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2018-04-14 语文试题与作文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藉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摘编自余英时:《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那样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的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B.“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C.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就少不了要对经典反覆阅读,精熟记诵。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D.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现代要求读书要有判断力,要有重点。

2.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非常认同朱熹“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

B.作者强调要“虚心”,静心、反复地读以推求原意,就会去除“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C.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治中国学问“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样的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直接受益。。

D.“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人、古书,但是,“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是今天中国知识界应该警觉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B.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阅读作品必须下基础工夫,“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

C.作者在此引用鲁迅的话并不是非议他,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读书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温故推陈才能知新出新。

【答案】1.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错,原文是“只有疏不尽记得”;B项,“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儿部经、史上面”错,证明要反复阅读;C项,去掉“记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错,原文是“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最聪明的方法。”;B项,“就会去除先入之见”,原文是“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C项,“这样的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耍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直接受益。”错,原文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专精是指阅读必须下基础工夫”错,原文是“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塑胶线,悬挂昨晚刚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绿细直纹短袖我最喜欢。之前两天它都区别其它的短袖,单件掺着洗衣粉放在红色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则是曲折的街巷,用铅笔在城市地图上标出,它们就构成一个字母,准确地说,应该是个倒置的W,首尾两点之间距离没那么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想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信与不相信》这篇散文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散而有凝,龙应台先生信笔所至的内容都贯穿于精深的情感的红线上。

B.作者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发现理想主义者要经受住诸如权力的考验,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坚持自我。

C.作者认为爱情与海誓山盟只是过眼云烟,如萤火虫的微光短暂,且无法海枯石烂,爱情转化为亲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块一样保鲜。

D.文章第九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与上文内容呼应,比如对于历史、文明、正义、爱情等的理解,又引发后文的议论。

5.结合全文谈谈第1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10自然段这三段的作用。

6.有人认为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请结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C   5. (1)第一段引出下文,照应标题。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

(2)第八段承上启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3)第十自然段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

(4)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6. (1)本文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

(2)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

(3)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我们的阅历和静心的思维,让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体味出世界的真实。作者引用这段话正是哀而不怨,辩证后的坚定的体现。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作者后来转变了想法,“就像冰块一样保鲜”不对,根据原文第六自然段“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的质疑可以推知,这样的爱情已经不是真正的爱情了。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从结构上“引出下文,照应标题”;第八段从内容上“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从结构上“承上启下”;第十自然段从内容看“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从结构上看“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然后总体分析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对“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的理解,要求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作答,首先明确观点“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然后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具体分析“哀”“不伤”“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的具体表现,如“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体现“哀”和“惆怅”;“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体现“不伤”“积极和坚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正在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在于解放人的脑力,将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对于欧美人工智能的发展,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认为,要尊敬甚至是敬畏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人工智能先驱,因为他们冒险做了很多尝试,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这个领域都非常冷清,但他们还是坚持做了下来,才让我们今天有了百花齐放的机会。与前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在数据、算力、算法等诸多层面,中国已经实现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

陈生强回忆说:“四年前,我们去美国、欧洲考察,发现很多创业科技公司技术能力远超中国同类公司。而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情形。至少在AI和大数据层面,中国的科技公司已经走在世界的前沿。”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者和资本结合得非常好。資本很愿意去投资具备人工智能潜力的公司,而人工智能公司也愿意去做很伟大的事情,无论是金融还是无人驾驶等领域都有很好的进度。

还要归功于政策支持。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其中提出了203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不过人工智能在火热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对其泡沫化的担忧。郝景芳认为,人工智能在资本的助推下,产生了很多创业公司,必然会产生泡沫,但人工智能的泡沫并不比其它行业大。

(摘编自中国电子银行网综合第一财经日报、环球网、一财网、新浪科技

材料二:

近日,斯坦福大学根据《人工智能的百年研究》(AI100)的初步研究结果发布了一份A|指数报告。下面是相关数据:

自1996年以来,关于计算机科学的学术论文和研究的数量猛增了9倍以上。

自2000年以来,活跃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数量增加了14倍。

自2013年以来,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岗位增长了4.5倍。

机器人进口量从2000年的10万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25万左右。数据来自每年进口至北美和国际市场的工业机器人的数量。IDC预计,未来五年机器人支出将加速成长,2021年将达230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22.8%。

企业级应用的人工智能全球收入预计将从2018年的16.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31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52.59%。

84%的企业认为,投资人工智能将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75%的企业认为人工智能将开辟新的业务,也会为竞争者提供进入市场的新途径。63%的企业认为需要使用人工智能来降低成本带来的压力。

(摘编自CIO时代网)

村料三

虽然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无处不在,但对其未来仍未达成共识。有人说人工智能是未来,未来的人即使不成为机器人,也会跟着机器人。然而,业内仍有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泡沫,不能像智能手机那样具有开创性。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安全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如何验证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与合乎伦理,是我们未来需要应对的问题。

ABB集团CE0史毕福表示基于波兰尼恃论推测可得:在很多层面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产业的最新发展将不断重塑劳动力市场的格局,淘汰某些岗位,并创造出一些现在无法想象的新工种,但它们并不会取代人类。

比如,美联社引进人工智能,运用模板创作了大量的企业报道和赛事简讯,文笔虽不出众,但也在及格线以上。细究一下,我们会发现机器所从事的都是一些记者们避之不及的重复劳动,新技术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外出当面采访,更深入地报道时事。

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进展,如IBMWatson以及它在医疗数据分析方面的成功,引发了人们的忧虑,担心人工智能的影响会超过以往的自动化浪潮,也许很快就将取代需要更多技能和培训的工作。机器现在主要擅长的仍是可以按步骤分解的任务,总有一些工作是人类自己做起来更为得心应手的。多数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自动化的进步将影响未来的工作种类,但不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61岁的比尔·盖茨在一篇给大学毕业生的寄语中把当今时代称为“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在庆幸自己在20岁时就有机会参与到那场改变世界的数字革命的同时,盖茨直言如果在今天寻找和当年一样能够对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机会,他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人工智能。

与比尔·盖茨一样,《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同样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期待并做出一系列大胆预言。在他看来,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将对世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一切都将变得智能化。专注于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Gartner公司的报告则认为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变得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担忧、不安乃至惶恐的情绪开始在人群中蔓延,来自未知的力量让人坐立不安但又无所适从,人们不知道人工智能究竟是装满了灾难的潘多拉魔盒,还是一部通往更高级人类文明的电梯。唯一可确定的是,盒子已经打开,电梯的按钮已经按下,已经没有人可以让这一切停下来。

(摘编自云博汇物联网、搜狐科技、和讯新闻)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内容属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一项是

A.要尊敬甚至是敬畏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人工智能先驱,因为他们冒险做了很多尝试,而且坚持做了下来。

B.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已经降临,至少在A和大数据层面,中国的科技公司已经走在世界的前沿。

C.专注于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 Gartner公司的报告认为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变得无处不在。

D.人们不知道人工智能究竟是装满了灾难的潘多拉魔盒,还是一部通往更高级人类文明的电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获得长足进步,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实现了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

B.郝景芳认为,人工智能在资本的助推下,产生了很多创业公司,泡沫产生是必然的,但人们不必过分担忧。

C.61岁的比尔·盖茨称当今时代为“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如果当年再给他一次寻找能够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机会,他一定会首选人工智能。

D.《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对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预言,表明他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期待。

E.材料一、二、三在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展望其发展前景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表示了担忧。

9.“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无处不在,但对其未来仍未达成共识”,你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怎样的认识?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B   8. BD   

9. ①人L智能本身是技术的进步,将成为正在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未来的时代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预示着人1智能势不可挡。

③政府对人1智能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保障。

④人智能会淘汰某些岗位,并创造出新工种,但它们并不会取代人类。(自动化的进步将影响未来的厂作种类,但不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⑤人工智能时代将要面临信息安全面问题的全新挑战。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是对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态度;C项是人工智能的前景;D项是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题干“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无关。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实现了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错,扩大范围;C项,“如果当年再给他一次寻找能够对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机会,他一定会首选人工智能”错,时间错位;E项,材料二没有担忧。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求回答“对人工智能的未来的看法”,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正在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在于解放人的脑力,将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三步走’目标”“不过人工智能在火热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对其泡沫化的担忧”“虽然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无处不在,但对其未来仍未达成共识。有人说人工智能是未来,未来的人即使不成为机器人,也会跟着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安全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如何验证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与合乎伦理,是我们未来需要应对的问题”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檽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檽槛:相当于棂槛,指栏杆,在文中指代建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B.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C.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D.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B.考:原指父亲,后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C.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年指的是乾隆三年,即公历1738年。皇清乾隆戊午科的意思就是:大清朝乾隆戊午年科举。

D.嘉庆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后来科举考中,曾在江宁、溧水等地任职,尽职尽责。

B.仕途不进的袁枚足迹踏遍东南山水的佳处,诗文中尽显风景的瑰丽奇异、幽邃旷远,自我怡悦。

C.文章第三段“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的诗歌有个性思考,“通乎古法”是说他通识古人的创作方法,其散文也因独具特色被效仿。

D.这篇散文追忆了袁枚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在姚鼐眼中,袁枚是一个文才出众,为学鼓励后进,为官低调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金公洪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2)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巡抚金洪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通过《铜鼓赋》试试他的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华丽。

(2)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官位却又始终得不到晋升。

【解析】

10. 试题分析: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句中“难治”单独的事件,单独成句;“最”修饰“知”“君才”作“知”的宾语,不要断开;“尽其能”补充“遇事”,不要断开;“既而”表时间的变化,和后面相连。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光武帝错,是汉武帝首创。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文章第三段“皆能白发其思”是说袁枚的散文和骈文有个性思考,他的诗歌也因独具特色被效仿。四六体指汉魏时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句式或六字或四字。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异:意动用法,觉得他与众不同;试以铜鼓赋:介词结构后置;就:完成;摈:被排挤;著才:显示了才能,展示才能;进:晋升。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酒

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慣,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首联诗句宛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E.王隐《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两首诗都化用了这一典故,三位大家心境相似,心意相通,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15.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BE    15. 题材相似,但情感不同。

①第一首诗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沉郁。

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以茱萸作结,“醉把茱萸仔细看”,乃辛酸语,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慨。

②第二首诗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

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D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色泽浓丽”“不作愁语,气局一新”错,应是色泽淡雅;“落”、“寒”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豪壮中带几分悲凉;E项,“心境相似”错。典故显出名士风流蕴藉,杜甫则内心悲凉却强颜欢笑。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中的“羞”“笑倩”“醉把茱萸仔细看”分析“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沉郁”;“邀欢任落风前慣,促饮争吹酒上花”“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中的“任落”、“争吹”“满插茱萸”“愚甚”“白头太守”分析“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弹奏将要结束时的手法、琴声。

(2)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并由此生发出的与村民无间相处的渴望。

(3)庄子《逍遥游》中写到北海的大鹏鸟,翅膀像垂在天边的云,“____________________”,穿过云天,然后到达南溟。

【答案】   (1). (1)曲终收拨当心画,   (2). 四弦一声如裂帛。   (3). (2)从今若许闲乘月,   (4). 拄杖无时夜叩门。   (5). (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抟”的写法。


17.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冬天来内蒙古根河吧,这种严霜烈日的极端天气分分钟让你变成“冰花男孩”!走一圈回来,眉毛,帽子,围巾上都是结满的冰花。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国坚持小切口改变大格局,动真碰硬、步步深入,打响了除弊革新、激浊扬清的作风建设持久战。

食物也有自己的灵魂,一碗正宗的兰州牛头面,汤汁必须要用川流不息流过兰州的黄河水,牛肉必须要用大西北高原生长的牛。

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呆久了,就容易思想僵化,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耳软心活、自我革新的意识。

日本是一个和我们一衣带水却又让我们爱恨交织的国家。它深受中国汉唐文化影响,有人说如果想看唐朝就请去奈良。

以色列科学家阿迪斯特恩教授表示,量子技术正方兴未艾,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①②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严霜烈日:比喻艰苦环境下的严峻考验或经受此考验的刚毅节操。此处语义错误。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同“扬清激浊”。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一般形容行人、车马等,此处对象错误。耳软心活: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此处望文生义,错误。一衣带水: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极其相近。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与“正”重复。此处错误。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省政府对《辽宁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加强了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遏制了雾霾天气不频发。

B.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在农业发展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农业回归绿的本色,因为农业本身就是绿色工厂。

C.冬奥会选择在张家口的主要原因是北京近郊没有大型的形成规模的雪上项目的举办地区,而张家口崇礼的滑雪项目已形成规模带来的。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试作读书百宜。秋窗日午,小院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菊花满前,蒙有旨酒,__________________。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间》诸集。__________________,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薔薇架下,蜂蝶乱飞,__________________。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宜读六朝小品。题曰百宜,不能真个列举百宜。必欲举之,未免搜索枯坐,然而枯则无味矣。___________________。

(张恨水《读书百宜录》)

①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②正值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

③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④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

⑤敬作抛砖之引,以求美玉之来

⑥读书有时,亦需有地

A. ⑥①③④②⑤    B. ⑥③①④②⑤    C. ⑤①③④②⑥    D. ⑥②①④③⑤

【答案】A

 

20. 下面四个话语情境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五处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情境一:某同学在春节给老师发来的微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情境二:电台新闻广播稿: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气又让已经严重“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开海岛。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鸣翠湖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咯过。”

情境四:某位中学生代自己家长拟写的请東:“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福,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答案】(1)将情境一中的“垂念”改为“感念”(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

(2)将情境二中的“可望”改为“有望”(可以放宽答案,如盼望也可,能消除歧义,符合语境就可以。)

(3)将情境三中的“光颅”改成“游览”。(光顾是个敬辞,光是使增光彩的意思,顾义为访问)

(4)将情境四中的“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乔迁:贺别人迁居或升官之辞)

(5)将情境四中的“府上”改为“家中”。(敬词,称对方的住所或故乡。)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2)中有歧义;“光顾”是个敬辞,光是使增光彩的意思,顾义为访问;“乔迁”贺别人迁居或升官之辞;“府上”敬词,称对方的住所或故乡。

21. 反证法是通过否定反面观点来达到对正面观点的肯定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三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另写一段话。要求:符合反证法,句式可以适当调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如果袁隆平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他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农民着,科学着;如果他仅仅是为了钱而生存,他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技大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而又鈍净;如果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杂交水稻也不会靠近他。

关键词:

第一组:诸葛亮 失街亭

第二组:梭罗 瓦尔登湖

第三组:贝利 “大力神”杯

【答案】能合理使用关键词,逻辑关系清楚,正确使用反证法即可,不用拘泥形式。

例1.假如诸葛亮当初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拿:假如诸葛亮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的悲剧。总之,假如诸葛亮当初没有任用马谡,也不会让刚愎白用的马谡失街亭,最后挥泪斩马谡。

例2.如果梭罗没有挣脱嘈杂城市的束缚,瓦尔登湖的涟漪也不会在他的心中荡漾:如果梭罗没有漫步湖畔清爽的阳|光里,那么恬静的清明也不会属于他;如果梭罗倾向于那些为金钱而束缚的人们,他也不会拥有属于他的那些冷雨。

例3.如果贝利没有在生活中时吋刻刻保持着清醒,他不会成为备受世人注目的球王:如果没有在球场上时刻保持着清醒,他也不会多次捧起“大力神”杯;如果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贝利不是每分钟都时刻保持着清酮,那么他的后代就会真的忘记了如何在困难中奋起,在贫困中胜利。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逻辑证明的题目,要求用反证法,首先给出定义“通过否定反面观点来达到对正面观点的肯定的一种间接证明方法”,答题时应该先明确观点,然后用反证法证明,如“贝利——大力神杯”,首先明确“贝利因为有清醒的头脑,才能获得‘大力神杯’”,然后从反面证明,即“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则会出现,则会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由此来证明原观点的正确性。


22. 阅读下面一则《广州日报》的新闻,按照下面的要求作文。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掀观影热潮(有删节)

昨日,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影院公映。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老师卫铁是本片的导演,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卫铁表示,影片不仅有对国家取得辉煌成绩集中展现,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普通人崭新精神面貌的刻画:“努力去做一个奋斗者,是这部电影最希望呈现给观众的。”

《厉害了,我的国》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过去5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集中展示。“振华30号”完成港珠澳大桥最后吊装、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复兴号”动车组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的运营,首个太空实验站“天宫二号”如期升空等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美丽画卷。

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则汇聚成一组动人乐章:上门帮居民联络家庭医生的工作人员,搭建起全科医生与居民之间的桥梁;筑起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勤勤恳恳为孩子奉献的乡村教师;平均年齡只有30多岁的科技创新团队等,让观众为之动容。片中一个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工业园工作的非洲年轻人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广州”。

影片上映后,广州掀起观影热潮。昨日是元宵佳节,《厉害了,我的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记者特地前往岗顶天娱广场的天河电影城,早上9时多,影院里已经人潮涌动,10时的早场电影上座率达到90%。据介绍,上映首日全城共有133家影院放映545场,早在前晚,翌日多个场次的电影票就已售罄,正佳飞扬影院、青宫电影城、天河电影城等多个热门影院的多个场次满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卫铁认为这些是影片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的地方:“年轻人应该走出虚拟空间,去看看祖国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卫铁表示,充满正能量的影片之所以能受到观众喜爱,与国家的国力的增长息息相关:“国力提升了,文化必然繁荣,观众自然愿意支持能够体现出文化自信的好作品,这就对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以上新闻你有什么感慨,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中国骄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中国的历史上英雄辈出,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英雄其实就是普通人。但是在生死攸关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变成了我们心中大英雄!

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却以超乎寻常的勇气,担负起维护生命尊严的职责;以沉着冷静的智慧,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以纯朴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的含义。

今年7月11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打工的朱柱(泗洪县双沟人)从南京市东山街道的“老东山桥”上路过时,看见一个女青年从南边的“观光桥”上跳入水中。朱柱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奔向女青年的跳水处,刚到河边,朱柱就仓促地脱下脚上的一只解放鞋,这是只见女青年的身体动了一下,朱柱来不及脱下第二只鞋就跳进了河里救人。轻生女青年最后经闻讯赶来的当地民警和众人奋力救上了岸,并送往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而朱柱却不幸溺水身亡。为了救助一位素昧平生的落水女青年,朱柱现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朱柱,一个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其貌不扬,生活在城市的底层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面对危在旦夕的轻生女孩,却第一个跳入水中。

在祖国西南四川省,有一个小县城,在这个县城里有一个普普通通的邮递员叫王顺友。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大山里奔波送信,这一送就是二十年。那个县城里,很难找到一块平地,除了山还是山。全县29个乡镇中,23个不通电话,16个没有电,交通也很不方便,王顺友只能步行给部分乡镇送信,邮件只能用马驮,非常艰苦。王顺友每天的工作就是牵着自己的马,把信件送到山里人的手中,他从家里出发开始送信,到送完信在回到家中,整整需要十四天!也就是说,在这十四天里,他只能露宿山间。在他送信的二十多年里,经历的艰辛、困苦、孤独时难以想象的。有时候为了保护邮件,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有一次为了保护邮件他被马踢中肚子,差点丢了生命。二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

他们在我心中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骄傲!中国需要这样的英雄…

中国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是“厉害了,我的国”,注意从材料中选取立意的角度立意,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即可。应围绕“对生活和学习的思考,形成白己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民族自豪感,并懂得努力做个奋斗”。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为中国骄傲;努力做个奋斗者;平凡人成就非凡国;走出虚拟世界,感受国之变化与国俱进,增强使命感;提升文化自信,支持正能量。行文中最后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出观点,然后结合现实和自己的实际论证,体现自己的思考,做到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收看!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