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之鱼与薛之猫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 之<逍遥游>》读前感
《读前感》第 230906|038 期
正文大约3600字,阅读需要12分钟。
1. 综评与建议
综评:★★★☆3星半
本书适合 传统文化爱好者 阅读。
建议收听文末简要版音频,或借阅,或购买电子书。
2. 作者与内容
作者:张一南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中华诗教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体学、中古诗学及相关文化背景。
教授中国中古文学史、大学国文、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诗词创作等课程。
内容:
源自作者在北大的“大学国文”通识课讲义。
主要解读先秦、六朝、唐宋三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思想家、文学家,及其作品。
同时,融入了个人的好多的感悟,好多的总结。
3. 吐槽与感悟
槽点1:
事先声明,我此处的话,不是指张教授一个人,我是指讲国学的所有人。
张也说了,不喜欢“国学”这个叫法,更喜欢“传统文化”。
我是两个都不喜欢,
国学?什么叫国学?什么特么叫国学?
是国家之学吗?
国家政府从来没这么说过。
是中国之学吗?
那应该叫中学,这样才与西学相对。
难道是中学不好听,容易被误解为中等学校?
那也不能叫国学。
它只代表古代的东西,不能代表近现代,更代表不了当代和未来。
那我们的文化还发不发展,我们以后的文化叫什么?
叫国后学?后国学?
而且西学一词,也都要商榷。
当年张之洞等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那个西学,主要是提西方的自然科学,恐怕连进化论这样天演之学都不能包括的,而中学则主要是指正统四书五经。
叫传统文化,也不恰当。
传统这个词,太大。
好与坏,不分。
即便加上“优良”一词,也不妥。
优良这个词,是个不定指向的词,实际上就变成了无所指。
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且还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
传统这个词,范围远超子史子集等典集。
像会过日子、爱储蓄,还有什么“丑妻近地家中宝”这种传统,多是来自祖祖辈辈的经验,都存在于民间,是不见经传的,除非你硬往上靠。
而现在到处都在讲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基本就是古代典集。
而且古代典集里的传统,也不一定是大家现在所接受的。
夫为妻纲、无才是德、小脚老太的传统,早都被淘汰了。
但是现在讲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人里面,确实有一波人,恰恰又把它们奉为圭臬。
尽管,大多数做学问的人,都耻于与那些人为伍,但是,在用词上,真的是没有区别。
再说说国文。
这本书的国文,是个什么鬼?
肯定不是国学的别称了,也不象传统文化的别称,也不是台湾的叫法,人家那个国文就是我们说的语文。
那这个国文是什么东西?
大学教授写的东西,就算是课,也是通识课,是面向大众的,能不能说人话?
这书里有没有关于国文的解释我不知道,解释得通不通我也不想管。
我就知道我是个老百姓,别跟我玩专业名词和新概念,我只想听人话。
还是用古典文化好一些。
首先,说明这些都是旧东西,尽管现在还好用,也承认是古代的东西。
其次,说明是经过时间、事和人筛选的,所以敢称之为典,也就是经典、典范,不论好坏,至少具有代表性。
再者,这些文化,大多是存在于典籍之中,至多代表“士”这一阶层的文化。
连皇权文化都代表不了,更代表不了民间文化,以及宦官、青楼、乞丐、侠客等那些江湖的边缘的文化。
实际上,民间文化,包括宦官文化(首先,得承认他们也是官,毕竟是体制内,又是皇帝身边的人。所谓宰相门前三品官,何况皇帝身边的人。另外,太监有点贬意,其实,还是有好宦官的,比如,郑和,等等),也曾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不能不把他们算在内。
否则,我们文化是不完整,不成体系的。
另外,这种叫法,也与西方的叫法相对应。
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种叫法便于外国人理解和使用。
槽点2:
国学火了,但是,并非传统文化的复兴。
所谓的国学,第一次火起来,是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开始,第一次穿帮是于丹讲论语。
那次大火,是电视起到的推波助澜的放大作用。
第二次火起来,则是自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小视频的泛滥。
有了于丹的猪头在前,自有无数猪妖跟上,国学想不火都不行。
如果,庄子再世,会对于丹们的解读有多少认同?
庄子当年,是不是也像现在这些人这般解读老子的?
庄子作为一代先哲,对老子思想一定是有自己的发展,当然也就与老子思想有不同之处。
但是,总体上还是一脉相承,起码继承了精神内核,并无歪曲。
而网红是我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有时连牵强附会都算不上。
所以才有“吃着红楼梦的流量,做着歪曲红楼梦宗旨”的事。
但是,这不全怪网红。
你在体制内,你有理论的,当然要讲理论,
不在体制内,又没理论的,就只能靠忽悠。
流量为王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钱。
赚钱嘛,不寒碜。
其实,节目顾问也是流量的一部分,你不红,就是你再懂理论,你看有没有人请你。
就算你红,如果你不迎合资本和流量,对不起,你也得出局。
李玟,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另外,当年,于丹的解读被称为心灵鸡汤、甚至是曲解,也多少有点冤枉。
于丹好歹也是上百家讲坛的第一批人,不至于那么离谱。
鸡汤是难免的,但是歪曲嘛,还不至于很严重。
其实,作为外人是看不大懂国学的,这些骂声多是出自国学界,揭老底的当然是同行最拿手。
文人相轻的传统文化,早就有,但是不如现热闹。
因为自媒体太发达了,也因为骂人实在太多了。
因为,又鸟一骂天下知,所以不骂白不骂。
以前是,本朝的骂前朝的,在野的骂在朝的,
现在是,体制外的骂体制内的,没流量的骂有流量的。
本质,都是没钱的骂有钱的。
谁让你于丹那么红呢。
所以,没有国学这回事,都是流量闹的,钱闹的。
所以,你会发现国学在培训行业里最热,在办自媒体的人群里最热。
而最爱买单是企业、家长和男人,因为他们要PUA他们的员工、孩子和女人。
所以,这些年,国学一词往往还要和大师连着使用。
大师一词,本来也是好词。
可惜,用滥了,用坏了。
再和国学放在一起,简直就是王林这样的骗子的代名词,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妖僧“国师。
所以,庄子再世,是不会当网红的去解读他自己的学说的。
因为网红的心态是,无流量,不逍遥。
而庄子的想法是,有名利,不逍遥。
被人解读了千百遍的陈芝麻烂谷子,庄子才懒得再去解读。
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小丑在殿堂、在网上(包括我在内),大师在流浪。
那么,为什么网红和骗子偏偏选择了国学?
实在是因为国学太“好用”了。
太好为人所用,太方便拿来忽悠人。
甚至,已经把庄子和量子力学扯到一起了。
槽点3:
庄子是不会同意量子力学的解释。
但是,这事也怪不了别人,国学一词,及其研究的对象、体系、范式等等,本来就不严谨,甚至就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才让这些人钻了空子。
自古以来,我们对待前人文化遗产就有一种夹带私货的现象。
表面上是“我注六经”,实为“六经注我”。
这个现象倒也不是我国独有,只是西方的哲学没给那些走私者多少机会。
西方哲学最开始和我们一样,也是语录体,但是,经过规范严谨的自然科学的改造后,西方的哲学形成了自己的逻辑、范式、体系。
而中国古代哲学,到最后也没有个严密的体系,所谓的体系,也都是后世的归纳。
这种归纳更像是以内容分堆,很松散,象一堆堆砖块,而不是一座宫殿。
因为同一内容之间,不同内容之间,没有贯穿始终的逻辑线。
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的观点。
有人现在还在维护于丹,说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允许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而且于丹的视频点击量确实还是不少。
一千个人确实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可能是哈里波特。
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思想,一定是有框架,有体系的,他的发展与解读,是不可能超出这个框架和体系的。
所以,所谓的“国学”,就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名词。
它实际就是个筐,谁抓到谁就装,什么都往里面装。
甚至连筐都不是,因为这个筐没有框,没有边,没有编织成一体的经纬。
与西方所谓的传统文化,或者古典文学,或者古典哲学相比,就算是当年非常强的考据学,也是缺乏严密逻辑,常常是循环论证,沉溺于自嗨。
把量子力学和庄子扯到一块的人,我真的怀疑他懂不懂量子力学。
正因为如此缺乏理工思维的逻辑训练,在李清照的研究上,我们才让一个外国人给全体国学、传统文化、古典文化等相关研究人员上了一课。
在研究创作上,社会科学的知识不少、自然科学的严密逻辑不多;
教授、会员、专家、学者的头衔不少,有创意的 深深 的作品不多;
吃老本,或徒有虚名、混饭吃的不少,有诚意有激情有动力的不多。
其实也不奇怪。
当体制能给饭碗、上级能保障利益,谁还有迎合文化消费市场、讨好老百姓这个衣食父母的动力。公众号:内向者曰中国古代女权发展典型案例剖析|《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读前感
张教授也提到了“小人儒”,这就是所谓的“传统”的弊端。
小人儒,与那王林之流相比,给这个筐里装的东西,已经算是好的了。
而大多数吃国学这碗饭的人,和王林并无质的区别,只是那些王林大师们做的太出格了。
现在也不是没有爆雷的,只是因为小视频的定向性,把受众细分成无数小众,所以,尽管诸如女德之类的大师爆雷的仍然不少,但影响已经小多了。
不过,现在的信息定向筛选能力,使我们更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形成了新的成见。
我们所处的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不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爆炸这个形容词,真是用的好。
信息全被炸碎了。
碎片化的信息里,知识的含量并不多,垃圾倒是不少。
他们往往似是而非,极容易被歪曲,被人不怀好意地利用。
碎片化的知识,不是知识,更象是破碎的渔网。
它基本抓不到鱼,倒是很容易纠缠在一起。
于是,来自量子力学的薛定谔的猫和来自逍遥游的庄子的鱼,就神奇的联系到了一起。
感悟:
作为量子力学,确实是子非猫,焉知猫死活。
但是作为自媒体,他们非鱼,但是又确实知鱼之乐。
不管是专家的走红,还是网红的大赚,根本一条,都是迎合了当下大众的情绪。
歪曲不歪曲国学,也不那么重要,也许网红的招更直接更见效,毕竟抽大烟比喝鸡汤的感觉更好。
至于治病救人的成效,不是国学能解决的。
如果真的有志于所谓的国学,那最好把它的体系大厦建立起来,让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至于我等普通民众,如果有实际问题,就解决实际问题。
一时解决不了的,就多看看真正的哲学书籍,那样,你可能还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
或者看看心理学书籍,那才是解决情绪问题的正道。
别听中文系毕业的中文系教授胡说八道。
夜深了,晚安
附1. 参考信息
附2. 解读与评论
附3. 延伸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