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 湖北七成水稻面积“水稻+”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稻田里不仅长出生态大米,还“长”出虾、鳖、蛙、蔬菜等品类,“一田多收”。10月17日,在洪湖召开的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交流会透露,“水稻+”综合种植养殖模式面积占我省水稻面积的70%以上,这意味着我省粮食产业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约占粮食作物的50%和70%。为了提质增资降成本,我省围绕资源禀赋和稻作区域特色,强化稻田综合利用和种养一体,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探索出了“一地双种、一田双业、一种两收”的新型水稻绿色高效生产体系。

  今年,我省以“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渔共生模式发展至561万亩,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除了巩固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以外,还探索发展了“香稻嘉鱼、稻鳖(鳅、鳝)共生”等其它稻渔共生模式;洪湖、浠水等地探索发展了“中稻-再生稻-绿肥”“早籼-晚粳”等稻粮统筹模式;襄阳、荆门等地探索发展了“优质稻+食用菌”“中稻+油菜”等稻经轮作模式;石首、大悟等地探索发展了“稻+鸭(蛙)+绿肥”的稻禽协同模式。

  模式创新,带来综合效益提升。据省农业厅统计,稻渔共生模式平均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倍至5倍,其中“稻虾共作”平均亩产水稻600公斤左右,小龙虾15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2000元至3000元。“有机稻+大球盖菇”模式,利用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种植大球盖菇,亩均消耗秸秆5000公斤左右,亩均收获有机稻谷400公斤以上,鲜菇4000公斤,亩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同时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福娃集团流转3万亩土地建设稻虾共作基地,年产值可达1.5亿元,辐射周边13个村近万农户。

 

链接

一块稻田的多重演绎

  洪湖市雄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彻底颠覆人们对稻田的传统认知——田间种植绿色水稻,旁边一米多深的沟渠,水底养殖小龙虾,水面种植水生蔬菜,田埂上栽果树。这套新型水稻绿色高效生产体系,获农业农村部高度肯定。

  10月17日,来自全国21个省(市区)的农业专家齐聚洪湖,学习观摩,探讨未来水稻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种粮效益难提升,逼出“水稻+”

  国庆节刚过,洪湖汉河镇雄丰合作社陈友雄开始收割虾稻,可能要忙到11月。

  陈友雄“管辖”的不止是水稻,还有稻田里的小龙虾和田埂上的梨树、桃树,亩平效益可达万元以上。

  回想当年单一种植水稻,陈友雄感慨不已:辛辛苦苦劳作一年,除去成本,净利润仅为1000多元。

  陈友雄当年的心境,仍是当前许多粮农所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实现种粮补贴等,保护粮农积极性。然而,由于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粮食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种粮效益仍然偏低。

  破解农民增收瓶颈,向稻田要效益,“水稻+”模式应运而生。

民间探索上升为政府行动

  “水稻+”模式在全省遍地开花。最早是民间探索,后来上升到政府行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稻虾共作”为代表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稻田综合种养、“一种两收”等多次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今年我省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推广稻田高效种养模式。上月,《湖北省推广“稻虾共作 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对全省稻渔种养做了系统规划,省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稻虾共作、稻渔种养示范区和品牌建设。

  省农业厅将稻田综合种养、“一种两收”列入全省产业技术体系七大专项,列出600万元试点经费用于“水稻+”模式推广。《湖北省“水稻+”模式协同推广实施方案》已经启动实施,设立推广和技术双首席专家制度,推广一批高产稳产、绿色生态、抗风险能力强的水稻绿色高效生态技术。

  我省先后制定“稻虾连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中稻—再生稻—油菜”等多项技术规程,出版印发《湖北省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图》,潜江“稻虾共作”技术规程作为全国性标准发布。“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中稻—再生稻—油菜”等作为省主推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潜江“稻虾共作”生产模式以及潜江龙虾餐饮加工行业的人才、技术输出到全国各地。

种出“好风景”,扩大湖北影响力

  7月,中国外交部蓝厅湖北全球推介会上,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说,伏尔加河畔的酒吧里,世界杯球迷们喝着啤酒,吃的是湖北小龙虾。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创新,虾—稻产业已形成生态养殖、精深加工、餐饮旅游、电子商务、节会文化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国宝桥米建设2200亩稻田复合种养生态观光园区,将水稻、经济作物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福娃集团创建“福娃虾香米”品牌,并开发出糙米卷、糙米能量棒等多种稻米深加工食品。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肖长惜说,全省正在构建“稻+N”产品体系,分地域打造,分层次构建,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

  通过“一带一路”农业交流活动,潜江市邀请泰国、德国等国家农业专家实地考察,促进“虾稻共作”模式走出国门。

  潜江虾乡食品、巨金米业、莱克集团、华山水产等一批虾稻、稻虾企业蓬勃发展,带动“潜江龙虾”上升至省级区域公共品牌。“洪湖再生稻”获国家地理标志,洪湖春露再生稻种植合作社联社深耕再生稻产业,开发出再生稻酒、再生稻营养粥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远销至香港、广东等地。

(来源:湖北日报)

热文推荐

多点发力 各方出力 共同给力 湖北省“扶贫日”活动精彩纷呈

湖北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 托起贫困群众的全面小康梦

解读:湖北省如何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