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0.8%。”这是近年来武汉市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的答卷。成绩由何而来?5月22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牢记殷殷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上,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武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优化战略布局
徐洪兰介绍,为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武汉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2015年开始谋划布局,2016年获批建设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个国家新基地,并以此为牵引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目前,4个新基地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全市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4个国家新基地为引领、13个区的工业园区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实施“万千百工程”,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健康食品若干个千亿产业,以及一批百亿企业。2017年,信息技术营业收入2670.4亿元、生命健康营业收入1817亿元,分别增长18.2%和18.7%,智能制造工业总产值1073.6亿元,增长22%。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出台“零土地”技改政策,鼓励“机器换人”,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2017年,工业技改投资达到1172.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48.8%。
科技成果——力促转化
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组建院士专家顾问团,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在汉高校院所成果就地转化率超过40%。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首台数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PET)等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2017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量14535项、成交额603.2亿元,其中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总额427亿元。
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
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
聚焦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国之重器,获批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精密重力测量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破解前沿技术“卡脖子”问题。
打造一批创新共同体
聚焦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14家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经济和科技创新共同体。目前孵化创新企业33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4家,“新三板”挂牌5家,工研院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与此同时,组建产业创新联盟67家、企业院士工作站5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4家;技术研发中心447家。
构建全链条双创体系
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众创空间——双创基地——创谷——创业街区——环大学创业带”全链条双创体系,建成国家双创基地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5个、创谷13个、连片创业街区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800家。
强化人才支撑
发挥大学之城优势,挖掘武汉人才富矿,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打造“诺贝尔奖级、院士级人才——校友人才——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的人才“金字塔”,聚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2017年以来,全市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8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武汉地区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
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4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机遇,加快塑造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土地集约利用等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投贷联动、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三办”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研院模式等4项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率先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三权”改革,率先探索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试点,科技贷款余额达到1920亿元、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226亿元。
下一步将怎么做?
徐洪兰表示,下一步武汉市将重点构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高效协同创新体系、高质量市场主体体系和高水平人才“金字塔”体系,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万千百工程”,加快4个国家新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高端、基础领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大科学装置,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高校院所“双一流”建设,发挥工业技术研究院机制优势,深入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开展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更多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力争今年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突破1000家。
加快构建高质量市场主体体系
开展名企名品名家培育行动,在招商引资中突出新经济,建设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区,确保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实施企业培育成长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卓越制造企业群体,形成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局面。
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金字塔”体系
更大力度地集聚诺奖级、院士级全球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商界领袖,不断做高人才“塔尖”。创新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集聚海归精英和杰出校友,不断做强人才“塔身”。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工匠”计划等工作,不断筑牢人才“塔基”。今年留汉大学生达到25万人以上,力争引进2名诺贝尔奖得主,20名外籍外地院士和商界领袖、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
记者:华纯皓
编辑:李雪莹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