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46题)21-25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牧童词储光羲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对仗工整,韵脚统一,有古风的韵味,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五言律诗。
B.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道出了牧童不在意放牧的地点环境,只在意牛的驯服。
C.第十一十二句,是说牛看到它的同类,吃到了鲜美的绿草,就兴奋高兴地鸣叫。
D.全诗从牧童的角度,以其所见所闻所感尤其心理感受为内容,刻化了牧童形象。
2.《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总言牧童性情,归于忘机也”。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牧童性情”的理解。
【答案】
1B.2.(1)牧童率真自然,不虚假不掩饰,没有心机。
(2)牧童性情是通过其喜恶取舍来表现的。
(3)牧童喜的是:牛行时的驯服与吃草时的随意自在,圆圆的斗笠长长的蓑衣,放牛的同伴,美好的事物。恶的是:牛行时的不驯从,夏天的大雨和寒冷的天气。牧童取的是:自己内心片刻的快乐。舍的是:牧地的遥远与草坡的深陡,歌唱的声与音的准确。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五言律诗”错误,此诗不是律诗,是一首古风,共14句。律诗是8句。
C.“是说牛看到它的同类,吃到了鲜美的绿草,就兴奋高兴地鸣叫”错。这两句写的不是牛,而是牧童。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
D.错在“所闻”上,全诗没有从牧童的听闻角度叙写,后四句虽提到“讴吟”“声”“音”,但主体仍是从所见与所感的角度描写其自然天真。
B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理解牧童的性情”。审清答题指向,“性情”的含义指性格和思想情感,依据这个概念,筛选全诗,找出有关体现牧童性情的诗句,体悟其心理感受。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
这位牧童心思简单,通过他的喜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性情。前四句是写牧童的心理。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不说放牧的地方离家有多远,也不说放牧的大山有多深,牧童心里想的只是让这些牛驯服一点,不要乱跑扰乱我的心思就行了。中间五至八句写圆圆的斗笠戴在我头上,长长的蓑衣披在我身上,它们不光
为我遮挡夏天的暴雨,也将为我遮挡冬日的阴冷。侧面烘托了放牧的艰辛,但牧童却能在艰辛中找寻丝丝安慰,优游自得,还好自己有牛相伴,雨来了,有斗笠可戴,冷了有蓑衣可披的乐观心态,随意自在。体现出牧童的简单、容易满足。九到十二句写那些成年的牛或立或卧,安静地隐藏在山坡上吃草休憩,而那些还未成年的小牛犊则穿行在附近的山林里追逐嬉戏,牛的乖顺自然可让自己一时清闲悠然。于是拿出芦笛吹奏一曲,应和一下同伴的笛声。最后两句写牧童能够享受片刻悠闲的时光,已经感到十分惬意了,哪管它会吹奏出什么声音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牧童喜的是:牛行时的驯服与吃草时的随意自在,圆圆的斗笠长长的蓑衣,放牛的同伴,美好的事物。恶的是:牛行时的不驯从,夏天的大雨和寒冷的天气。牧童取的是:自己内心片刻的快乐。舍的是:牧地的遥远与草坡的深陡,歌唱的声与音的准确。他的喜恶取舍体现出率真自然,不虚假不掩饰,没有心机的“性情”。
2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李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注)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赤松:仙人名。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2.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
1D.2.(1)“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
(3)“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
D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读懂全诗的意思: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想象奇特。
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1()结合注释②可知,“了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著名的仙人赤松子,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含笑”写出诗人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3()“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诗人想象奇特,写自己骑着白鹿驾着青龙,俯瞰日月的情景。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谢朓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①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②③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①蕙:香草。②容与:徘徊犹疑。③蹉跎:光阴白白过去,此处为“耽搁”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秋天月夜的美景,句中妙用“吹”“动”两个动词,以动衬静,更突出了秋夜的静谧。
B.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
C.五、六句为侧面描写,写琴声像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似涧水发出琮琮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D.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
2.结合全诗概括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C.2.①对静谧秋夜的喜爱之情。
②对优美琴声的赞赏之情。
③急切的归隐之意。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能力。
C.“五、六句为侧面描写”分析有误,前四句为侧面描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这两句的意思是“琴声像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似涧水发出琮琮轻鸣”,这是正面描写琴声的美妙。
C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写景突出的是秋夜的静谧之感,有凉风轻拂,夜露滴落之声,一轮圆月在中天,月光皎洁。字里行间中传达出诗人对这样幽静的深夜的喜爱之情;五六句正面写琴声的美妙,表现得是对优美琴声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写因琴声把自己带到了一个远离喧嚣的境界,更加让自己想要归隐了。诗人劝自己不要再犹豫了,白白地浪费了光阴,要早点归隐,流露出急切的归隐之意。
2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②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景,“岩岩”“汤汤”摹写山的高峻、水的浩荡,为表达怀人之情作铺垫。
B.作者游历襄阳,思念孟浩然,不禁感叹当地山水的灵秀之气,涵养了孟诗的独特气韵。
C.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鹿门山云树苍茫,孟浩然归隐之处无从寻觅,不由感慨万千。
D.这首五言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于平白之中见古朴。
2.“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如何表达怀人之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2.①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的感伤;②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③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C.“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理解错误。最后四句大意是向南遥望鹿门山,仿佛闻到了山中树木花草的香气。不知他隐居何处,只知道在那云树苍茫处。可见“鹿门山云树苍茫,而孟浩然归隐之处已无从寻觅”并非想象。
C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意思是:清风没有人继承,日暮下只留下襄阳。出句“清风无人继”,指的是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借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的赞誉,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对句“日暮空襄阳”以带有空凉之气的日暮景色烘托心境,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前三联对孟氏的高誉跌入了对后继无人的慨叹之中,这一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康祭酒赴轮台曹唐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①霜粘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②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注]①海眼旗:“海眼”是一种双圆状的防守型军阵,而不同的军阵则是受不同的军旗指挥,所以指挥“海眼阵”的军旗被称为“海眼旗”。②山似米:唐代常常以“米”喻雪或霜,故此处“山似米”指远山如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灞桥点明送别的地点,“千里”写出轮台的遥远,流露出对友人路途安全的忧虑。
B.颔联写轮台环境之恶劣:风吹霜冻的海眼旗的声音,是听觉描写;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
C.颈联将视角转向远方,远处的沙漠中燃起簇簇狼烟,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为描写战争提供了背景。
D.“鼓如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战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渲染出轮台的危险环境。
2.这首诗尾联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三、四句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2.①本诗尾联直抒胸臆,清楚地领会了将军的意思,不消除边关的战乱不会返回家乡。②王昌龄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战斗中,大漠风沙磨穿了身上金属盔甲,但是不打败外族侵略是不回家乡的。③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豪壮的英雄本色,体现出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说法错误。“风射”的意思是“风劲吹”,“犀文甲”是指犀牛皮制的铠甲。“风射犀文甲缝开”是指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寒
风凛冽,穿透盔甲,直刺肌肤,甚至让人感觉寒风渗进了骨里,这是触觉描写,不是视觉描写。
B故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中,“楼兰”是汉时西域国名,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句诗是写战士们清楚地理解了“将军意”,不消除边关的战乱就不会返回家乡。这是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出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念,表现出边关战士的豪迈英勇和极强烈的爱国热情。
王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这两句是用了借情抒情的手法,用“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黄沙弥漫、烟尘四起、边关荒凉、沙土漫天……战斗中,大漠风沙磨穿了身上金属盔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尽管如此,战士们依然抱着不打败外族侵略就不回家乡的信念,“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因此,本诗的尾联和王诗的三、四句都写出了边关将士们不获取胜利就不返回家乡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惧牺牲、豪迈雄壮的英雄本色,表达出战争必胜、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情怀。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