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袁焕仙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2017-09-25 成都文殊院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备注


信息转载自文殊院网站,十余家媒体参与报道本次活动。




纪念袁焕仙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9月23日,巴蜀著名学者袁焕仙诞辰13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历史学会和四川省图书馆主办,成都立心书院承办。




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四川、成都以及海内外的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袁焕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就“知行合一、师道精神、巴蜀文化与儒释道三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科学家朱清时,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四川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段玉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民族与宗教所副研究员向世山,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立心书院院长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祁和晖,以及袁焕仙家乡盐亭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祝润明等出席了研讨会。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之子南国熙、弟子李慈雄,袁焕仙先生亲属代表张心帆等两位先生的众亲属及弟子。


 

宗性大和尚:缅怀知识分子群体的责任和担当精神



对袁焕仙思想的学术研究,是在宗性大和尚的极力倡导下开展起来的。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宗性大和尚对各界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袁先生的一生,在政界、军界、文化界都有可观的建树,其晚年潜心于禅学的研究,仁术利他的思想使他在人生的各阶段都很精彩,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中华文化能够源源流长、生生不息,就在于历史上文人志士的主动承担和传承,袁先生在民族危难中毅然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正是巴蜀大地上融通三教并且有社会担当的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以研讨会的形式来纪念他,就是为了唤醒大家的回忆,共同缅怀为巴蜀文化和禅宗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知识分子群体。

 

学术研讨:会通儒释道,传承与创新

 

开幕式过后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演讲由省历史学会会长、立心书院院长谭继和主持。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祁和晖以“中国近现代国运危机中守护中华文化根基的报国志士”为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以《融合三教的一代宗师》为题,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段玉明从“蜀学”和“居士佛教”的角度,对袁焕仙先生及其维摩精舍进行了评价。四川大学宗教所博士吴华引用大量历史考证阐述了“维摩精舍以佛为主融通三教”的历史意义。

 

四川省社科院民族与宗教所副研究员、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向世山,以幽默的语言,从禅机、禅境、禅理等方面对袁先生的禅学思想进行探讨。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生、来自福建省的吴先核则从袁先生的悟道因缘、机锋棒喝接引学人等史料研究中探寻袁先生对当代中国禅宗的影响。尹邦志以居士的护法和担当为题,研讨了袁先生的“中道思想”。


研讨会上,嘉宾朱清时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珍贵的视频:南怀瑾先生学唱袁太老师口授川剧唱腔《醉后之光》。观看视频后,宗性大和尚就其中的禅宗接引学人的思想做了精彩的开示。

 

袁焕仙:学贯中西融通三教的一代宗师

 

袁焕仙是民国时期四川宗门大德,其思想以佛为主融合三教,坚持知行合一的文化精神,维护师道传统,心系家国兴亡。其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主要见于由门人辑录的《维摩精舍丛书》中。

 

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袁焕仙先生在近代“蜀学”中别出一支,对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学术观点,仍然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值得研究和传承。

 

谭继和教授表示:传统文化中不管哪家哪派,虽然源流和立场不同,但都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会通的精神。当今中西文化交互碰撞,我们在大力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进程中,需要本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精神,袁先生所代表的精神内核,正是后代子孙在文化传承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依托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征文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戊戌(2018)年二月初六(西历3月22日),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此,本会特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纪念文章。


一、文章内容,可在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1、读先生的书,或听先生的课,或感受先生身教言传,所受到的启迪,所作的反省,于身心修养、做人做事、生活工作、学习学术、自立立他、贡献社会,有何改善与进步。


2、对先生生平、事迹、身教、言传、学术的认知与理解,可从某件事、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谈,亦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谈。


3、与先生交往的故事与感想。


4、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利于自他、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5、先生辞世以来,吾人在修养、行为、生活、工作、贡献社会等方面,有何反省、改善与进步。


 6、其他。


二、体裁、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


三、截稿时间:从即日起,至2017年底。


四、投稿邮箱:


ws@nanss.org

nanssw@163.com


五、不论用真名或笔名署名,均请附作者真实简介与联络办法。


六、所有来稿,本会将作为史料保存,并酌情在本会网站、微信平台发表。


七、投稿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有关纪念或学术活动。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联合发布

丁酉(2017)年4月17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