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省广州市六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学科试卷(解析版)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考号、座位号、学校、班级等考生信息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信息点涂黑。使用条形码的须将条形码粘贴到答题卡条形码框内。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 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 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国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种。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的观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 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较,精神快乐更重要。

B. 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 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 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 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 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后让病人好转时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

5.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

【答案】1.D    2. C    3. B   

4. 破立结合,先破后立。增强了对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   

5. 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二中,“自由的发展”是指人要摆脱对资源、物质等贪欲的控制;“全面的发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这与材料一中的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A.但其观点完全一致”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如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者强调幸福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

B.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一“《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论证的是“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并没有说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错误。根据材料二“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可知,原文只说后者更为流行,没说危害大于前者。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二“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知,只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才会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此人的幸福观强调的是物质条件的满足,与作者提倡的“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本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材料二在第一段首先提出了两种幸福观,“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

接着在第二段和第三段驳斥了这两种幸福观,认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最后一段在批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可见材料二运用了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在批驳前两种幸福观的基础上,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显得作者的幸福观更合理,更具有可信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看,材料一引用先秦诸子对幸福的定义,他们认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才是幸福;材料二批评的前两种观点无论是资源占有幸福观还是物质享受幸福观,都以占有“物质”“资源”为重点,这是与材料一观点相悖的幸福观,而作者认为的幸福观是“自由的发展”是指人要摆脱对资源、物质等贪欲的控制;“全面的发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这与材料一中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致,都强调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裏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使情节展开合理化。

B. 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

C. “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

D. “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侥幸但依旧沉重的心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作者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

B. 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堪称“含泪的笑”。

C. 卡尔维诺十分注重小说细节的前后呼应,比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细节,对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就是至关重要的。

D. 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其形式与主旨与卓别林的许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8. 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B    7. D   

8. ①“寒冷”是对外部环境特征的强调:开头的环境描写,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②“寒冷”是情节发展的条件: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

③“寒冷”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结尾处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清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无奈、孤独和凄凉;

④“寒冷”是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9. 荒诞的主要体现:

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笔法(设定)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真实的主要体现:

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的处境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真实处境;

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如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出门找木柴、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同意拆广告牌、正在拆广告牌的马可瓦多为什么没被发现等情节,都有前文的呼应与合理的解释;

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出路以至于要拆广告牌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表述错误。根据文意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看见过森林”。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表述错误。比如小米开尔误把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当作森林,然后予以拆解的情节就属于有限视角,故称不上“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据文意,由“寒冷……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可以得知,此处的环境描写在于展示严酷的自然环境及马可瓦多一家窘迫的生存环境。

由“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等可以得知,正是因为“寒冷”的逼迫,才会促使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去找柴,这样就推动了后面情节的发展。

由“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可知,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陷入一片寒冷之中,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写在于烘托马可瓦多一家在“寒冷”状态下的内心的无助、孤独和凄凉。

另外,小说极力描写“寒冷”的状态,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首尾照应,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的生存境况,并借以表达作者对这他们的同情,有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题干中给出具体的答题方向,作答时提出“荒诞”和“真实”的表现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即可。

结合“这就是森林”“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等分析情节的荒诞。

结合“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等分析,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而“真实”主要表现在:

塑造人物的真实性,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

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荒诞中蕴涵真实,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结合“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等分析,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行为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徒为上谷太守,后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ニ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句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也称胡,散居在大漠南北,他们喜欢以马征战,曾控制西域。

B. 太尉,中国古代武官名,是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的中高级军事长官,地位比都尉要略低些。

C. 徒,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指流放的刑罚、官员职务调动、徘徊流连、迁移之意。此处指调职。

D. 上郡,古代郡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经秦始皇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将军出身习射世家,以武显名。匈奴攻入萧关,他杀死了许多来犯之敌;担任骁骑都尉时,他独自大败吴楚军队,功名就此显扬。

B. 李广将军自恃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担任太守期间,中贵人的数十名骑兵被三名匈奴人消灭将尽,李广亲自出马,射死两人活捉一人。

C. 李广将军智勇双全,善用谋略。遇见百倍于己的敌兵,他巧妙用计,率众成功撤回;被生擒之后,他装死以麻痹敌人,借机成功脱逃。

D. 李广将军一向仁慈廉洁,关爱士卒。得到赏赐后总分给下属,饮食与下属一起,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因此深受士兵爱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14. 李广担任上郡太守遇到伏兵时,他做了哪几件事让自己安然逃脱?

【答案】10.C    11. B    12. A   

13. (1)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命为汉朝廷的中郎(将)。

(2)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14. (1)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

(2)离阵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下马解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

(3)有敌来犯,只派十余人上马射杀,随后解鞍,令士兵纵马卧胡兵一直不明就里,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乏绝”修饰“处”,关系紧密,“之”是结构助词“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D

饮”做“士卒”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故选C

句子翻译: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太尉,……中高级军事长官,地位比都尉要略低些”错误。太尉是最高级军事长官,地位高于都尉。文中有提示: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他独自大败吴楚军队”错误。由原文“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可知,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由此可知,大败吴楚军队的战果,李广是跟随太尉亚夫完成的。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从”,从军、参军、随军;“用”,因为;“为”,被任命为或者担任、做。

(2)“以”,认为,以为;“走”,逃跑;“坚”,使……坚信,使……确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原文“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可知,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由此可知,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

由原文“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可知,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由此可知,离阵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下马解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

由原文“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可知,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由此可知,有敌来犯,只派十余人上马射杀,随后解鞍,令士兵纵马卧。胡兵一直不明就里,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后来,李广以未央宫卫尉的身份担任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 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陆务观数来问讯,用其韵奉赠

曾几

江湖迥不见飞禽,陆子殷勤有使临。

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

官军渡口战复战,贼垒淮堧深又深。

坐看天威扫除了,一壶相贺小丛林。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1162年——1163年之交。1161年金国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时已年过七十的曾几居会稽禹迹精舍。“务观”是陆游的字。②堧(ruán)指江河边的土地、城下的田地。③小丛林陆务观的庵号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即扣题,既扣了诗题中的“雪中”又为下句作了铺垫:平易之中见含蓄凝练。

B. 颔联一问一答使人倍感亲切。“暖眼”与“冷眼”相对这里有关怀慰问意思。

C. 颈联运用“隔字叠”深刻传神地写出了宋军接连应战深入敌营的战况,颇耐咀嚼。

D. 全诗不用典故,如数家常,把真情表露无遗,体现曾几诗歌“工夫深处却平夷”的特色。

16.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 (1)陆游严寒风雪中仍殷勤地数来问候、慰藉,诗人倍感温暖,心怀感激。

(2)宋军疲于奔命,节节败退,金人营垒在淮水一带逐步深入,诗人对国势日下深感忧虑、寒心与痛心。

(3)诗人期盼王朝的军队凭借天威把祖国山河打扫干净后携樽与陆游同庆贺,表达了诗人的热切期望和乐观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深刻传神地写出了宋军接连应战深入敌营的战况”错误。“官军渡口战复战”运用“战复战”这一“隔字叠”的手法,突出宋军反复作战的艰难,疲于奔命,节节败退;“贼垒淮堧深又深”运用“深又深”这一“隔字叠”的手法,突出敌营形势复杂,金人营垒在淮水一带逐步深入。没有描写宋军接连应战深入敌营的英勇作战情况。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题目“雪中陆务观数来问讯,用其韵奉赠”特点为叙事类题目,作者交代了陆游严寒风雪中仍殷勤地多次来问候、慰藉的事件,作者以诗相赠,表现了作者对陆游关心的感激之情。首联“江湖迥不见飞禽,陆子殷勤有使临”紧扣诗题,写天高路远,陆游却多次慰问,同样表达了作者对陆游关心的感激之情。

为言忧国只寒心”句,表达了作者心寒的原因是国事艰难;“官军渡口战复战,贼垒淮堧深又深”写出宋军疲于奔命,节节败退,金人营垒在淮水一带逐步深入,宋军作战失利,让作者深感忧心。

坐看天威扫除了,一壶相贺小丛林”尾联中“坐看”表现了作者对宋军胜利的期待,作者希望宋军能够凭借天威驱逐金人,让天下太平,这时作者就携樽与陆游同庆贺。在宋军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作者仍对宋军抱有美好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热切期望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

(2)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答案】    ①. 先修其身    ②. 先正其心    ③. 朝闻道    ④. 夕死可矣    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⑥. 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代、已、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大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暑假时,我和家人参观了广州的骑楼。骑楼最早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造的廊房,这种廊房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形式。这种半开放的建筑尽最大可能打造一个连贯的、少受外界影响的步行环境,核心思想就是实用---这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   )。

从骑楼中可以看出广州人敏于行的(   )精神,亦可以看出岭南先人(   )的胸襟。岭南文化,始终以一种开放但不忘初心的态度吸纳着四方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拥有这一种文化传统的地域,能够始终走在中国近代对外开放以及改革的前列,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反应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骑楼作为广州的特色建筑,如一首(   )的乐曲,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值得一代代的广州人传唱。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谋而合       经世致用        包罗万象      历久弥新

B. 一拍即合       济世经邦        包罗万象      亘古不变

C. 一拍即合       经世致用        海纳百川      历久弥新

D. 不谋而合       济世经邦        海纳百川      亘古不变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广州的部分骑楼形拱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愉悦。

B. 广州的部分骑楼以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愉悦。

C. 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渲染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

D. 广州的部分骑楼以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表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C    19. B   

20. 构成:建筑是本体,音乐是喻体,“是”是比喻词。

表达效果:将建筑比喻音乐,形象的写出骑楼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美妙带给人们如音乐般旋律的审美愉悦。表达对骑楼的欣赏与赞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达成一致。根据语境,外来文化已经传入广州,广州对这种文化是接纳的,不存在有无事先商量的情况,且对象不是指向见解与行动,所以“不谋而合”不恰当,应选“一拍即合”。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突出学问的实用性。济世经邦:拯救人世,治理国家,侧重于治理国家的能力。文本强调“敏于行”的实际行动,用“经世致用”更合适。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强调数量、种类的多。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强调包容。根据语境,强调广州人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为我所用,所以此处应是“海纳百川”。

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强调不变。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强调越来越鲜活。根据语境“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所以“历久弥新”合适。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三处,一是“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反应出……”缺少介词,在“骑楼”后面加上“以”;

二是“反应出哥特式装饰风格”动宾搭配不当,把“反应”改为“体现”;

三是“给人带来……”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句尾加上“愉悦”。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比喻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个比喻句,是比喻中的暗喻,其中,“建筑”是本体,“是”是比喻词,“音乐”是喻体。结合下句“哥特式装饰风格”可知,这里的“建筑”指的是有哥特式装饰风格的骑楼。

建筑”是一种视觉看到的东西,而“音乐”要诉诸听觉感受,从这一点来看,本句也运用了通感修辞,把诉诸视觉的感受用听觉感受来表现,突出了建筑给人带来的如音乐般美妙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骑楼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的乒乓球,是如何拥有巨大力量的呢?(   )。比赛中,一方击球瞬间,球和球拍的碰撞接触时间仅为千分之一秒,乒乓球飞行速度最高可达每秒47米!  (1)  球拍表层的橡胶和海绵会因为球的快速挤压而变形,同时吸收动能储存变形能(当然,球也会变形储能,木板层也会发生微小变形);而当总动能接近零时,形变会达到最大值,海绵和橡胶层形变恢复,变形能快速释放,对球产生作用,于是乒乓球脱板而飞  (2)  ,又会开始下一次的碰撞与飞跃。

如果在击球瞬间,乒乓球的受力方向没有通过球心,切向摩擦力就会使球发生转动。除了球和拍的相对运动姿态外,影响切向摩擦力的主要原因是球与拍的材质和工艺。因此,  (3)  ,制造出更高级的球和球拍,能让击球更具有杀伤力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球与拍之间相互撞击引起的

B. 动力学过程在球与拍的撞击中作用显著

C. 主要源于球和拍之间的撞击动力学过程

D. 体现了在球与拍的撞击中动力的作用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C    22. 电光火石之间/板与球的接触瞬间/碰撞接触瞬间/极短时间之内

抵达对方队员的球拍后

优化技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小的乒乓球,是如何拥有巨大力量的呢?”可知,此处主要填写的是乒乓球拥有巨大力量的原因,排除BD

结合下文对乒乓球产生巨大力量原因的具体阐释,球和球拍的碰撞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涉及到动力学,排除A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球和球拍的碰撞接触时间仅为千分之一秒”,可知板与球的接触的时间极短,故可填写“电光火石之间/板与球的接触瞬间/碰撞接触瞬间/极短时间之内”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下文“又会开始下一次的碰撞与飞跃”可知,球与板之间又一次碰撞使乒乓球“脱板”而飞,前文已有“一方击球瞬间”,故此处是乒乓球到达对方的球拍,故可填写“抵达对方队员的球拍后”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除了球和拍的相对运动姿态外,影响切向摩擦力的主要原因是球与拍的材质和工艺”,所以要想“制造出更高级的球和球拍,能让击球更具有‘杀伤力’”就需要提高制造球和球拍的技术,故可填写“优化技术”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神话故事,像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鲧禹治水、愚公移山……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反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性。神话当中更多的是宣扬正义、善良、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集体主义、造福人类、勇于牺牲个人的价值取向,这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学校文学社举办“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专题报告会,你作为文学社的一员,请自选两个或三个神话故事,以“我心中的古代神话”为主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就此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我心中的古代神话

                     —— 颂逆流而上,一往无前的精神

各位文学社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题目是“我心中的古代神话——颂逆流而上,一往无前的精神”。

这几天我读完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书里面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感动了我,使我也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其中许多神话中传达出来的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使我感触颇深,让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精卫填海》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炎帝有一个可爱善良的女儿,名字叫精卫。精卫从小就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见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但当她奔向大海陶醉在大海的蔚蓝和博大的时候,大海却掀起了千尺高的巨浪,把精卫带走了。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作了一只鸟,为了报复大海,精卫决定要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日夜夜地衔着西山的石头和树枝去填海……看到这里,我心里无比的震撼:大海是那么辽阔,精卫,一只小小的鸟儿,竟然有这样的胆量敢跟大海挑战!这只一往无前的小精卫鸟让我明白,无论多难做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朝一个方向努力,就一定有成效。即使失败,这种勇敢的精神,也值得赞扬!同学们,大家应该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吧。

读到《精卫填海》就不得不提《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愚公心无杂念,决心以自己的艰苦劳动改变现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精诚所至,精石为开,终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正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犹记得愚公驳斥智叟的那句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只要信念坚定,最终一定会实现梦想!

这两则故事表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这种大无畏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激励了我们一代一代中华儿女,令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害怕,不退缩,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即使前赴后继,也不放弃!

犹记得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还有今天的抗击疫情的战争,对手貌似强大到无法战胜,但是我们中国人凭借着“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大无畏精神,逆流而上,一往无前,最终创造了新时代的“神话”!

精卫和愚公的精神只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现的伟大精神中的一种,中国古代神话博大精深,其蕴含的精神品质和生活道理千千万万,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我们要珍视中国古代神话,发扬其博大精深,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相信,在古代神话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定能逆流而上,一往无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围绕“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立意。

材料首先列举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故事,然后引导我们思考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神话当中更多的是宣扬正义、善良、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集体主义、造福人类、勇于牺牲个人的价值取向”,考生要在这句话的提示下思考你熟悉的神话故事背后的精神实质。材料还提示我们,这些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就是写作要有一定高度。

本题要求写一篇发言稿,那开篇要有称呼,行文要注意和听众的交流。“自选两个或三个神话故事”,也要求了选材数量,而且要选有关联的两三个故事,选取故事主题一致的,或主题构成对比的,或主题构成递进的等等均可。内容重点是自己读完故事的感受或体会,“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反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性”提示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提炼出神话故事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或文化品格来写入文章。写作时选取两个或三个寓言故事,提炼出故事体现的精神,比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此组织材料写作。也可从正义、善良、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集体主义、造福人类、勇于牺牲个人的价值取向……中选取一个来写,使中心得以突出。

立意:

1. 善良,中国人的文化品格。

2. 中国神话里的牺牲精神让我敬佩。

3. 勇担责任——中国神话之伟大精神。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