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
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 主 席 习 近 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讲,系统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同年,习 近 平 主 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是指存在于那些对于社会文明发展能够发生不同社会作用的不同社会主体,即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并以客观公正态度来从事双方主体或多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主流。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如果以时间与空间格局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将世界文明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公元1500年前后为界限,世界各地在分散中发展,在初步接触中互相了解与学习;第二阶段从公元1500年至20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其他地区的殖民,世界各地联系愈发紧密,冲突也进一步加剧。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不平衡发展与帝国主义侵略所导致的最严重状况,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伤害。联合国的成立,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曙光。然而,冷战的延续,南北差距的加大,使得“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21世纪是第三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明共享的世纪”。这个阶段的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更为深入,文明成果也将不会被少数国家霸占。
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国的舞台。这既宣示了我们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怀,又宣示了我们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理想。因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和多向的,其目的是交融和再生,当然也会有交锋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推动文化融合中的多样化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人类历史在追求共同价值中拓展伸延,当我们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又不得不清理工业文明的精神杂质和生态后果时,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数字文明时代了。但未曾改变的还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成功路径,文明是遥远曲折的成长路程,文明的价值始终存在,不断升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展示、传播与传承、学习与互鉴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补偏救弊、和谐发展与进步创新的动力。
(摘编自《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影响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 近 平 主 席 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系统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这一思想被国际舆论称为“2014文明宣言”。
B.文明交流互鉴指的是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公正地从事双方或多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借鉴与融合。
C.人类的文明交流互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公元1500年前后为界限,第二阶段从公元16世纪初至20世纪末,第三阶段从21世纪开始。
D.在21世纪,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问题交融阶段,文明交流互鉴也将会更加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分享文明成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所面临的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已经不能依靠单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当今时代需要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 近 平 发表了演讲,这是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进一步阐释。
C.在16世纪前,不同社会文明群体是分散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浅层次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文明群体的联系加强了,但矛盾也随之加剧。
D.中国是世界的舞台,我们有志气有信心,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世界是中国的舞台,我们有博大的胸怀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 近 平 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能够解决当今世界许多复杂的发展问题。
B.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这些不同的社会文明群体,都对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得到发展,不同的文明同处于一个地球,本该有着共同的命运,然而这种思想在冷战时期并没有受到重视。
D.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补偏救弊、和谐发展与进步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B.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C.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D.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忧,又叫做丁父忧,与丁母忧统称丁忧。原指遭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不离官位居丧。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不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C.俸秩,指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D.从兄,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或堂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侄子,是自己的堂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谦博闻强记,很有才干,自小就被亲戚赵伯符所赏识。十七岁时,由豫州刺史赵伯符推荐做了左军行参军,从此步入仕途。
B.孙谦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先以威力镇之,然后广施恩惠,推行教化,从而威信大增,深受蛮人与獠人亲近。
C.孙谦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做官多年,从不接受百姓的礼物,甚至没有私宅,每次离职时,只能借官府空着的车马棚居住。
D.孙谦为人敦睦,努力施行仁义,客居历阳时,就躬耕以养弟妹;到晚年,善待生病的从兄,还将对从兄不好的妻子休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晚野步
贯休①
闲步不觉远,萧萧木落初。
诗情抛阃阈②,江影动襟裾。
阁北鸿行出,霞西雨脚疏。
金峰秋更好,乞取又何如。
【注】①贯休(832-912),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借、诗僧。②阃阈,门限、门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是诗人内心闲适的外化,诗人心境淡然,故不觉得道路遥远,此处的“闲”字不是闲置无事,而是恬淡悠闲、自由自在的表现。
B.诗的第二句,用了白描手法,文字浅白,意蕴幽深,既点出初秋时令,又描绘了秋叶飘飞的情状,“萧萧”一词兼具声形。
C.“诗情抛阃阈”表现了诗人“秋晚野步”,将诗情留在家中,眼前一片空旷,内心更是无欲,对周围景物视而不见的僧人心态。
D.“江影动襟裾”描绘出诗人来到江边,江风吹动衣襟、诗人形象倒映在水中的画面,虚实相间,显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E.诗的颈联描写的是远景,对仗工整,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前一句点出了季节为秋,后一句点出时间是傍晚,的确是诗中佳句。
15.对尾联中“乞取又何如”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
(3)在《师说》一文中,韩愈先提出了一个“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这次校运会上,我代表班级参加了两项比赛,都未取得名次,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安慰我,而我自己也感到自惭形秽。
②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我们要做到与邻为善,不要以邻为壑,这样我们的朋友圈就会越来越大,整个世界也将变得更加和平。
③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就要到了,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同学们都纷纷报了名,而我却一无长物,只能做一个静静的旁观者。
④阳光家具城是全市取大的家具市场,市场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式家具,但是家具质量却良莠不齐,令人难以分辨。
⑤“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⑥一伙恐怖分子倾巢出动,准备抢劫城里最大的银行,不料警方早已在周围布下天罗地网,他们最终全部被抓获。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十八大以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其根本原因是,以 习 近 平 同 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起作用。
B.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
C.美朝近期已经恢复了在纽约等地的直接官方接触,朝鲜也释放了拘押的美国大学生,这些迹象都指向一点:朝鲜半岛局势正在缓解。
D.目前,推荐已超越东京及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中心。香港民众富有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这是香港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今天是吴大爷97岁生日,孙子吴东东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爷爷身体健康,能活一百岁!”
B.她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高三后,她学习更加勤奋,她的家母也给了她很多鼓励,高考时她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学。
C.我们学校要成立文学社,我们敬请您老担任我们社的顾问,如能得到您老的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D.你的文稿我已读过,整体思路很好,语言也很流畅,只是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改,我就大胆地做了些斧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产品的用途和市场也渐渐变得广泛。如果有机会,我也会选择在这一领域发展。因为只有选择这一领域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激发创新意识,而有了创新意识,定能创造出更好的人工智能产品,将来也一定能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①不是只有选择这一领域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曾经有网友发微博称,他在沈阳站附近的一家快餐店吃早餐时,看到一个小伙子把一个流浪老人领了进来,帮他点了份餐,还坐下陪他聊天。微博上还写道,随后又有个卖报纸的老大爷也进到餐厅,小伙子还买下了大爷手里的全部报纸。这名来自北京的网友自称是第一次来沈阳,他说:“发自内心为这个小伙,为这座城市点赞。”因为他觉得眼前的一幕看着挺暖心,所以才随手拍下了照片,并通过微博发到了网上传递正能量。
微博发出后,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点赞。有网友留言:“为有爱心的青年,点赞多少都不嫌多!”“看着挺暖心,好样的!”然而在众多网友的评论中,有个别网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质疑小伙子是炒作。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材料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2017年高三年级入学摸底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张冠李戴,被称为“2014文明宣言”的是演讲不是思想)
2.D (对“中国是世界的舞台”和“世界是中国的舞台”的解读正好相反)
3.C (“在冷战时期并没有受到重视”错,原文是“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
4.C (“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错,这样写的目的是给下文作铺垫)
5.①善良朴实。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心;②感情真纯。他对救他的人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想永远记住他们;③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猾”,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再坚持,甚至不惜使用小手段。(答出①②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③给3分,意思对即可)
6.①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一张照片”是小说的线索,连接起小说的主要情节;③“一张照片”既记录了干部对群众的牵挂,也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感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A (“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错,童世骏没有指出不足)
8.BE (A项“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错,原文只是假设;C项“观众希望在……”错,原文是“一部分观众”;D项“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错,说法绝对)
9.成功之处:①做到了情理交融,理又不被情所淹没;②比较贴地气,能触动观众的同理心;③能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感受到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
不足之处:①读书场景的高雅有时对人对已都不利;②太煽情,无限地“用镜头逼出眼泪”。
(“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各2分,成功之处只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0.B (原文标点应该是: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11.A (官员居丧要离官位)
12.B (“先以威力镇之”错,“以威力镇之”的是以前的官员)
13.(1)孙谦担任郡守、县令时,经常勉励督促百姓耕作养蚕,务必使地利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财政收入常比邻境多。(5分。大意2分,“劝”“课”“尽”各1分)
(2)有个彭城人叫刘顾的,讨饭病重,无家可归,他的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5分。大意2分,“有……者”“笃”“舆”各1分)
14.CD (C项“将诗情留在家中”错,应是将凡俗留在家中,到野外寻找诗情。另“对周围景物视而不见”也不准确。D项“虚实相间”错,这里是实景)
15.示例:诗人在秋天的晚上闲步野外,看到落叶飘飞,站在江边,感觉到风动衣襟,看到身影倒映江水之中,鸿雁高飞,秋雨稀落,西天已经出现彩虹,夕阳下的山峰显得金光灿灿。(2分)这一切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不由想要把这一切美景揽入自己怀中。(2分)“乞取又何如”一句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态,作为僧人本庆四大皆空,却在面对大自然美景的时候,也不自禁地产生了“乞取”的渴望。(2分)
16.(1)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2)万里悲秋当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圣人无常师(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情况,则该空不给分)
17.B (①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此处与前文语意重复。②以邻为壑:原指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③一无长物:意思是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此处不合语境。④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⑤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⑥倾巢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或指全部出动)
18.B (A项句式杂糅,应头“在起作用”;C项搭配不当,应将“朝鲜半岛局势正在缓解”改为“朝鲜半岛局势正在缓和”;D项成分残缺,“艰苦创业”后加“精神”)
19.C (A项“能活一百岁”不得体,因为吴大爷已经97岁了;B项“家母”是谦称,是说话人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D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又叫“指正”)
20.示例:①而是更应像一个导游②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21.②不是有了创新意识,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人工智能产品。
③不是有了创新意识,就一定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答对一句得2分,答对两句得5分)
22.①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很温暖。②为好人好事点赞,弘扬正能量。③对别人要多一点信任。④不要怀疑一切。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孙谦十七岁时,豫州刺史选用孙谦为左军行参军,孙谦以处理公事的才干着称。因为父亲去世,孙谦离职守丧。他客居历阳,亲自耕种以供养弟妹,同乡人都称赞他们兄弟间的亲厚和睦。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孙谦的为人,选用孙谦为行参军。孙谦出京任句容令,他清廉谨慎,记忆力强,县中百姓称他明智如神。泰始初年,孙谦事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命孙谦为司徒参军,并向明帝推荐他,孙谦被擢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二郡都处在三峡之中,以往常常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孙谦将要赴任,明帝下令要孙谦招募一千兵丁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肯归顺,是因为对待他们缺少一定的准则罢了,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资财呢!孙谦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兵丁。到郡之后,孙谦广施惠政,推行教化,蛮僚都纷纷归服,并争着向孙谦馈赠金银财宝,孙谦一一抚慰他们,晓之以理,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馈赠的金银财宝一点儿也不接受。后来抓住一些违法的蛮僚,也都把他们释放回家。本由吏民承担的官员俸禄,也全都把吏民的负担免除。这样一来,郡境之内安然无事,孙谦的威望大大提高。孙谦在二郡治政三年,朝廷征召他回京任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年,孙谦迁任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要举兵(反叛),担心孙谦刚强正直(进谏阻止),假藉公事之名派孙谦赶赴京城,然后发动叛乱。建平王被诛之后,孙谦迁任左军将军。齐代初年,孙谦任钱唐令。他以简洁的方法处理繁杂的政务,狱中不拘留尚未审讯判罪的犯人。孙谦离职的时候,百姓们因为孙谦在职期间不接受馈赠,就在孙谦离县之后用船装着缣帛追着送给孙谦,孙谦拒不接受。每次离职,孙谦总是没有自己私有的房宅,常常向官府借空马棚居住。天监六年,孙谦出京任零陵太守,他已经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孙谦到任以前,郡中虎多,常伤害人畜,孙谦到任之后,虎竟绝迹。孙谦离职的那天夜晚,虎又出来伤害当地百姓。孙谦任郡县长官,常常努力鼓励督促百姓耕种农田,种桑养蚕,力求地尽其利,他属下百姓常常比相邻郡县的百姓收入更多。天监九年,因为孙谦年老,朝廷征调他为光禄大夫。孙谦回京赴任之后,高祖十分赞赏孙谦的清廉高洁,对他以隆厚的礼仪相待,恩宠又特别优厚。孙谦从年轻直到年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处处都保持廉洁。他生活俭省朴素,冬天盖布被铺莞席,夏天没有床帐,但他夜晚睡觉却未曾有蚊蚋侵扰,很多人对此都感到奇异。孙谦年逾九十,但身体强壮,如同五十岁的人。每逢朝会,他往往在众人之先到达朝门。他努力奉行仁义,立身行事超过别人很远。孙谦的从兄孙灵庆曾因有病寄住在孙谦家中,孙谦一次出外,回家后去问候孙灵庆的饮食起居状况。孙灵庆说:先前喝水觉得冷热不合适,随即就又感到口渴。孙谦从孙灵庆那儿出来后就休弃了自己的妻子。彭城人刘融,行乞时病重,无家可归,朋友们把他抬到孙谦家中,孙谦打开厅堂接待刘融。刘融死后,孙谦按礼仪殡殓埋葬他。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作风。天监十五年,孙谦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九十二岁。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收看! |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