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萨米人的帽子沉入水底 | 云影院48厅(下)

和观云影院 和观映像Hugoeast 2021-09-18

和观云影院 x 极地光影

小众 | 女性 | 纪录 | 思辨

主营版权引进

呼吁观看正版

Hugo邀请你回顾终期「北极短片展映 | 坠落时间裂缝」





  48号厅 



「坠落时间裂缝」

可DIY的票根



放映渠道:实验影像中心 付费观看

策展人:极地光影李姗姗、王凯梅 



极地光影继二月「药不能停:北欧黑色幽默电影赏」之后,于上周末策展了「北极短片展映」云端活动,语音复原「现场」交流,热情解锁多元北极。首场演绎「感官世界」,直观感受冰封之地,终场「坠落时间缝隙」,打破固有北极观念。


映前,Hugo在「和观云影院」备上观影小食:来自北极的三文鱼汉堡,与三个厅的影迷伙伴共同接听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主席Martha Otte发来的跨洋问候;映后,挪威驻上海总领事Kristin解读萨米文化,电影学者王垚漫谈小国电影与冰岛新浪潮,Hugo奔走三厅,不亦乐乎!


放映员友情提醒:本文为「北极短片展映」终场「坠落时间缝隙」映后回顾,不妨让身心投入萨米音乐,在想象力、文字与旋律的加持下,短暂飞往北极,予以思绪小憩。


未来,极地光影线下影展见~





映后嘉宾





王垚

电影学者


导演、北京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影评人。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方向:

欧洲电影史、国际电影节研究。


*王垚老师小国电影与北欧电影漫谈



尹克婷

挪威驻上海总领事 


*Kristin为大家介绍萨米文化



Martha Otte

北极圈最大的电影节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主席


*Martha从北极给大家发来问候






云观影 云交流



# 萨米人的天籁之音:

来自挪威总领事的文化分享



尹克婷:萨米人(Sami)是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原住民,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古老的萨米族人过着游牧生活,带着他们的驯鹿在北极圈内迁徙。如今,近一半萨米人(约4万人口)居住在挪威境内,绝大多数住在挪威北部的芬马克郡(Finnmark),这里保留着萨米人悠久的的历史与传统。


许多人以为萨米文化仅仅意味着古老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制品,以及用套索捕猎驯鹿的特殊技能。事实上,萨米文化在今天依然活跃,比方说唱音乐、当代建筑、当代艺术和设计等等。


△图源尹领事


与时俱进的萨米人可以既是专业电影人也是捕猎能手。不过他们与大自然的联系依旧如故。


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唱歌,以独特的吟唱方式Joik(被称作欧洲最古老的音乐形式)。那是天籁般的吟唱,歌唱动物、人与自然。这次放映的几部电影里也出现了Joik。



这里分享再一曲,想必看过《冰雪奇缘》的观众都不陌生。2012年,当时的迪士尼创作团队,包括作曲家Christophe Beck想用北欧的音乐元素创作电影原声。


在一次挪威的实地考察中他们结识了挪威萨米作曲家Frode Fjellheim,两人随后合作创作了电影的开场曲《Vuelie》,其中带有浓郁的joik风格。这首歌改编自Frode于1996年创作的《Eatnemen Vuelie》,意为地球之歌。


△《冰雪奇缘》剧照


# 坠落时间缝隙和北极观影:

来自王垚老师的选片思路分享


王垚:关于萨米文化我稍微补充一点,大家可以参考印第安人,会比较好理解。电影学有一个概念叫第四电影,是指由原住民拍的,关于原住民的和为了原住民的电影。有两个脉络,一个脉络是新西兰的毛利人,还有一个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第四电影还有一个说法叫first nation,是指这个大陆上第一个民族,其实就是原住民(拍的电影)的意思。萨米人题材有很大一部分就属于「第四电影」。


萨米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他们散居在瑞典、挪威、芬兰、俄罗斯……如果大家电影看得多,会发现库尔德人题材和这个有一定的相似处,不太一样的是毕竟库尔德人曾经有过民族国家(库尔德斯坦),他们的政治诉求会更明确一些,但是萨米主题的电影,基本围绕在文化身份上面,只要你跟印第安这种题材比较一下,你就能看出来,哪样的片子比较新颖。


△ 萨米族村庄里位于标记驯鹿场一侧的传统帐篷

图源Google


从选片的角度来说,一般形式、题材、风格新颖的电影比较容易出彩。今天放的几部短片,我最喜欢《你在哪》,你会看到这个小女孩,通过一个类似看幻灯片的装置,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非常有意思。黑影涉及到对生命死亡的不同理解,这种处理手法基本可以追溯到阿彼察邦。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的这片土地以前是萨米人的,所以有一个被压抑的历史幽灵存在。当然你可以做很多种解读,总而言之是一个非理性的产物。


萨米人的宗教是萨满教,也是广义的萨满教中的一个分支。在这种萨满教的信仰里,他们看待世界、生命、死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部短片能把这些东西传达出来的,包括被压抑的女性和被压抑的历史等,所以这部片子是我一定会去选的。


△《燃烧的太阳》剧照


《燃烧的太阳》里出现的帽子就像印第安人戴的羽毛帽子,或者说是由牙齿、骨头做的装饰品,如果你还不太理解,可以想想阿凡达的辫子,这是他用来彰显自己文化身份的东西,同时它也牵扯到信仰。这部短片里,基督教传教士认为:凡是跟他们的美学不符的东西都是异端,和清朝入关的时候让中原的百姓们剃头是一个道理。


《目击》这部片子讲的是典型的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当悲剧发生之后,如何面对自己、面对创伤。当然你可以谴责自己、谴责别人,但你会看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的复杂观点。这个短片很不错,入选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少年组。


△《坠》剧照


《规矩控》也挺有意思,你会看到这种片子里面都有一个关于影像的装置,这部片子里有DV,把「谁是一家之主、青春期的叛逆」内置在有关影像的机器里呈现出来。最后一个短片《控制》里也有DV,在我看来它在讲自恋,你可以认为女主角是个讨好型人格,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但她自己设置了一个「他人的眼光」,这同时又构成了一种镜像。观看这个行为本身代表了一种权力关系,两个片子的主题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怎么通过影像装置反映出「我」想反映的权力关系。


《控制》还涉及女性议题、阶级议题。在北欧,阶级议题一般不会成为特别大的议题,但比方说影片中女主人公到男朋友家里做客,她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男朋友一家都是高知,喜欢看外国电影,在很多国家外国电影是特别高级的知识分子才会看的。


关于昨天耿军导演分享的国内外短片市场,我也想稍微补充一些。一般来说,故事片、纪录片导演会用短片作为申请长片资助的基础,有时可能是一种研究:在拍片之前,对这个题材或者人物做的案例研究。国外电影节这个圈子的导演一般而言,三年左右制作一部长片,中间可能会拍一些短片。


国内短片市场,大家可以关注上海电影节短片单元、极地光影短片展映、贾樟柯的「柯首映」短片发行平台、北京短片联展,以及平遥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节、重庆青年电影展等影展的短片竞赛(单元),这些渠道在逐步形成国内短片的生态。


# 小国电影与大师之作:

来自王垚老师的北欧电影分享


王垚:理解北欧电影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小国电影。很多观众思考电影的参照物,无外乎中国或美国的电影市场。如果谈中国电影,每年我们的票房大概五六百亿,六七万块银幕;但不要忘了还有很多只有一两千万人口的国家,有些国家比如冰岛只有三十多万人口,全国可能不到十家影院,除首都之外,可能就两家影院,在这个意义上谈他们的「国产电影」或者「电影市场」,跟中国、美国不是一个概念。


△ 欧洲电影年报里面的票房收入数据


所以,小国(small nation)的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持商业上的本土工业,他们的语言又是非通用语,不是大语种,片子基本卖不到国外去。出于很多保护本民族语言等目的,影片中尤其是动画片,一定要有配音版本。中国观众爱看字幕,而不是配音的片子,这事在全世界也挺稀罕。在其他很多国家,大家看电影是绝对坚决不看字幕的,奉俊昊有一次致词说「当你一旦克服了那一英寸的障碍(字幕),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优秀的电影。」


小国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本土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占主导。有些国家美国电影能占到90%-95%。当然北欧的情况好一些,但美国电影也会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冰岛大概是89%。在这个基础上,北欧电影的体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电影是政府一定要资助的文化,有点文化事业性质的存在。影片从创意到开发到电影节到电影教育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要由政府的文化基金来支持的。


△ 北欧五国剧情片年产量


很大程度上,大家了解北欧电影是通过国际电影节的一套体系,包括制片发行放映、经典命名、学院进行电影史写作、文化政治文化外交等。如果大家真的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知网搜索「北欧电影」。国内比较有名的学者:上海大学的齐伟老师,北京电影学院谭慧老师、华南师大的崔雨竹老师,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产业政策、电影创作、北欧电影节、儿童电影的政策等各个方面。

王垚老师荐书


# 映后谈:

王垚、姗姗、凯梅和线上观众


A厅小安:请问《目击》拍摄时是极昼么?为什么夜店营业时总是白天?


李姗姗:是的,包括《北方大山》你也会发现,主人公准备睡觉了酒店看出去还是白天~~北极圈特色。


A厅shuai:请问《北方大山》里反复提到标记驯鹿是什么意思?是萨米族特有的习俗吗?


李姗姗:萨米人的一切基本来自于驯鹿,食物、衣服、工具等等,萨米文化根植于驯鹿文化。放养驯鹿时,夏天会把驯鹿群放入山林,临冬会找回自己家的驯鹿(昨天的《萨米男孩》就可以看到)圈养,所以放归山林的时候就会各家给各家的鹿做标记(耳朵不同部位割一块、打个钉之类的),这样才能分辨。


△《萨米男孩》海报


C厅安眠药:国内纪录片对美的追求不足,是资金问题吗?当我们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片却资金不足时,是应该寻找投资去实现「更美」(艺术手法上的更美),还是可以去以单镜头的方式呈现作品呢?


王垚:纪录片与真实没太大关系,有画框就意味着涉及到了画框之外的东西,这个时候追求真实,是不可能的。现在纪录片通用的说法是非虚构(non-fiction),电影节上也有很多是自称「创意纪录片」(creative documentary)的,会用到如搬演、动画等各种手法,真实不是它的第一标准。


至于美不美,这就涉及到你怎么定义美,但这又是一个千古难题,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因此我很难回答你这个问题。但创作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你创作的目的是什么,是社会抗争,是表达个人观点,还是达成其他的想法。因此,只要拍摄的形式能够符合你的目的,就是合适的。


△ 1900年一个萨米人之家

图源维基百科


C厅张巨天:请问王老师,纪录电影在欧洲各大电影节都有什么选片方向?


王垚:我比较喜欢在视听语言上比较有想法的。纪录片的题材太重要了,以至于你可以忽略一些工艺制作水平的因素。但如果不看题材的话,就得在很多方面满足创意。现在很多电影节都流行:creative documentary,创意纪录片。


最近比较热的方向,我自己观察会跟影像材质有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DV,还有很多纪录片用到既得影像(found footage),以及监控电影(surveillance film)、桌面电影等等。


王凯梅:像北欧这种小国电影,从产量到观众群和国际市场都蛮小的,为什么能出这么多高质量电影和大师呢?创造力的源泉是什么?讲讲大师和小国的关系吧。


王垚: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经济状况比较好,大家吃饱了有空且有钱拍电影,电影都有各种基金资助,不用像国内很多导演拍片卖房卖车那么痛苦。再加上北欧人跟自己相处的时间比较多,比较爱琢磨很多议题,但很大程度上还得取决于每个导演的天赋。


比方说伯格曼在《野草莓》处理回忆梦境,尝试用电影语言混淆记忆与现实,这跟导演的天分、关注的议题,密不可分。当然伯格曼的作品很丰富,除了《处女泉》和《第七封印》,还有比如《魔鬼的眼睛》、《恋爱课程》这种比较欢乐的片子,他也会聊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婚姻和家庭冲突,看完之后你就会觉得:伯格曼其实并没有那么严肃。


△《恋爱课程》海报


大师跟小国还存在一个问题,一位导演遮蔽了一个国家电影的丰富性,这不是个好现象。比如提起芬兰就想到阿基·考里斯马基,说到瑞典就只知道伯格曼,然而瑞典还有无数的电影导演。我希望大家是因为考里斯马基,从而对芬兰电影产生兴趣,看到芬兰有各种各样的电影,除了冷喜剧之外,还有关于重金属、儿童情节剧、喜剧等不同风格的影片。


△《人言可畏》海报


北欧国家还有很多移民导演,比方阿富汗、波黑、格鲁吉亚、叙利亚,这些国家的移民或者难民,他们到了北欧之后开始拍电影。我印象特别深的挪威电影是《人言可畏》,这个片子有半部发生在巴基斯坦,导演伊拉姆·哈克就是从巴基斯坦移民挪威的。


再比如,去年在戛纳放映的阿富汗影片《孤儿院》(其实算丹麦的片子),但是它拍的是阿富汗;瑞典的格鲁吉亚题材的影片《然后我们跳了舞》,但这位导演是在瑞典出生。因此,在资助政策上,北欧电影政策向各种各样文化来源的电影人都开放。


△ 《然后我们跳了舞》 

△《孤儿院》


# 番外篇:

当代北欧导演(影片)推荐


李姗姗:推荐一部今年挪威很出色的纪录片《画家与小偷》,进入了圣丹斯电影节主竞赛并得奖。大家可以关注,希望极地光影今年还能做线下,我们肯定要放映这部!


王凯梅:挪威的《外出偷马》(莫朗)、《国王的选择》(埃里克·普派)、《于特岛》(埃里克·普派), 去年我们举办的挪威电影节放映过。


李姗姗:挪威在纪录片方面比较强,关注很多国际议题。当然比较著名的文艺片导演是莫朗,除了《外出偷马》《失踪顺序》也是佳片。


△《外出偷马》                       △《失踪顺序》


王垚:说起《外出偷马》和《于特岛》,正好那一年的柏林电影节,挪威是欧洲电影市场的聚焦国(主宾国),那一年挪威的片子都挺闪亮的。《外出偷马》很好,而且一定得在大银幕看,摄影跟音乐都特别好。


如果大家特别感兴趣的话,可以查看2018年柏林电影节欧洲电影市场的材料,会有非常详细的包括合拍政策在内的挪威电影产业的梳理。


最后分享几位值得大家关注的导演,最近最红的就是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瑞典当然还是要看伯格曼,扬·特洛尔;丹麦导演卡尔·德莱叶、拉斯·冯·提尔、托马斯·温特伯格、苏珊·比尔、罗勒·莎菲等等,还有比利·奥古斯特;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兄弟;「冰岛新浪潮」的三位导演:格里米尔·豪科纳尔松、鲁纳·鲁纳松 《麻雀》、达格·卡利 《处子之山》


△《麻雀》 

△《处子之山》




影迷说




@Dieel Guik

印象深刻的是《萨米男孩》《温柔小事的笨拙》和《冬》。《燃烧的太阳》、《你在哪》、《北方大山》类似《萨米之血》的节选,很久以前就已经看过《萨米之血》,惊讶于北欧的导演对少数族群的关注如此深刻,如此有魄力。《萨米男孩》的表现手法非常独到,初看会有些疑惑,但不会因此而不喜欢;《温柔小事的笨拙》正和我目前的父亲身份,未来一定也会经历那种粗鲁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幸福与尴尬;《冬》不免让人以为是一个配有画外音的纪录片,仔细感受,实际上它的镜头语言、配乐、声效都是精心设计的,很独到;我是苗族人,做音乐,也在计划做电影,自小生活在苗寨,说苗语,沉浸在苗族文化中,但也不免受时代之裹挟,目睹苗族及其文化在时代更替和社会变迁中的酸楚和阵痛,所以《燃烧的太阳》《北方大山》会深深触动我;《你在哪》让我想起苗族社会中的通灵女性,短片的拍摄手法同样很细腻。


@:)

Day2的观影中,最喜爱的三部是《目击》《北方大山》《控制》。


当生活中的至亲在自己面前离去,当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导致惨剧,如果自己不是直接原因,却在心理上有负罪感,是内疚一生还是看开前行;当自己嫌弃自己故土之人,是装模作样做一辈子的他乡之人还是认清自我选择接受;让自己看上去外壳尽善尽美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吗?


短片的结尾Aki和Kati选择互相安慰继续生活,Elle俯下身去用脸贴近故乡的大地,或许她还是不能接受萨米人,但她似乎开始慢慢接受脚下的土地,蒂娜愈发沉迷于自我的“完美”。


生活里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纠结的事,我想,我们应该学会铭记学会放下,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接纳自己那片或许不时尚却拥有特色的故土,接纳或许看上去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缺点但最真诚最自然的自己。



《目击》



@奇诺

最后一个镜头很暖,让我想起来《天下无贼》中警察坐着刘若英对面,她一直吃卷饼。


@All blue

作为一部短片,相当完整,完整到已无拍长片的必要性。从配乐上,创作者巧用钢琴曲抚慰人心。


@佚名

不得已犯错所造成的自责与救赎,人在孤独时本能地寻找同伴,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说「我懂」,就能从巨大的精神折磨中解脱。从2020年开始,似乎每天都有人在我们眼前死去,巨星离世,疫病,自热灾害。人类的悲欢或许并不相通,但是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下去。


《燃烧的太阳》



@奇诺

烧得了帽子,烧不死信仰。


@我要喵喵大叫辣!!

我喜欢《你在哪》和《燃烧的太阳》中有点宗教元素和神灵味儿的风格,神秘而吸引人。


《你在哪》



@西兰花

很喜欢《你在哪》的配色。洁白的雪地配上鲜艳的红色,还有一闪而过的黑影,让人印象深刻。


@All blue
全片几乎无对白,用配乐与影像讲了一个略带邪典的幽灵故事,仿佛回到看现场配乐的默片时,如18年在美琪看挪威修复版《盘丝洞》。


@丰山丰豆

相对于这部短片的文化背景来说,我是十足的「外乡人」,它可能蕴含的历史文化含义对我来说就像短片中的天气一样——白茫茫一片。最初我的观感是,童年时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将恐惧或者好奇具象化的幻想,看到的「怪兽」「魔鬼」或者是「仙女」「新朋友」其实并不存在,于是我也将这个黑影理解成一种恐惧的化身,是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的预感。而女孩最终坐在车里,摆脱了这份恐惧的追逐,说是离开了恐惧之地也好,说是成长了、抛弃了幻想也好,都是一种精神力量变强的体现。

映后王垚老师提到说,这片土地曾经是萨米人的家园,那么这个黑影也可以理解为来自历史的幽灵,具体要表现什么,还得听导演怎么说。这个观点很触动我,首先是感到任何表现形式背后都有历史文化的内核,如果不能跨过这个文化门槛,解读就会变质。另一个点是,解读只是解读,我在这里只是分享我的想法我的理解,如果真的要探究「答案」,还是要问短片的创作者。


《北方大山》



@All blue

老太太演技超棒,尤其是对着镜子整理鬓发的动作,将人物性格、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其对身份的不认同,直接表现在对萨米语言的不认可。当儿子用萨米语说妈妈、我爱你,老太太流泪时,我心中被柔软一击。最后她用萨米语向姐姐道歉,伏在大山之上,片尾响起萨米曲,一切都恰到好处。


@han

相较于昨天一切都变得富有冲突,不再拘泥于生活情绪的跌宕线条牵引着我们继续探索那个未知而又神秘的地域。每一个复杂错乱的时间裂缝中都在不断的掉入故事,随之裂变,塑新,如此循环。仿佛置身事外却又不得不坠落于此。与此同时,在产生巨大热力之下观摩的我们总会疑问: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冰封之地吗?


@佚名

一个关于祖孙三代人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过程。奶奶拒绝自己的萨米人身份,甚至改了名字,不愿意说母语;儿子只会母语的几个单词,但仍然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接受过去;孙女可能从未接触过萨米文化,但会带着新鲜感去穿民族服饰,和族人一起去标记驯鹿。奶奶脱去高跟鞋,爬上山坡,远远地眺望驯鹿圈,在那一刻虽然一头银发已随风飘散,但她已找回了对自己过去的那一部分认同。


《规矩控》



@欣欣小禾

父亲、母亲和女儿三人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表现地非常有张力,这和我最近对家庭中关系的观察颇为一致,所谓日久见人心,家人之间不一定是绝对的强势和弱势,清官难断家务事,是有道理的。(当然,暴力是一定要反对的)


@佚名

女儿借以镜头旁观的姿态,保持和父母的一段距离。镜头观到父亲对母亲反感、排斥、无力而生出的肢体语言&微妙表情。也能以一个注视让前一秒摔盘子找茬的母亲瞬间收敛、换上扑克脸冰冷示人。镜头表征着他人的看法,刺激着被观者的虚荣心。孩子天然的通透,使她找到了一个反制母亲的工具,让人大快。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人是彼此的镜子。


《控制》



@|Not Found|

略有伊藤润二的惊悚,被源于自身的某种观念强迫,最后反而完全失去了自我。并可以引申到性别、政治灯多个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很棒。


@ぶん尔摩斯

聪明,有趣。画外音的叙事串联极其贴切,音色可爱。
在这个叙事里,「拍摄-观看」的关系因为主人公自我意识过剩以及主题里自信问题的解决,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对观众的代入指涉和偷窥指定。又加上第一人称的voiceover,所以很容易入戏。而且,这类personal project观看时很能激发我旁逸斜出的创意。




本期惊喜





在本次问卷反馈中,幸运观众是:

@Dieel Guik

@All blue

@ぶん尔摩斯


请以上三位幸运影迷将姓名+寄送地址+手机发送至微信公众号后台,我们将送出惊喜盲盒:挪威作家书籍+挪威笔记本。


感谢大家对「和观云影院」活动的喜爱!


p.s. Hugo悄悄说:请大家短评留言时,备注自己的昵称,会加大中奖的概率噢!



挪威作家书籍


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

笔记本





主办方

放映平台

支持方

挪威驻华大使馆

挪威驻广州总领事馆

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



特别鸣谢



卢米埃影城、码字人书店、摄影笔、幕味儿、导筒、后窗、电影点线面、演导女、帕罗·悠享看片会、林赞说、影视烂西瓜、elvita威的生活便签、角马公社、地下影盟、浪潮电影社、光影之眼、偏北影评社、北京大学影视创作、ECNU焦外电影社(华师大)、浙江大学电影协会(ZJUMPA)、北京邮电大学电影协会、酷儿影像。



语音整理:阿co

   内容编辑:Serena

  内容校对:silver



- FIN -

国内首家云影院·云观影,长按二维码,获取未来排片表🌟


  往期放映回顾(均可在线观看)

*高亮影片为「极地光影」片单


和观电影 旅行片单日影片单《九三之夏》《小大人》《心灵暖阳》《小小港湾》《菲丽希缇》《柔情史》《我的小卷毛》《翩翩人生波琳娜》《匈牙利狂想曲》《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昆西四季》《最后探戈》《盛大舞会》《穿越麦田》《尘封往事》《我们曾经很酷》《一千种方式形容雨》

文艺佳片《红磨坊》《纯真年代》《龙凤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我聘请了一位职业杀手》《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日日是好日》(上)《日日是好日》(下)《春潮》520特别放映 极地光影「北极短片展映 | 感官世界」

科幻破圈《第九区》《红辣椒》《霹雳贝贝》《普罗米修斯》《团地》《未来学大会》《彗星来的那一夜》《中国超人》《卫斯理传奇》《铁甲无敌玛利亚》《攻壳机动队2:无罪》《星际探索》《千钧一发》《散步的侵略者》《黑暗宇宙》

纪录之光 《种植人生》《成名之路》《音乐人生》《我在快打求旋风》《校长司徒雷登》《我们的赫德》

媒体报道 云观影,一场艺术院线在线化的实践


👇本周四观看《天下奇人》

来云影院遇见Hugo与阿尘


策划和运营:折叠宇宙、和观云影院

「深夜电影院」独家观影平台:欢喜首映



相约本周四

科幻专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