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镇上

路遥

吉普车在咸榆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闪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

将军透过车玻璃扫视着黄土高原广漠的田野,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他已二十年没回故乡了。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他猛一怔。

我为什么一怔?他似乎在问自己。

他让司机把吉普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下了车,走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向那个他一眼就认出来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小学校。

他悄悄地立在校门口,胆怯地向里面瞄了一眼,脸上立刻不由自主地显出一种敬畏的神色,就像当年他第一次站在这里一样。

他开始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往墙根下瞅着,似乎在寻找什么。他的心在怦怦地跳着。

一点也不错,这就是那个洞,那个在下雨天把校园操场上的积水排在墙外的肮脏的下水洞。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洞几乎还原样地保存着,似乎专门等着他今天来重访。

刹那间,那热闹的锣鼓声、丝弦声、秦腔……在你的耳边骤然间响起来。大概是八月十五,校园的大操场上正唱戏。学生们全都放假,而且不准在唱戏的时候留在校园内,以便把这里变成剧场。当然还可以进去,但得买票。

同学们都看戏去了,就你一个人踯躅在街头。你没有那三毛钱去买一张票。那锣鼓和丝弦的喧闹,那笑语哗然的人声,那激昂慷慨的戏文,撩拨着你的心。

突然,你一下子记起了那个下水洞。悄悄地从那洞中钻进去,不就到操场上了吗?

灾难在我从洞那边一伸出头就降临了。一只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扣在了我头上。那另一只大手已经揪住了我的一只耳朵。

就这样,我被那无情的手从洞子里拉出来。我立即认出,揪住耳朵的人是镇子上肉铺里的焦二。

“你这个混场的贱溜子……”焦二一边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走,一边兴奋地嚷嚷着。

我的耳朵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但还不敢吭声,更不敢哭。我只是小声地央告着,不要让他把我交到学校。但焦二大声喊叫说非要把我交给校长本人不可!

我被这无情的手揪扯着耳朵,走过一长溜吆喝声四起的小吃摊。“焦二,你又造什么孽呀!你把这娃娃的耳朵都快揪下了!”一个妇女的声音。

“这小子不买票,从水洞里钻进来。哼,叫我给逮住了!”

“手放开!”

“怎?”焦二叫了一声,手立即松开了。——因为被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

焦二笑了,顾不得其它,烫得两只手来回倒腾着那个包子,嘴“扑扑”地吹着,甚至给包子上唾了一下。

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

“你怎不买票钻水洞子呢?”卖菜包子的大嫂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

我……没有钱。”

“你是镇子上谁家的娃娃?”

“我不是镇子上的。我是乡里来的。”

“念书娃娃?”

“嗯。我就是这学校的。”

“唉,看多凄惶!裤子都露着肉……”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泪水顿时像浓雾一般模糊了我的眼睛……

他用模糊的泪眼出神地望着这个二十多年前蒙难的地方,耳边依然响着焦二和卖菜包子大嫂的声音——“不要给学校交,你把娃娃放了!”

“哈呀,人家剧团出钱雇我焦二,我怎能不给人家尽职尽心哩!”

“屁!甭吆喝了!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心了!给!我不信这热包子还塞不住你个猪嘴巴!”

“哈哈哈,猪嘴碰上个狗獠牙,焦二碰上个母夜叉……”

焦二吃着包子,回过头说:“你这个小子还站着干什么?去吧……”

羞耻、悔恨、感激、甜蜜……这种种情感涌上了你的胸腔,涌上了你的喉眼。你手里捧着那一个热腾腾的菜包子,转身就跑开了。

将军解开军大衣的钮扣,抬起头,望着无边的黄色的山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哦,我的故乡,我的小镇,我的下水洞,我的焦二大叔,我的卖菜包子的大嫂,我的逝去的童年……

他向那个下水洞投去最后的一瞥,就转身走向街道。

“菜包子哎——”前面传来一声悠长的女孩子的喊叫声。

他的眼前毒地闪现出一张慈祥的妇女的脸。

他快步走向前去,来到一个卖零吃的摊子前。这里热闹非凡,吆喝声四起。有卖凉粉的,有卖油糕的,有卖粽子的,有卖扁食的……卖包子的呢?

他终于发现了她。这是一个脸像山丹丹花一般好看的姑娘。他问:“多少一个?”

姑娘立刻热情地招呼道:“七分钱一个,不要粮票,喷香!你要几个?”

“你妈妈是干啥的?”他竟然这样问她。

姑娘一愣。她说:“我妈是邮电局的干部,我是待业青年……你认识我妈?”

“噢……不认识。我买四个。”他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拿着四个热腾腾的菜色子,重新穿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返回到了公路上。

司机身子伏在方向盘上,已经睡着了。

他敏捷地上了车,用胳膊肘轻轻碰醒了小伙子,给他手里塞了两个菜包子,说:“很香,你吃吧,吃完了咱再走……”

司机说不饿,把包子塞进挎包里,就立即踩动了离合器。

吉普车重新又奔驰在咸榆公路上。车窗外依然闪过冬日那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这凝固了的激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对下水洞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是因为下水洞见证着自己悲苦的童年,也让他体会到人情的温暖。

B.卖菜包子的大嫂爱憎分明,直斥焦二“造孽”,并从他手中救下贫苦的孩子,体现了小说邪不压正的主题。

C.小说首尾均出现了咸榆公路和弓形石桥,公路意指将军行履匆匆的现实,石桥通向其牵挂的故乡,饶有深意。

D.作者通过抒情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将军对于童年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也体现出小镇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叙事人称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先后使用了“他”“我”“你”等人称,体现了现实与回忆的穿插,客观叙事与内心活动的交织。

B.小说语言通俗质朴,多处运用方言口语,如“怎”“水洞子”“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心了”,增强了感染力,使小说富有乡土气息。

C.小说描写司机“已经睡着”“把包子塞进挎包”“立即踩动了离合器”等细节,表现其对小镇略显冷淡,反衬出将军对小镇的多情重感。

D.主人公对焦二的情感态度前后对比鲜明,原先是畏惧,而多年以后因为身份的巨大变化,作为将军的他想到焦二则是宽容和释然。

8.小说中两次出现“奶白色的冰凌”,请分析其寓意。(4分)

9.将军与卖包子姑娘对话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有妙用,请具体分析。(6分)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陪自己玩

朱静波

①拜乔惟良先生为师时,我十六岁。先生当年六十一。一老一小的年龄有点奇妙:我一十六,他六十一。先生七十二时,我二十七。先生八十三时,我三十八。可是,他没有活到八十三。我二十七时,他老人家去世了,那年,先生七十二。

②我请教了数学老师,他X、Y地写出一串公式。公式我没弄明白,结果知道了:只要公差是11,数字颠倒一下都是成立的。比如26和62,11年之后,小的37,大的73。不过,道理是一回事,情感是另外一回事。我宁可相信这是缘分。

③先生是影响我一生的人。要全面写出先生对我的影响,这篇短文胜任不了。这里我要说的是先生告诉我如何“陪自己玩”。

④先生是个右派,在学校的小工厂里修蓄电池。具体的工作就是将蓄电池里的极板用乙炔枪烧结在一起。这是件没有技术含量的活,是个人都会做。可先生不是一般的人,能成为右派,这件事本身就能说明一点问题。

⑤当年,没人敢跟先生玩。不能说先生没有朋友。但是,先生的那些朋友,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先生的业余时间自然就有个如何打发的问题。先生有思考,也有答案。

⑥先生把事情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别人的意志下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在小工厂修蓄电池;一种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做自己想做的事。先生认为,前一种事是为了谋生,不能不去做。但是,人之为人,不在这件事上。要成为自己,先生形象地说就是要会“玩”。

⑦先生说,想打麻将,得找三个人;打扑克,要找两个人;想下棋,还得找上另外一个人。你就是找到一个人,人家有时间还没工夫呢。

⑧陪自己玩,不要找人。

⑨玩什么?怎么玩?先生在《笔生花赋》的结尾说:“身闲置酒,调筝弄赋,读画恒文,再写名芳。”

⑩白话一点说,就是玩音乐,玩文学,玩绘画。

先生的乐器玩得不是一般的好。当年越剧名旦王文娟来兴化,请的琵琶师就是先生。除了琵琶,其他的乐器,在我看来,没有先生不会的。我也时常看到先生掰着长指头细数他会的乐器。晚上,画画画累了,常常听到他弹一曲琵琶作为休息。

以我人生的经历,先生是我遇到的文学素养最高的人,诗词歌赋上是个通才。我自己是学中文的。先生创作的《笔生花赋》《杏花赋》《梅花赋》运用的文体是魏晋时期的骈体文。这种文体又称四六骈文,每句四字或六字,上下句之间要对仗,每段都要限韵。先生把这种文体叫作砌成一个牢让自己坐。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这样的文体,王粲的《登楼赋》,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这样的文体,别说写了,就是读都难。能用这样的文体写作的人,对白话文容易不以为然。因此,嘲笑白话文清汤寡水是他老人家嘴边上的事。

先生的题画诗都是直接在画面上写,草稿是用不着的。常常是一幅画画完了,先生沉吟片刻,口中默默地念叨着,顺手就写下去了:

十二铜盘照夜遥,碧桃纱护洛城娇。最怜兴庆池边影,一曲春风度梦宵。

这是先生题牡丹的句子。无论是诗的意象,用典,韵律都是那么浑然天成。先生有《题画诗草》存世。他绰号“乔猴子”,原因是猴子画得好。就如同说到齐白石,人们只知道他的虾画得好,殊不知,齐老先生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徐悲鸿除了马画得好,其他画得好的多了去了。先生也一样:画猴只是众能中的一能。中年以上的人,差不多人人都知道有个“乔猴子”。就是到了现在,“乔猴子”还在人们心中活着呢。

当年兴化城里,先生的大名,不仅喜欢书画的人知道,就连浴室里的跑堂都知道。先生眼睛高度近视,脱了眼镜就是瞎子,洗澡时更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周六的时候,我们都要到小南门的一间浴室去洗澡,我就是一只导盲犬。浴室里搓背的小伙子每次都那么热情,不仅服务得周到,还一口一个“乔爷爷”地叫着,叫得我很纳闷。其实先生知道其中的原因,也不说破。有一天,小伙子终于开口向先生索幅猴子。先生笑一笑,答应了。事后,先生给他画了半只猴子。小伙子非常满意:猴子在洗澡,下半身淹没在水中,当然是不必画出来。

以我当时的年纪,先生少不得用些所谓目标加以诱导。先生说,你玩麻将,玩扑克,玩象棋,玩掉的只是时间。你玩文学、玩绘画就不同了。玩十年,有十年的收获。玩二十年,会有二十年的收获。如果玩上三十年,在这件事上,你肯定能比别人超出一大截。

借用当下的术语,前面的几种玩应该算是“消费”,后面几种玩,算是“投资”。

其实,这个“玩”字很值得玩味。“玩”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游戏。关于艺术的起源,有“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可以“无利害而生愉快”。先生玩的这些东西,从功利的目的上说,是“玩物丧志”。但是,一个人,恰恰是因为他摆脱了功利的目的,才能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不是一个“异化”了的人。

先生的“陪自己玩”,其实就是“修炼自己”,把自己往高处玩。说到底,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正是因为先生会陪自己玩,才从容地走过了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

                         (选自《泰州晚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叙述师徒年龄的奇妙之处,既写二人缘分之深,又表达出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B.当年没有人敢跟先生玩,是因为先生是右派,而这也是先生迫不得已陪自己玩的根源。

C.文章引用先生题牡丹的诗句,在展现先生绘画才能的同时,也突出了先生的文学修养。

D.乔先生把构思巧妙的猴子洗澡图送给浴室搓背的小伙子,这件事体现了他的随和洒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先生能熟练运用骈体文创作三赋,与写白话文的人进行对比,突出白话文作者的水平浅陋平淡。

B.文章表现先生画猴子的才华时,通过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乔猴子”,从侧面烘托先生的绘画技艺高超。

C.文章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生动刻画了先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D.文章文字有味,颇多风趣。如先生把骈体文叫作“砌成一个牢让自己坐”,又如写“我就是一只导盲犬”。

8.文章第6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9.如何理解乔惟良先生的“陪自己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杜书记说要组织一个产院,拨给了三间房子。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

如今村里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刚派到产院里工作。此刻,谭婶婶正带荷妹参观产院:有橡皮手套,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谭婶婶心里有点不高兴。

可是第二天,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办公室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她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

  “自来水?对,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

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她迷惘了。

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

    “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

   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谭婶婶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真奇怪,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谭婶婶,彩弟要生了!”下午,一个男人气喘喘地扶着一个快临盆的产妇走来。

  谭婶婶跳起来,立刻浑身来了力气,手脚也利落了,荷妹也立即丢下那些竹管跑来帮忙。彩弟迅速地被安排上了产床,产院里,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谭婶婶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有把握地守卫在被保护人的旁边。她像一个正正式式的特种兵,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守候那喜悦而又紧张的一刻。现在,谭婶婶面对这一切,无论自来水管也好,荷妹那熟练准确的动作也好,心里很安然。彩弟夫妻俩,使她记起了自己过去的光荣,她在新法接生上做过的种种努力。

  忽然,彩弟打了一个呵欠,迷迷糊糊地要睡了。

  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

  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手术是个小手术,只需要十多分钟,可是,谭婶婶不会。她飞似地向队部办公室奔去,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

  电灯、电灯下面雪白的产床,床上躺着产妇,一切都如理想中那样,可是她,她只能跑来打电话,前年是这样,去年也是这样,如今有了电灯,有了汽车,有了拖拉机,可她还是这样跑来打电话,眼看着救护车把产妇从雪亮的灯光下接走,而产妇需要的,只是一次十几分钟的手术,只要拿起剪刀和钳子。谭婶婶第一次感觉到,给医院打电话,竟是一件这样难受的事。奇怪的是,自己在这以前,打过多少次这样的电话,竟然会那么心安理得。

荷妹!”谭婶婶站住了脚,清楚地记起来了,当自己跑来打电话的时候,荷妹那张年轻的脸上,确确实实是十分镇静,并没有跑来打电话。产院有了自己的医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荷妹这一个年轻的医生,仿佛是在刚才那一霎间,才来到产院,才进入谭婶婶的心里。

  风用一种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后推着她,拥着她,迫使她好像是脚不沾地地在向前走。

   谭婶婶回到产院,荷妹正在穿一件消过毒的隔离衣,神情稍稍有些紧张,但并不慌乱。“婶婶,我看不能等了。”荷妹急促地说道。

  “快吧,孩子!”谭婶婶声音里带着无限的温存。

  “荷妹,让我来学学吧!”

   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

  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

                                          (选自茹志娟《静静的产院》,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

水!’”这两句表现了荷妹喜悦的心情

B“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写出了天气

真实的变化,渲染了人物的心理。

C“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这个举动明谭婶

的心里已经对新事物开始接受。

D“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言有尽而意

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空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妹是年轻一代的产科医生,致力改变;谭婶婶却满足现状:通过对比,表现了

   作者对谭婶婶批判。

B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天一夜中人物的言谈、动作、心理等描写详略得当,

   重点写了谭婶婶的心理变化。

C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显著特色谭婶婶的心理变化荷妹的思想作风都是通

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

D小说在构思上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时代潮流对人思想

的影响。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有何作用?(4分)

9.小说标题静静的产院”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百合花

茹志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田悦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分头行动。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奥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我们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地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耆,使大坡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地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后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题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硬了头皮,讪训的向她开口借被子,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我说完了,地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开口叫他,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地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我们送回去吧"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怛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低声地对新媳妇说"不要缝了。"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新媳妇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通讯员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表示对女同志的关心,体现出他的胆怯与木讷。

B.小说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从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作正面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

C.作者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过程,并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D."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这一连串的举动,写出她对通讯员的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展示新媳妇的淳朴与善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求助时欲言又止""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B.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等细节,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前后呼应,渲染情境气氛,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C.小说的语言,不论叙述还是描写,都给人华丽典雅之感,使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充满了诗意,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D.小说以""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严谨有序。

8."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说"《百合花》是女性视角下的抒情挽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女性视角"的艺术效果。(6分)

江苏省淮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湖畔夜饮  丰子恺

前天晚上,四位来西湖游春的朋友,在我的湖畔小屋里饮酒。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我送客出门,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也向湖畔散步去了。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我就坐了,想起小时在学校里唱的春月歌:“春夜有明月,都作欢喜相。每当灯火中,团团清辉上。人月交相庆,花月并生光。有酒不得饮,举杯献高堂。”觉得这歌词,温柔敦厚,可爱得很!又念现在的小学生,唱的歌粗浅俚鄙,没有福分唱这样的好歌,可惜得很!回味那歌的最后两句,觉得我高堂俱亡,虽有美酒,无处可献,又感伤得很!三个“得很”,逼得我立起身来,缓步回家。不然,恐怕把老泪掉在湖堤上,要被月魄花灵所笑了。

回进家门,家中人说,我送客出门之后,有一上海客人来访,其人名叫 CT(即西谛,郑振铎笔名),住在葛岭饭店。家中人告诉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去找我了。这是半小时以前的事,此刻时钟已指十时半。我想,CT找我不到,一定已经回旅馆去歇息了。当夜我就不去找他,自管睡觉了。第二天早晨,我到葛岭饭店去找他,他已经出门,茶役正在打扫他的房间。我留了一张名片,请他正午或晚上来我家共饮。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料想他这上海人难得到杭州来,一见西湖,就整日寻花问柳,不回旅馆,没有看见我留在旅馆里的名片。我就独酌,照例饮尽一斤。

黄昏八点钟,我正在酩酊之余,CT来了。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反而胖了,反而年轻了。他说我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头发白些。“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诗句虽好,我们可以不唱。略略几句寒暄之后,我问他吃夜饭没有。他说,他是在湖滨吃了夜饭,——也饮一斤酒,——不回旅馆,一直来看我的。我留在他旅馆里的名片,他根本没有看到。我肚里的一斤酒,在这位青年时代共我在上海豪饮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我说:“我们再吃酒!”他说:“好,不要什么菜蔬。”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西湖不像昨夜的开颜发艳,却有另一种轻颦浅笑、温润静穆的姿态。昨夜宜于到湖边步月,今夜宜于在灯前和老友共饮。“夜雨剪春韭”,多么动人的诗句!可惜我没有家园,不曾种韭。即使我有园种韭,这晚上也不想去剪来和CT下酒。因为实际的韭菜,远不及诗中的韭菜好吃。照诗句实行,是多么愚笨的事呀!

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方桌上。我和CT就对坐饮酒。正好墙上贴着一首我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因为我又觉得,别的事都可有专家,而诗不可有专家。因为做诗就是做人。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倘说做诗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诗,就好比说做人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人,岂不可笑?因此,有些“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蹈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作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而非专家的诗,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的菜也就不足惜了!

我和CT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就是话旧。谈到酒酣耳热的时候,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嚣,把睡在隔壁房间里的人都惊醒。谈到二十余年前他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我在江湾立达学园教课时的事。他要看看我的子女阿宝,软软和瞻瞻——《子恺漫画》里的三个主角,幼时他都见过的。瞻瞻正在北平北大研究院,我叫不到;阿宝和软软已经大学毕业而在中学教课了,此刻正在厢房里和她们的弟妹们练习平剧,我就喊她们来“参见”。CT用手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比比,说:“我在江湾看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所谓“人生的滋味”,在这里可以尝到。我见CT的豪饮,不减二十余年前。我回忆起了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有一天,我在日升楼前,遇见CT。他拉住我的手说:“子恺,我们吃西菜去。”我说:“好的。”他就同我向西走,走到新世界对面的晋隆西菜馆楼上,点了两客公司菜。外加一瓶白兰地。吃完之后,侍者送账单来。CT对我说:“你身上有钱么?”我说“有”!摸出一张五元钞票来,把账付了。于是一同下楼,各自回家——他回到闸北,我回到江湾。过了一天,CT到江湾来看我,摸出一张拾元钞票来,说:“前天要你付账,今天我还你。”我惊奇而又发笑,说:“账回过算了,何必还我?更何必加倍还我呢?”我定要把拾元钞票塞进他的西装袋里去,他定要拒绝。坐在旁边的立达同事刘薰宇,就过来抢了这张钞票去,说:“不要客气,拿到新江湾小店里去吃酒吧!”大家赞成。于是号召了七八个人,夏丏尊先生、匡互生、方光焘都在内,到新江湾的小酒店里去吃酒去。吃完这张拾元钞票时,大家都已烂醉了,此情此景,憬然在目。如今夏先生和匡互生均已作古,刘薰宇远在贵阳,方光焘不知又在何处。只有CT仍旧在这里和我共饮。这岂非人世难得之事!我们又浮两大白。

夜阑饮散,春雨绵绵。我留CT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馆。我给他一把伞,看他的高大的身子在湖畔柳荫下的细雨中渐渐地消失了。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夜于湖畔小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漫步湖边,想起小时候唱的《春月歌》,感伤不已,离开了湖边。这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克制。

B.CT到访,作者肚里的一斤酒“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只是因为作者的酒量太大。

C.作者认为“夜雨剪春韭”动人,认为实际的韭菜,远不及诗中的韭菜好吃,因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

D.作者准备了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下酒,他觉得这是世间最好的酒肴,用来招待最好的朋友。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石凳以人的温情,读来亲切而温馨。

B.作者饮酒时,回忆起二十年前和CT饮酒的事,用漫画式幽默将西谛的憨厚率真刻画得惟妙惟肖,丰满了西谛的形象。

C.全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月色、湖水、花影、微雨等景致,为故友重逢夜饮营造出自然、温馨、诗意的氛围。

D.本文多处引用诗句,描写和友人相见、饮酒的情景,既丰富了文本的表达情境,又使全文语言优美典雅,富有意蕴。

8.依据文本,提炼概括作者丰子恺的诗歌美学标准。(4分)

9.本文题为“湖畔夜饮”,却在第②段花了大量笔墨叙述相互寻找对方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节选自鲁迅《风波》)

材料二:

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而且不但说,的确也盘据在他脑里了。他最初说的是“都一样”,后来大约觉得欠稳当了,便改为“差不多”,一直使用到现在。

  他自从发见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得到许多新慰安。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有时也疑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所以瞒心昧己的故意造出来的一条逃路,很近于“无是非之心”,远不如改正了好。然而这意见总反而在他脑里生长起来。

  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北京首善学校的讲堂上,其时大概是提起关于历史上的事情来,于是说到“古今人不相远”,说到各色人等的“性相近”,终于牵扯到学生和官僚身上,大发其议论道: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利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思想言论举动丰采都没有什么大区别……便是学生团体新办的许多事业,不是也已经难免出弊病,大半烟消火灭了么?差不多的。但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

  散坐在讲堂里的二十多个听讲者,有的怅然了,或者是以为这话对;有的勃然了,大约是以为侮辱了神圣的青年;有几个却对他微笑了,大约以为这是他替自己的辩解:因为方玄绰就是兼做官僚的。

  而其实却是都错误。这不过是他的一种新不平;虽说不平,又只是他的一种安分的空论。

(节选自鲁迅《端午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七斤嫂“早望见……”“便知道……”表明政治风云变换频繁,连七斤嫂这样的农村妇女也能从头发变化看出政权更迭。

B.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言语中出现明显转折,表明赵七爷一边关心饭菜,一边关心国事。

C. 方玄绰有着两重身份,既是官僚,又是教员。作为官僚,他痛恨学生骂官僚;作为教员,他竭力教育学生不要骂官僚。

D. 方玄绰在北京首善学校讲堂上讲话,“终于牵扯到学生和官僚身上”,“终于”一词表明这是讲堂中的听讲者期待已久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风波》以辫子风波为主线,小说紧紧围绕两条辫子展开,一条是七斤已被剪掉的辫子,一条是赵七爷始终留着的辫子。

B. “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七斤夫妇的震惊,原本他们抱有一丝侥幸,但赵七爷的话吓着了他们。

C. 《端午节》中,作者运用看似轻松幽默的语言对方玄绰进行了讽刺,方玄绰这一形象就是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代表。

D. 《端午节》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方玄绰这一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有利于突出其懦弱、妥协。

8.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四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在赵七爷、方玄绰所生活的社会,也有这些权力的表现,请从材料中举出两则例子,并说明属于哪种权力。(4分)

9.方玄绰的口头禅是“差不多”。如果赵七爷有口头禅,你认为会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检测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

C顺爷和六哥曾经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表现了他们视土如命,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作者对新时期农业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

8小说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4分)

9请结合文本相关信息,对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进行评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镇上

路遥

吉普车在咸榆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闪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

将军透过车玻璃扫视着黄土高原广漠的田野,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他已二十年没回故乡了。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他猛一怔。

我为什么一怔?他似乎在问自己。

他让司机把吉普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下了车,走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向那个他一眼就认出来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小学校。

他悄悄地立在校门口,胆怯地向里面瞄了一眼,脸上立刻不由自主地显出一种敬畏的神色,就像当年他第一次站在这里一样。

他开始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往墙根下瞅着,似乎在寻找什么。他的心在怦怦地跳着。

一点也不错,这就是那个洞,那个在下雨天把校园操场上的积水排在墙外的肮脏的下水洞。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洞几乎还原样地保存着,似乎专门等着他今天来重访。

刹那间,那热闹的锣鼓声、丝弦声、秦腔……在你的耳边骤然间响起来。大概是八月十五,校园的大操场上正唱戏。学生们全都放假,而且不准在唱戏的时候留在校园内,以便把这里变成剧场。当然还可以进去,但得买票。

同学们都看戏去了,就你一个人踯躅在街头。你没有那三毛钱去买一张票。那锣鼓和丝弦的喧闹,那笑语哗然的人声,那激昂慷慨的戏文,撩拨着你的心。

突然,你一下子记起了那个下水洞。悄悄地从那洞中钻进去,不就到操场上了吗?

灾难在我从洞那边一伸出头就降临了。一只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扣在了我头上。那另一只大手已经揪住了我的一只耳朵。

就这样,我被那无情的手从洞子里拉出来。我立即认出,揪住耳朵的人是镇子上肉铺里的焦二。

“你这个混场的贱溜子……”焦二一边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走,一边兴奋地嚷嚷着。

我的耳朵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但还不敢吭声,更不敢哭。我只是小声地央告着,不要让他把我交到学校。但焦二大声喊叫说非要把我交给校长本人不可!

我被这无情的手揪扯着耳朵,走过一长溜吆喝声四起的小吃摊。“焦二,你又造什么孽呀!你把这娃娃的耳朵都快揪下了!”一个妇女的声音。

“这小子不买票,从水洞里钻进来。哼,叫我给逮住了!”

“手放开!”

“怎?”焦二叫了一声,手立即松开了。——因为被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

焦二笑了,顾不得其它,烫得两只手来回倒腾着那个包子,嘴“扑扑”地吹着,甚至给包子上唾了一下。

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

“你怎不买票钻水洞子呢?”卖菜包子的大嫂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

我……没有钱。”

“你是镇子上谁家的娃娃?”

“我不是镇子上的。我是乡里来的。”

“念书娃娃?”

“嗯。我就是这学校的。”

“唉,看多凄惶!裤子都露着肉……”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泪水顿时像浓雾一般模糊了我的眼睛……

他用模糊的泪眼出神地望着这个二十多年前蒙难的地方,耳边依然响着焦二和卖菜包子大嫂的声音——“不要给学校交,你把娃娃放了!”

“哈呀,人家剧团出钱雇我焦二,我怎能不给人家尽职尽心哩!”

“屁!甭吆喝了!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心了!给!我不信这热包子还塞不住你个猪嘴巴!”

“哈哈哈,猪嘴碰上个狗獠牙,焦二碰上个母夜叉……”

焦二吃着包子,回过头说:“你这个小子还站着干什么?去吧……”

羞耻、悔恨、感激、甜蜜……这种种情感涌上了你的胸腔,涌上了你的喉眼。你手里捧着那一个热腾腾的菜包子,转身就跑开了。

将军解开军大衣的钮扣,抬起头,望着无边的黄色的山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哦,我的故乡,我的小镇,我的下水洞,我的焦二大叔,我的卖菜包子的大嫂,我的逝去的童年……

他向那个下水洞投去最后的一瞥,就转身走向街道。

“菜包子哎——”前面传来一声悠长的女孩子的喊叫声。

他的眼前毒地闪现出一张慈祥的妇女的脸。

他快步走向前去,来到一个卖零吃的摊子前。这里热闹非凡,吆喝声四起。有卖凉粉的,有卖油糕的,有卖粽子的,有卖扁食的……卖包子的呢?

他终于发现了她。这是一个脸像山丹丹花一般好看的姑娘。他问:“多少一个?”

姑娘立刻热情地招呼道:“七分钱一个,不要粮票,喷香!你要几个?”

“你妈妈是干啥的?”他竟然这样问她。

姑娘一愣。她说:“我妈是邮电局的干部,我是待业青年……你认识我妈?”

“噢……不认识。我买四个。”他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拿着四个热腾腾的菜色子,重新穿过那座古老的弓形小石桥,返回到了公路上。

司机身子伏在方向盘上,已经睡着了。

他敏捷地上了车,用胳膊肘轻轻碰醒了小伙子,给他手里塞了两个菜包子,说:“很香,你吃吧,吃完了咱再走……”

司机说不饿,把包子塞进挎包里,就立即踩动了离合器。

吉普车重新又奔驰在咸榆公路上。车窗外依然闪过冬日那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奶白色的冰凌——这凝固了的激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对下水洞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是因为下水洞见证着自己悲苦的童年,也让他体会到人情的温暖。

B.卖菜包子的大嫂爱憎分明,直斥焦二“造孽”,并从他手中救下贫苦的孩子,体现了小说邪不压正的主题。

C.小说首尾均出现了咸榆公路和弓形石桥,公路意指将军行履匆匆的现实,石桥通向其牵挂的故乡,饶有深意。

D.作者通过抒情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将军对于童年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也体现出小镇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叙事人称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先后使用了“他”“我”“你”等人称,体现了现实与回忆的穿插,客观叙事与内心活动的交织。

B.小说语言通俗质朴,多处运用方言口语,如“怎”“水洞子”“生猪油把你的心糊成了猪心了”,增强了感染力,使小说富有乡土气息。

C.小说描写司机“已经睡着”“把包子塞进挎包”“立即踩动了离合器”等细节,表现其对小镇略显冷淡,反衬出将军对小镇的多情重感。

D.主人公对焦二的情感态度前后对比鲜明,原先是畏惧,而多年以后因为身份的巨大变化,作为将军的他想到焦二则是宽容和释然。

8.小说中两次出现“奶白色的冰凌”,请分析其寓意。(4分)

9.将军与卖包子姑娘对话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有妙用,请具体分析。(6分)

6.B    7.D

8.奶白色的冰凌既指代黄土高原上冬日恶劣寒冷的生活环境,也象征对家乡纯洁美好的情感。(4分)

9.①摊前热闹非凡,姑娘热情招呼,表现了富有烟火气的小镇氛围和淳朴热情的民风民情。

②将军期望再遇卖菜包子大嫂,体现出将军对大嫂的感恩和对童年的怀念。

③将军本已准备离开,又被吆喝声吸引,原以为会重逢,却又并不相识。增加故事曲折性。

④回忆终究过去,人生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有戏剧性的安排和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境况的独到理解。(6分)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陪自己玩

朱静波

①拜乔惟良先生为师时,我十六岁。先生当年六十一。一老一小的年龄有点奇妙:我一十六,他六十一。先生七十二时,我二十七。先生八十三时,我三十八。可是,他没有活到八十三。我二十七时,他老人家去世了,那年,先生七十二。

②我请教了数学老师,他X、Y地写出一串公式。公式我没弄明白,结果知道了:只要公差是11,数字颠倒一下都是成立的。比如26和62,11年之后,小的37,大的73。不过,道理是一回事,情感是另外一回事。我宁可相信这是缘分。

③先生是影响我一生的人。要全面写出先生对我的影响,这篇短文胜任不了。这里我要说的是先生告诉我如何“陪自己玩”。

④先生是个右派,在学校的小工厂里修蓄电池。具体的工作就是将蓄电池里的极板用乙炔枪烧结在一起。这是件没有技术含量的活,是个人都会做。可先生不是一般的人,能成为右派,这件事本身就能说明一点问题。

⑤当年,没人敢跟先生玩。不能说先生没有朋友。但是,先生的那些朋友,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先生的业余时间自然就有个如何打发的问题。先生有思考,也有答案。

⑥先生把事情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别人的意志下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在小工厂修蓄电池;一种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做自己想做的事。先生认为,前一种事是为了谋生,不能不去做。但是,人之为人,不在这件事上。要成为自己,先生形象地说就是要会“玩”。

⑦先生说,想打麻将,得找三个人;打扑克,要找两个人;想下棋,还得找上另外一个人。你就是找到一个人,人家有时间还没工夫呢。

⑧陪自己玩,不要找人。

⑨玩什么?怎么玩?先生在《笔生花赋》的结尾说:“身闲置酒,调筝弄赋,读画恒文,再写名芳。”

⑩白话一点说,就是玩音乐,玩文学,玩绘画。

先生的乐器玩得不是一般的好。当年越剧名旦王文娟来兴化,请的琵琶师就是先生。除了琵琶,其他的乐器,在我看来,没有先生不会的。我也时常看到先生掰着长指头细数他会的乐器。晚上,画画画累了,常常听到他弹一曲琵琶作为休息。

以我人生的经历,先生是我遇到的文学素养最高的人,诗词歌赋上是个通才。我自己是学中文的。先生创作的《笔生花赋》《杏花赋》《梅花赋》运用的文体是魏晋时期的骈体文。这种文体又称四六骈文,每句四字或六字,上下句之间要对仗,每段都要限韵。先生把这种文体叫作砌成一个牢让自己坐。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这样的文体,王粲的《登楼赋》,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这样的文体,别说写了,就是读都难。能用这样的文体写作的人,对白话文容易不以为然。因此,嘲笑白话文清汤寡水是他老人家嘴边上的事。

先生的题画诗都是直接在画面上写,草稿是用不着的。常常是一幅画画完了,先生沉吟片刻,口中默默地念叨着,顺手就写下去了:

十二铜盘照夜遥,碧桃纱护洛城娇。最怜兴庆池边影,一曲春风度梦宵。

这是先生题牡丹的句子。无论是诗的意象,用典,韵律都是那么浑然天成。先生有《题画诗草》存世。他绰号“乔猴子”,原因是猴子画得好。就如同说到齐白石,人们只知道他的虾画得好,殊不知,齐老先生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徐悲鸿除了马画得好,其他画得好的多了去了。先生也一样:画猴只是众能中的一能。中年以上的人,差不多人人都知道有个“乔猴子”。就是到了现在,“乔猴子”还在人们心中活着呢。

当年兴化城里,先生的大名,不仅喜欢书画的人知道,就连浴室里的跑堂都知道。先生眼睛高度近视,脱了眼镜就是瞎子,洗澡时更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周六的时候,我们都要到小南门的一间浴室去洗澡,我就是一只导盲犬。浴室里搓背的小伙子每次都那么热情,不仅服务得周到,还一口一个“乔爷爷”地叫着,叫得我很纳闷。其实先生知道其中的原因,也不说破。有一天,小伙子终于开口向先生索幅猴子。先生笑一笑,答应了。事后,先生给他画了半只猴子。小伙子非常满意:猴子在洗澡,下半身淹没在水中,当然是不必画出来。

以我当时的年纪,先生少不得用些所谓目标加以诱导。先生说,你玩麻将,玩扑克,玩象棋,玩掉的只是时间。你玩文学、玩绘画就不同了。玩十年,有十年的收获。玩二十年,会有二十年的收获。如果玩上三十年,在这件事上,你肯定能比别人超出一大截。

借用当下的术语,前面的几种玩应该算是“消费”,后面几种玩,算是“投资”。

其实,这个“玩”字很值得玩味。“玩”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游戏。关于艺术的起源,有“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可以“无利害而生愉快”。先生玩的这些东西,从功利的目的上说,是“玩物丧志”。但是,一个人,恰恰是因为他摆脱了功利的目的,才能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不是一个“异化”了的人。

先生的“陪自己玩”,其实就是“修炼自己”,把自己往高处玩。说到底,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正是因为先生会陪自己玩,才从容地走过了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

                         (选自《泰州晚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叙述师徒年龄的奇妙之处,既写二人缘分之深,又表达出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B.当年没有人敢跟先生玩,是因为先生是右派,而这也是先生迫不得已陪自己玩的根源。

C.文章引用先生题牡丹的诗句,在展现先生绘画才能的同时,也突出了先生的文学修养。

D.乔先生把构思巧妙的猴子洗澡图送给浴室搓背的小伙子,这件事体现了他的随和洒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先生能熟练运用骈体文创作三赋,与写白话文的人进行对比,突出白话文作者的水平浅陋平淡。

B.文章表现先生画猴子的才华时,通过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乔猴子”,从侧面烘托先生的绘画技艺高超。

C.文章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生动刻画了先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D.文章文字有味,颇多风趣。如先生把骈体文叫作“砌成一个牢让自己坐”,又如写“我就是一只导盲犬”。

8.文章第6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9.如何理解乔惟良先生的“陪自己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6.B(先生“陪自己玩”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先生思考后的主动选择。)

7.A(并没有刻意对比,也不是为了否定白话文作者的水平,而是突出先生的清高孤傲。)

8.内容上,表现先生睿智通达、率性洒脱的品性;(2分)结构上,照应上文先生修蓄电池,引出下文先生“陪自己玩”。(2分。只答“承上启下”不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

9.(1)先生“陪自己玩”是指玩音乐、玩文学、玩绘画等兴趣爱好。

(2)先生“陪自己玩”展现出先生率性洒脱、志趣高雅的品性。

(3)先生“陪自己玩”是追求身心自由的状态,是修炼自己,提升自己。

(4)先生用“陪自己玩”引领我做一个清高脱俗、追求人生真义的人。

(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杜书记说要组织一个产院,拨给了三间房子。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

如今村里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刚派到产院里工作。此刻,谭婶婶正带荷妹参观产院:有橡皮手套,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谭婶婶心里有点不高兴。

可是第二天,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办公室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她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

  “自来水?对,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

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她迷惘了。

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

    “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

   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谭婶婶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真奇怪,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谭婶婶,彩弟要生了!”下午,一个男人气喘喘地扶着一个快临盆的产妇走来。

  谭婶婶跳起来,立刻浑身来了力气,手脚也利落了,荷妹也立即丢下那些竹管跑来帮忙。彩弟迅速地被安排上了产床,产院里,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谭婶婶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有把握地守卫在被保护人的旁边。她像一个正正式式的特种兵,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守候那喜悦而又紧张的一刻。现在,谭婶婶面对这一切,无论自来水管也好,荷妹那熟练准确的动作也好,心里很安然。彩弟夫妻俩,使她记起了自己过去的光荣,她在新法接生上做过的种种努力。

  忽然,彩弟打了一个呵欠,迷迷糊糊地要睡了。

  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

  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手术是个小手术,只需要十多分钟,可是,谭婶婶不会。她飞似地向队部办公室奔去,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

  电灯、电灯下面雪白的产床,床上躺着产妇,一切都如理想中那样,可是她,她只能跑来打电话,前年是这样,去年也是这样,如今有了电灯,有了汽车,有了拖拉机,可她还是这样跑来打电话,眼看着救护车把产妇从雪亮的灯光下接走,而产妇需要的,只是一次十几分钟的手术,只要拿起剪刀和钳子。谭婶婶第一次感觉到,给医院打电话,竟是一件这样难受的事。奇怪的是,自己在这以前,打过多少次这样的电话,竟然会那么心安理得。

荷妹!”谭婶婶站住了脚,清楚地记起来了,当自己跑来打电话的时候,荷妹那张年轻的脸上,确确实实是十分镇静,并没有跑来打电话。产院有了自己的医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荷妹这一个年轻的医生,仿佛是在刚才那一霎间,才来到产院,才进入谭婶婶的心里。

  风用一种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后推着她,拥着她,迫使她好像是脚不沾地地在向前走。

   谭婶婶回到产院,荷妹正在穿一件消过毒的隔离衣,神情稍稍有些紧张,但并不慌乱。“婶婶,我看不能等了。”荷妹急促地说道。

  “快吧,孩子!”谭婶婶声音里带着无限的温存。

  “荷妹,让我来学学吧!”

   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

  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

                                          (选自茹志娟《静静的产院》,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

水!’”这两句表现了荷妹喜悦的心情

B“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写出了天气

真实的变化,渲染了人物的心理。

C“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这个举动明谭婶

的心里已经对新事物开始接受。

D“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言有尽而意

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空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妹是年轻一代的产科医生,致力改变;谭婶婶却满足现状:通过对比,表现了

   作者对谭婶婶批判。

B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天一夜中人物的言谈、动作、心理等描写详略得当,

   重点写了谭婶婶的心理变化。

C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显著特色谭婶婶的心理变化荷妹的思想作风都是通

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

D小说在构思上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时代潮流对人思想

的影响。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有何作用?(4分)

9.小说标题静静的产院”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 (这是谭婶婶的心理感受,不是真实的天气变化)

7.(3分)A作者对谭婶婶没有批判

8.(4分)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矛盾、心理转变)暗示(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紧张的氛围。4象征作用

评分建议:每点2,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答“交待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得1分。

9.(6分)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

评分建议:每点2①点答“故事发生的地点”得1分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百合花

茹志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田悦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分头行动。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奥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我们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地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耆,使大坡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地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后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题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硬了头皮,讪训的向她开口借被子,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我说完了,地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开口叫他,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地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我们送回去吧"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怛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低声地对新媳妇说"不要缝了。"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新媳妇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通讯员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表示对女同志的关心,体现出他的胆怯与木讷。

B.小说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从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作正面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

C.作者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过程,并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D."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这一连串的举动,写出她对通讯员的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展示新媳妇的淳朴与善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求助时欲言又止""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B.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等细节,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前后呼应,渲染情境气氛,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C.小说的语言,不论叙述还是描写,都给人华丽典雅之感,使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充满了诗意,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D.小说以""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严谨有序。

8."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说"《百合花》是女性视角下的抒情挽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女性视角"的艺术效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A体现他的“胆怯与木讷”错误,应该体现“羞涩与拘谨”;B“冲突  作正面描写”错误,应该为“冲突没有作正面描写”;  C“着力对通讯员牺牲过程的描写”错误,应改为“有意避开对通讯员牺牲过程的描写”)

7.3分)C华丽典雅”应该为“自然清新”)

8.(4分) 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百合花白净 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 花一样纯洁美好。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每点1分)

9.(6分)选材上,运用女性视角,以小见大,用借被子这样的小事,来引入主题; ②主旨上,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弱化了战争场景,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③手法上, 注重细节描写,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情节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饱满;④风格上,以中秋节为背景,以“野菊花”“百合花”图案等富有浪漫色彩的事物,增添小说的诗情画意。(每点2分,3点即可满分)

江苏省淮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湖畔夜饮  丰子恺

前天晚上,四位来西湖游春的朋友,在我的湖畔小屋里饮酒。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我送客出门,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也向湖畔散步去了。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我就坐了,想起小时在学校里唱的春月歌:“春夜有明月,都作欢喜相。每当灯火中,团团清辉上。人月交相庆,花月并生光。有酒不得饮,举杯献高堂。”觉得这歌词,温柔敦厚,可爱得很!又念现在的小学生,唱的歌粗浅俚鄙,没有福分唱这样的好歌,可惜得很!回味那歌的最后两句,觉得我高堂俱亡,虽有美酒,无处可献,又感伤得很!三个“得很”,逼得我立起身来,缓步回家。不然,恐怕把老泪掉在湖堤上,要被月魄花灵所笑了。

回进家门,家中人说,我送客出门之后,有一上海客人来访,其人名叫 CT(即西谛,郑振铎笔名),住在葛岭饭店。家中人告诉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去找我了。这是半小时以前的事,此刻时钟已指十时半。我想,CT找我不到,一定已经回旅馆去歇息了。当夜我就不去找他,自管睡觉了。第二天早晨,我到葛岭饭店去找他,他已经出门,茶役正在打扫他的房间。我留了一张名片,请他正午或晚上来我家共饮。正午,他没有来。晚上,他又没有来。料想他这上海人难得到杭州来,一见西湖,就整日寻花问柳,不回旅馆,没有看见我留在旅馆里的名片。我就独酌,照例饮尽一斤。

黄昏八点钟,我正在酩酊之余,CT来了。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反而胖了,反而年轻了。他说我也还是老样子,不过头发白些。“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诗句虽好,我们可以不唱。略略几句寒暄之后,我问他吃夜饭没有。他说,他是在湖滨吃了夜饭,——也饮一斤酒,——不回旅馆,一直来看我的。我留在他旅馆里的名片,他根本没有看到。我肚里的一斤酒,在这位青年时代共我在上海豪饮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我说:“我们再吃酒!”他说:“好,不要什么菜蔬。”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西湖不像昨夜的开颜发艳,却有另一种轻颦浅笑、温润静穆的姿态。昨夜宜于到湖边步月,今夜宜于在灯前和老友共饮。“夜雨剪春韭”,多么动人的诗句!可惜我没有家园,不曾种韭。即使我有园种韭,这晚上也不想去剪来和CT下酒。因为实际的韭菜,远不及诗中的韭菜好吃。照诗句实行,是多么愚笨的事呀!

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方桌上。我和CT就对坐饮酒。正好墙上贴着一首我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因为我又觉得,别的事都可有专家,而诗不可有专家。因为做诗就是做人。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倘说做诗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诗,就好比说做人有专家,非专家不能做人,岂不可笑?因此,有些“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蹈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作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而非专家的诗,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樽前有了苏步青的诗,桌上的菜也就不足惜了!

我和CT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就是话旧。谈到酒酣耳热的时候,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嚣,把睡在隔壁房间里的人都惊醒。谈到二十余年前他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我在江湾立达学园教课时的事。他要看看我的子女阿宝,软软和瞻瞻——《子恺漫画》里的三个主角,幼时他都见过的。瞻瞻正在北平北大研究院,我叫不到;阿宝和软软已经大学毕业而在中学教课了,此刻正在厢房里和她们的弟妹们练习平剧,我就喊她们来“参见”。CT用手在桌子旁边的地上比比,说:“我在江湾看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所谓“人生的滋味”,在这里可以尝到。我见CT的豪饮,不减二十余年前。我回忆起了二十余年前的一件旧事,有一天,我在日升楼前,遇见CT。他拉住我的手说:“子恺,我们吃西菜去。”我说:“好的。”他就同我向西走,走到新世界对面的晋隆西菜馆楼上,点了两客公司菜。外加一瓶白兰地。吃完之后,侍者送账单来。CT对我说:“你身上有钱么?”我说“有”!摸出一张五元钞票来,把账付了。于是一同下楼,各自回家——他回到闸北,我回到江湾。过了一天,CT到江湾来看我,摸出一张拾元钞票来,说:“前天要你付账,今天我还你。”我惊奇而又发笑,说:“账回过算了,何必还我?更何必加倍还我呢?”我定要把拾元钞票塞进他的西装袋里去,他定要拒绝。坐在旁边的立达同事刘薰宇,就过来抢了这张钞票去,说:“不要客气,拿到新江湾小店里去吃酒吧!”大家赞成。于是号召了七八个人,夏丏尊先生、匡互生、方光焘都在内,到新江湾的小酒店里去吃酒去。吃完这张拾元钞票时,大家都已烂醉了,此情此景,憬然在目。如今夏先生和匡互生均已作古,刘薰宇远在贵阳,方光焘不知又在何处。只有CT仍旧在这里和我共饮。这岂非人世难得之事!我们又浮两大白。

夜阑饮散,春雨绵绵。我留CT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馆。我给他一把伞,看他的高大的身子在湖畔柳荫下的细雨中渐渐地消失了。我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夜于湖畔小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漫步湖边,想起小时候唱的《春月歌》,感伤不已,离开了湖边。这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克制。

B.CT到访,作者肚里的一斤酒“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只是因为作者的酒量太大。

C.作者认为“夜雨剪春韭”动人,认为实际的韭菜,远不及诗中的韭菜好吃,因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

D.作者准备了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下酒,他觉得这是世间最好的酒肴,用来招待最好的朋友。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石凳以人的温情,读来亲切而温馨。

B.作者饮酒时,回忆起二十年前和CT饮酒的事,用漫画式幽默将西谛的憨厚率真刻画得惟妙惟肖,丰满了西谛的形象。

C.全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月色、湖水、花影、微雨等景致,为故友重逢夜饮营造出自然、温馨、诗意的氛围。

D.本文多处引用诗句,描写和友人相见、饮酒的情景,既丰富了文本的表达情境,又使全文语言优美典雅,富有意蕴。

8.依据文本,提炼概括作者丰子恺的诗歌美学标准。(4分)

9.本文题为“湖畔夜饮”,却在第②段花了大量笔墨叙述相互寻找对方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B项“只是因为作者的酒量太大”错,原文“我肚里的一斤酒,在这位青年时代共我在上海豪饮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因为遇到老朋友高兴。C项“因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错。因为诗境高于生活,有情味。D项,“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下酒,他觉得这是世间最好的酒肴”错。原文“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

7.(3分)C(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月色、湖水、微雨、花影等景致,只是略微勾画点染。)

8.(4分)①温柔敦厚、可爱优美。②高于生活,有意境美。③诗意清晰,明白纯正。(每点1分,答出三点4分。)

9.(6分)①本节突显两人友情深厚,增添了作品的情味:②两人都是第一时间寻找对方,说明渴望见到对方,心情急切,为下文的湖畔夜饮铺垫;③两人找寻对方却又意外错过,小有遗憾,却是相互懂得对方,生活中的小波折,突出相聚的快乐。(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选自丰子恺著《缘缘堂随笔》,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8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节选自鲁迅《风波》)

材料二:

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而且不但说,的确也盘据在他脑里了。他最初说的是“都一样”,后来大约觉得欠稳当了,便改为“差不多”,一直使用到现在。

  他自从发见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得到许多新慰安。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有时也疑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所以瞒心昧己的故意造出来的一条逃路,很近于“无是非之心”,远不如改正了好。然而这意见总反而在他脑里生长起来。

  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北京首善学校的讲堂上,其时大概是提起关于历史上的事情来,于是说到“古今人不相远”,说到各色人等的“性相近”,终于牵扯到学生和官僚身上,大发其议论道: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利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思想言论举动丰采都没有什么大区别……便是学生团体新办的许多事业,不是也已经难免出弊病,大半烟消火灭了么?差不多的。但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

  散坐在讲堂里的二十多个听讲者,有的怅然了,或者是以为这话对;有的勃然了,大约是以为侮辱了神圣的青年;有几个却对他微笑了,大约以为这是他替自己的辩解:因为方玄绰就是兼做官僚的。

  而其实却是都错误。这不过是他的一种新不平;虽说不平,又只是他的一种安分的空论。

(节选自鲁迅《端午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七斤嫂“早望见……”“便知道……”表明政治风云变换频繁,连七斤嫂这样的农村妇女也能从头发变化看出政权更迭。

B.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言语中出现明显转折,表明赵七爷一边关心饭菜,一边关心国事。

C. 方玄绰有着两重身份,既是官僚,又是教员。作为官僚,他痛恨学生骂官僚;作为教员,他竭力教育学生不要骂官僚。

D. 方玄绰在北京首善学校讲堂上讲话,“终于牵扯到学生和官僚身上”,“终于”一词表明这是讲堂中的听讲者期待已久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风波》以辫子风波为主线,小说紧紧围绕两条辫子展开,一条是七斤已被剪掉的辫子,一条是赵七爷始终留着的辫子。

B. “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七斤夫妇的震惊,原本他们抱有一丝侥幸,但赵七爷的话吓着了他们。

C. 《端午节》中,作者运用看似轻松幽默的语言对方玄绰进行了讽刺,方玄绰这一形象就是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代表。

D. 《端午节》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方玄绰这一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有利于突出其懦弱、妥协。

8.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四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在赵七爷、方玄绰所生活的社会,也有这些权力的表现,请从材料中举出两则例子,并说明属于哪种权力。(4分)

9.方玄绰的口头禅是“差不多”。如果赵七爷有口头禅,你认为会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6.A(B“关心饭菜”错,赵七爷其意在七斤;C“作为官僚,他痛恨学生骂官僚;作为教员,

他竭力教育学生不要骂官僚”错,谈骂官僚只是他一种安分的空论;D“表明这是讲堂中的

听讲者期待已久的”错,这其实是方玄绰早就计划好的)

7.B(“运用比喻修辞”错,这里是表比较)

8.赵七爷对七斤一家的恐吓是时势权力的体现;老辈威压青年是长老权力的体现;兵士打车

夫是横暴权力的体现。(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9.示例:还是三国好/三国那时候。(2 分)赵七爷熟悉《三国志》,三国中的人物故事信手

拈来;赵七爷推崇三国时期的五虎将的忠勇;赵七爷脑海中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对革命

不满。(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2 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只答出口头禅不答理由不给分)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检测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

C顺爷和六哥曾经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表现了他们视土如命,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作者对新时期农业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

8小说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4分)

9请结合文本相关信息,对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进行评析。(6分)

6.A

7.B

8增强审美意蕴。作者以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

9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

他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安于现状,对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等存有偏见,可以理解,也需要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