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建筑纪录片,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 云影院53号厅

和观放映员Serena 和观映像Hugoeast 2021-09-18

点击 👆和观映像 关注我们

追逐经典,发掘小众,聚焦女性,寻求多元

国内首家云影院,每周陪你「云观影」



本篇为「和观云影院」53号厅《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放映回顾文,b站可在线观看,制片人Julia映后交流,鼓励大家观察身边或曾忽视的别致的建筑空间,深入建筑背后的奇思漫谈。她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跨界建筑纪录片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人文关怀是好奇心与执行力背后的永动机。





  53号厅 


可DIY的票根👇



纪录片 | 12分钟/集,共4集

2020 | 英语 / 汉语

观看平台 | b站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

/media/md28227993/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国内首个建筑纪录片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映后嘉宾 




朱丽康



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创始人,成功打造国内首个建筑纪录片栏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曾就职于《外滩画报》,策划沪上设计、戏剧、时尚、科技等社会先锋话题性活动。




想象力爆棚瞬间 :-D



云观影 云交流




Vivian:为什么想做一档建筑纪录片栏目?


Julia:在做这个纪录片之前,我发现,人们可以很容易的欣赏绘画、理解时尚,但是对自己身边习以为常的建筑却不太熟悉。所以我开始联系全球的建筑师们,带着摄制组实地探访建筑工地,跟踪建筑师们做深度采访,希望建筑师跟我们分享每一幢建筑的有趣故事和每一个空间带来的不同体验。


目前这个栏目已更新到第四集,其中第一集是在巴黎拍的,第二集在波尔图,第三集去了宁波、嘉兴、乌镇,第四集去了重庆和波士顿,我们想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建筑。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建筑师比较高冷,但当我与他们对话之后,我发现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每天的日常工作是画图。他们的共同梦想,就是将他们的设计稿落地,变成一个个建筑或空间,便于人们在其互动。这是他们对建筑的梦想和故事,是很有趣的一个状态。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阿co:如何选择受访对象?


Julia:在嘉宾的选择方面,我们比较看重建筑师背后的文化交流属性,因此,大家可以发现,这四位建筑师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且他们在国内外都有正进行或已完工的项目。


并且,我们会选择比较有热点的建筑作品进行拍摄,这些建筑师的最新作品也是大家正关注的。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Jenny佳妮:如何联系到西扎这种建筑大师? 


Julia:寻找建筑师的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一般而言,我们会联系对方的事务所,和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做简单的沟通,建筑师会比较热心地跟我们聊他最新的项目,之后我们会坐下来进行深度访谈。


西扎在中国设计了很多项目:上海嘉定区的美术馆,杭州的中国设计博物馆,我们通过联系他的事务所之后联系到西扎本人,和他沟通我们这个栏目之后,他表达非常愿意接受我们采访。片子拍完之后,西扎也给予了肯定。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Q:「坏孩子的反成功学」的由来?


Julia:第一集,我们拍摄的是马岩松,圈内人对马岩松应该是非常的熟悉,他少年成名,做的项目也非常好。我们是在巴黎采访的马岩松,他有一个大项目叫UNIC住宅,是巴黎大计划中的一栋建筑。拍摄当天,他正好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有一个展览,也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首次收藏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我们去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并跟拍了马岩松在巴黎的工作状态。


△ 马岩松在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


马岩松这集的标题是「坏孩子的反成功学」,大家应该知道马岩松30岁就成名了。在建筑圈里面,30岁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的年纪,真正成名的建筑师一般在50到60岁以后,才会有比较好的作品问世。大家可以看到贝律铭大师100多岁,他在做卢浮宫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


建筑师这个行业一般年龄越大,做出来的作品越成熟,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越高。但是马岩松是一个例外,他30岁的时候中标了梦露大厦,之后一举成名。当然,成名的背后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做梦露大厦之前几乎每周要出两个方案,工作压力非常的大。


△ 梦露大厦

图源Google


马岩松看上去不羁,但是他非常的努力,对建筑设计有坚韧的执着和非凡的热爱,同时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通过建筑去改变城市,或帮助城市变得更好。他说话的时候非常有趣,在巴黎说着北京腔,有种穿越的感觉。他和我分享了他的中国山水情怀,他有一个建筑理念叫「山水城市」,其实就是把中国传统山水与西方现代文明做结合,重新去理解建筑,诞生了这个概念。


Q:永远年轻的烟民西扎。


Julia:第二集的嘉宾是阿尔瓦罗·西扎,他是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也许在中国没有太多人知道他,但其实在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中,他的作品非常有名。


我们拍摄西扎的时候,他是86岁,我们去他的办公室见他的合伙建筑师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他跟我们说,西扎一直保持着年轻的状态,他每天会画画,生活极其自律:早起,到办公室开始画图,午饭过后,继续画图,晚上会和朋友去喝酒。第二天依旧会来办公室画图,他每天都在思考建筑。


△ 西扎和Julia


西扎先生也非常的有趣,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西扎先生问我介不介意他抽烟,我说你随时都可以抽。因此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的烟就没有停过(笑),大家听到他的声音非常有磁性。他一直保持着思考,抽烟促发他的想象力,让他一直处在年轻的状态。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我想,大家很容易理解西扎的建筑风格。他的成名作是在海边的一个茶室,叫Boa Nova Tea House,现在是一个米其林餐厅。建筑本身非常简洁,几根线条清楚地概括建筑结构。在建筑中,柱子越少、大块面越多,是非常难操作的,因为需要非常精确的计算。但在西扎的建筑中,他实现了仅用几根线条,概括所有的大块面的可能。同时,他喜欢用白色木头诠释建筑,让人觉得建筑跟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


△ Boa Nova Tea House

图源Google


在拍摄的过程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做的圣玛莉亚教堂(Santa Maria church)。一打开教堂的门,就有一种神圣的静谧感。那个门有十米高,一点都不夸张,当人们推开这扇门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人与神之间的距离。


建筑最顶端有三扇窗,代表圣子、圣灵和圣父。在教堂之中有受洗池,也有亲人为亡人超度的地方。而在地下室,藏有另一个为亡人超度的地方。西扎在教堂中间,穿插了一颗非常大的橄榄树,生与死,在他的教堂里得到了循环往复的诠释。


△ 圣玛莉亚教堂

图源Google



Q:「我除了不会做饭,什么都会设计。」


Julia:第三集片子采访的张永和。张老师非常有趣,是行走的跨界人。他跟我说过一句话「我除了不会做饭,什么都会设计」,他设计过皮鞋、剧场、舞台话剧、甚至是衣服……这也展现了建筑师这一群体不仅仅要会设计建造房子,他们还得懂得生活中与设计相关的各式各样的事物。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张永和在当代建筑圈里是非常德高望重的,他是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奖评委,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在美国麻省理工的建筑系主任,他对中国的年轻建筑师有着引导作用。


这次拍摄,我们探访了张老师的三个项目:宁波华茂教育论坛、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嘉兴华之毅时尚中心。张老师还设计过一个叫桥美术馆的作品,在湘西吉首市。


△ 吉首美术馆

图源Google


张老师的设计风格,更偏人文一些,把握的尺度也更舒适。比如在萨夫迪的作品,有大量或横向、或垂直的摩天大楼,但是张老师的建筑,会让人感觉更加亲切,这是张老师自己的设计心声,也是这集的名字「建筑可亲」的由来。


Vivian:在重庆的拍摄有哪些趣事?


Julia:最新一集,我们采访的是摩西·萨夫迪,他做的项目是重庆来福士,算是重庆地区最大的一个地标。我们在重庆采访和拍摄的时候,跟了萨夫迪先生一周时间。去完重庆之后,我们又去了美国的波士顿,在他的建筑师事务所,和他该项目的同事一起沟通了解这个项目是如何完成的。


△ 重庆来福士(Julia提供)


萨夫迪非常的和蔼可亲,在重庆的那一周,他刚好过80岁生日,他的太太也在重庆工地,她是位摄影师,全程会跟我们的摄像、导演互动。萨夫迪跟我们讲述他非常重要的建筑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Realm),他想表达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与人,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


重庆来福士特别大,这给拍摄带来的一定难度,最终我们在高楼的工作室拍摄了不同角度的重庆来福士的样貌,摄影师们偷偷溜进工作室拍摄,从窗户里看到不同角度的重庆来福士。



重庆街头

(Julia提供)


重庆街头

(Julia提供)


重庆也有着丰富的城市文化,一边有着中国90年代烟火气的高低错落的路边摊、洗脚按摩店,而另外一边是现代化十足的摩天大楼。当你从90年代画风的路边穿行至摩天大楼,仿佛在电影里穿越一样,惊险又刺激。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芝心小丸子:关于著名建筑师的采访有不少,请问您如何挖掘新颖点呢?


Julia: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同样会用敏锐的视角,捕捉大众想要知道的最新内容。团队内部头脑风暴,并与建筑师进行专业交流,在大众想要了解的与专业性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切入建筑领域。


有人提出主持人不是很专业的评价,我的初衷是想让更多的非建筑专业人士,了解建筑、理解建筑、关注这些有趣的空间,同时让建筑师与大众之间多一个交流。我希望这部片子通过深入浅出的,「说人话」的方式来表达建筑,而不是用很专业、冰冷的术语诠释建筑。因此问题设置的更贴近大众,就像生活中我们真的在跟建筑师聊天一样。



拍摄花絮

(Julia提供)


拍摄花絮

(Julia提供)


并且,我们想用电影的方式拍摄纪录片。电影和建筑这两个领域是殊途同归的,导演与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创作人,他们都有一个待落地的梦想:电影人通过影像落地他们的梦想,建筑师通过画图设计做出建筑,都是捕梦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用电影的方式诠释建筑最好不过,同时可以拉近建筑跟大众之间的关系,让大家非常容易地理解建筑,而不会和建筑有陌生的距离感。


Silver:请问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花絮可以看到吗?


Julia:正片之余,还有四集马岩松的花絮,当时我们的车子行驶在巴黎街道,我和马岩松坐在车里进行的小型访谈。未来也会有一些花絮陆续发布,会投放在B站上,方便大家观看。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翠晃晃:您的创作团队怎么构成?拍摄中,您与摄像师如何分工合作?


Julia:我们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前期,团队做头脑风暴,策划主题,确定建筑师之后,跟导演确定前期脚本;中期,团队有导演、摄影、摄像,大概三到四位摄影师,跟拍整场;后期主要是剪辑和宣传推广,达成与视频平台的合作。我们团队的导演会参与整个过程,包括前期构思、脚本创作、现场拍摄定调、后期影片画面风格、叙事点等。


每部短片,从前期的沟通到最后的成片,中间改脚本、改剪辑线,来来回回至少20遍以上。做纪录片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非常感谢我的团队,在拍摄过程和后期剪辑中的很多的问题也一一解决了。


△ 拍摄花絮(Julia提供)



Jenny佳妮:您以前学过建筑吗?建筑专业知识对拍建筑主体的纪录片有多大帮助?


Julia:我的背景不是建筑行业,也没有学过建筑学,我研究生学的是艺术管理,对专业的建筑不是那么了解。也是因为开始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开始做很多建筑的功课,对建筑有更深刻的理解。基于之前媒体人的身份,我觉得用媒体的视角去看建筑,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建筑。


毋庸置疑,建筑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基础去理解建筑,但应该有更多的纬度认识建筑。我觉得建筑类纪录片,不仅仅是拍摄房子的构造、解释专业知识,而应当讨论人与空间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分析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拍一个楼是如何建造的。


你会发现,建筑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建筑绝不仅仅只是建筑材料。


翠晃晃:怎么从小白成长到可以与一流的建筑师对话?


Julia:首先要勇敢一点,一流的建筑师也需要和我们这些小白对话,他们也很愿意去交更多的朋友,分享心得和体会。其次,我相信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会有很大的传播效应,这给予我很大的信心来完成它。并且,在拍摄了多期以及与建筑师交流之后,我发现这些明星建筑师不乏个人魅力,这也促使我不断学习,实则也是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


△ 萨夫迪拍摄花絮(Julia提供)


未来,我们也邀约到其他国际知名建筑师,其中不乏一些女性建筑师。必须承认的是,女性建筑师在这个行业是非常少的,我们对此也非常的关注。


今年原初打算去国外采访的几位建筑师:伦敦的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大卫·基帕菲特(David Chipperfield),纽约的伊丽莎白·迪勒(Liz diller),西班牙RCR建筑师事务所的三位建筑师:拉斐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卡梅·皮琴(Carme Pigem)和雷蒙·维拉尔塔(Ramon Vilalta)。但受疫情影响,只能搁浅,疫情好转后,我们会继续做更多的采访。


希望各位观众可以持续关注我们的视频栏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我们也会把之前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大家交流时收到的建议,归纳复盘,在未来呈现更加优质的节目。


△ 请多多锁定该栏目噢~




影迷说




共397人进入影厅,146人选座,平均86.5分


@。,    

100分。光线,是西扎在设计一个项目时最重视的部分,对他而言「窗户是一座建筑的灵魂。需要将其整合,并从内部和外部做深入的研究。」


在设计圣玛利亚教堂时,西扎对窗户的安置,除了空间设计上的考虑之外,更多了些文化上的重塑。他一反传统,在圣玛利亚教堂内部开设超长的窗户,做礼拜的人们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身在其外也能观察到室内的景象。内部与外部不再毫无沟通。类似这样的革新,重新定义着现代「教堂」的概念。


@FLIPPED

92分。本片拍摄的手法和取景的角度都比较新颖,主持人与建筑大师们的采访方式也令人感觉亲切,拉近了我们与建筑大师们和他们的作品、思想之间的距离,对于对建筑专业领域知识不是特别熟悉的观众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对于专业建筑人士来说,也不妨一看,更多地了解这些建筑家们的思维。四集短篇的形式轻松幽默,在有趣的氛围中增长一些建筑相关的知识,是比较优秀的纪录片。如果在建筑师访谈环节中或之后的阐述旁白中再多一点深层角度的问题和探讨感觉会更好,使之更有层次和内涵。    


@多余

90分。之前看过《重构乌托邦》的建筑展,纪录片中两位中国建筑师都有展品展出,感谢纪录片,让我看到有趣的灵魂!  


@齐棒棒

90分。Julia虽然强调自己是小白,但是作为非建筑圈人士,她跨界制作建筑相关纪录片,就是一种有意思的跨界、创新及关联。因为不懂那个圈子,制作角度就是大众的角度,我们作为普通大众,就是都不知道呀,因为知道忒多的圈内人士反而会觉得没啥可说的这不是都该知晓的嘛!通过对话建筑师、现场采访,就让建筑活了起来,它的设计师就会把它表达出来,让喜欢那个风格的建筑的人有所触动!要继续呀!    


@Hei~Yeah~!

88分。其实这个片子,之前在一言一吾的每一期也看了,当时就是通过这个了解好多,同时也给自己很多的思考,我也注意观察留意身边的城市建筑设计了,所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白

85分。作为一个不懂建筑,也不太了解建筑师,但潜意识中又想了解建筑的人来说,我认为短片让我了解到更多的建筑师和他们的设计理念。


建筑具有流动性和立体性,阳光、天气或人物的变化,不同的观赏角度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可以表现建筑师的个性,也可以减去「自我」和自然融为一体。


@璇仔

80分。呈现的方式很轻松有趣,是以一个不那么严肃的角度来观察采访建筑师。唯一遗憾的一点是少了一些建筑专业圈子里的人喜闻乐见的专业内容,这也是我更希望能在之后的纪录片中看到的~但已经很不错啦!    


@silver

80分。因为之前看过让.努维尔的五个多小时的建筑纪录片,今天再看完这四集对建筑师的采访后更加觉得真正的建筑师都有一颗诗人的灵魂,这灵魂之中包含批判、审美、共情。    




本期惊喜






在本次问卷反馈中,幸运观众是:@齐棒棒


请上述幸运影迷将姓名+寄送地址+手机发送至微信公众号后台,我们将送出西扎的书 📖!


感谢大家对「和观云影院」活动的喜爱!

△  《EL Croquis 140 阿尔瓦罗·西扎 2001-2008》






主办方




《一言一吾》是一个建筑人文媒体,创办以来打造了一系列音视频作品,受到建筑与人文爱好者的喜爱。在这个“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一言一吾》旨在为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更多视频新栏目和综艺将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2020庚子年初,国内首家提出「云影院」概念,并落地实施「和观云影院」,创造云端电影院的仪式感,联结疫情期间的影迷,培养艺术电影的兴趣。和观云影院每周三放映文艺电影,周四放映科幻电影,不定期举办线上影展,旨在追逐经典,纪录当下,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特别鸣谢



后窗、摄影笔、林赞说、电影点线面、角马公社、帕罗·悠享看片会、同济大学NG影协、华师大影协、上科大周末电影放映室、elvita威的生活便签、凹凸镜DOC、码字人书店、DOCO热纪录、艺廊网。


语音整理:阿co

   内容编辑:Serena



- FIN -

国内首家云影院·云观影,长按二维码,获取未来排片表🌟


  往期放映回顾(均可在线观看)


和观电影 旅行片单日影片单《九三之夏》《小大人》《心灵暖阳》《小小港湾》《菲丽希缇》《柔情史》《我的小卷毛》《翩翩人生波琳娜》《匈牙利狂想曲》《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昆西四季》《最后探戈》《盛大舞会》《穿越麦田》《尘封往事》《我们曾经很酷》《皇室风波》《一千种方式形容雨》《金克森姆》文艺佳片《红磨坊》《纯真年代》《龙凤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我聘请了一位职业杀手》《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日日是好日》(上)《日日是好日》(下)《春潮》520特别放映 极地光影「北极短片展映 | 感官世界」(上)「北欧短片展映 | 坠落时间裂缝」(下)科幻破圈第九区》《红辣椒》《霹雳贝贝》《普罗米修斯》《团地》《未来学大会》《彗星来的那一夜》《中国超人》《卫斯理传奇》《铁甲无敌玛利亚》《攻壳机动队2:无罪》《星际探索》《千钧一发》《散步的侵略者》《黑暗宇宙》纪录之光 《种植人生》《成名之路》《音乐人生》《我在快打求旋风》《校长司徒雷登》《我们的赫德》《丁韪良的戊戌年》媒体报道 云观影,一场艺术院线在线化的实践



点击阅读原文

“约会”建筑师

我们在等待电影院的大门敞开🌟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