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龙岩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了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在当代农村,农民的谋生手段不再仅限于种地,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减弱,农村的人口流动开始加大,世代定居不再是常态。

其次,农村传统的大家族开始逐渐消失,家庭规模逐浙缩小。传统的大家族的形成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关。在农耕社会,单个家庭无法独立满足自身的生产,因此需要家族联合来解决生产问题。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个家庭开始可以独立解决生产问题,这使得传统的大家族受到挑战,核心家庭即夫妻双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流。此时,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而这里的家庭也开始趋向于西方观念下的家庭。这个家庭也不再像大家族那样经营包含经济、政治、宗教等在内的诸多事务,而是更像西方家庭那样主要经营的事务是生育儿女。

此外,传统的农村家族结构的变化也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经消失。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摘编自付立政《从<乡土中国>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可依据需要沿亲属差序任意向外扩大。

B. 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小家族”的功能包括生育和事业。

C. 传统大家族的分解及家族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转型。

D. 当代中国农村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仍与西方家庭完全不同。

2. 西洋的家庭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存在显著不同,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团体界限上看,西洋的家庭是固定的,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可伸缩的。

B. 从结构形态上看,西洋的家庭是父母子三角,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小家族。

C. 从存续时间上看,西洋的家庭具有长期性,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具有绵续性。

D. 从成员关系上看,西洋的家庭中夫妇是主轴,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中夫妇是配轴。

3. 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结构在时代的冲击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下列不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A. 隔代家庭增多                                                       B. 核心家庭增多

C. 丁克家庭增多                                                       D. 多孩家庭增多

4. 费孝通提出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是“小家族”,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后,分条概述“小家族”的特点。

【答案】1.B    2. C    3. D   

4. 一个可按父系亲属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②它赋有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③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沿亲属差序任意向外扩大”错误,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可见,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可依据需要沿单系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C.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个家庭开始可以独立解决生产问题,这使得传统的大家族受到挑战,核心家庭即夫妻双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流。此时,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可见,应是中国社会转型导致传统大家族的分解及家族结构的变化。

D.当代中国农村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仍与西方家庭完全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而这里的家庭也开始趋向于西方观念下的家庭”可见,材料二认为当代中国农村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这时家庭开始趋向于西方观念下的家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从存续时间上看,西洋的家庭具有长期性”错误,根据原文“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可见,西洋社会家庭应是临时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合理推断的能力。

D.家庭生育多孩,只在子辈数量上有变化,原本家庭结构并未因此改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可见,“小家族”是一个可按父系亲属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

根据“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可见,它赋有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

根据“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可见,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1)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2)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3)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池塘生春草字,吹皱一池春水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字好,字好,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4)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5)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6)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时,春风吹皱时,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7)这是春声。

(8)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杏花,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9)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10)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字好,字也就是弟弟说的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11)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12)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13)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14)这是春深了。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2)段作者从空间、速度和反复程度三个方面描写了春风给北国大地带来的变化。

B. 第(8)段中,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国春天“春脖子短”的特点。

C. 第(11)段中,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

D. 第(12)段遇上外国油画展由兴趣不大到被吸引,源于我坚信那朦胧画面里有映山红。

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2)段画线处用拟人手法,展现北方冰雪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突出其野性的特点。

B. 拟声词“苏苏苏”“沙沙沙”的不同,表明了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

C. 文中写“手冷”和“手热”细节,意在表现“春深如海”以及人生的各种复杂感受。

D. 从“春声”到“春深”,写对南北方春天的不同感受,表达思乡之情,暗含报国之意。

7. 兄弟俩对江南春天的感受,弟弟认为是“长”,作者认为是“深”,联系文中相关内容概括二者的不同。

8. 本文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国与北国的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答案】5.C    6. B   

7. 弟弟对江南春天特点感受是“长”,是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

作者的感受是“深”,除了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之外,还包含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也暗含世事变迁之感及报国之情、憧憬未来之意。   

8. 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烘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喜爱之情、思乡之情、家国情怀);②《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映山红,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长的特点”错误,第11段作者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角度写映山红。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映山红绽放空间之广;时间上,作者写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B.表明了作者与弟弟相比对春声的听觉更加细腻”错误,根据“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可知,应是表明作者与弟弟对故乡的记忆或感受不同。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可知,弟弟说自己感觉江南老家的春天“长”,是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

作者认为“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可见,作者的感受是“深”,除了说江南春天时间很长之外,还包含了其他的内容。

根据“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可知,“深”包含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

根据“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可知,表达作者的报国之情。还有映山红的“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体现的生命力以及暗含的对未来怀着的希望、憧憬。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要能了解两篇文章写南北景象的用意,然后再辨析两者的不同。

分解开来,共有三步,一是写景的手法,一是写景的目的,一是所表达的情感。从手法上看,都是衬托。“是正意先不说,用一段话先叙说一番,再说出正意;经这一衬托。说出正意就更有力量”。所不同的是.一个写北是为了写南。一个写南是为了写北,我们在写景的主次上要分清楚。

另外,《故都的秋》“南北景象”从格调到作者的情感上都是相对的,所以是反衬。而本文作者对北国之景是“我服了。后来也爱了”。所以答案用了“衬托”一词。

写景是为了抒情,还要比较两者所抒之情的不同。本文是思乡之情,《故都的秋》抒的是“故都之秋的喜爱”。

答题用语是“评析”而不是“辨析”,是因为在解答各自的用意时需要评价,前者是“更好地”,后者是“鲜明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于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待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辛文房《白居易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贞元,和文中的“元和”“会昌”一样,都是用来纪年的名号,即年号。

C. 侍郎,古代官名。隋唐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侍郎。

D. 六义,指《诗经》的“风、雅、颂”三类诗歌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恃才傲物顾况一开始看不起年纪轻轻的白居易,可当读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就对他赞赏有加。

B. 白居易因创作了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规讽时事,在宫中流传开来,皇帝读后非常喜欢,任命他担任翰林学士。

C. 白居易与元稹并称为“元白”,白居易的诗不尚艰难,风格平易朴实,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

D.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流传下来的诗集有《白氏长庆集》《六帖》《白氏金针集》等,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13.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白居易此次“谪居”的原因。

【答案】9.B    10. C    11. D   

12. (1)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于作诗喝酒。

(2)鸡林国的商人把白居易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大概每篇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13. 宰相被杀,白居易上疏皇帝请求抓捕凶手,得罪了权贵,权贵借他写的《新井篇》诽谤他。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黄河以北地区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但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地方任职,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中书舍人”是官职名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

兵出”的主语是“朝廷”,“又言事”的主语是“白居易”,且“无功”是“兵出”的补语,其后要断开,据此排除C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长官为侍郎”错,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诗集有《白氏长庆集》《六帖》《白氏金针集》等”错,根据原文“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可知《六帖》《白氏金针集》并非诗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得分点:“累”,多次;“忠鲠”,忠诚耿直;“摈”,排斥。

第二得分点:“行贾”,经商、做买卖,此处指“商人”;“率”,大概;“即”,马上。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白居易此次“谪居”的原因。原文的答题区间在“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根据“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十分恼怒。可从宰相被杀,白居易上疏皇帝请求抓捕凶手,得罪了权贵方面概括。

根据“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可从权贵借他写的《新井篇》来诽谤他方面概括。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白居易在)二十岁名声未起的时候,到京城游玩,去拜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诗人),于是就戏弄白居易说:“长安什么东西都贵,想‘居’是很不容‘易’的。”等到(顾况)阅览白居易的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才感叹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也不难。我之前的话是跟你开玩笑的啊。”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和拔萃考试,(白居易)都考中,于是补任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和诗一百多篇,讽谏时事,诗歌流传到宫中。皇上(知道后)很高兴,(于是)召见他并授予他翰林学士的职位,后担任左拾遗。当时贼人杀了宰相,京师也显出喧扰不安的样子。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请求尽快捉拿贼人。权贵中有人嫌他做事超出了职责范围,非常恼怒。不久(就)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掉到井里死了,他却写了《新井篇》,文章语言浮华,(白居易)品行恶劣不可重用。”(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但他)也能随遇而安,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佛教生死的说法里而忘记自己形骸的劳顿。过了很久,又调任中书舍人,负责拟制诏书。黄河以北发生动乱的时候,朝廷出动军队平乱无功而返,他又谈论国事,(意见)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到京师之外任职,被任命做杭州刺史。文宗即位后,白居易被召回升做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归家,后去世。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而受到排斥,于是纵情诗酒之中。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幼的国君,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他)选择居住在履道里,跟香山的僧人如满等结成净社。(他)疏浚淤塞的池塘,种植树木,建了石楼,开凿了八节滩,常去游赏玩乐,茶酒器具不离身边。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写了自传。(他)非常喜好佛事,也曾整月不食荤菜,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以崇尚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是否理解,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白居易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大概每篇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撰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以及所撰写的古今事件实情,编成《六帖》,叙述作诗格式方法,想自己改掉其中的不足,名叫《白氏金针集》的三卷,都在世上流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车行途中听闻山下有梅花开放,随即揭开车帷,下车观赏,可见诗人雅兴之浓。

B. 颔联写诗人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花,一股春意向他袭来,使他享受到春天的芳情美意。

C. 颈联运用联想想象,写诗人希望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并寄意东风能依次把梅花吹放。

D. 这首七言律诗,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样,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可谓异曲同工。

15. 诗人为什么说对山路梅花“莫作寻常花蕊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 山路梅花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

山路梅花带来了江南隔年的音信。

山路梅花开在路旁,陪伴行人于路途之中,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梅喻人,托物言志”错误,本诗就是写山路梅花,没有以梅喻人,托物言志。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三、四两句“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写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据此可知,山路梅花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

结尾两句“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大意是:莫把梅花当做寻常花草看待,它一年一次地把江南春的讯息带来。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诗人认为,梅花,不仅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

第五、六两句“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这两句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据此可知,山路梅花开在路旁,陪伴行人于路途之中,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3)《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还兼有以形写声,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人常借“水”这一意象抒发情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描写水波动荡升起烟雾的奇特景象;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以汹涌奔腾的江水渲染大气磅礴的悲壮情怀;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以长江水反衬人生的短促无常;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化抽象为具体,将含蓄的悲愁曲折倾泻。

【答案】    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苍山负雪    ④. 明烛天南    ⑤. 嘈嘈切切错杂弹    ⑥. 大珠小珠落玉盘    ⑦. 水澹澹兮生烟    ⑧.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⑨. 羡长江之无穷    ⑩.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臾、嘈、澹、羡。

三、课内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1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蓊郁郁(wěng     半晌(xiǎng    永(jùn      绛皓驳色(hào

B. 一椽破屋(chuán     樽(páo     兜鍪(máo     呕哑朝哳(hāo

C. 然而止(        暴(gǎo     稻(shān     孤舟嫠妇(

D. 相与枕藉(jiè        三匝(      冕(guān    乍暖还寒(huá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半晌”的“晌”应读“shǎng,“隽永”的“隽”应读juàn

B.“兜鍪”的“鍪”应读“móu,“呕哑朝哳”的“朝”应为“嘲”,应读zhāo

C.“嘎然而止”的“嘎”应为“戛”,应读“jiá,“籼稻”的“籼”应读“xiān

故选D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凌万顷之茫然                               B. 赢得仓皇北顾

C. 凄凄不似向前声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的能力。

A.茫然”,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B.“仓皇”,古今义相同,匆忙而又慌张的样子。

C.向前”,古义为以前,今义为面朝前方(走)。

D.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为知识丰富,学问高。

故选B

1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鱼虾而友麋鹿    ②登高而招      ③用心一也        ④对此欲倒东南倾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⑥是故圣益圣    ⑦泣孤舟之嫠妇    ⑧吾从而师之

A. 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③⑧/②⑥/④/⑤/⑦

C. ①⑧/②⑥/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②“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③“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④“东南”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趋向,向东南;

⑤“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⑥“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

⑦“泣”使动用法,使……哭泣;

⑧“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故选C

20. 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而今安在哉              ②渺渺兮予怀            ③句读之不知

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蚓无爪牙之利          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不拘于时                ⑧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⑨客有吹洞箫者

A. ①③/②/④⑥/⑤⑨/⑦⑧                     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⑨

C. ①④/②⑧/③⑥/⑤⑦/⑨                     D.①③/②⑥/④⑤/⑦/⑧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

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被动句,“于”字表被动。

被动句,“迁谪”意义上被动,被贬谪。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

故选A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强国有我。

这些网络用语,相信都是今年以来人们(   )的。       ①     :有的来自重大历史现场,有的来自国家政策,有的来自影视剧,当然,      ②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对2021年中国互联网的(   )。

每到年底,各类关键词、关键字的年度盘点(   ),毫无疑问,网络用语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类。网络用语之所以接连不断出现,不仅是因为改变了文化创造的路径,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现在的网络语言更多则是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      ③      ,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

2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布      耳濡目染      记录      层出不穷

B. 颁布      耳濡目染      纪录      屡见不鲜

C. 发布      耳熟能详      记录      层出不穷

D. 颁布      耳熟能详      纪录      屡见不鲜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是因为改变了文化创造的路径,更主要的原因是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

B. 不仅是因为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更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

C. 不仅是因为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

D. 不仅是因为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答案】21.C    22. B   

23. 这些词的来源也很广泛

更多的还是来自网络

网络用语大多不知作者(网络用语却找不到出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

第一处:“发布”指思想观点、文章和意见等通过报纸、书刊、网络或者公众演讲等文字和演讲的形式公之于众,向外界传输消息的一种过程。“颁布”指政府机关或人民团体将其研拟的法令规章、行政措施和所属成员的权利义务有关的诸事宜,依法公布周知。语境是指把十大网络用语公布出来,应选“发布”。

第二处:“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语境指网络用语是大家熟悉的,选用“耳熟能详”。

第三处:“记录”通常用作动词,指载录,记载。“纪录”通常用作名词,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语境指这些网络用语是对2021年中国互联网的记载,应该选用动词“记录”。

第四处:“层出不穷”形容事物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指每到年底,各类关键词、关键字的年度盘点经常出现,选“层出不穷”。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原因是由于……”结构混乱,“原因是……”或“是由于…… ”两种句式杂糅,可删去“由于”。

二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前后语句要互换位置。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两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B项。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一句中的“这些网络用语”,可知后一句的主语也应该是“这些网络用语”;再根据后文“有的来自重大历史现场,有的来自国家政策,有的来自影视剧”,可知谈论的是这些网络用语的来源很广,据此可填入“这些词的来源也很广泛”。

第二空:“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再根据后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前文说的是网络用语的来源很广,后文再用“当然”强调网络用语更多还是来自网络,据此可填入“更多的还是来自网络”。

第三空:根据“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可知网络用语的出现是很灵活的。再根据“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的对比可知,网络用语是找不到出处的,所以第三空可填入“网络用语大多不知作者”或“网络用语却找不到出处”。

五、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曾国藩家风》中有关于学习之道的论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学习如此,做事立业何尝不是如此。在“有志”“有识”“有恒”中,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是关于《曾国藩家风》中关于学习之道的论述,在论述中提出了志、识和恒三方面的重要性。曾国藩认为学习中这三者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

写作任务中,由学习延伸到了做事立业,并且需要对“有志”“有识”和“有恒”三者进行比较,认为哪一个更重要。也就是说,并能把三者相提并论,需要对这三者进行比较,对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进行分析,这是写作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一点,不能把这三者平均笔墨,如果要那样就不符合要求。

如果转化一下,实际上这相当于给了三个作文论点,“有志”、“有识”和“有恒”。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重点来写,体现你所选择的这一点的重要作用。比如选择“有志”最重要来写,可以强调“有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写成分论点的形式,然后再举相应的例子;最后要以提一下“有识”和“有恒”,这样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并且论述说理全面。其他两个也同样的道理。

有志”“有识”和“有恒”之三者,写作时也需要进行选择,这三者中“有志”和“有恒”比较容易写,而“有识”这一点不太容易,但可以从反面进行写作。当然,写作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立意:

1.有志者事竞成。

2.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3.成功的秘诀在于恒心。

4.滴水穿石,绳锯木断。

5.骄傲自满不可取。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