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如何选择方向?
在一个简单的能采集声音的然后低通滤波后播放声音的嵌入式系统中就可以看出分工和模式:
需要采集声音
需要储存声音
需要对存储的声音编写滤波算法
需要输出声音驱动喇叭
当然你可以无限的复杂化这个系统,让它变得高级,但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分工和模式。
理解嵌入式可以从很多角度,可以以嵌入式的身份去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也可以站在专业领域的位置按照需求研究嵌入式。前者我们可以称为工程师模式,后者我们可以称为专家模式,我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打造和完善自己。在这个领域当中,我们也总该想尽方法,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上面说的很抽象,可能到这还一脸茫然,我尽可能的去举例子说明,让一切变得通俗起来。
所谓的工程师模式,是以嵌入式的身份去解决问题,他可以没有任何领域(例如,信号处理,控制学,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等)的基础,但他对市面上常用的嵌入式产品型号、解决方案了如指掌,对于芯片的外设、片上编程、编程语言、程序的结构算法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他能在繁杂的中断中处理好中断嵌套、中断优先级,他能掌控好多个外设的完美配合和评估出最低功耗的方案,他也许也可以完好嵌入系统,对类似于Linux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了如指掌,他的工作尽可能是处理好任务事物。
在专家模式中,他必须有着一个领域的底蕴,可以是控制学、图像处理、音频处理等等,他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编程功底,必须把那个他所属的领域的一系列知识玩转明白,他编写的专业领域算法必须要考虑平台,是普通计算机还是嵌入式,他要熟悉嵌入式处理器的指令、内存,结合他的算法,在最佳的时刻选择最优的方式,他需要不断的模拟,不断的评估性能,他的工作是尽可能解决一个专业领域问题。
前者,工程师模式大多数都是嵌入式人选择的一条道路,他们从点亮一个LED开始,学习硬件原理图,熟悉软硬结合,开始利用定时器中断让LED闪烁,再去了解通信协议,通信接口,向串口助手发送“hello world”,甚至有些人偏向硬件,独立的制作一个低速的板子,然后觉得很有意思,开辟了一条走硬件的道路。他们从C51开始,然后研究其他的单片机,走着走着发现就是那么回事儿,套路一样只是库不一样而已,拿住核心很快就能拿下另一个厂家的单片机,然后一些人深入了,一些人选择了嵌入式系统的道路。深入的那部分人,在裸机片上开始研究低功耗,开始收揽各个厂家的单片机的特性,以备在紧要关头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在片上达到极致;走上嵌入式系统的人进入了另一片天地,发现似乎底层没什么可研究的,因为驱动都写好了,调用即可。他们一部分人开始钻研神奇的Linux内核,开始研究boot,一部分人开始研究在系统上如何驱动外设,写出一套很棒的驱动程序。每走一步似乎都有一个侧重,有一个选择。在工程师模式中,无论你是高职、大专、本科还是硕士博士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进行开发,只要你喜欢,就肯定有所成就。
后者,专家模式,很多都由数学专业转过去的,还有一开始就是某个领域专业的学生,然后研习嵌入式,这也是为什么测控专业、电气专业、电子专业和机械专业很多都有单片机的毕设原因。再有一部分就是“工程师模式”发展起来,从单片机开始学,然后进入到某个领域,比如通信领域,然后开始发展自己的专家模式,做这方面的算法再结合合适的嵌入式设备。专家模式的特点就是有很高的领域基础理论,通常硕士、博士和比较有经验的工程师比较适合。
免责声明:整理文章为传播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微信公众号『混说Linux』,后台点击 关于混说 即可添加作者微信。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