一些合作机制,与发展中国家,像亚洲一些国家,非洲一些国家等等都有一些科技伙伴计划,也就是我们愿意和全球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人员等一起来从事科研的活动,为人类找到规律、找到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总书记还在“三会”上专门讲了国家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政府管理部门确切讲就是科技部,所以科技部就是做服务。我们要制定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同时要做出一些规划,把国家关注的一些问题,科技界关注的一些问题,与我们的战略规划进行很好的对接,要体现出来,同时要有政策、法律等等这样一种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做的,政府不做,大学、企业、研究所是不能做的,如果在政策方面做不了,就是我们的失职。当然我们要很好的服务。科技部的主要工作:一是依靠科技人员,二是服务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从事科技团体,这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环境,使得大家从事科技都有机会,我们讲叫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但是我们不讲结果公平,这是带有竞争性的。这样使得全社会的人愿意到中国这块热土上从事科技创新活动,都有机会,都一视同仁。
同时也希望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方面能够更好地做出表率,这里有表率,像黄大年、南仁东、李保国、钟扬等一批先进典型,科学家是有担当的,科学家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当然科学家也是必须具备科学精神的,在科学上有一种追求。中国科技界有自己的一些精神,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等,科学的东西我理解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有一种逻辑上的缜密科学,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种情怀,需要一种执着,需要一种激励,如果光有一种逻辑上的合理,没有后面这一条,这件事情多半是半途而废。想想合理,讲讲就算了,而有这种情怀,有一种激励、有一种担当,就会有一种追求,这时候他会一直做下去,这样才可能有付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有收获。另外,在转作风方面,大家都在说科技界有浮躁,也有张扬之风,这方面要注意。科学家应该是最冷静的,也是最安静的一批人,从西方来讲是这样,从中国来讲历史上的一些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如此,都是比较安静的。另外,科学家都是爱国的,爱国爱岗敬业专业,以能力,讲自己专业滔滔不绝,讲其他的可能话就不多,这可能是我自己理解科学家应有的一种性格和风格,他的成果可能半张纸、一张纸就够了,几句话可能就说清楚了,更让人信服。另外是敏于行、乐于言,甘为人梯,桃李天下,科学家尤其我们已经有贡献和成果的科学家,怎么样扶持年轻人、怎么营造更好的氛围,让年轻人有更好的机会,这可能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对科技延续不断发展的一种贡献。
科技的两方面,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所以,科技部和中国科协之间也是两翼。科技部主要在政策制定等方面有自己的职责,但是具体如何去科普,主要是科协。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使得我们有一个氛围和土壤。各国科学家到中国来看到这个环境,是一个熟悉的、认可的环境,这样我们可能工作就做到了。一般的老百姓虽然不从事科学工作,但是对科学工作能够理解认识,不是从知识层面,可能从常识层面能够去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们的工作。
最后,我们会按照多听科学家的声音,多多的提供我们的服务,使中国的科技能够在新的时代不断地进步,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改善以及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紧密配合,能够为国际科学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科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