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漳州市2021—2022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看见”的全红婵
马延君
2021年8月5日,14岁的全红婵以刷新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东京奥运会十米台跳水冠军。
鲜花和掌声随之而来,人们乐于讲述全红婵命运突围的关键点——一位乡村女孩,凭借惊人天赋被体校老师选中,进入广东省队,拿下全国冠军,奥运夺金。
水花、烟花、闪光灯
如果奥运会未曾延期,全红婵也不会站上最高领奖台。
2021年6月,国家跳水队内部公布了奥运会出征名单,全红婵名列其中。而就在三个月前,她才刚和队友庆祝完14岁生日,达到了奥运会对参赛选手的最低年龄要求。
得知消息,家乡的乡亲们准备好了。决赛日下午,全氏宗祠门前大电视摆在广场上,人越聚越多。全红婵的每一跳都引起一阵欢呼。最后一跳,少女如一柄利剑腾空而起,利落旋转,直直插入水中。迈合村彻底沸腾。东京赛场和湛江体育局,闪光灯一同亮起,镜头对准被教练高高举起的全红婵。
赛后采访,全红婵“想去游乐场”,“想赚钱给妈妈治病”的发言与赛场上的沉稳表现形成强烈反差,频频登上热搜——家境清贫的少女,凭借天赋“鱼跃龙门”。全红婵因此成了“幸运之星”和“流量密码”。各地赶来的人在全家院子里外围了几层,拉着全红婵家人合影,网红举着手机挤进人群,试图通过直播涨粉。
第一次跳跃
湛江体校是全红婵的起点。2014年,启蒙教练陈华明前往迈合小学寻找跳水人才,他被正在跳房子的全红婵吸引。“跳得那么轻盈”,正式挑人时,他最先前往全红婵所在班级。
在父亲全文茂印象中,女儿全红婵“是一个听话、懂事、温柔的女孩”。
但在体校教练陈华明口中的她却是“性格很强的,小孩子们打打闹闹,没人能欺负她”。
进入体校,最先训练的是游泳和体能。全红婵每次都率先跳进池中,室内训练时,她的动作最标准,从未喊累。在教练看来,她具有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前提——不畏苦,拥有强烈兴趣。
2016年,陈华明的徒弟、运动员郭艺回母校执教。初次和学生见面,他就猜出哪个是教练常提起的全红婵。女孩的确拥有出众天赋,在跳水系统训练中,她比其他孩子更快登上三米台,接着又是五米、七米。正式训练不到一年,郭艺就提出让全红婵试十米台,女孩顺着狭窄的梯子蹭地跑上去,绕过五米台、七米台、站在最高点,没有犹豫,嗖地跳了下来。
冲向最高点
2018年是全红婵命运的转折点。陈华明和郭艺决定,让她到省队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在水平更高的广东省队,进入专业运动员行列,光靠天赋远远不够。熬过漫长枯燥的基础训练是首道难关,11岁的全红婵向郭艺求助,“训练实在太累了,我适应不了”。
郭艺安慰她每天想着“先挺过今天,再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
两年后,全红婵的训练初见成效,主管教练何威仪决定让她尝试2021年全运会。而在此前,她需先参加奥运选拔赛,积累大赛经验。
第一场选拔赛中,全红婵拿下冠军,并因此入选国家队。但在三个月后的第二场选拔赛中,由于难度系数较高的207c动作失误,只得到第五名。为完成这一动作全红婵练习了九个月,直到首场选拔赛前才学会。赛后,何威仪发现女孩似乎被此动作困住了,“她每天爬上十米台,不停地练,正常每天跳五遍,她要跳十遍。”
第三场选拔赛,全红婵再夺冠军,拿到奥运入场券,成为唯一没有国际大赛经验的备选选手。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大胆起用新人,也让其实现命运突围,直至冲向最高点。
漫长的攀登
即便是“天才少女”,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赛事中,也面临着漫长的攀登。
何威仪说:“女孩出成绩往往更早,但青春期发育带来的变数也会更多,不能长胖,身高不能猛增,体型不能变化太多。”
除了身体,心态调整也至关重要。看着与全红婵有关的新闻不断冒出来,郭艺难掩担忧。光芒之下,全红婵依旧是个孩子。“那么多人讨论她的家境,不知道小孩子心里会不会不舒服。”无论如何,幸运已提前将少女带到高峰。全红婵的夺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更多人看见命运的另一种可能。
体校的跳板还在响个不停,太阳即将落山,一个肋骨凸显的小男孩爬上跳板,张开双臂,迎着夕阳跳了下去,水花漾起又很快平复,郭艺点点头,悄悄对旁人说道:“你看,他可能就是下一个全红婵。”
(摘编自《新京报》2021 年8月19日)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京奥运会延期,全红婵年龄刚好达标,这为她参赛并最终站上跳水十米台项目的最高领奖台提供了机会。
B. 相较于启蒙教练的知遇与栽培、国家队领队大胆起用新人,跳水天赋才是全红婵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C. 全红婵的成名印证了何威仪教练“女运动员出成绩早”的观点,但其运动生涯还长,未来还是未知数。
D. 全红婵成名后被追捧为流量明星,这可能会导致心智尚浅的她因此心态失衡,教练郭艺对此表示担忧。
2. 下列对本文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聚焦新闻热点,以奥运会后的“全红婵热”为背景,多角度记录了全红婵成为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
B. 文章对全红婵运动生涯起步和攀登高峰过程的叙写,总体上按时间顺序、以纵式结构展开,条理清晰。
C. “蹭地跑上去”“嗖地跳了下来”,文章以全红婵试跳十米台的情境,表现了她对冲刺奥运冠军充满自信。
D. 文章的四个小标题各领起一个内容,从不同方面呈现了全红婵如何从一个乡村女孩成为奥运冠军的过程。
3. 请结合材料,分析全红婵取得成功的自身因素。
【答案】1.B 2. C
3. ①天赋过人。系统训练中,她从三米台、五米台、七米台到十米台进阶迅速。②不怕吃苦。在漫长而枯燥的基础训练中,她从未喊累。③执着要强。她为了攻克 207c难度动作,苦练九个月直至学会。④把握机会。第一场奥运选拔赛夺冠入选国家队,第三场选拔赛夺冠拿到奥运入场券,一次次把握机遇,最终实现奥运夺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跳水天赋才是全红婵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对于全红婵来说,“知遇与栽培”“大胆起用新人”与“跳水天赋”三者缺一不可,文中并无主次轻重之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C.“表现了她对冲刺奥运冠军充满自信”错误,从文中来看,此时还没有涉及奥运的事,所以“对冲刺奥运冠军充满自信”分析不正确,这些行为表现的是她天赋出众,没有心理负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分析把握传主形象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需要从全红婵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成功的因素。
由“凭借天赋‘鱼跃龙门’”“启蒙教练陈华明前往迈合小学寻找跳水人才,他被正在跳房子的全红婵吸引。‘跳得那么轻盈’”“初次和学生见面,他就猜出哪个是教练常提起的全红婵。女孩的确拥有出众天赋,在跳水系统训练中,她比其他孩子更快登上三米台,接着又是五米、七米”可知,全红婵在跳水方面的天赋超过常人,无论是在与同学的游戏之中,还是在后来的训练之中,她都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
由“全红婵每次都率先跳进池中,室内训练时,她的动作最标准,从未喊累。在教练看来,她具有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前提——不畏苦,拥有强烈兴趣”可知,全红婵在训练中不怕吃苦,具有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前提。
由“性格很强的”“由于难度系数较高的207c动作失误,只得到第五名。为完成这一动作全红婵练习了九个月,直到首场选拔赛前才学会”“她每天爬上十米台,不停地练,正常每天跳五遍,她要跳十遍”可知,全红婵性格要强,训练执着。
由“第一场选拔赛中,全红婵拿下冠军,并因此入选国家队”“第三场选拔赛,全红婵再夺冠军,拿到奥运入场券,成为唯一没有国际大赛经验的备选选手”可知,全红婵能够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这些都是她成功所具备的自身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因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将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作者一篇小说中的描写,反映自己两条腿残废后最初几年的境遇,借古园的荒芜沉寂来映衬“我”当时苦闷迷惘的心境。
B. 文章引用的文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把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隐含着作者对生命、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和看法。
C. 文章用第三人称指称母亲,并不意味着作者对母亲的疏远,而是出于理性而抑制自己的感情,对事实进行客观、冷静的描述。
D. 文章多次强调母亲“知道”,这与“不知道”两相对照,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充分理解以及母亲内心矛盾纠结的心理。
5. 作者赋予地坛这个古老皇家园林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4.A 5. ①地坛是“我”的心灵避难所。在“我”苦闷茫然的时候,地坛使我得以躲避现实世界。
②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从地坛荒芜却不衰败的景象中获得生命的启示。
③地坛是母亲让我重获新生的摇篮。母亲一次次默默地送“我”前往地坛,无言之中给予“我”理解,帮“我”走出困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借古园的荒芜沉寂来映衬‘我’当时苦闷迷惘的心境”分析有误,古园“荒芜但不衰败”,它触发了“我”对生命的领悟。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象征意义的能力。
文中写到,“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这个世界,是有别于这个“健全人的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收留了这个形同被健全人的世界所放逐的残疾的身体,在这个新的栖所里,史铁生借广大的空间、茂密的树林为隐身之处,于其间独自软弱迷茫、思索徘徊。地坛是“我”的心灵避难所。在“我”苦闷茫然的时候,地坛使我得以躲避现实世界。
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还是他精神的庇护所,生命的启迪者。“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启发了史铁生,生命各有其运行规律,生命就应该是好好活着,充满生机地活着。这里,史铁生从地坛荒芜却不衰败的景象中获得生命的启示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救赎。
地坛就是作者与母亲的连接点,母亲多次送“我”到地坛,“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母亲一次次默默地送“我”前往地坛;“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母亲无言之中给予“我”理解,帮“我”走出困境,地坛是母亲让我重获新生的摇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比较秋天
马乔
我对秋天是最近几年才说得出个子丑寅卯的。这之前,尽管秋天已从我的面前路过了数十次,但年复一年从我面前走过的秋天是不是同一支队伍,我说不上来。这些个秋天,和军营里的兵相仿佛,穿的都是一样的军装,戴的都是一样的帽子,连迈步甩臂都如出一辙,让人无法辨认。再说一个比方也可以。这些个秋天,就像今天城市里的轿车一个样,只让人感到眼花缭乱,非内行人根本说不准这辆车与那辆车牌子的区别。
认不准秋天的模样,除了我的愚钝外还有一个原因:南方的夏与秋就像是孪生兄弟一般,让外人常常分不清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不像北方,四季四兄弟,一人一模样,扒掉皮也能认出是谁的骨头。往北过了长江,特别是过了黄河。秋就好辨认了。在北方,只要看到树穿在身上的叶子开始由绿泛黄,就知道站在眼前的是秋天。但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南国的秋天就此路不通。因为南方四季常青,树叶颜色的变化不足秋天的衣饰特征。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经历,让我对南国之秋和北国的秋天,还有了别样的认知。比如南国之秋怕冷,身上总是穿得厚厚的;北方的秋天恰恰相反,越靠近冬季他穿得越少,以至他跨进下一个季节的门槛时。已把自己几乎脱光了。北方的秋天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组织纪律性特好。特别遵守季节交替的列车时刻表,何时到达这个月台,何时驶抵下一站,秋总是不早到也不晚点。当日历出现立秋的站名时,秋天的身影必然准时映入人们的眼帘。相比之下,南方之秋的循规蹈矩观念就差多了。这里的秋似乎从不把廿四节气视为必须严格遵守的根本大法,该他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他不出现,而当人们等待他到来等到视觉疲劳,刚用揉一揉眸子的办法休整一下视力再张望时,秋留给人们的已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还有,南方之秋与夏感情明显好些,总是恋着这位兄长迟迟不肯启程。而北方的秋天,仿佛情感的天平更倾向冬天弟弟。这从他急如流星奔向冬的步履可以感知。
秋天的不同,还因时代的不同而迥异。在三面红旗猎猎的年代,秋天大出风头。那时,一跨入秋的季节,便有“卫星”频频发射上天。这里刚报告粮食亩产过万斤,那里就又传来一亩地打出十吨谷子的喜讯。秋天竞相炫耀的热闹劲,甚至超过若干十年以后的“神五”“神六”飞天。时至今日,秋天务实了许多,也低调了许多。他好像很清楚今天的人们是如何对他进行定位的。虽然秋天的本质排序没有变,依然排在春夏之后冬季之前;虽然秋天的本质属性没有变,依然属于年的四个孩子中的一个;还有秋天的职能也没有变,依然担负着为大地带来收获这么一个职责。但秋发现:人们对他的依赖性已降低了许多。面对好的收成,人们固然依旧高兴,但已不再动辄敲锣打鼓,欢欣雀跃;面对秋的歉收,也不见了担心日子无以托付,甚至心急如焚的焦虑与忧愁。也许,这是物质不再匮乏为人们滋生的一种心里踏实感和优越感。
秋天还感到,如今的人们,对丰收的理解也不比以前了。从前,只要秋天带给人们的是沉甸甸的丰收,比如果实压弯了枝头,比如家中的粮食粮仓盛不下了,人们就鼓掌,就举杯庆贺。而今天,仅有产量的收获人们是不会买丰收的账的。人们已学会用经济效益的尺度来衡量秋之果的丰硕与否。如果秋天让劳动者增产增收了,他们才会说OK,才会不吝啬把大拇指伸向秋。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南北方秋天的对比,突出了南方的秋天具有季节交替模糊难辨、不按时令、不易感知、延迟入冬等特点。
B. 郁达夫《故都的秋》在“秋味”的吟唱中传递出社会变幻的信息,而本文也反映了作者对“秋实”的时代性思考。
C. 作者先是对自己经历的秋天做了纵向对比,又对南北方的秋天进行横向对比,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
D. 同样是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借景抒情,语言朴素典雅,而本文则叙议结合,语言通俗平实,两者风格不同。
7.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8. 作者认为“如今的人们,对丰收的理解也不比以前了”,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 7. ①比喻。②以“列车”比喻北方的秋天,③写出北方秋天准时到达,遵守季节交替节律的特点。
8. ①时代发展,粮食生产和供给充足,人们没有温饱之忧;②观念变化,人们会用经济效益来考量丰收;③心态平稳,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丰收与歉收不再患得患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的分析有误。“对自己经历的秋天做了纵向对比”是为了表现南北方秋天的特点,“对南北方的秋天进行横向对比”是表达作者对秋天的认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鉴赏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北方的秋天”,喻体为“列车”,没有比喻词,为借喻。
“特别遵守季节交替的列车时刻表,……不早到也不晚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北方秋天准时到达,按照节气呈现特点,遵守季节交替节律的特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秋天的职能也没有变,依然担负着为大地带来收获这么一个职责。但秋发现:人们对他的依赖性已降低了许面”可知,时代发展,粮食生产和供给充足,人们没有温饱之忧;
结合“如今的人们,对丰收的理解也不比以前了……人们已学会用经济效益的尺度来衡量秋之果的丰硕与否”可知,观念变化,人们会用经济效益来考量丰收;
结合“对好的收成,人们固然依旧高兴,但已不再动辄敲锣打鼓,欢欣雀跃;面对秋的歉收,也不见了担心日子无以托付,甚至心急如焚的焦虑与忧愁。也许,这是物质不再匮乏为人们滋生的一种心里踏实感和优越感”,可知,心态平稳,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丰收与歉收不再患得患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高
B. 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
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D. 知不可乎骤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答案】9.A 10. (曹操)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危:端正。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固”,本来;“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在哪里。
参考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屡次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与洛阳人盂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B.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C.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D.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市,唐德宗年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购买物品,实则为掠夺。
B. 节度使,唐代时总揽数州经济事务的总管,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C. 禁中,是指封建帝王、后妃所居住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也作“禁内”。
D. 翰林,唐代以后皇帝内庭供奉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加以选拔。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是个孤儿,被堂兄所收养,他从小就勤奋刻苦,自觉学习儒家典籍,后来又得到曾担任宰相的郑余庆赏识,声名大振。
B. 韩愈曾上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非常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担任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
C. 宰相裴度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韩愈因此借机歌颂裴度,最早捉拿吴元济的李愬对此表示不满。
D. 韩愈不理睬那些豪门权贵但对后进却非常关心,把他们招入家中亲自教导的就有十六七人,即使自己早饭供应不上也不在意。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答案】11.D 12. B 13. C
14.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便写作《进学解》来开解自己。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人名声地位还不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
“友善”共同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且“二人”是“名位未振”的主语,应断在“二人”的前面。排除BC;
“称荐于公卿间”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经济事务”解说有误,应是“军政事务”。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宰相裴度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概述有误。据原文“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平淮西碑》是皇帝直接下诏命令韩愈编写的,并非裴度所推荐。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以”,认为;“摈黜”,排挤贬黜;“自喻”,宾语前置句,开解自己。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和地位。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自幼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等奖励。等到考进士的时候,在公卿之间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积极为他传布名誉,因此(韩愈)在当时很出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做巡官。董晋幕府解散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韩愈去做他的幕宾佐吏。韩愈说话真诚坦率,什么也不怕,品行坚定正直,不擅长处理世俗事务。被调任四门博士,后又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中央领导软弱,国家权力分散,宰相不能独自处理机要事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谏官们议论但皇帝不听从。韩愈曾经呈上几千字的奏章极力议论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发怒,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酌情调到江陵府做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却多次遭到排斥贬退,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自我开解,主持政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的才能。就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授任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拾取他从前的事,说韩愈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期间,荆南节度裴均十分优待他,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鄙陋,近日裴锷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还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韩愈因此被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担任他的行军司马。淮、蔡两地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凭借功劳被授予刑部侍郎一职,(皇帝)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文中较多地记述了裴度的事迹。当时率先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李愬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出入皇宫,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命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宪宗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浮沉他都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人名声地位还不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通达显贵,但每当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宴饮,谈论文章,吟咏诗歌,和过去一样。然而他对待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韩愈很善于启发勉励后辈,有十六七人寓居在他家里,即使有时弄得自己连早饭也供应不上,也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和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接近十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三句,表现作者对孙权的追慕,暗含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B. 词中将京口楼台的长存与英雄余韵的消逝进行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C. “想当年”三句,追忆刘裕北伐收复失地的旧事,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 “佛狸祠下”与“烽火扬州路”今昔对比,抒发作者忧国伤时的悲痛心情。
16. 这首词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 ①作者以廉颇自况,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②与廉颇对比,廉颇尚有人过问,而自己却无人问津,表达心中的落寞之情。③虽有满腔爱国豪情却不能为国建功,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将京口楼台的长存”理解有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词中京口楼台与英雄余韵都已消逝,表达的是人事沧桑之感。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把自己和廉颇对比,但是自己却无人问津,写出心中的落寞之情。
三是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贤才喻为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对贤才来归的渴望。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3)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对听者反应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明明如月 ②. 何时可掇 ③.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⑥.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掇”“舫”“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哥哥题。
2021年春晚,河南卫视以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胖胖的唐乐舞俑们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时而雍容娴雅,时而天真____________。国宝、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激荡出浓浓的烟火气,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盛世文化,令人____________。
从立意到呈现,《唐宫夜宴》都做到了____________,虚拟影像与现实舞台的交相呼应____________,5G+AR技术的加持,使节目达到了“人在画中行”的艺术效果,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会。
《唐宫夜宴》的爆红启示我们,让“心意”植根传统文化,使“创意”借力数字科技,用“新意”诠释时代魅力,传统文化便可成功“美妆”,破浪出圈。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烂漫 拍案叫绝 推陈出新 精妙绝伦
B. 浪漫 拍案叫绝 标新立异 精妙绝伦
C. 烂漫 拍手称快 推陈出新 美轮美奂
D. 浪漫 拍手称快 标新立异 美轮美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
B. 让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会。
C. 让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
D. 观众享受到了“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会。
20. 排比具有加强语势、拓展文意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8.A 19. C
20. ①加强语势:三个分句结构一致,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②拓展文意:三个分句多角度铺叙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破浪出圈的方式、途径,内容涵盖面广,文意得以延展。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浪漫:①富有诗意,充满幻想;②引申指风流,不拘小节;③纵情,任意。此处与“天真”组成一个词语,应选用“烂漫”。
第二处,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此处表达对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赞赏,用“拍案叫绝”符合语境。
第三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此处强调节目向新的方向发展,应选用“推陈出新”。
第四处,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形容的对象是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美妙,应选用“精妙绝伦”。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面句子主语是“5G+AR技术的加持”,“观众……”换了主语,在“观众”前加“让”;
二是搭配不当,谓语动词“享受”不能和宾语“体会”搭配,把“体会”改为“体验”。
试题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句子表达效果能力。
从形式看,连续运用“让”“使”“用”三个动词领起的句子,构成排比,从而达到增强语势的效果;
从内容看,“心意”“创意”“新意”从创作角度铺叙,“根植”“借力”“诠释”从作用解答铺叙,“传统文化”“数字科技”“时代魅力”从对象角度铺叙,这样层层铺展开,展现《唐宫夜宴》的爆红给我们的启示,使文意得以延展和丰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爱这片苇荡,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水天一色,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毯,荡舟其间,让人不识“醉”美四月天;暑气初上,洪水漫过,唯有这蒹葭挺立,在狂风暴雨中傲然独舞,笑着多少风吹浪打;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的好去处;冬日暖阳,候鸟南飞,万物萧杀,独有这苇杆百折不摧,让百鸟突兀齐飞。我爱这雪裹苇原,皑皑苍苍,静依湖边,独钓寒江雪,这苇、这雪、这鸟被自然工笔绘成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传承的是文化,寄定的是情丝;“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搅动的不只是一湖离怨,更载满了湖洲人历尽流年的千古吟唱!在苇中依偎,有阵痛,有离愁,有远方,有诗歌,却不曾有过彷徨和悔意!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了天上。
B. 从空间站往外眺望,地球便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C. 他们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 不要等到吃了亏,才记起“满招损,谦受益”这条流传下来的古训。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如此金黄澄亮,只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苇荡的秋天正是恋人定情的好时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1.D 22.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苇荡的秋天正是恋人定情的好时节”强调的重点是“秋天”;原句强调的重点落在“收获中的苇荡”上,符合审美语境。②句式的特点不同:改句是散句,结构松散;原句是以整句为主,形式整齐,音韵和谐。③表达风格不同:改句语言直白浅显;原句具有文言意蕴,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引号的作用表示引用。
A.“之”引号的作用表示强调。
B.“水球”引号的作用表示特定称谓。
C.“秩序”和“文明”引号的作用表示反语、讽刺。
D.“满招损,谦受益”引号的作用表示引用。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表述内容的角度看,原句描述的重点内容是“收获的苇荡”,强调的是地点,与语境“我爱这片苇荡……”和谐一致;而改后的句子描述的重点内容是“苇荡的秋天”,强调的是季节,不如原句与语境内容更为和谐统一。
从句式的角度看,由前文“阳春三月……暑气初上……”后文“冬日暖阳……”可知,都是季节词在最前面,所以这里也应“秋风”在前,改句“秋风”在后,就不统一了;由“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浪翻滚,苇絮飘飞”可知原句是整句,句式工稳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改后的句子是散句,显得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
由“秋风萧瑟”“白露为霜”“苇浪翻滚”“苇絮飘飞”等词可知原句具有文言色彩,与上下文“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等的语体风格一致,表意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而改句比较通俗直白,与原文的语体风格不符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千古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其实,“英雄”不仅出现在古典诗词、历史传记中,也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和国泰民安的和平岁月里。所谓“英雄儿女各千秋”,其实每个人心里也都住着英雄。
你对“英雄”有着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心里又住着一个怎样的英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前进的时代需要英雄
为了应对高原地区的体能训练,一餐能吃20个包子;常年与雪山为伍风沙做伴,脸上晒出了“高原红”。西藏高原上90后女兵袁远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我爱你,中国!”为了这句朴素的告白,为了那份像火一样藏在心底的信念,多少军人像袁远一样,在和平年代默默守卫边疆,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腔热血?
近期走红荧屏的主旋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当代军旅传奇,向人们诉说我们时代的英雄故事。“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冰花男神”张书辉……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怀,至诚报国的志向,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强烈的“英雄的气息”,让这部纪录片产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上线10天就获得3300多万次点击。正如网友的感慨:“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为他们点赞。”
英雄不应该站在云端和神坛,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普通人。在展现军中英雄报国志的同时,也记录下他们的儿女情、英雄泪,让他们的选择和坚守在家与国的“双线叙事”中更显不凡与崇高。中国空军第一人王文常,随身携带着与妻子谈恋爱时收到的百余封情书;驻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张书辉,已13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每年冬天带着战士们建冰哨、刻冰雕以解乡愁。这是记录更是唤醒,是表达,更是传递,它激发了人们心中深藏的种子,以一组负重前行的时代英雄群像,焕发出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谭清泉在大山深处坚守40年,是导弹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被人誉为“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这是精忠报国的价值血脉;王文常29年翱翔长空,3次与死神擦身,却驾驶歼击机安全飞行5000小时,刷新中国空军的纪录,这是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满广志从小立志“绝不仅为吃饱穿暖,还要干成大事”,在训练场上激励将士“赢我才能过关,胜我才能打仗”,这是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这里,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许多与我们有着共同信仰的人们彼此确认的情感联结,让观众在我和祖国之间发现了“我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这是儿女对母亲的诉说,这是青春书写的誓言,这是热血铺就的长路,这是生命熔铸的丰碑。新时代,新长征,英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路的灯塔,爱国信仰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号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从课内古典诗词引出“英雄”这一关键词,提示“‘英雄’不仅出现在古典诗词、历史传记中,也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和国泰民安的和平岁月里”,递进关系中,无疑在强调后者,这实际上是引导考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英雄人物。考生应对英雄进行认识与思考,明确英雄的内涵:才能勇武过人,具有英勇品质,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英雄不仅被文学作品所记载,也在我们身边、在现实生活中默默守护着家国人民,他(她)可以是战争年代保家卫国的历史英雄,也可以是和平岁月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不管哪一种,都值得青年以英雄为榜样,学习发扬其精神。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到“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英雄品质并不是只在于传统文化与历史记载中,更是实实在在映现在现实生活的血肉之躯里。与其空谈,不如睁大眼睛去发现与挖掘,用思想和行动去继承与发扬。此外,考生应注重在文中挖掘英雄品质,发现文学中、历史里乃至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建立正确的英雄观,发掘生活中值得赞颂敬仰学习的言行与品质,这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彰显和落实,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拼搏进取、责任担当、奉献付出等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全面发展。
“你对‘英雄’有着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心里又住着一个怎样的英雄”,考生需要抓住“英雄”这一话题中心,围绕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文,亦可通过讲述故事展现自己心中的“英雄”,并点明“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的原因。文体上有选择性,但写作过程中仍需要明确文体。
立意:
1.敬重英雄,争做时代楷模。
2.纪念英雄,不忘初心。
3.尊重英雄,常怀感恩。
4.前进的时代需要英雄。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