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画合璧,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自画自题、自画他题等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融共通。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

无论诗人还是画家,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自然,也请自然万物融之于“我”。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观者欣赏作品时,通过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与作品共情,从而得以“畅神”并获得精神愉悦和情感共鸣。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在这方面,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值得关注。2020年底,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了“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活动。近千位文史学者、艺术家历时数月.重走历史上的“浙东唐诗之路”,在这条山水之路上,通过实地采风、研讨调查、交流合作等形式,对“诗画本一律”的命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以回到现场的方式重新建立诗与画、古与今的联系,探求中国画符合自身文化传统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当代创新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果。

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在一幅中国画中,图像以其审美价值召唤、促进文字的产生,并将不同时代的、个人化的、零散的文字组织在一起;而文字也弥补了图像的种种不足。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中介,那就是书法。与图画风格相协调的书法,使得文字不但不会损坏画面,反而有助于提升画作的艺术价值。比如在《竹石霜柯图》上,钱惟善的行书与倪瓒画石所用的笔法、杨维桢的草书与倪瓒画树所用的笔法相呼应,毫无“违和”之感。就这样,在中国画中,图像、文字、书法为彼此赋能,继而扩大了整件作品的表达潜力。

诗书画合璧的形式之所以能成就中国画独特的媒介性也与中国画独特的媒材及装裱方式有关。巫鸿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一幅画看作是画出来的图像,而且要将其视为图像的载体。文人画最常见的载体是手卷、立轴、册页和扇面。这几种载体都具有空间延展的可能:手卷末端的尾纸,可以不断延长;立轴的四周,也可以接裱镶料;册页,可以增加对开组数;扇面的画心,可被装裱为册页。媒材的空间延展性为中国画的开放性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与壁画、屏风画、油画相比,这些媒材更加轻便,可以卷起或折叠,便于携带。这促进了中国画在文人间的流转,使关联性成为可能。

就中国画这一媒介来看,其使用者只能是具有学问根柢、善书法、能作诗的文人士大夫。项元汴是明代嘉兴巨富,精于鉴藏,也擅长画画,作品颇有赵孟頫的意境,可因为书法与作诗水平不高,求他画的人只能想法子买通他的仆人,画一完成盖上印章就取出,以免他在上面题写诗文。近代画家齐自石出身寒微,年轻时,老师陈少藩也曾叮嘱他:“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由此可见,媒介与人的习性、生活方式和自我构成密不可分。当我们以媒介视角审视图文结合的中国画就会发现,它与文人士大夫群体不是简单的客体与主体关系,而是成就了彼此。一方面,丈人通过中国画这一媒介展开丰富的传播实践,这些传播活动“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另一方面,中国画这一媒介也塑造着文人士大夫群体,既对他们的学识、品味、技艺提出挑战,也促成了他们彼此间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如今,作为文本的中国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妥善珍藏,但作为媒介的中国画,却因为士大夫群体的消失,而日渐式微。

(摘编自李晓愚《合璧: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画,无论自画自题、自画他题,还是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融共通, 往往有诗画合璧的特点。

B. 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常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能够引起观者共鸣。

C. 中国画中图像、文字、书法彼此赋能,使作品的表达潜力得以扩大。与图画风格相协调的书法会提升画作的艺术价值。

D. 中国画之所以在文人之间流转,完全在于中国画的开放性,媒材比壁画、油画更加轻便,促进了文人与中国画的关联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山水画有着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者可以体会到画家的情思和智慧。

B. 中国画在近代面临着语言体系的高度程式化的困境,使得西画的技法开始取代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这遭到人们批评。

C.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画的作者必须是那些具有学问根柢、善书法、能作诗的文人士大夫,因为他们之间可以彼此成就。

D. 当前,中国画被人们珍藏主要是看重它的文本价值,而它的媒介价值,已经逐渐不被人重视了,这由交往时空变化导致。

3.下列说法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兰亭集序》不仅是文章经典,而且书法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 乾隆皇帝喜欢在名家作品上题词或钤印,目的在于彰显书画的不俗价值。

C. 郑板桥的《竹石》图,诗、书、画兼美,使得整个作品非常具有表现力。

D. 学会写诗歌是学习创作中国画的先决条件,否则就无法表现画作的主题。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人们向项元汴求画,却又不希望他在画面上题诗,这能证明什么?(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列公园赋

粱衡

①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论风景,在北京西郊也是一个数得上的去处。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这严肃的称谓并不能掩盖她美丽的容颜。我从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②说是公园,是因为她有山、有水、有湖,有亭、有桥、有榭,但最多的是花、草、树。这里的花从春到秋是相连不断的。春寒未尽时便有迎春,灰褐的枝条上还未及吐叶,就先缀上一串串黄黄的花瓣。还有玉兰,干硬的枝干还没有被春风吹软,便爆出了一个个拳头大的花朵。让人想到那接力赛中跑第一棒的运动员,人还未到便急着将棒伸出,就抢这一刹那的春光,好个春的使者。接着是紫牡丹、红芍药、丰腴的木槿、恬静的桂花,直到秋霜已降,白色的玉簪花才用她那细嗅又无的寒香一收全年的色味。花之外便是草,一色碧绿铺满除却房和路的各处。草地上有树:杨可参天,柳拂人面,松柏、银杏、古槐及核桃、柿子等果木,或随路延伸,或依山起伏,或在湖畔水边成林。总之是一片海绿的波涛,翻腾着一直溢到园子的外面。

③这绿色波涛间屹立着两座岛,就是门前的主楼和广场前的礼堂。主楼是用一色青石起座,直上七层,石条又故意不打磨平整,粗犷凝重,像一个巨人敞露出结实的胸膛和坦荡的襟怀。顶层却用黄色琉璃制成柱檐,夕阳中与对面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交相辉映。这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城堡式的厚重,宝塔式的庄严,殿宇式的高朗,两侧的附属建筑又是曲折而成廊式的天井。礼堂则一色黄砖,中高三层,两翼平展,全用拱顶,敞亮大方。这是全校上课和集会的中心。主楼与礼堂外便是散布于园中各处的楼,都不高,大多是三层,就更被埋在绿荫之中,像是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礁岩。

④到这里学习的人都是来自紧张的第一线,难得有这样一个环境对过去作一番反思。因此,在园子里散步便是最好的享受。四周繁花压枝,绿柳拂面,鸟雀并不怕人,在枝头和草坪上自由地嬉戏。这恬静使人舒坦、使人松弛,人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回旋余地。每当我在园子里,头发触着轻柔的柳丝,或仰面感慨白杨的伟岸时,我就想起,我们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候,将树砍了,锅砸了去炼钢,“左”得多么可笑,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摔的第一个大跟头啊。第二个当然是“文化大革命”了。我默默地徘徊在主楼下,抚摸着那凸凹不平的青色石面,这个屹立的巨人曾经历了多少风和雨!

⑤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动之后必有大静。革命需要刀枪剑火,需要流血流汗,但更需要理论,更需要思考。只有1848年的欧洲革命而没有大英博物馆里被马克思的双脚磨下的沟痕,便没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太行山上呼啸的大刀、江南新四军尖利的枪声而没有延安窑洞里的整风学习,便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静不能没有绿荫。美术家早有定义:红是暖色,是亢奋,是激烈,是胜利;绿是冷色,是沉着,是冷静,是思考。所以这处园子里的绿绝不是一般公园的柳浪闻莺,供情人掩身,供儿童嬉戏。她已超出物而有了理的含义。相对于火热,她表现为冷静;相对于喧闹,她表现为沉思。

⑥春天,当大地还没有苏软自己冻僵的身子,园子里的垂柳便在河边、楼旁似有似无地描出一条条绿线,指示着理想,预告着生机。夏日,暑热蒸腾,沿着几条主要的路,白杨挺起伟岸的身躯,筑起一道道绿墙,如墨如黛,这时你在树下漫步会感到沉稳坚实。但最耐人寻味的是松柏的绿了。当秋阳中落叶树只剩下一片静劲的疏枝时,油松、雪松、龙柏、冷杉等便一起收紧它们的针叶,仿佛将这园子里四季的绿色都收在它们身上,在秋的萧疏与冬的料峭中显出一种刚毅的气质。特别是主楼后面广场上的那一片翠柏,更有一种庄严的肃穆笼着它那深深的凝绿。如果说绿色是生命的结晶,这片翠柏简直是思维的凝聚。它们盘地而起,每一棵都如塔如钟,贮满沉思,然后又渐渐收拢枝叶,束成一长矛似的尖顶,带着一种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欧洲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便是以它特有的尖顶把人的思想引向天界,我不知那建筑师是否受过这种树的启发,只是我一到树下便真的做着天上之想了。我想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可知道他的伟大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可知道这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艰苦与不易?这时隔着树林,透过这层肃穆的绿,再看主楼那庄严的青,更感到路虽漫漫兮,我们终将胜利。

⑦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片圣洁的绿海里藏着一块红色的理论阵地,这大约正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经过几天的劳累,尚且希望到公园的绿椅上小憩一会儿,何况我们一个伟大的党呢?她风尘仆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一程又一程的长征,是该有一处浓荫能让她和她的儿女们歇歇脚,擦把汗,想想来路,再计划一下前程。马列公园,你该有这么多的鲜花,这么多的绿。

文本二:

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卷有益。虽然散文也可以描写风景、事件,传递信息、知识等,但这都不是目的。因为,如果仅为了这个目的,其他文体完全可以胜任。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许这两者兼有,也许各有侧重,或者独居其一。但是如果两者皆无,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学,只是一篇平实的应用文,或者弄噱头的巧文。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

(节选自梁衡《我的散文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共中央党校既是马列主义的“红色阵地”,又有公园一般旖旎的风光,作者将“公 园”和“马列”联系在一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马列公园景物众多,作者却着力突出满园的“绿”,而“绿”和“静”又有着相通之处,巧妙地将文意引向思辨的层次。

C. 第⑤段中作者阐述了“闹”与“静”的辩证内涵,并列举马克思的脚印和延安整风运动的事例,证明革命不能没有思考,思考不能没有绿荫。

D. 马列公园的绿荫不是儿童玩闹的场所,而是伟大的党冷静思考的地方,奋斗的征程中,需要停下脚步,反思过去,总结经验教训。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提到颐和园,点明马列公园的位置,“也”字突出“极大”“极美”的马列公园可以和颐和园媲美。

B. 作者对公园中的山、水、湖、亭、桥、榭等寻常景物一笔带过,着力描写花、草、树,生机无限,体现了作者的巧思。

C. 第④段作者由公园的景物联想到新中国所经历的风雨,景物的恬静与时代的创伤形成反差,为下文说理做了铺垫。

D. 文章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由虚入实,内容丰富。

8.文章第②段与第⑥段都描写公园内的景物,但未有重复赘余之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9.文本二指出,“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求美求新”这一主张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思同,性喜为诗什,自称蓟门战客。内养吕知柔用事,思同不平之。吕为终南山诗,末句有“头”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拟冲霄汉,赖有青天压著头。”其所为诗句,皆此类也。

庄宗朝,位止郑州刺史。明宗用为同州节度使。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在秦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长兴元年,明宗问秦州边事,对曰:“秦州与吐蕃接境,蕃部多违法度。臣设法招怀,沿边置寨四十余所。每蕃人互市界上,令纳器械。”因手指画秦州山川要害处。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岂及此耶!”

三年潞王镇凤翔,不禀朝旨,致书于诸帅,言:“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摇动藩垣。惧先人基业,忽焉坠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侧,事济之后,谢病归藩。”乃令小伶以五弦妓见思同,因欢讽动。又令推官郝昭以檄起兵。方宴,而妓适至,乃击之于狱。遣副部署药彦稠拘送昭赴阙。时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乃以思同为凤翔行营都部署。

三月十四日,与张虔钊会于岐下,梯冲大集。十五日,进收东西关城,城中战备不完,然死力御捍,外兵伤夷者十二三。张度钊性褊,诘旦,西南用军,血刃以督军士,军士齐诟,反攻度钊,度钊跃马避之。俄而,严卫指挥使尹晖呼曰:“西城军已入城受赏矣,军士可解甲!”弃仗之声,振动天地。十七日,思同至长安,长安守将刘遂雍闭关不内,乃奔潼关。

二十二日,前锋执思同来献。潞王让之曰:“贼臣倾我国家,残害骨肉。尔何首鼠两端,今日之罪,其可逃乎!”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而潞王入长安时,尹晖尽得思同家财,故尤恶之,与潞王心腹刘延朗亟言之。属王醉,不待报, 杀思同并其子德胜。及汉高祖即位,诏赠侍中。

《旧五代史·后唐·列传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B.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C.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D. 思同曰/臣起自行间/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历重藩/终无显效以答殊遇/潞王为之改容/欲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庄宗,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庙号。《伶官传序》就是用他的事例,阐述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

B.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中原王朝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在汉朝时开始。本文指与蕃人交易。

C. 檄,古代最初写在竹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指声讨的文告,本文指以檄征召官员。

D. 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已故官员的亲属。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思同喜欢写诗,针对把持权柄的宦官吕知柔所作诗末句有“头”字,他曾写下“赖有青天压著头”,加以回击。

B. 明宗询问王思同边境情况,王思同陈述了自己治理边境的各种措施,指画山川要害处,令小人谗言不攻自破。

C. 王思同与张虔钊聚集战梯和冲车,进攻东西关城,因为城中战争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所以城中士兵死伤惨重。

D. 张虔钊手下倒戈,尹晖又煽动军士投降;王思同到长安,却遭到守将刘遂雍的拒绝,只好奔向潼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几,移镇陇右。思同好文士,无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4分)

(2)贼臣乱政,属先帝疾笃,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摇动藩垣。(4分)

14.面对潞王起兵叛乱,王思同带兵平叛前都做了哪些事以表明态度?请简要说明。(3分)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开篇寓情于景,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渲染了令人感伤的氛围。

B. “堪恨”是全词的词眼,明确地表达了词人因辗转漂泊而产生的故国之思和对朝廷不思抗金的批评。

C. 词的下阕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表现建康由盛而衰,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安于现状。

D. 此词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通过寒叶、西风、乌衣巷、明月、芦花等意象,表达作者的主体感受。

16.这首词结尾“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曾受到诗评家的赞赏,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化用了《论语》中的句子,把过去和未来对举,表达自己归隐的志向。

(2)周邦彦《苏幕遮》中“ ”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都写到鸟鸣,前者流露出一种轻松欢快之情,后者则传达出一种沉郁苦闷之情。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引用典故,采用铺陈手法,意在表达自己同先贤们感同身受,隐忍苟活,著书立说,其目的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或满树秃枝,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 异境;老年人不必说, ( )。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了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经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____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____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蛰居 脱尽 虽则 杂七杂八

B.隐居 脱尽 因为 乌七八糟

C.蛰居 脱落 虽则 乌七八糟

D.隐居 脱落 因为 杂七杂八

19.材料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拟人排比设问夸张 B.比喻排比借代衬托

C.比喻设问 拟人排比 D.比喻排比反问 衬托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既然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B.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

C.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D.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既然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更不必说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的结合。其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赛道及5G高科技。整体造型酷似航天员,充满未来感、时代感、速度感。

(2)

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珍稀动物,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其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独具魅力,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3)

吉祥物冰墩墩名字中的“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4)社会评价

“冰墩墩生动可爱、独特精致,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盼、对全世界朋友的盛情邀约,形象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友谊、理解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热情表达了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21.请用四字词语给(1)(2)(3)三处各拟一个小标题。(6分)

22.《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到这幅对联,宝玉断断不肯在这里午睡,请结合对联含义及《红楼梦》中的情节阐述贾宝玉不肯在此午睡的原因。(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代文学家陆贽在他的文章《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中,有这样的话:“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意思是: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

这两句话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完全在于”“这促进了文人与中国画的关联性”过于绝对。)

2.A(B“西画的技法开始取代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是过度解读。原文是“改造”。C偷换概念。材料二原文说的是“使用者”,并非“作者”,而且“他们之间”也指代不明。D“媒介价值,已经逐渐不被人重视”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媒介价值式微是因为士大夫群体的消失)

3.C(A材料谈的是诗画或诗书画合璧,选项内容与画无关。B材料谈的是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问题,而非收藏价值的问题,况且乾隆做法的目的并不是要提升收藏价值。D材料中没有这样的观点信息)

4.①先总说诗画合璧体现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互融共通的观点。

②接着论述天人合一思想在诗画创作上的体现。

③然后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困境。

④最后阐释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的做法和意义。(每点1分,共4分)

5.①中国画这一媒介使用者只能是具有学问根柢、善书法、能作诗的文人士大夫。

②项元汴书法与作诗水平不高。

③媒介与人的习性、生活方式和自我构成密不可分。

④中国画与文人士大夫群体不是简单的客体与主体关系,而是成就了彼此。(每点1分,共4分)

6、C(“思考不能没有绿荫”错,太绝对。)

7、D(“由虚入实”错,应为“由实入虚”。)

8、(1)第②段侧重描写马列公园中的花、草、树,以花为描写重点,突出公园的美丽(2分);

(2)第⑥段侧重描写马列公园四季的绿色,突出这片“绿海”里蕴藏的思想,升华主题。(2分)

(3)前后景物照应,结构严谨(1分);将写景、抒情、言理完美融合。(1分)

9、(1)景物美:作者抓住公园中的花草树的特点进行描写,绘形绘色,将园林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2分)

(2)语言美:排比,对偶的大量使用,使文章有了“赋”的特点,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2分)(如果答: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用词准确传神,举例分析也可给分。)

(3)思想新:作者在描写马列公园景物的同时,传递了新的有个性的思想: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静不能没有绿阴。(2分)

10.D(“受”后带宾语,所以“受”前断;“臣起自行间”即我出身于行伍,故排除A和B。“潞王”做主语,所以潞王前断,故排除C。)

11.C(“本文指以檄征召官员”错,本文指发檄文起兵。)

12. C(“城中死伤严重”错,无中生有,原文是“城中战备不充分,但死力抵抗,外兵死伤的占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并未交代城中伤亡情况。)

13.(1)不久,调往陇右。王思同爱好文士,无论贤能与否,一定在馆舍招待并送给钱物,每年花费几十万。(未几:不久,没多久;无:无论;贿遗:送给钱物;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2)贼臣搞乱朝政,正逢先帝病重,迎立继承人,以致残害骨肉,动摇国家。(属:正逢,正值;嗣君:继承人、继承的国君;藩垣:藩篱和垣墙,比喻国家;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14.①将五弦妓关在狱中。②派人押送郝昭去朝廷。③派儿子到朝廷说明情况。(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王思同,喜欢作诗,自称蓟门战客。宦官吕知柔掌权,王思同心中不平。吕知柔写《终南山》一诗,末句有“头”字,王思同和道:“料伊直拟冲霄汉,赖有青天压着头。”他写的诗句,都如此类。

庄宗朝,官位只做到郑州刺史。明宗任用为同州节度使。没多久,移镇陇右。王思同爱好文士,无论贤与不肖,必在馆舍招待送给钱物,每年花费几十万。在秦州多年,边疆百姓得到实惠,汉族与少数民族平安相处。长兴元年,明宗问秦州边事,答道:“秦州和吐蕃相邻,蕃部常违犯法度。我设法招抚怀柔,沿边境设置营寨四十多所。每当蕃人到边界上交易,要他们交出武器。”用手指画秦州山川要害控制处。明宗说“:有人说王思同不管事,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三年潞王镇守凤翔,不接受朝廷旨令,写信给各地主帅,说:“贼臣搞乱朝政,趁先帝病重时,迎立嗣君,以致残害骨肉,动摇国家。我担心先人创立的基业,忽然坍塌,所以发誓入朝廷以便清除君王旁边奸贼,事情完成后,病退回藩。”令小伶带五弦妓见王思同,让他取乐并劝说他。又令推官郝昭发檄文起兵。正举行宴会时,而妓女正好前来,便把妓女关在狱中。派遣副部署药彦稠押送郝昭去朝廷。这时王思同已派儿子到朝廷说事,朝廷嘉奖他,便任王思同为凤翔行营都部署。

三月十四日,与张虔钊在岐下会兵,聚集攻城战梯和冲车。十五日,进攻东西关城,城中战备不充分,但死力抵抗,外兵死伤的占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张虔钊生性狭隘,天亮在西南用兵,和都监一起砍杀人以督促军士,军士都骂他们,反过来攻打张虔钊,张虔钊跃马避开。这时严卫指挥使尹晖喊道:“西城军已进城受赏了,军士可以脱去甲衣!”丢弃甲仗的声音振动天地。十七日,王思同到长安,刘遂雍闭关不接纳,于是奔往潼关。

二十二日,前锋绑着王思同献上。潞王责备他说“:贼臣倾覆我们国家,残害骨肉,你怎么在两者之间动摇不定,今日之罪可以逃脱吗?”王思同说:“我出身行伍,受先朝爵位任命,秉持旄钺,历任重要藩镇官职,最终没有显著的功劳报答特殊的待遇。”潞王听了变了脸色,慢慢对他说“:暂且休息吧。”但潞王进入长安时,尹晖得到了王思同家全部财产,所以特别害怕王思同,对刘延朗多次提到此事。趁潞王醉了时,不向上报告,就杀了王思同及其儿子王德胜。汉高祖即位后,下诏赠侍中。

15.B(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根据注释可知,词人抒发的是“世换”的亡国之痛)

16.(1)群雁无首,栖于明月、芦花中,真是可怜之极。(1分)淡淡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2分)

(2)以景结情(借景抒情)(1分),寄寓了词人的亡国之悲及对乱离中人民的无限同情。(2分)

17.(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鸟雀呼晴 山深闻鹧鸪

(3)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每空1分)

18.A

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隐居:由于对统治者不满或有出世思想而住在偏僻地方,不出来做官。

脱落:掉下。

脱尽:掉光。

虽则:连词,虽然。

因为:连词,表示原因。

杂七杂八:形容事物种类多而混乱。

乌七八糟:形容十分杂乱、肮脏或用于形容可鄙可憎的人或事。

19.D

“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排比;“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比喻;“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反问;作者以闽粤等地的冬天比照所说的江南的冬天,对 “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这是衬托。

20.C (根据语意和逻辑排除其余三项)

21.(1)形象(造型)特点(2)形象来源(设计原型)(3)名字(形象)寓意(内涵)(6分)

22. 答案:①解释对联内容: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②结合《红楼梦》相关情节表述分析,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厌恶仕途经济,厌恶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他对封建社会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不能认同。(解释对联2分,情节及分析3分)

23.立意提示:

①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②不要夸夸其谈,而要付诸行动。

③言传更需身教。

④实践出真知。

⑤榜样的力量。

⑥君子慎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