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行数据人生存现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个数据玩家的自我修养 Author GClover

傅一平:

做数据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干苦活脏活,一点不好玩,也没有show的价值,各行业大多如此!


正文开始

银行数据人的分类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银行数据人分为两大类:技术数据人和业务数据人

技术数据人又可分为几类,一类是所有和数据相关的系统开发岗位和运维岗位

数据相关的系统既包括所有产生数据的业务系统,如核心系统、信贷系统、网银、手机银行等,也包括各类后端分析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存储和加工大量数据的系统,如数据平台、数据仓库、征信平台等。

这类技术数据人在数据人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最了解源系统的表结构,只有他们能写出源系统的数据提取脚本,他们也最为忙碌,尤其是业务系统的相关技术数据人,平时主要负责系统的开发和运维工作,只有在下班后,继续处理数据提取的需求,编写业务系统的数据提取脚本。

另一类是数据中心的操作岗,这类数据人工作相对单纯,接收脚本、执行脚本、返回数据,他们平时的工作是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在出现异常报警时按照运维手册排查问题,无法解决时上报问题并联系系统开发的同事协助解决。如今,很大一部分精力需要用来处理数据提取的需求。

还有一类越来越热门的数据分析师,通常是数学或统计学背景,擅长数据分析与建模,在获取到提取的生产数据后进行分析与建模,得到结论,从而指导业务决策。

随着数据提取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一个新的岗位应运而生——数据需求岗

大中型银行由于数据提取的需求实在太多,单独设立一个部门或团队来处理数据提取需求,其中就有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对接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

这个岗位需要充分理解业务需求,把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语言,与开发岗沟通,同时还需要验证操作岗取回来的数据是否符合业务需求,以及数据分析师的建模结论是否符合业务预期。

其他还有很多技术数据人,数量不大,甚至没有专门的岗位,但是通常也负责数据相关的重要工作,如数据架构师(通常由系统架构师兼任),数据产品经理,数据管理、治理及标准管理的相关岗位,数据测试、质量管理相关的岗位,数据采集、外部数据采购相关的岗位,数据安全相关的岗位等等。

为了统一管理,有的银行把相关职能的岗位集中成立了单独的部门,如数据需求、分析、架构、提取等职能的岗位,集中成立数据实验室或大数据中心,专门负责处理各类数据需求;数据管理、治理及标准管理和质量管理相关的岗位,成立数据治理部,推进全行数据治理相关标准的制定、落地和监控;数据采集、测试、安全相关的岗位,成立数据采购部门,扎口全行内外部数据采集的需求。

业务数据人,通常分散在各业务部门中,目前没有把业务数据人集中形成新部门的做法,因为不同业务条线的需求大相径庭,难以扎口管理。

通常在业务经营分析、监管现场检查、阶段性汇报、新产品可行性分析等环节,甚至是领导提了一句想看某个指标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临时性的数据提取需求,或固化为报表需求,由业务数据人编写数据提取或报表需求。

业务数据人通常是业务背景出身,不懂技术,最常用的工具是Excel,因此又被称为“表哥”、“表姐”,在拿到技术部门提取的数据后,通过Excel进行基础的分析,计算一些简单的指标。

业务数据人和技术数据人这个群体,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他们并非银行原来固有的岗位,而是随着银行对于数据应用和决策的愈发重视而逐步形成的岗位,大部分数据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繁忙的业务或开发间隙,兼任数据提取和分析的工作。

可能这么说大家感觉还是比较抽象,到底数据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呢?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数据人的主战场在哪里,以及数据人们都从事着怎样的工作。

技术数据人:提不完的数据,写不完的脚本

在大V们的鼓吹下,KOL的洗脑文中,焦虑被源源不断的贩卖给IT民工们,迫使他们通过知识付费、在线培训、跳槽、转岗来完成个人简历的蜕变,以期达成职业生涯的跃迁。

大家都认为,只要入了数据这行,干上和数据有关的工作,必然是高精尖、高大上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左膀右臂,深度学习、知识图谱信手拈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数据分析的工作看似高大上,实则又苦又累,80%的时间花在需求讨论、提取数据、数据清洗、数据整合、缺失值处理以及特征工程部分,只有20%的时间是用来建立模型和评估模型。

外行理解的数据分析,其实类似于Kaggle这种数据建模竞赛的过程,这里的数据集基本都是已经准备好的,需求也很明确,整个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从需求讨论直接跳到特征工程。

而实践中,大多数数据达不到数据分析的要求和标准。因为数据都来自于业务系统,而业务系统的建设是按需的,根据市场变化、客户变化等等按需提出并建设,建设的时候很大概率并未考虑后期数据分析的便利性,以及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标准、规范等是否一致。

在银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国有大行、股份制和民营银行,科技力量较强,可能会有部分业务系统由行内的开发团队实施,自主实施的业务系统,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其数据标准。

而其他大多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则缺乏自主建设业务系统的能力,绝大多数业务系统依赖于采购外部供应商的成熟产品。由于每家供应商擅长的领域不同,提供的业务产品自然不尽相同,因此银行内通常的情况是多家供应商的产品系统并存。

在银行没有严格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各家供应商必然是按照各自的标准版本在银行内部署,而各家供应商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必然是千差万别。

即使银行建立了自己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由于通常涉及底层改造,改造难度较大,并且改造后上线也存在一定风险,加上绝大多数银行的业务部门相比科技部门更为强势,对于业务系统的上线时间都有明确要求,多种因素作用下,通常是科技部门妥协,容忍各类标准的供应商产品上线。

这就导致银行内部的数据标准和格式成了一锅大杂烩。

而数据分析,通常是要提取多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整合后进行分析的,这就导致数据提取的过程需要面对分散在各处的多源异构数据,再加上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数据提取和清洗的过程异常漫长。

后方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急,前方的数据泥潭深不可测,导致的后果,就是技术数据人们满心欢喜的进入数据领域,绝大多数人被分配到的任务80%以上都是数据提取,另外不到20%的任务是沟通数据提取的需求,因为这部分需要的人实在太多了,花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只有极少数的人,从事的是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工作,并且他们的工作里,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处理数据。

最后的建立模型和评估,是皇冠上的珍珠,固然璀璨夺目,但是没有前期工作完成的皇冠底座,珍珠也难以独自闪耀。

除了数据科学的自身特点导致数据提取异常缓慢之外,银行的组织架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体量越大的银行,分工越细,业务的数据需求提出来以后,有人专门对接需求进行分析,有人专门编写脚本,有人专门负责执行,有人负责处理执行结果反馈给业务部门。

越贴近数据的人,距离业务需求反而越远,最初的需求经过层层转述,信息逐步衰减,误差逐步增大,导致最后的结果通常不能满足业务需要。

再加上银行内部各扫门前雪,宁可无功,但求无过等“文化”的影响,使得数据提取这种跨多个部门、经过多个节点的复杂流程变得更加不可控。

业务数据人:提不完的需求,做不完的报表

看完技术数据人的苦衷,业务数据人们按捺不住了。

弄得好像都是业务数据人乱提需求一样,业务数据人也很苦的好吗?

在银行,通常业务部门比较强势,因为业务部门是利润中心,而科技部门是成本中心(现在的数据部门通常划归到科技部门),能赚钱的嗓门大,可同时压力也大。

  • 为了完成KPI,经常需要提取各类业务指标;

  • 为了了解客户情况,经常需要查询客户信息和交易历史;

  • 为了解决客户投诉,经常需要提取各类操作日志;

  • 为了设计新产品,经常需要查询各类产品和渠道数据。

技术数据人说,你们需求多我们能理解了,但是为什么经常都要得这么急呢?业务数据人通常会回答:领导要得急呀。

领导为什么总是要得很急?难道都是拍脑袋,今天想要一个数据,明天想要另一个数据,而且都需要马上看到,这样的需求谁满足得了。

其实不是领导拍脑袋,而是市场、客户和监管的变化太快。

市场和客户的变化不难理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们瓜分市场,抢夺客户的速度与原来银行间的竞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而银行作为强监管机构,对于监管的要求永远是排在第一优先级的,1104报表、二三类账户、资管新规……

而且监管经常周五临下班出新规,搞得大家要周末加班学习监管最新指示。

外部有了变化,第一冲击的是直接对客的部门,包括网点、客服等,第二冲击是业务部门,最后才会传导到科技部门,因此科技部门不理解业务的急迫是情有可原的。

领导要得急,科技反应慢,为难的就是业务部门的基层员工,在数据领域就是表哥表姐们。

  • 科技数据还没回来,领导又在催,能不能先用以前提的数据做个趋势分析呢?

  • 提取的数据应该和分行填报能匹配,要么先收集一下分行填报的结果?

  • 给分行的填表模板必须做好校验,不然填的数字五花八门。

  • 这个数据经常要提,能不能就固化成报表需求了?

  • 这张报表要跨几个系统拉数据,暂时没办法做报表,能不能写个宏把几个报表的数据整合了?

这几个场景里,有很多业务数据人的痛点,比如历史数据的管理,数出多门的问题,手工填报的准确性,共性需求的提炼,多数据源的打通等等。

大部分业务数据人习惯用Excel来处理数据。虽然Excel很强大,可以应付绝大多数需求,但是在历史数据的管理、手工填报准确性以及多数据源打通等环节仍然力不从心。

上次看到一个段子,说所有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最后都会收敛为两个功能:导入Excel和导出Excel。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在很多地方确实是现实。

结语

以上就是技术数据人和业务数据人的生存现状。

看起来大家都有痛点,难道就没办法解决了吗?

银行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组织架构的问题,具体到数据领域,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数据团队组织架构:

顶级数据团队建设全景报告

大多数银行仍采用集中式架构,技术数据人专职在数据团队,业务数据人基本还是兼职。

这种模式下,存在技术数据人远离一线需求、沟通成本高、资源分配不均等劣势。

互联网公司普遍采用分散式植入各部门的数据团队架构,但也存在信息孤岛、数据标准不统一、重复“造轮子”等缺点。

因此,目前一些领先银行已经开始采用混合式组织架构,存在独立的数据团队,在各业务部门也有专职的数据人,他们双线考核,同时汇报给业务条线和数据团队。

改变组织架构以后,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目标一致,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依然还有很多痛点没法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解决,这里数据玩家先只是抛个砖,后续的文章里会慢慢探讨解决思路,大家如果有好的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华为启示录:数据团队最核心的能力到底是什么?

    纵横20年,我所经历的数据开放演化史 by 傅一平

    在裁员风暴中,哪些数据岗位的人员最容易被优化?

    数据开发者启示录:《我,阿里P7,找不到工作》

    如何做一场高质量的向上汇报

    最牛逼的技术能力,是技术领导力

    数据团队的聪明人

    阿里开发者:一线技术人的成长思考总结

    查看全部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了,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推送,麻烦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把本号置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与数据同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