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2022年个人总结

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3-12-17

2022年是变化的一年,我开启了数据治理的新旅程,执着于读书的灵魂三问,把写作当成思考的伴侣,靠着不认命的信念治病,追求着自己的诗和远方。


一、工作


关于数据要素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个是把数据本身做好,这就是数据治理;另一个是基于数据要素去实施数字化转型,我很幸运,能同时参与这两个事情。


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从0到1身体力行的完成了几件企业级数据治理的工作,开天辟地,包括:


1、建立了跨部门联席会议和常态化沟通协作两大机制:

2、发布了《对外数据开放管理办法》

3、重构了数据汇聚和数据开放流程;

4、建设了公司第一个主数据管理系统;

5、完成了BOMS四域数据资源全量盘点;

6、构建了公司第一个数据资源管理平台;

7、打造了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数据地图;


我一直期望能有机会去管理OLTP系统,今年终于得偿所愿,开始负责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人财物等)的建设和运营,做了不少数字化转型工作,包括精准规划、在线设计、数智采购、工程稽核、自动报账、数字员工等等,降低的人天以万计。


我尝试着让数据团队与管信团队进行协同,以便发挥双方的优势,前者把数据模型能力封装成服务,后者将其嵌入到规划流程中去,共同支撑公司规划部门的数智化转型,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段经历让我对数字化有了切身的体会,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傅一平: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到底是什么?》来阐述自己眼中的数字化,同时对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的融合充满期待,无论是系统上,还是人员上。


二、学习


今年自己的学习有四个变化。


第一、喜欢做些精读。


特别是《学习究竟是什么》、《科学思考者》、《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书第2版)》、《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纳瓦尔宝典》、《曾仕强详解道德经》这几本,读了很多遍,也写了不少读书笔记,但仍然意犹未尽。


我放慢了读书的节奏,经常会对着书中的某个概念想半天,有时候一个礼拜才翻一页书,然后会有三问:这个概念跟已经掌握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如何进行融会贯通?如何学以致用?


第二、开始会有些批判。


对于熟悉的领域,看到有读不懂的、或者与经验相悖的,我会去考据原始出处或者征询其他专家的意见,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常以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出现,比如《怎样画一张人见人爱的数据治理框架图?by 傅一平》,未来的我,也许会变得“叛逆”吧。


第三、养成学习的习惯。


读的多了,写的多了,就会对知识输入有渴求,自己对于工作中碰到的不太懂的词汇,一般都想去搞搞清楚,今年这些词条大概有上百个,这里列一些:

“云原生2.0”、“云原生数据库“,“流程僵化”、“耗散结构”、“存算分离”、“前后端分离”、、“PaaS的本质”、“激光消融术”、“飞蚊症”、”NoETL”、“WAF”、“Servlet与JSP区别”、“你也能懂的微积分”、“博弈论”、“财务和会计”、“戴明的质量控制理论”、“复式记账”、“微观经济学”、“端到端流程”、“华为流程管理”、“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的区别”、“采购管理”、“MSS规划”、“为什么爆炒好吃”、“ IP路由器寻址过程”等等。


其实身边到处都是可学之物,比如近期公司做了TO B组织架构的调整,我琢磨了下,发现会涉及到售前、售中及售后知识的学习,这些对于优化数据团队架构很有帮助。


朱熹说:“天下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道理,哪怕是一草一木,也蕴含着天道至理”,以前觉得有点矫情,现在发现是自己的问题。


三、写作


今年自己写作的主题是数据治理,内容大致分成七个类别,包括架构类、DAMA类、主数据类、经历类、组织类、开放类及概念类,基本上都是工作的思考和总结,还是比较“干”的:


架构类:《怎样画一张人见人爱的数据治理框架图?by 傅一平》、《数据架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by 傅一平


DAMA类:《傅一平:一文讲透DAMA数据治理基本概念(上)》、《为什么《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这么晦涩难懂?by 傅一平


主数据类:《主数据的实践和思考 by 傅一平


经历类:《数据治理带给我了什么收获?by 傅一平》、《从0到1,数据治理一周年大纪实》、《我的企业数据治理实践:目标(上) by 傅一平


组织类:《数据团队分工的挑战、变革与实践 by 傅一平》、《数据治理组织:建起来不易,转起来太难?


开放类:《纵横20年,我所经历的数据开放演化史 by 傅一平》、《我草拟了一个数据共享管理办法,请查收!by 傅一平》、《数据共享,如何拆掉那些“部门的墙”?by 傅一平》、《企业数据治理团队手臂伸得太长,这很危险 by 傅一平


概念类:《一句话解读数据编织、湖仓一体、增强分析等20个最新数据技术概念》、《数据湖还没玩明白,就别想着湖仓一体了!by 傅一平》、《死磕了老半天,终于读懂了数据编织(Data Fabric) by 傅一平


写作我对屡清工作思路很有帮助,很多工作上的问题是通过写作想清楚的,很多优秀做法通过写作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比如我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通过写一篇《数据团队分工的挑战、变革与实践 》文章就想清楚了,写作成为了我工作的伴侣。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写出几篇能够经得起流量和时间考验的文章,总结下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我喜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但叙事过于平铺,导致结论不凸显,读起来会很乏味,这违背了结论先行的金字塔原理,比较典型的是《数据团队分工的挑战、变革与实践 by 傅一平》这篇文章。


第二是我不擅长讲故事,说的事情没有画面感,但读者都喜欢听故事,这个跟我的语言功底和平时缺乏训练有关系。


第三还是自己水平不够,我的读者都是业界的精英,漂亮的标题固然能带来一点流量,但大家最终只为文章的质量买单,自发的转发和点赞才是流量的秘密。


但写作的确是检验自己综合水平的最直接方式,没有深度的内容,没有通俗易懂的表达,这就是菜,这就是写作的原罪,因此,我会尝试着改变。


当然由于数据的受众是有限的,我不可能去追求什么10万+的流量,但还是要力争更好。


四、治病


人到中年,除了精力不济,就是身体会出现问题,有些人学会了忍耐,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但我今年尝试着自己思考,并主动去解决问题。


我有干眼症,异物感很强烈,跑了很多的医院,滴了很多眼药水,也没什么用处。我知道这是个顽疾,因此自己去查阅资料,逛遍了知乎和小红书,然后找到了一个有效且易操作的方法:用热的蒸汽每天熏眼睛(赫伯特的眼部护理仪)。一年下来,我的干眼症状改善明显。


我还有飞蚊症,号称是绝症,医生的建议大多是让我去适应这个症状,但我这种以眼为生的职业,眼睛容不下那么多飘来飘去的蚊子,因此就自己去寻找办法,然后找到了激光消融手术这种疗法。


我主动问医生能不能做,医生说这种手术比较新,还是有风险,然后我就去其他医院继续咨询最后权衡多方意见,还是决定去做这个手术,现在飞蚊症得到了很大改善。


我读了一些医学的书,知道现代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普通人能获得的医疗资源往往是最通用的,也是偏保守的,一旦碰到顽疾,只能靠自己去做调查研究,找到适合的疗法,这叫作不认命。


很多人想用跑步来解决身体问题,但跑步不是万能的,大多顽疾无法用跑步解决,还是要善于用自己的大脑去对症下药,但我以前并不善于工作上的研究精神用在自己身体上,这是思维惯性造成的。


现在我每次看病都会预先做功课,到了医院直接问关键的问题,也能大致判断医生的水平,而不是到了医院立刻把自己的智商降低为0,然后让医生用百度知识治疗我的身体。


生了病当然要治病,但很多病是自己作死的。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总是在最脆弱的时候被攻破,而这个最脆弱的时刻却是自己造成的。


10月份的某个星期六,自己起床感觉就有点累,但还是坚持去跑了步,跑完一身汗,迎着风去外面做了核酸,回来就得了肠胃炎,发烧到38.5,这种情况严重一点,就是网上传闻的本来看起来好好的人怎么突然就跑挂了的令人惋惜的新闻。


12月底这波疫情放开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陆续阳了,自己一直没阳,虽然咽喉偶有不适,然后我又犯贱的回家跑步了,出了一身汗,第二天就发烧了,症状还很严重,其实那个时候自己应该带了少量病毒,跑步后冷风侵蚀,免疫力下降,病毒复制多了就爆发了。


查理·芒格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希望自己能吸取教训。


五、锻炼


我们总是被过去的习惯绑架,而自己主动创造的那些新习惯,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今年继续跑步事业,但跑量还是下来了,一方面是工作有点忙,的确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是疫情影响,到外面跑感觉有风险,还有一点就是原来我都是早起跑步,但早晨对我又是最好的学习时光,不想浪费了,因此把跑步改到晚上,但晚上不确定性就大多了。


我虽然已经跑了很多年,但感觉卡在瓶颈上了,就跑5公里,配速也很慢,一般是7分钟,一旦加速跑进6分钟,还很容易受伤,看来在跑步这个赛道,我真的是天赋拙劣,不知道还有什么提升方法。后来我也想搞搞无氧运动以提升基础代谢能力,但家附近也没什么场地,就此作罢。


但我仍然保持着每周去爬一次山的习惯,每周六早上我和太太9:00出发,一般地铁到离上山点最近的地方,然后就上山,我会尝试着走一些崎岖的山路,俯看下连绵的青山,倾听下远处的钟声,好奇的观察着迎面而来的人:哼着小曲的、放着喇叭的、追着孩子的、漫头大汗的、兴高采烈的.....走到人迹罕至处,会对着山那边喊几下,这会让我觉得回到了童年。太太会跟我唠叨一些儿子上学的事情,还有就是扯一些八卦新闻......我就嗯嗯呀呀的响应着,没有什么负担。


这几年杭州的山已经爬的差不多了,我想等着孩子上大学后,去更远的地方。其实以前我跟太太是很宅的,每天三点一线,杭州大多的地方都没去过,后来由于眼疾的原因才不得不出来接触自然,然后就有了爬山的习惯,这才发现除了工作,我们也有喜欢的诗和远方。


2023年即将到来,祝大家新年进步,万事顺利!



    身边人阳了一大片,自己没有感染也没发烧,什么情况 ?

    我的那些兴趣和爱好

    怕了,我才去读书!

    2020,我难忘的一年(上)

    查看全部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了,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推送,麻烦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把本号置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