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佐洱:天香桂子落纷纷 ——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下)

2017-07-25 陈佐洱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本文为作者授权首次发表。作者陈佐洱先生为全国港澳研究会创会会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出版有回忆录《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及散文集、译著多种。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下)

陈佐洱


一位朋友在与晚年南怀瑾先生深谈后得出的印象,称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诗人,著述丰厚,弟子无数;其实他最关心、在意的还是祖国的命运,始终乐意在促进统一大业中奉献一份积极力量。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我奉调回北京。不久,老师也秉持叶落归根的思想,决然迁回内地。老师侨居海外50余载,其间,为保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倾囊藏书达数万册,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多为古本、善本、珍本。还收藏有少量佛像、书画、琴剑等,共计600多箱。老师致信说,“这些藏品很珍贵,不仅属于我个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已年至耄耋,这些藏品亦当随同我叶落归根,回归祖国内地。” 我接信后,当即居中协调。海关对于一般私人藏书通关的确有限制的规定,我建议海关总署作为特例处理,玉成了老师的美好心愿。南老师逝世后不久,依法得以继承的子女们一致宣布将把这许多遗物捐赠公益。因此,我又联系了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周部长非常欢迎,并表示可以在国图辟出地方,设立“南怀瑾捐赠文献专区”。

 

老师回归内地后,定居在吴江庙港镇的太湖之滨,那里的绿化和水质特别好,是上海市自来水工程引流太湖水的咽喉地带。大学堂的设计图初成时,他在图上指点我看,兴致勃勃像个少年人。他不辞辛苦历时6年,看地、看风、看水,规划、筹款、督察,终于让无论规模、设施都堪称一流的太湖大学堂建筑群拔地而起。漫步波光粼粼、细浪拍岸的太湖堤上,联想上世纪60年代台湾基隆陋巷的授课堂,辗转东西南北、直到湖畔这占地280亩的教学基地,真是由衷地为老师的学问成功、人生成功高兴。而又有谁能想到,若干年后,老师最终在这儿化作一缕青烟,在这儿留下了无价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还有一堆璀璨夺目的舍利子。

 

老师关心“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香港开始践行的情况。我向他报告,“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史无前例的创举,从未有哪国执政的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还允许一小部分地方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维护两种制度长期和平共处,互相促进,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南老师赞同,没有发表更多评论,却为我背录了白居易一首对仗工整、连用叠字、诗味回环的七言律诗《寄韬光禅师》:“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我想尾联一句“天香桂子落纷纷”的点题,是道出了老师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情坚金石、不遗余力的始终念想。

 

2008年4月,我离开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转任全国政协常委,不用天天“朝八晚五”上下班了。我南下拜访南老师。老师问我知不知道宋代名臣赵忭?我坦承孤陋寡闻。老师就讲了这位官至谏议大臣为人一生清正的故事,出行轻车简从,只带一琴一鹤,死后被谥为“清献”,即“清廉惠贤”的意思。老师又背录了赵忭退休后写的一首七言诗赐我:“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斎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我明白,老师是要我效仿前人超然淡泊的心态。



老师让宏忍师复印了一张明朝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给我,《图颂》由10幅牛的诗画故事组成,展示了由浅入深、由勉力而趋于自然10个阶段的开悟过程。老师又像站在讲台上板书,解释《牧牛图颂》是心性之学,是认知生命本性之学。我说一定好好研学,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師。在太湖大学堂住了一晚,翌日辞行时我告诉老师,经同事、朋友们多方建议,自己也有愿望,把中英谈判交接香港的最后1208天亲历写出来,对国家、对一段历史、对自己和至爱亲朋作一份交代。老师很赞成,说:“这是为国家添一笔历史,要写真事,说真话。” 

 

2010年9月下旬的一天,我再度驱车从上海来到吴江庙港镇,拜访南老师。老师略显清瘦,戴了顶绒线帽子,衣服也穿的厚实了些,品学兼优的秘书马宏达伺候左右。这光景与10多年前老师在香港金鸡独立、执剑起舞能旋转360度,已不可同日而语。老师问我写回忆录的进展。我答,已经核实梳理完有关资料,开始动笔,打算用文学笔法,一个一个故事作为独立章节,写成可读性比较强的纪实文学。他含笑点头说:“等你写出来,我要看看。”我欣喜回答:“一定,老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见证人!”


 这次辞行时,老师要我在他的办公桌旁坐下来,抽出一张空白A4纸,想了想,给我写了两句话:“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接着破天荒地写下落款“庚寅仲秋于庙港”,并签了大名。这演变自《道德经》的精华,是可以管我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却未想到是老师的最后一次训勉。现在反思,不由得一惊——正是2年后的彼日彼时,他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2年9月,我的书《交接香港》终于以简体字本和繁体字本,同时在内地和香港出版了。为了出席筹备已久的新书发布会,和20个当地青年团体联合座谈,18日我来到久违的香港。甫一下飞机,就接到老师的爱子、忠孝文武皆全的国熙兄电话,告知南老师病重已送往上海医院治疗,他原定后天出席新书发布会的,现在却急急匆匆往机场赶,飞去上海伺候父亲。我问国熙能否在相向路上短暂见个面?他说“好”,立刻嘱咐的士司机绕一段路。我俩在我下榻的酒店门口紧紧拥抱,心情都很沉重,都心照不宣,默默祝愿老师能够转危为安。我在刚出版的新书上写了请求老师阅正的话,请国熙转呈。


后来,据守候在老师床边的朋友说,国熙把《交接香港》举在老师面前说:“陈佐洱的书出版了,请你指正!” 处于病中的老师抬手画了两个圈(表示加倍赞赏)。平时,老师给一个赞,都很难得。


29日噩耗传来。虽有思想准备,我仍跌坐在椅子里久久起不来。皓月当空,泪出痛肠,许多回想、追思、懊悔充斥脑海,翻腾激荡着。稍事平静后,我用心向庙港的老师灵座发去了一对挽联:


庄谐温厉忆音容,

献后学迟交之卷,

感公犹锡嘉评,

向庙港凝眸,

倘可深恩藉报?


困苦艰难蒙诲勉,

抱高山仰止之忱,

愧我幸无辱命,

望中天满月,

不禁悲泪如倾!


  学生陈佐洱 拜挽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征文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戊戌(2018)年二月初六(西历3月22日),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此,本会特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纪念文章。


一、文章内容,可在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1、读先生的书,或听先生的课,或感受先生身教言传,所受到的启迪,所作的反省,于身心修养、做人做事、生活工作、学习学术、自立立他、贡献社会,有何改善与进步。


2、对先生生平、事迹、身教、言传、学术的认知与理解,可从某件事、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谈,亦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谈。


3、与先生交往的故事与感想。


4、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利于自他、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5、先生辞世以来,吾人在修养、行为、生活、工作、贡献社会等方面,有何反省、改善与进步。


 6、其他。


二、体裁、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


三、截稿时间:从即日起,至2017年底。


四、投稿邮箱:


ws@nanss.org

nanssw@163.com


五、不论用真名或笔名署名,均请附作者真实简介与联络办法。


六、所有来稿,本会将作为史料保存,并酌情在本会网站、微信平台发表。


七、投稿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有关纪念或学术活动。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联合发布

丁酉(2017)年4月17日


55 29633 55 16430 0 0 2439 0 0:00:12 0:00:06 0:00:06 36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