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灵甫抗战有功,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里是坏人?

2017-04-30 新天地历史


作者:谢流石

来源:新浪博客


导语:在张灵甫被质疑“抗日名将”时间引发热议以来,各种各样的意见浮现出来,有认为张灵甫长时期是“校”不是“将”的,有认为张没有独立指挥过大型会战的,有认为张战绩不够的……


长衡会战是张灵甫参加的最后一个大型会战。


张灵甫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抗日英雄,作为74军的一名将领,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衢州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上高会战、湘西会战等历次会战,其多次负伤不肯下火线,腿被鬼子机枪扫断,才治了一个月就一瘸一拐赶回前线,以致张这样的美男子,竟得了个“瘸腿将军”的外号。张灵甫在抗战中的悍勇,是令人敬佩的。

有人只知张灵甫是猛将悍将,以他骄气盛匪气重,当他是张飞、李逵一样勇而无谋的“莽将”,这个是误解。张灵甫其实是正宗的儒将,他高大英俊,尤其是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投笔从戎入黄埔。文北大,武黄埔,文武均是当时最高学府。且善书法能写作,著有多本军事书籍及文章,在国军中可算是才子。但张灵甫是标准的职业军人,无论抗战还是内战,均以服从命令为军人天职,抛开意识形态之争,其职业精神是可嘉的。当周恩来总理谈起张灵甫时仍带着遗憾地说:“张灵甫是个很好的将才,我应该把张灵甫争取过来。”



在大部分时间里,张灵甫的叙任军衔都低于他的职务军衔。


这么一位抗战英雄,文武兼备的帅才,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位恶贯满盈的反面人物呢?

有人说,“张灵甫是被内战抹去辉煌的抗日名将”,这话也对。特别是站在我们大陆的立场上说,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大陆民众对张灵甫反面印象定格就是因为一部描写内战的小说《红日》。这长篇小说是上海作家吴强1957年出版的,因为小说写的是国共内战,就塑造了解放军的几个正面人物(像正副军长),也塑造几个国军的反面人物,特别把张灵甫的骄横狂妄刻画得栩栩如生。



卢沟桥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吉星文在不少场合也被称为“抗日名将”,实际上他在抗战中的任职于张灵甫差相仿佛。


到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电影《红日》,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著名导演汤晓丹执导。其主要剧情为:1946年冬,我军在苏北涟水城与敌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敌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更加猖狂,向我山东沂蒙山区进犯,企图与我主力决战。战斗中连长石东根因鲁莽上了敌人假投降的当。接着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企图将我主力吸引于孟良崮。沈军长切断七十四师退路,团长刘胜在战斗中牺牲,石东根连搭人梯攀上悬崖,直捣敌师部全歼七十四师,击毙了张灵甫。那个时代,根据主题需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塑造人物都是“京剧脸谱化”,影片中他的形象是孤傲冷血而又顽固狡诈的“坏人”。

后来还有电视剧、连环画等文艺形式表现《红日》张灵甫这种反面角色的形象,另外孟良崮战役旧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石壁上刻有“击毙张灵甫之地”7个大字。


值得欣慰的是时间冲淡了历史恩怨,“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昔日在战场上生死相拼的对手冰释前嫌,探讨两岸合作,携手未来。如今孟良崮上“击毙张灵甫之地”的刻字黑漆已被洗掉,新立在孟良崮的石碑中,有一块是由张灵甫将军的遗孀王玉龄女士题写的“和平统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