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该怎么分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接地气学堂 Author 陈老师
【与数据同行】已开通综合、数据仓库、数据分析、产品经理、数据治理及机器学习六大专业群,加微信号frank61822702 为好友后入群。新开招聘交流群,请关注【与数据同行】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后获得入群方法。
有同学问:陈老师,我领导让我做用户画像分析,可是我做了一大堆数据,却被批:也没分析什么东西啊?该咋办?今天系统解答一下。
男女比例3:2 20-25岁占比40% 30%的人在最近一周内登录 70%的人没有二次购买
至于摆完这些数据干什么,完全没有考虑过。这种分析结果,当然让人看完一头雾水。迷茫的发问:“所以呢?又怎样呢?”
3.无限拆分,没有逻辑。很多人一听到类似“流失用户画像分析”一类相对具体的分析题目,就开始无限拆解数据。分性别,年龄,地域,设备,注册时间,来源渠道,购买金额……拆了几十个维度看流失率。最后,只看到有的维度差5%,有的差10%,当然没有最后结论啦,越看越糊涂。
以上问题,都是太过纠结于用户画像四个字,忽视了分析两个字导致的。用户画像作为一个基础数据体系,本身并没有分析功能。单纯的罗列用户标签或者拆解用户指标,也起不到分析作用。像利用好用户画像,还得按分析套路一步步来。
如果怀疑大环境不好,那应该全品类受影响。
如果怀疑竞品竞争力强,那应该竞品直接影响到我们产品
如果怀疑运作太差,那本次商品转化漏斗上势必有一环掉链子
如果以上有假设验证,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
如果以上假设都不成立,可能还需要新假设
总之,先进行大方向检验,可以有效缩小怀疑范围。怀疑范围越小,后续对用户分析可以越精确。同时,当数据不足的时候,怀疑范围越小,越能够集中力量收集数据,改善数据质量,做出有精度的分析。用户的分类维度可以有几百个之多,如果不加筛选的做拆解对比,很有可能在数十个维度上都有差异,最后完全读不懂数据。在拆解以前聚焦假设,非常重要。
举一个具体场景:
已验证:我们却受竞品影响
子问题1:目标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子问题2:目标用户对竞品体验如何?哪些需求点最被触动?
子问题3:目标用户对本品体验如何?哪些差距是致命伤?
子问题4:竞品/本品在硬功能,软宣传上差距如何?
子问题1:问题出在预热、发布、上市、推广哪个阶段
子问题2:上市阶段大量用户未能响应,广告投放出了什么问题
子问题3:推广阶段销量未能引爆,为啥没有激发核心用户需求
……(可进一步问太多,简单举例如上)
这些问题,可以分两方面解决
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用户对比,如
核心/普通
购买/未购
触达/未触达
用户进行对比,找到投放、奖励活动、购买品类、金额等细节上差异,从而调整投放、营销、产品补货等业务。
另一方面,通过对核心用户画像,让业务更看清楚,真正爱买的人
来自哪个渠道
通过什么主题
需要什么样优惠
在什么时机下单
让业务更多的去抓这些核心用户,而且改善后续表现。
越是偏态度、体验、情感类问题,越倾向于用调研的方法
越是偏行为、消费、互动类问题,越倾向于内部的数据分析
如果想了解竞品,就拉竞品用户调研,或针对竞品网店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