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小学到高考:讲述我与儿子的成长故事

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4-09-26

三年前,当儿子考上高中的时候,我就想着写一篇文章做纪念,然后写了一半就放弃了,因为初中阶段充满了遗憾。在儿子高一拿到好成绩时,我又想着写一篇文章以作鼓励,写了一半也放弃了,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如今,在儿子将踏入大学的校门之际,我决心为这段日子,为他的成长,写下一些记忆。


我总结不出来什么儿子的学习经验,自己所认识到的儿子的学习经验,在儿子看来并不是很真实,因为充满了主观腻断,他说:“学习就是很朴实无华的,哪有什么华丽的技巧”,就问:“老师布置的作业能不能不折不扣的完成?”


我平时心思都在工作上,没有什么精力去辅导孩子,或者说,没本事去辅导,在儿子小学时候唯一一次辅导尝试失败后,我就放弃了。例如,我的孩子英语很好,问他原因,他说喜欢英语老师的那种亲和力,我不可能做到。


但作为一个父亲,我又多么希望像武侠小说描绘的那样,把自己毕生的功力全部传授给他,比如爱上读书,这对儿子的未来人生也许更为重要吧。


十二年间,我像唐僧一样的对着儿子唠叨那些大道,又会像一尊菩萨那样坐在那里修学,一动一静,儿子受我的影响应该还是比较大的。当然我们之间也有很多理念的冲突,甚至会拍案而起。但最后双方还是能求同存异,达成妥协,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自己10年前与家人有过一次旅行,现在已经记不起细节了,但只要把当初的游记拿出来看看,那尘封的的记忆就又回来了。因此,在孩子即将离远行之际,我选择以24个小故事的方式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这不仅仅是他的学习经历,更是我们一起共同成长的故事。




一、小学


1、辅导课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我希望他早点掌握二元一次方程,这样以后做数学题就简单了。我买了一个小黑板,准备亲自教他,但尽管我反复讲解,儿子还是似懂非懂,只会依样画葫芦的做题,题型一变就完全不会了。


我怒道:”你这是没搞懂啊。“儿子也急哭了眼。后来无论我再教多少遍,儿子始终都无法理解那个抽象的X和Y。我很沮丧,第一次感觉到儿子资质平庸,甚至还有点笨。然后我们开启了新东方,学而思之旅。


儿子前期上的都是大班,并且覆盖各个学科,后来觉得某些已经没提升了,就放了几门。由于儿子语文比较弱,在孩子初三和高三的某段时间,还尝试了一对一教学。


我认为大多家长不值得去充当老师这个角色,因为术业有专攻,不要拿自己的业余去跟别人吃饭的家伙竞争。


2、计划表


我向来注重计划和执行,从小便被鲁迅先生的“要学就学得踏实,要玩就玩得痛快”深深影响。于是,当儿子踏入小学时,我为他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表,确保他的每一刻都得到充分利用。计划不仅包括学习时间,还有他的休闲时间。为了时刻提醒他,我将这份计划表贴在了他书房的门上。以下是其中几条规定:


(1)绝不提前嬉玩,无论是寒假还是暑假,作业都应优先完成。


(2)每天回家后,要确保在吃晚饭前完成当天的所有作业。


(3)珍惜零碎时间。无论是课间,还是地铁和汽车上的途中,都是复习和学习的好时机。


(4)晚上10:30可以放松,看一段动漫。周日下午,可以与PAD游戏为伴。对于科幻电影,我们鼓励他去观赏,开拓视野。


(5)避免沉迷手机。社交软件如微信等,仅用于提交学校作业。手机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学习英语单词的打卡。


儿子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执行,这也许是我为他的学习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吧。


3、学数学


儿子就读的是一所普通的小学。在班级里,他的数学成绩始终位于前列,但在校外的竞赛中,表现却仅为中等。我推测这与学校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有关。因此,我们之间产生了这样的对话:


我:”数学你都提前搞懂了,那在老师讲解时,你都在做什么呢?“

儿子:”即使我已经理解了,我还是需要认真听老师讲。如果不这样,老师会认为我不够专心。“

我:”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你能否在听懂的部分跳过,提前学习后面的内容?“

儿子:”我坐在最前面,老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翻到哪一页。如果我不翻到老师正在讲的那一页,我会被批评的。“

我:“数学年级第一都得这么服从?下次可不可以自己学,别怕。”

儿子:“可以吗?老师说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千篇一律,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4、下围棋


儿子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会了国际象棋,但每次跟我下都是输,然后眼泪汪汪,我说你这是输不起啊,因此不爱跟儿子下棋。儿子就自己在那边继续捣鼓,而我则故意避开他祈求再对弈的眼神。


有一次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下,还是心软了,就又跟他下了一盘,这次却输了。我恭喜了儿子,却有点惆怅:孩子长大了啊!从此以后我不再跟儿子下棋,因为我也怕输。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想儿子也许已经认识到:老爸并非无所不能。


5、学钢琴


我与太太深受素质教育的影响,因此,在儿子三年级的时候,我们鼓励他去学习钢琴。儿子对钢琴并没有特别的喜爱,但也没有反感,所以,他就这样开始了每周的钢琴课程。每天都会坚持练习,直到完成了8级考试。然而,随着学业的增加,他不得不中断了钢琴的学习。


但这段钢琴学习时光,给了他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对音乐的独特品味。他不同于大多数孩子,对流行音乐毫无兴趣,反而钟情于那些经典的钢琴曲目,如《天空之城》等,甚至开始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却依然痴迷于港台的流行歌曲。


儿子并不追求流行偶像,也没有所谓的“爱豆”。我时常想,或许,钢琴真的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塑造和改变一个人的审美。但内心的一个角落,我偶尔会担心他因为这种独特的喜好而与同龄人产生距离。


6、赶出门


很多孩子家里呆不住,整体往外面跑,儿子相反, 暑假窝在家里不出门。我担心他会社恐,也担心他不运动会长不高,这些也都是我自己隐隐的痛。然后我大骂一通把他赶出了家门,但没几分钟,儿子就回来了,说已经在外面小区跑了一圈。


有一次我带他到外面小区公园逛荡,旁边有小孩在玩沙子,我说你也可以一起去玩玩嘛,然后一会儿,我就看见他跟其中的一个小孩扭打在一起,赶紧跑过去救场。事后我问他打架的原因,他说别人骂他。


儿子做事很认真,会把别人开玩笑的话当成真话,然后就会不开心。因此每次我都有赶他出家门的冲动,希望他参加一些团队活动,知道与人交往的分寸。不过话说回来,我自己年轻时不也是这样吗?直到上了年纪才有所缓解。既然如此,我为何对他期望如此之高呢?”


7、提问题


为了给予儿子学习的指引,有一段时候我疯狂的看各种当代学霸讲学习技巧的书,然后想传授给儿子,我总结出学霸的两大特质:善于提问和维护错题集。


然而,我的儿子天生比较内向,甚至有些羞涩,因此他很少主动向老师提问。我就督促说:”你看,那些学霸课后都主动去问老师,你应该向他们学习。“


尽管如此,儿子仍旧没有明显的变化。我猜想,也许他觉得跟别人去争夺老师的资源不好意思吧。儿子也有错题集,但写得很潦草,反正我看不懂,而那些发表出来的学霸的错题集写的是那么工整,差距也忒大了吧。


后来,我思考了一下,或许儿子不太向老师提问,是因为他能够自行查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对他来说更为经济高效。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不愿意当着我的面去问问题。至于错题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法,我小时候就没搞过什么错题本,终究,不应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


8、学奥数


大约在儿子四年级时,我和太太才了解到奥数对于进入民办初中的重要性,于是急忙让他参加奥数补习。遗憾的是,他在奥数上并未展现出特别的才华。有人曾告诉我,我们开始得太晚了,有些孩子早在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奥数。


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杯比赛那天,考点人群大量聚集,夸张程度令人发指。想着儿子以后要跟这么多孩子竞争,焦虑感瞬间爆棚。事实上,每次奥数比赛,儿子的成绩都只能算平平,拿奖更是遥不可及,这不断的拉低着我对孩子的期望值,但我真的不想做躺平的父母。


儿子似乎也看清楚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在初中,高中阶段以各种理由逃避奥数,即使学习成绩不错,也不随大流,认为奥数对于普通人来讲纯粹是浪费时间,客观上节省了很多学习时间。


不过现在看来,如果要进顶尖985,如清北复交等学校,由于强基和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的存在,奥数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自主招生不屑于高考的难度。


9、练跳绳


儿子在学业上做得还不错,但在某些领域明显有自己的短板。拿运动来说,他的身体似乎总是显得有些不协调。我记得小学时他为了跳绳考试努力训练。当其他同学都已经跳得飞快时,他还在努力掌握甩臂的技巧。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尽管个头不高,但跳绳时总是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这让我不得不承认,儿子在运动方面的天赋似乎确实有些局限。


再比如学骑自行车,尽管已经学了两天,但他仍然没有掌握。我曾半开玩笑地问他:“将来不会骑车怎么办?”太太却反驳我:“你都不会开车呢。”我答道:“但自行车总应该会吧?”太太随即回应说,有的朋友至今都不会骑自行车,多走路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想来也蛮奇妙的,对某些人来说易如反掌的事情,对另一些人可能是巨大的挑战。反之亦然。所以,公平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定义。或许,上帝在塑造每个人时,真的只是在投掷色子。


10、考民办


儿子要小学毕业了,我和太太却开始发愁,按照学区划分,只能就近去上一个普通的公办初中,然后跟其他家长一样,我们奔波于民办初中的申请中。


可惜大多民办都不要,因为儿子的条件不够,既没有像样的竞赛成绩,也没有区三好学生等荣誉,同时语文还拖了后腿。好不容易有一家民办让我们去面试,学校主办的招生show令人心发狂,可惜儿子还是名落孙山。


后来儿子说班里一位公认成绩很差的同学也考进去了,这让他很不服气,也很沮丧,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不公平,当时自己也很气愤,写了一篇文章《父子一局棋:这该死的小升初制度》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但我儿子后来的的求学之路并未受到择校的影响,他还是能在学校里保持前列。我后来反思了下,觉得学校的好坏对不同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自律的孩子来讲,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忽略,因此到底是学校成就学生,还是学生成就学校,要分开来看。


二、初中


11、实验班


儿子最终还是按照学区进了普通的公办,但比较争气,考进了实验班。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他,实验班与普通班到底有何不同。他解释说,在实验班,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更加认真和自律,没有人逃避作业,没有人旷课,这使得老师也很放心,因此学习的进度自然更快。而普通班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从旷课、谈恋爱,到上课时突然离开,甚至大量不交作业的学生都有。


我戏谑地问他:“实验班的孩子是不是都只知道埋头读书?”他笑着反驳:“怎么可能,每次学校的运动会,我们班都能获得最高分。你知道吗,XX同学可是学校的运动健将,但他的学业成绩同样出色,经常名列前茅。”


我后来想,实验班的意义并不在于师资有多好,而在于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吧,大家都很努力,个体就会不好意思不努力,与群体保持一致是人的一个本质特征。


12、定目标


人类都是模仿动物,孩子更加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每天处于巨大的不确定中,而模仿长辈可以让自己更有机率在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我的父母都是大学生,因此我从小就把上大学当成自然而然的目标,并且希望青出于蓝。


儿子也一样,我是浙大毕业的,他的目标也更加远大。尽管我从未强调过他必须进入985,但他身边无处不在的潜在影响确实存在。每个周末,我常带他去母校漫步,爬爬老和山,参与老友聚会,母校的校刊也时常寄到家中,我还会偶尔去母校客串下评委......


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并没有过多思考读书的真正目的。我只知道,如果没有按期达到学业目标,父母会感到失望。我能感受到他们期望的眼神,而我的儿子,或许也有着相同的体验,至少在大学之前是这样。


13、去度假


我是个宅男,不喜欢外出,儿子也一样,但我不希望孩子像我这样。记得当年自己高中毕业,母亲想带我去北京玩,我一万个不愿意,就想呆在家里看电视,最后在母亲的骂声中屈服了,但那次北京之行却给我留下来了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


因此在孩子上了初中后,每个暑假里我都会策划一次旅行,远行的第一个国家是泰国,然后是毛里求斯,再然后是马尔代夫,可惜后来疫情来临,我们就没再出去了。但儿子应该比我当年提前体会到了旅行的乐趣。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做某个事情没有意义,那是因为根本没有经历过,无从想像它的美好。我希望儿子在读书之余,也能通过旅行感受到其他事物的美好。我至今都很怀念那环状泳池、细腻的沙滩、美味的大虾、微风拂面的午后,还有那海边的风筝与餐厅。相信儿子的心中,也珍藏着这些美好。


14、叛逆期


有一天,太太去学校接儿子。当他们开车穿过一条小路时,一辆突如其来的电动车与他们相撞,导致电动车上的人受伤。他们被带到了医院。当我匆忙赶到那里时,发现儿子孤身站在阴冷的角落,双拳不断地砸向墙壁,满脸愤怒。这让我有点吃惊,脑子里猛的闪过小时候看少年犯电影的情景。我突然意识到,儿子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乖巧的儿子了。


从那时起,儿子对我和太太的话语开始带有更多的质疑和反驳。这种改变让我们一时间不知所措,心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


15、做榜样


在儿子进入初中的那段时间,我正好处于职业生涯的变动期,我从原来的做数据仓库转去做大数据变现,新的岗位让我每天能面对新的事物,互联网的创新和技术对我的冲击非常大,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专业上啥都不是,然后开了一个与数据同行的公众号,希望通过写文章来做些总结,倒逼自己学习。


我的书房堆满了书籍,周末永远都是正襟危坐,要么看书学习,要么写文章总结,家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我自认自己比儿子还要用功一点,当我自己学习的飞轮转起来的时候,我想对儿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少他从我身上找不到不努力学习的理由。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当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后,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务并没有什么两样。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说:“谁没有投资某事,就没有付出相应的成本,也不用承担这件事相关的风险,那就不应该对这件事指手画脚。” 作为父亲,以身作则是第一位的,说教对于初中生基本没有用,孩子更会看家长的行动,你说老子以前也是学霸,但孩子看不到你以前学霸的样子,他只会看现在的你,而你这会儿正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呢......。


读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让我比以前要平静很多,不再那么容易发脾气,我的改变适时的对冲了儿子的青春期叛逆。儿子后来的脾气也变得nice多了,母子都说可能是受到了我的影响,这是我对这个家庭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16、考高中


初三的毕业季临近,保送生之争如火如荼。儿子的初中三年裸分综合成绩排名本来可以进市最好的两所高中之一,但因为一些加分政策,最后以0.01分之差被挤了出去。


我也很是遗憾,仿佛重温了当年努力进入民办学校但受挫的情景,自己这次成为了不了解学校加分政策的牺牲品,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我觉得很不公平,也非常自责,更觉得无能。为何之前没有更多地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呢?(虽然也许学校不会明确告知),为什么不尝试了解一些人情世故呢?


想着别人家的小孩去参加一个广播体操比赛就把加分拿到了,就想扇自己一个耳光,自己搞信息的,连这种信息都不知道,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听说现在相关的政策即将进行改革,全部以中考成绩作为标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当时,儿子心情有些失落,毕竟只差那0.01分。当然孩子后来的学业并没有受到择校的影响,因为儿子足够自律,外界对他的影响其实很小,他也比较喜欢那所高中相对宽松的环境。但这种经历的确会影响孩子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17、谈挫折


我能感觉到儿子受0.01分的影响很大,也知道时间能抚平一切,但我还是希望能跟他好好聊聊,尽量安抚他当前的情绪,在跟他聊天前,我做了一些功课,要感谢书本带给我的力量:


(1)当发现自己处于困境时,就要问自己3个问题,在10分钟后会带来什么结果?在10个月后呢?在10年后又会怎么样? 有了这种格局,就会不太计较当前的得失,比如某次考试成绩很差导致心态崩了。


(2)大多数人进入大学后就放飞自我,工作后基本就不读书了,尽管你现在还不够出色,也许起步还比别人晚,但只要坚持学习,10年20年后就可以后来居上。


(3)不奢求进985,能进个211大学足以,进入职场后,名牌大学的保质期不长,学习意愿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不用气馁。


后来我让儿子总结下学习心得,他说自己的学习心态不错,考试的压力不大,至少不会受到父母的压力,全部都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这是对父母很高的褒奖了。


三、高中


18、考第一


儿子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他惊喜地考了全年级第一。对于从普通公立中学走进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获得这样的名次是相当罕见的。当然,这里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例如他在语文考试中的超常发挥,又因为他擅长跨学科的综合考试。


虽然之后他并没有再次获得这个名次,但他的成绩一直非常稳定。这次考试给予他的最大礼物,便是对自己的信心大增。当你曾经攀登过顶峰,你更愿意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将其延续。从我观察看,儿子的学习方法其实很简明:


(1)认真完成学校的作业,从不拖延


(2)确保每晚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始终将健康和效率视为首要任务


(3)选择放弃奥数,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


我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很多时候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19、考试术


虽然我儿子并没有具体为我们列举他的学习经验,但他的朋友李同学(高考拿到了700分以上)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策略。我在其中看到了与儿子相似的影子,因此选择摘录三点与大家分享:


(1)语文:高一高二不用刷太多题,重点放在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上。多看书多写作,因为高三就没这么多时间了。


(2)数学/物理:最重要的是找到做新题的手感。千万不要整天刷老题,结果陷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高考一定会求新,几乎每道题都做了陌生化处理,所以要靠平时训练找到做新题的感觉。当然这不好找。最近的模考卷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质量不一定都好,得靠同学自己筛选了。


(3)英语:听力不需要单独练,认真听学校的听力安排就行。其它客观题需要两种特质:一是中等偏上的词汇量;二是强大的逻辑能力。不要被平时做的一些模考题带偏,高考不会出有争议的题(或者说每年不超过一题)。错因要么是关键单词不认识(这种单词一般是很熟悉但是又有点陌生的那种,比如hatch)要么是做太快没看清。所以在刷题时多刷模拟卷,一定要找到时间分配的方法,到底哪里快哪里慢合适。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更多的学生为高考做好准备。


20、通识课


我知道通识对于人的成长很重要,可惜现在太卷了,孩子没有时间专门学习。因此我利用了周末中饭后跟儿子相处的时间,会讲讲近期读书的心得,特别是一些自我成长的大道。希望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些种子,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这些有用的东西。


我把吴军的所有书的主要观点都讲了一遍,包括《格局》、《见识》、《态度》、《富足》、《大学之路》等等,也包括万维钢出的几本好书《学习究竟是什么》、《科学思考者》、《博弈论》等等,还有涉及儒家、道家、佛学、心理学、成长类的一些经典书籍的解读,当然有时候会受到儿子的驳斥,认为我在胡说八道,不符合马克思辩证理论,有时会觉得我很唐僧,说我总在重复以前的观点,我倒也不在意,他说重复说明他记住了哦。


儿子对我读书意见比较大的一点是认为我读书很功利,总是在讲实用科学或者成功学,应该多读点小说散文类的书籍,陶冶一下情操。我说实在读不下去,因为我已经老了,或者我的时间不多,眼睛又不好,要读知识密度大一点的书。


这个过程持续有5年之久,这五年也是我养成读书习惯的五年,想来对儿子也是很有意义的,我希望他从进大学的那刻起,能够改掉小镇做题家的习惯,因为提升认知才是最根本的。


我完全不羡慕名人的成就,我只是好奇为啥有些人在高中时代就想通了这些道理,而这些道理很多人老了才知道,甚至终其一生也不清楚,也许他们的原生家庭才是关键。


21、心理课


很多家长都询问我,对于孩子来说,通勤还是住宿哪个更好。我个人更倾向于通勤,前提是家庭条件允许,因为我认为孩子的心理调适很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指导。尽管学校附近有便利的地铁,我们仍然选择了每日接送,由我太太承担这一责任。


在高中阶段,考试频繁,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他们的情绪和心态就尤为重要。每当我参加家长会,经常听到老师提及的是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足以看出这一方面的关键性。每次我太太接送儿子,他都乐于在车上分享学校的种种,这种开放的沟通很好地帮助他舒缓了情绪。从我太太那里,我也能及时了解儿子的近况,提供一些建议,这无疑增强了我们家庭之间的默契。


对儿子来说,车内的时光也是一个宝贵的休息和放松的机会,他可以补充些食物,调整状态。我太太在过去的六年里,始终如一地承担着接送的任务,更是一名忠实的听者和传播者,从未有过间断。


22、辩论赛


不知道哪天起,我发现跟儿子对话起来开始比较费劲,我说得任何一句话,他都能找到逻辑上的漏洞,一顿输出,我反驳,然后就开启了父子之间的辩论,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例如,当我提及ChatGPT的出色能力,声称它能回答大多数问题时,儿子立刻用一道数学证明题来测试。而ChatGPT的答案显然并不完美。我的初衷只是希望向他推荐一些有用的工具,但他似乎更关心我是否过于夸大了它的效果。我说儿子你不理解我的好意,儿子说我也没错啊,是你给了我误导,我说你都这么大了应该能体会我的用心吧,多换位思考下,不要去死扣字眼,否则以后踏上社会会吃亏,但儿子显然不服气。


我知道有这么个理论,说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也许更多时候我是那个虚伪者吧。


但我挺担心儿子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并非总是讲真理的,我们有特定的习俗和习惯,比如为了母亲开心,我不会去反驳母亲说得“绿色的菜一定更有营养”这种不科学的说法,但儿子可能认为需要实事求是。


偶偶几次我失去了耐心,会说出“你吃过的饭还没我吃的盐多,你都没经历过,没有资格对你老爸的话妄加评论”这种倚老卖老的话,但这样只会激化矛盾。我后来想,也许是立场不同所致,我的立场不仅仅是科学理性,更多的还有情感和世俗的东西,而儿子是一张白纸,他的立场只有科学和书上讲的那些东西。


后来儿子提议我们搁置争议,我表示了默许,其实我挺开心的,儿子能辩论至少说明他有自己的思考,至于未来能否融入社会,就让他自己去试吧。


23、高考战


浙江是高考试点省份,因此选考+外语有两次高考机会,儿子在第一次高考时生物、外语发挥一般,因为改错了几道题目,成绩就下去了很多。总结原因就是答题时想多了,认为不应该这么简单。因此高考时尽量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儿子后来说,班上好几个学霸都发生了类似的失误,还好,大家还有第二次机会。


6月高考那几天,我上班也有点心不在焉。下午的时候,我估摸着当天考完了,就微信上小心翼翼地问太太,儿子是否已经考完了,太太回答考完了,说已经接回家,正在吃饭。我迟疑了很久,才敢问太太儿子现在心情如何,太太说还不错,我才如释重负,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担心过。回到家后,我也当没事人一样,不想给儿子带来额外的压力。


高考四天,度日如年,也如履薄冰。但高考结束后,也一样不轻松。因为儿子还要对答案,当儿子在自己的房间默默对答案的时候,我这个父亲则在隔壁默默的为他祈祷,期待他面带笑容地出现。看到他心情不错,我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高考完后儿子马上要参加高水平三位一体的各种面试笔试,我把自己面试的经历也跟儿子讲了讲,跟他一起完善了自我介绍,然后让他对着我和太太练习,最后儿子的面试还是挺成功的,当中也离不开ChatGPT的帮助。


高考分数出来后,我知道他的目标应该能实现了。


24、新起点


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我想儿子就要开启新的人生了,因此整理了我所喜欢的一些书,让他在暑假抽空看看,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真正喜欢上读书,特别希望儿子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至少要在大学四年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我不希望儿子像我一样,一直按着惯性读书到博士毕业,最终在四十岁时才开始真正的思考与醒悟。


最近看了雷军的演讲,有些共鸣,就把这个演讲转给了儿子,我们都喜欢做事有热情的人,但这个热情到底来自于哪里,显然需要自己去寻找。读书能够让我们知道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实践则能够让我们有真实的体会,所有这些都是在创造机会让我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然后为此奋斗一生,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儿子上小学到高中毕业,足足十二年,经历的事情应该不计其数。但当我坐下来想写些东西的时候,发现能回忆起来的却只有这24个片段,这就是记录的意义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与数据同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