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我的读书心得 | 附 TOP 10书单 by 傅一平

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2-10-16
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提到了“35岁职场危机”,说35岁的职场人士不适合拿着简历到处去找工作了,因为到了 35 岁的年龄,应该拥有很多资源和人脉,应该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应该在行业里具有一定的声望 ,这样的一个人,还要通过简历来找工作,就说明这个人很有问题。

但这不是在给35岁危机找解决办法,而是在加重35岁危机,又有多少比例的35岁的人能成为行业的翘楚呢?

但即使成了行业翘楚又如何呢?

到了这个年纪,精力会下滑、父母会衰老、子女要担忧、事业遇瓶颈,有时还会被人生意义这种问题羁绊,这都是基因设下的局

在基因(比如荷尔蒙)不再给予驱动力的时候,我们得自己找些办法,而读书就是一种吧。通过读书这个载体,我们重新消耗了脑力,规避了熵增,从而获得新的秩序和力量。

美国两老头竞争总统的时候大家看着热闹,我就在想,看来只有大脑可以跟基因的设定对抗,如果还用书中的知识解决了具体问题,那就会驱动去读更多的书,这是个正反馈。


重捧书卷,应该是一种可以尝试解决35岁危机的方法吧,但罗胖估计不会提读书可以缓解35岁危机的,一方面怕被说是鸡汤,另一方面也没啥新意。

今年自己读的书领域扩大了一些,从数据治理、国学经典、产品设计、数字化转型、IT架构、社会科学、心灵读物、文学艺术再到医疗健康。

自己从来没有摆脱过功利读书的想法,孔子都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此我会为了工作而读书为了活得明白而读书为了克服焦虑而读书为了获得愉悦而读书为了获得美而读书以及为了健康而读书

1、为了工作而读书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是从很功利的读专业书开始的,由此养成习惯,每年都会买这方面的书来看,虽然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做管理,但还是会觉得专业技术不能丢,即使工作中不太需要。

我的主业是搞数据的,今年主要读了《华为数据之道》,自己毫不吝啬对这本书的赞美。


这本书不仅于专业的数据工作者有价值,对于所有从事数字化相关工作的人也都有意义。有次汇报工作,发现老板拿着这本书来探讨问题,说明了此书的影响力。
 
自己写过《读透《华为数据之道》》《华为数据之道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by 傅一平》两篇文章专门谈过对本书的看法,也将本书的理念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去。现在碰到数据管理上的问题,也会经常拿出来翻看,对一本专业书籍来说,不能要求更多了。

自己还同时负责着公司大数据产品的研发,有天找了资深的产品经理想探讨下方法论,发现还挺难,大家都是实践出真知吧,就去买了《决胜B端——产品经理升级之路》这本书想看看别人的最佳实践。

 
这本书非常完整且系统的解剖了B端产品的设计,许多方法论,干货非常多,特别是举了个电商的例子,阅读过程中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也许你不是正在该领域做产品,但很多设计思路在不同领域中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我给团队每位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都配了一本。

无论是搞数据还是搞产品,都是为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但我在不同的时期对于数字化有过不同的理解。

开始的时候,我认为数字化就是数据化,建立大数据平台就是数字化最核心的工作,当我刚接触数字化这个名字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把自己的数据管理工作跟数字化工作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对于数字化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已经是数字化的老手了。
 
后来我发现自己的理解有误,开始知道数字化跟企业的流程改造有关,当时就在想,这个跟企业的ERP信息化不是一回事吗?既然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的很好,那么未来我们数字化的方向更多是指对外提供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吧。
 
然后公司开始提数字化转型,指出数字化有“五纵三横”的特点,特别是三横,即在线化、智能化及云化,这让我对数字化的本质产生新的思考,原来信息化还不是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化才是数字化。

那么什么才叫作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化呢?自己在搞的大数据变现是不是数字化的一部分呢?搞数据管理的人到底跟数字化是什么关系?做大数据的人如何在数字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家可以看到,我对于数字化的理解就像盲人摸象,好像摸到了一点,但似乎差那么一点意思,正如《数字蝶变》这本书在序言中说得一样:“每位专家看数字化转型都有不同的视角,有的从数字智能硬件建设的视角,有的从信息化技术升级的视角,有的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与数据治理的视角,有的从数据价值挖掘的视角,也有的从应用场景的视角,还有的以特定行业案例的视角......”
 
每一方的利益相关者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来诠释他们理解中的数字化,我们似乎认识了数字化,但真要说明数字化是什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数字化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

然后我就去买了《数字蝶变》这本书来读,看完这本书,我才能大致能建立起数字化这个概念的完整框架。为这本书自己写过一篇读书笔记《读透《数字蝶变: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现在我对ERP的数字化转型充满期待,因为会去做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


数字化转型使得数据和IT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己的专业虽然是数据管理,但也希望对于IT的最新发展有所了解,微服务和DDD领域驱动的设计是我2021年定下的学习目标。
 
为了学习微服务,自己买了《微服务架构深度解析:原理、实践与进阶》来读,查看了大量的网上资料,希望能理解透彻微服务脚手架、关键技术、服务交付、系统集成、服务治理等基本概念,学得很纠结,比如始终搞不清楚SOA与微服务的区别,但也算是起步了。

 
微服务要做好,除了技术要素,还有一个关键是业务如何有效拆分,而DDD,领域驱动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生的。

自己先买了经典书籍《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读的云里雾里,然后想着找各种办法去理解DDD,最后发现有两篇文章写得比较通俗,一篇是美团的《大家一直在谈的领域驱动设计(DDD),我们在互联网业务系统是这么实践的》,另一篇是阿里的《大家一直在谈的领域驱动设计(DDD),我们在互联网业务系统是这么实践的》,最后,还去极客时间订阅了一个专栏《DDD实课》。
 
自己以前一直搞数据仓库,发现DDD跟数据仓库的领域、概念、逻辑建模的思想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有效拆分业务,尽量松耦合,高内聚,但DDD的复杂度显然比数仓建模大多了。

2、为了活得明白读书

2021年的下半年,自己痴迷于《论语》,因为《论语》给出了很多人生的答案,有了《论语》,也许可以活得更简单一点,这对于而立之年的我很重要。

自己写过一篇论语的读书心得《《论语》的启示 by 傅一平》,谈了对第1篇《论语·学而》和第2篇《论语·为政》的感悟,有读者跟我表达了谢意,这是很开心的时刻。
 
除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陆续读了《华杉讲透论语》、《樊登讲论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等等,听了喜马拉雅的《论语朗读与讲解》、得到的《跟华杉学儒家思想》等等,因为不同的人对《论语》有不同的解读,在大家辨析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领悟。

 
赵普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要求就低一点,“半部论语活个明白吧”。

读了《论语》自然会衍生到读《四书》,因此去买了《华杉讲透《大学中庸》》来读,然后又买了《华杉讲透《孟子》》,这样四书就全了。


自己古文底子差,只能走曲线救国的路线,先去读各种通俗解读版,选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逐步深入。
 
读《中庸》的时候启示蛮大,说那中庸不是什么平庸,更不是搞中间派,而是不偏不倚,极致完美的状态。

《登徒子好色赋》说美人的脸蛋和皮肤“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才叫中庸。

达到中庸有七个要点:分别是慎独、致中和、忠恕之道、言行相顾、素位而行、不怨天尤人及至诚无息,道理看着简单,但难在知行合一吧。
 
就拿慎独来讲,有时自己过小马路,红灯,看到没车辆,就直接溜过去了,这就是没做到慎独,但如果小事我都没法做到慎独,凭什么大事就能做到呢?

《大学》最核心的是“三纲八目”,“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有大家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条目。

但在这四个条目前还有四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我们都喜欢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读着就感觉霸气,但如何做到呢,其实在于“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但知道的人估计就寥寥了。

3、为了克服焦虑而读书

我是个容易焦虑的人,对于比较重要的事情,无论事前准备得多么充分,都不太能放得下,紧张成了条件反射,然后就买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来读。


书中提到,大多时候,我们焦虑都是因为对过去已发生事情的后悔以及对未来未发生事情的担忧。可事实上我们唯一能拥有的就是当下。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把你的大脑和能量聚焦在当下,从而获得巨大的效率与充实感。仔细品读,会发现作者真的把我们焦虑的源头剖析的很清楚了。
 
可惜的是,它给出的解决方案很难真正解决问题,个人感觉我们终究没有办法彻底摆脱焦虑感,总是会不由控制地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对还未发生的事情忧心忡忡。

因为过去的经历已经改变了你的大脑,你觉得自己是大脑的主人,但假如我跟你说不要去想北极熊,你能否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去想这只北极熊,不行的话,是否意味着你的大脑被过去绑架了。你到底是谁现在还是个哲学问题。
 
因此,活在当下靠读一本书是解决不了的,现在有一些修行方法,比如冥想和打坐,本质上就是要改变大脑反射的回路,但这需要付出长期修行的代价,一般人没这个条件,估计资质也不一定够吧,所以,到今天我们仍然走在寻求当下力量的路上,或者有些人干脆就叫它鸡汤吧。

4、为了获得愉悦而读书

我并不总想读非常烧脑的书,有时候想读的轻松一点,最好轻松之余还能有所领悟,《罗辑思维》似乎是这种类型的书。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竟然还有一套书,共5本,分为认知篇、历史篇、商业篇、人物篇及人文篇,豆瓣的评分挺高,不少金句。
 
比如认知篇的“我不关心它的对错,我只关心它对我是不是有启发” 。

比如历史篇的“读历史不是为了知道未来,而是为了理解现实,并对未来保持想象力”。

比如商业篇的“人们经常问,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是我只问,未来的10年,什么是不变的?因为你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比如人物篇的“弗格森:我们不需要招募牛人,我们自己制造牛人”。

比如人文篇的“人和狗彼此依存的关系,是建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人和猫的关系是建立在审美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不太耗脑力又能有所启示的书,估计是不存在的,因为看了就忘了,还得靠自己琢磨。

5、为了获得美而读书

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有一个武侠梦,现在自己还经常回想起小时候聚在食堂看《神雕侠侣》的场景,武侠的世界令人神往。

其实我还有一个梦,那就是唐诗梦,因为唐诗的意境太美。自己经常想进入这样的梦境:漫天飞雪,自己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独坐一叶孤舟,在无尽的江上垂钓,这个时候,我与天地融为了一体。

但现实中我既做不到,也无法表述这种意境。而唐诗似乎能帮到我,王勃在江边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意境。

因此就去买了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来读,哪天我登顶泰山,能诵诗一首的话,那是何等的惬意。

6、为了健康而读书

每年都非常抗拒去做体检,因为在拿到体检报告后总是很纠结,特别是医院还打电话给你,然后各种清规戒律......

在我读了一些书之后,有天突然想,既然我能从专业书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为啥不能买些书来指导自己过健康的生活?

近几年自己的睡眠质量有所下降,有时候半夜醒来后就无法再次入睡了,或者要折腾很久,然后第二天精神就不好了,因此就买了《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来读。


 “要使大脑和身体健康恢复到最佳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事,就是睡觉。”然而,缺乏睡眠,却成了全球的流行病。这本书分析了睡觉的原因,给出了健康睡眠的十二项守则:
 
(1)遵守规律的睡眠时间
(2)运动好处多多,但是不能太晚运动
(3)远离咖啡因和尼古丁
(4)避免睡前饮酒
(5)避免太晚吃大餐、喝太多饮料
(6)可能的话,不要服用会延后或干扰睡眠的药物
(7)不要在下午三点之后睡午觉
(8)睡前要放松
(9)睡前泡个热水澡
(10)卧室要黑暗、稍凉、没有电子产品
(11)适当晒太阳
(12)不要醒着而仍躺在床上

(1)(7)(10)对我有些价值,然后我还研究出了提升自己睡眠的方法,就是在半夜醒来后戴上隔音耳塞,世界很静的情况下会让我会放松很多,然后戴耳塞成了自己身体需要睡觉的一种暗示。

2021年更多的是买了没读的,这些书堆在书桌的旁边,提醒着自己不要偷懒,让我推荐的话,就以上10本吧,其实选对书比读书更重要一点,因为到了中年的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希望大家2022年能读到更多好书,从书中汲取力量。


    国庆荐书 | 2021年3季度我读过的那些好书 by 傅一平

    《论语》的启示 by 傅一平

    读一本好书,过千种人生 | 傅一平1季度书单

    荐书 | 2021年1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怕了,我才去读书!

    读透《数字蝶变: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

    2020年四季度我读过的十二本好书!

    国庆荐书 | 2020年3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傅一平荐书 | 2020年2季度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了,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推送,麻烦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把本号置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