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公司叨逼叨,中国公司自乱阵脚—论数据中台的“倒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数据架构师 Author 老彭

彭友们好,我是老彭。这两天有彭友跟我说,数据中台又倒掉了。彭友圈都在传一篇踩数据中台的文章,标题很抓人眼球,又是“数据中台即将消亡”,又是要被“数智基建取而代之”。
嗯?为什么要说又?
怎么特么技术圈也玩PUA这一套么?搞什么拉踩?数据领域好容易出一个中国提出的概念,这帮人就这么恨不得数据中台倒掉?
老彭是实用主义者,就算是看小说也要看爽文,获得一些情绪价值。但是这类文章一点信息增益都没有,纯粹的“负面话题”。
哪怕你挑一些数据中台的毛病,提点建设性意见也行啊,啥也没有,纯浪费我5分钟。今天老彭就来扒掉老外的底裤,让大家瞧瞧都什么德行。
数据中台与Gartner的技术曲线

前文所述的“Gartner:数据中台即将消亡”的说法援引自Gartner在2023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报告。在这个成熟度曲线里,Gartner分析师把数据中台放在了泡沫破裂低谷期。

注:搞笑的是很多文章里引用Gartner的图片都是错的

就是上图。而且还特意标注“未成熟即面临淘汰”。

请注意,这里Gartner的数据中台翻译为Data Moddle Office。其实,Gartner很早就关注到数据中台了,早期的时候甚至只有中文,没有统一的英文翻译。
老彭也参与翻译过好多本数据领域的书籍了,在翻译一些专用术语的时候非常难受。
比如在DMBOK数据模型中除星型、雪花型之外,还有一种数据模型构建方法叫“数据拱顶”。英文叫做Data Vault。你来翻译翻译这是啥意思?
我们翻译组内部还为此讨论过好几次。老彭给的建议是参考星型模型的命名方法,以及建筑中的结构,翻译成“拱形模型”。

这时候你就能感受到老外面对中台和数据中台怎么翻译的尴尬局面了。早期的时候,Gartner内部也在打架。

其中一拨人明显是认真学习过阿里中台体系的,把中台翻译为MP(Middle Platform)。按照这个逻辑,数据中台应该叫DMP(Data Middle Platform),业务中台应该翻译为BMP(Business Middle Platform)。

但不知道为啥,轮到翻译“数据中台”这个词的时候,就非常生硬地把数据中台翻译为DMO(Data Middle Office)。感觉是两个团队翻译的,并且后者没有好好学习中台理论

如上图所示,Gartner 2022年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里同时出现了Middle Platform和Dagta Middle Office,给我的感觉就是:老外看我们的唐诗,然后已读乱回的赶脚。

数据中台首次被Gartner关注的时候,作为一个老数据人,老彭我真的很开心。国际数据领域里总算有中国独创的技术概念了。

老外贴心地用中文拼音标注了中台(Zhōng Tái)

老彭自然是希望国内能多出类似的概念,各种数据技术推陈出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老彭是真看不惯那些拉踩的,觉得不好可以提意见,甚至可以恨其不争,但不要讽刺挖苦、极尽诋毁,甚至落井下石

数据中台与数字化战略
这两年市场是不太乐观,但也没说数据中台就直接倒掉了啊!甚至,数据中台的地位非常稳固。老彭这么说不是瞎说的。一个概念是否有生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是能否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如何评判“数据中台”进入决策层的视野?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数据中台是否进入企业的决策层。这个毫无疑问,数据中台已经火了5、6年了,一个企业CIO、CDO不知道数据中台,那他可以下课了。
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台是否进入政府的决策层。这个可以看各省市的规划,写入各种公开的文件。根据老彭的观察,很多省市的十四五规划都或多或少提到了数据中台。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智慧海南总体方案(2020-2025年)》就提到了3次数据中台:

艾瑞刚出的《2024年中国数据中台行业研究报告》梳理了提到“数据中台”的各种政策:

现在开始写十五五规划了,按照一般的惯例,得提新概念了。数据中台估摸着不会大规模的写进省级的规划文件,但各地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是事实,该建还得建。
因为中台以及衍生的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的概念非常巧妙,用极其简单的名字阐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
前台、中台、后台的切分让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中台承上启下的逻辑,尤其是能让领导层明白数据中台的定位和其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所在。

这么切分的核心原因就是瞄准了长期以来后台技术和前台业务之间难以协同的矛盾点。所以数据中台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组织、架构层面的优化。这一点在战略层面上非常重要。
老彭有一篇文章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数据架构的发展逻辑。各位新彭友可以点过去瞅瞅哈:一口气说穿数据中台-给你架构师的视角 
因此,中台、数据中台的概念在数字化战略的角度上简单来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拉通对齐的作用,在数字化建设的角度上,可以起到衔接前台业务和后台技术的作用。
当然了,有一说一,数据中台技术还是得继续完善,不断强化其“数据供应链”的能力。
不科学的“核冬天”与全球战略
为什么“数据中台”概念有生命力?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彭想先讲个故事。
跟老彭一般大的彭友们应该都听过“核冬天”这个概念。

“核冬天”讲的是如果发生核战争,一定量的核弹爆炸后,会产生巨量粉尘,阻碍太阳光的照射,导致地球温度骤降,进入长期的“核冬天”,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苏军备竞赛,全球都在核战争的恐惧中。“TTAPS”小组花了1年多的时间,对核战争对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上发布了《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是“核冬天”概念第一次在全球视野展示。

小组使用了一个地球大气层的二维简化模型计算了核冬天效应,模拟结果发现全面核战争可能导致内陆地区的温度降至零下摄氏40度。

老彭是个科学迷,《科学画报》、《奥秘》等杂志是期期不落。自然是知道“核冬天”从科学层面上说,并不严谨。后来也被证实模型有误,对地球的气候影响也没那么大。

在科学界,“TTAPS”小组的研究成果很快就被质疑,后来他们自己都推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新的模拟结果比上一次的轻多了,严重的地方也就下降30来度,而不是下降至零下40度。

但就是这么不够严谨,连提出者自己都推翻了的“核冬天”概念,意义却非常重大:让全球首脑从“核战争致胜”转向了“核战争双输”,从根本上改变了各国首脑要打赢核战争的传统观念。老彭戏称:这是“一页研究报告宣告核武器军备竞赛毫无意义”。

“核冬天”这个概念在全球战略格局上的影响之大,已经超过了研究本身。

So,中台不会消亡,数据中台不倒,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总结
1.网传的文章都是瞎说八道。
2.能不能盼着点好?别捧人家臭脚行不行?
3.你说你就爱捧人家臭脚,老彭尊重你。但是别出来恶心别人!
4.散会!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了,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推送,麻烦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把本号置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与数据同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