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三五”规划“中考”成绩不俗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9%
11月中旬,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报告显示,从评估情况来看,纲要实施进展顺利,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32项主要指标包括的41项分指标中,有34项分指标超过或达到规划进度要求。
根据报告,已达期末目标的指标有4项,即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劣Ⅴ类水体比例。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全省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分别较2015年下降16.7%、21.2%、21.2%,规划期末目标为下降20%;劣Ⅴ类水体比例分别为4.4%、4.4%、2.6%,规划期末目标为6.1%。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等14项指标超过进度要求。以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为例,规划期末全省实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10万套。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全省分别完成完成改造39.6万套、41.3万套、14.5万套,累计完成95.4万套。
跨境投资总额、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6项指标达到进度要求。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787元、23757元和12541元,前两年年均增长8.9%,超出规划增速目标0.4个百分点。
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上述指标完成情况表明,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育新,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正如报告显示的一样,2017年我省小康指数为89.43%,较2015年提高6.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95%以上。
图为:华工正源洁净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通讯光模块生产,该公司已成为国内第一批获得5G光模块订单的企业。
后半程如何发力?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
补齐三短板 全力奔小康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考”成绩单不俗。不过,评估报告也显示,41项分指标中,还有7项进度滞后。
纲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如何在后半程继续发力,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全面小康呢?审议报告时,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从激励创新、振兴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激励创新,不撒“胡椒面”,奖在“刀刃”上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报告显示,我省民众创业热情有所降低,2016年全省创业热情指数为254.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2%,2018年上半年该指数降至193.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73%,差距加大。企业创新主体数量偏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一直为8%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北是科教大省,但科教优势却未充分发挥。报告指出,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率低于20%。
如何激发创业热情,加快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在“十三五”后半期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创新科技金融政策,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创投基金引导作用。对于重大产业布局要重点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鼓励创新不能“撒胡椒面”,要奖在“刀刃”上,谁贡献突出就给谁“加营养”。
有的委员提出,要对我省多年来出台的有关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跟踪调查,切实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力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要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湖北实验室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国重器”科技攻关能力。对初创高技术企业,要设立研发创新风险基金,对于失败的研发也可作出相应补偿,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
“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的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制度软环境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振兴实体经济,注入“活水”疏通“管道”
实体经济是强省之基、富民之本。
报告显示,我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中小企业亏损面扩大、退规企业数量增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等问题。
2018年上半年,我省民间投资增长11.7%,低于往年15%以上的水平,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呈下滑趋势。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上半年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6.5%,市场直接融资同比下降16.3%。
“实体经济呈现的发展态势值得关注,更应该引起重视。”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湖北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发展”意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用更大力度振兴实体经济。
有的委员建议,要结合我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建设,增强市场主体的整体竞争力。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有的委员提出,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疏通金融进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让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营商环境不仅是审批制度的问题!”有的委员建议,要以更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着力解决企业审批难、创业难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清理规范力度,扫除中介影响行政审批的障碍。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报告,当前我省社会事业欠账较多,民生短板亟待补齐。比如,全省还有203.8万人口脱贫、1763个贫困村出列、34个贫困县摘帽的任务,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众脱贫难度大、成本高,极易返贫。
此外,我省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工人相对紧缺,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农村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大。大健康理念尚未形成,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民众预期下降。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后半程要下大力气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要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乡各项事业,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有的委员提出,要把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统筹考虑,短期内要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长期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脱贫摘帽了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要建立长效机制,向乡村振兴迈进。
有的委员建议,要下大力气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稳步提升城乡低保水平。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文化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的委员提出,应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集约配套完备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较强知名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来源:湖北日报)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