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好学习,好好思考(2019年第一期)

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1-10-16
回顾自己一周的学习和思考点滴,想着对别人可能也有点用,就把这些胡思乱写也共享出来,没啥水平,你就当流水账吧。

1、读书

继《好好学习》之后,成甲最近出了本新书《好好思考》,这是一本值得你多读几遍的书,这本书的优点是关于学习的思维方法点到了很多,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指引;缺点也很明显,野心太大,内容太多,有点说不尽的感觉,如果你读了后觉得乱七八糟,那就继续读,做做笔记,理理思路。


读这种书可以获得很多的意外收获,比如要快速理解一个领域可以先去查百度学术、中国知网等文献,要说服人可以遵循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实在是太多了。

2、教育

儿子初三马上要中考了,作为父亲的我当然是很焦虑,但想着进了985读了博士其实也就那样,想着大多数人工作后就基本不读书了,看长10年,中考高考啥的都不是事儿,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现在这么焦虑有啥用?

而且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越来越小,在孩子真正懂事需要成长的关键时刻,比如进入大学和职场,我们已经教不动了,更别提影响孩子。

为什么?

因为自己读书太少,水平不够,只能在小学,初中发发威。一旦孩子进了大学到了职场,父母只能不断的调低对于孩子的预期,甚至说只要你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这跟初中时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真是天差地别。

你说我们这个时代,孩子再差也总能养活自己,但他要变得出色不可能靠分数,要靠他对于做一个事情的热情和持续进步的能力。

而读书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公平的,不管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愿意读,人类最宝贵的东西都能了解到,能否知行合一另当别说,但首先得知。

自己没有其他的本事可以教孩子,但这个可以,即使现在没有,我也可以培养。自己循规蹈矩读书20年,就没养成读书的习惯,说来是对教育的极大讽刺,但现在既然知道了就想着别让孩子重蹈覆辙。

孩子可塑性强,有大把的爱上读书的机会,因此进入差一点的大学其实没事,只要读书的热情不改,一定可以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在认知上后来居上。

因此每周末一起吃完饭,总是想着怎么跟给儿子说这个道理,比如不停的举着各种大学和职场的反面例子,当然自己也得身体力行,房间里堆满了书,一方面是自己也要看看,另一方面当然是做给儿子看的。希望自己老了的时候,仍然能给儿子很好的一些建议,人年纪越大,其实越需要精神和思想上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物质生活都这么丰富了,以后孩子回家仅仅吃个饭有啥意思?

3、演讲

上上周我去参加了TD的大数据论坛,后来组委会给了我演讲的视频,我研究了下发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内容太多、超时严重、只顾自己、不看观众、说得太快、缺乏节奏、有时还摇头晃脑,不停的踱步,形象不佳。


回来后公司正好有一次智慧运营的评审,需要自己上台去讲。以前自己对演讲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内容都是自己定的,不可能有问题,但TD的这次演讲让我发现了自己大量的缺点,因此这次拉着同事连续试讲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为了达到较好的讲解效果,还调整了PPT中大量的串接词。

这次评审我现场讲解感觉节奏还算可以,回答问题保持了正常的语速,也没到处走来走去,比去年应有进步,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不管如何,当你准备演讲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对着镜子多看看,丑态毕现不是坏事,正是有了反思这面镜子,我们才有进步的可能吧,高看自己是基因的设定。

4、管理

在《华为团队工作法》这本书中,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困扰我多时的新人培养的解决办法,就是不仅新人要答辩,导师也要答辩,导师不应该仅在旁边做点评。


我们当前新人进来后虽然指定了导师,但导师到底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大家理解不太一样,导致很多新人在答辩时出现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比如连PPT的基本格式都不会,这些其实都跟导师有关。

因此,导师答辩制是否要成为团队新人培养的一个提升点是我下一阶段需要考虑的,华为这么做,应有它的理由。

本周第一次写,内容不多,希望自己能坚持写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