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上)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新华社香港 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 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的两个“最后”强调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宣告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统治的终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B.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雨”,这主要是为了烘托告别仪式冷清凄凉的气氛,表现英国殖民者即将离开香港时的灰头土脸。
C. 文中把“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和巨幅紫荆花图案联系起来作为告别仪式的背景,暗示了英帝国主义的没落。
D. 文章在新闻事件的叙述中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读者体会香港回归的历史内涵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意义。
2. 这则新闻的时间精确到时分,且衔接非常紧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新闻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米考伯先生曾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我已弄不清楚。我只知道,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他确实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只是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相信。现在,他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不过恐怕赚不到多少钱,也许根本赚不到钱。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是因为我过早地自食其力,米考伯太太弄不清我的年龄呢,还是由于她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总得找个人谈谈,要是没有别的人可谈,哪怕跟双胞胎谈谈也好,这一点我一直不太清楚。不过她一开头就对我这么说了,以后在我跟她相处的所有日子里,她一直就是如此。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米考伯太太在“我”的面前多次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表现她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丈夫的失望。
B. “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小说通过米考伯太太的话介绍了米考伯先生的现状,表现米考伯夫妇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
C. 米考伯先生遭遇讨债“做出抹脖子的动作”,而后却“擦亮皮鞋”“哼着一支曲子”出门,表现出他债多不愁的心态。
D. 本文中,米考伯先生没有正面出场,主要以米考伯太太的诉说和“我”的叙述,从侧面来塑造米考伯这一人物形象。
5. 小说以“我”来叙述故事有何好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①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②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③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 “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文末以聂赫留朵夫的感叹,表达他对玛丝洛娃能够有所转变的惊喜,也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
C. 小说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D. 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的停顿和省略,陷入沉默,这种留白的方式既深刻揭示二人矛盾、羞怯的心理,也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
7.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
8. 本文三次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她什么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作品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
B.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估计
C.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D. 一夫作难而七庙篡 作难:起事
10.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夫”句写秦王朝并非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故,意在强调国力强大和关隘险固的重要。
B. 面对强秦,陈涉条件差却获得成功,九国诸侯条件好却遭到失败,二者成败大不一样,取得的功业也完全相反,发人深思。
C. 秦以一块小小的土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统一了天下,但一个戍卒发难就把它毁掉,成功之艰与失败之易形成巨大反差。
D. 强大的秦朝一朝覆灭,原因在于不施行仁义之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完全不同,故治国应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11. 本文如何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
论曰:“三代而降,薄乎秦、汉,文章虽与时盛衰,而蔼如其言,晔如其光,皦如其音,盖均有先王之遗烈。”
(节选《宋史·欧阳修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B.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C.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D.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古代未成年人披发或束发于耳侧;到成年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B.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与科举制一并属于古代选官制度。
C. 嘉祐:古代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嘉祐是北宋皇帝赵祯的年号,其庙号为仁宗。
D. 致仕:古代称当官为致仕;与之相对、官员交还官职,辞官退休称“乞骸骨”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替他说公道话也被贬;后来范仲淹任职陕西,想聘请他担任掌书记,欧阳修却没有接受。
B. 欧阳修因论事恳直得罪了不少人,皇帝虽然很赞赏他的直率,但却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于是就派他到河东去任职。
C. 欧阳修反对放弃麟州以节省粮饷的意见,认为如果放弃它,黄河以东的郡县百姓就不能安居,这使麟州最终得以保存。
D. 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时,排斥那些新奇怪僻的文章,这个做法虽不能为所有人所接受,但考场的文风从此大为改变。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2)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16. 欧阳修写作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他对传统的维承?请简述。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要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抒发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的象征,共享冬奥荣光。
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英文全称。圆环做打凹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壁,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其中冰雪纹表现了冬奥会的 ① ,祥云纹传达了吉祥的 ② 。
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冬奥会会徽,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文全称“北京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字样。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 ③ 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创造佳绩。奖牌背面最外环镌刻获奖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名称。
奖牌挂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冰雪底纹上印有北京冬奥会会徽、核心图形以及“Beijing2022”字样等相关信息。挂带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特色相 ④ ,表达对运动员的节日祝福。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的象征,共享冬奥荣光。
B.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抒发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C.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D.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抒发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是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的奥林匹克精神象征,共享冬奥荣光。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征 喻义 无穷无尽 契合
B. 特色 寓意 无穷无尽 融合
C. 特色 喻义 浩瀚无垠 融合
D. 特征 寓意 浩瀚无垠 契合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一次全面的“体检”。
B.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C. 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
D.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紧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21. 请以“这股劲”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意连贯、语句通顺、不超过30个字。(4分)
22. 排比具有加强语势、拓展文意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排比句进行简要分析。(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文中两处写到“雨”,主要是交代当时的真实情景。
2. ①以具体的时间来记录,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严肃性。②时间衔接紧密,体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各个环节的紧凑、严密。
3. ①一语双关,既点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英国皇家游轮的离开,又宣告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②套用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标题的句式,表达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4. A “表现她……对丈夫的失望”错误,文中没有表现米考伯太太“对丈夫的失望”。
5. ①以“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可以灵活自如地把有关米考伯一家的故事串起来。②“我”作为故事的见证者,所叙述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③“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我”的介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6. D 这种留白的方式并没有反映出羞怯的心理,而只是二人矛盾心理的反映。
7. ①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②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8. 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9. B “度”,计算。
10.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11. ①从身份地位、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谋略等角度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②凸显陈涉之弱和九国之强,③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参考译文: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12. A
13. D “古代称当官为致仕”错误。“致仕”,辞官退休。
14. B “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概述不正确。“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的意思是“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这是皇帝对欧阳修的肯定,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没有“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
15. (1)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因为(这个缘故)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2)(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超过我职务的范围来论事,是有罪的。”
16.①修撰《唐书》,自撰《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②文章的语言、文采等方面都有古代圣王的遗风。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出使河东回京以后,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主持嘉佑二年(1057)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
评论说:“夏、商、周以来,近至秦、汉,文章虽然随时代变化而盛、衰,然而语言如此和善,文采如此光华,声音如此清晰,都有先王的遗风”
17.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18. C
19.D 特征: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特色:人或事物独特的风格、格调、样子或情景等。“冰雪纹”体现冬奥会所处天气特点,应选用“特征”。寓意: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所寄托、隐含的意思。喻义:比喻的意义。语境意在说明“祥云纹”寄托“吉祥”的含义,应选用“寓意”。浩瀚无垠:形容水势或地域盛大辽阔,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语境中的“星空”地域盛大辽阔,应选用“浩瀚无垠”。契合:投合,符合。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语境“红色”与春节文化特色不应是合成一体,而是相符合,应选用“契合”。
20.C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B.表示引用的部分。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21. 示例: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22. ①加强语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②拓展文意:歌颂对象由医护人员、坚守岗位者、支援者到患者,赞美了英勇无畏、责任感、乐观豁达等中国人的精气神,内容涵盖面广,文意得以延展。
23.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则名言构成,均涉及“自知”“知人”的意义和重要性,启发考生从辩证、差异的角度看待和思考“自知”与“知人”的关系,并在写作中找到这一命题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如自我认知、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等。
材料中,老子的名言同时强调了“自知”和“知人”的重要作用,孔子的话则将“知人”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所谓“自知”,即自我认知,明晓自我的能力、理想、成就,认知本人的优缺点等;而“知人”则是指知晓朋友、下属、上司、对手、敌人等的为人秉性、生活习性、作风习惯、才能特长等。“自知”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准确定位,体现人的“个体性”,是自我价值认同和实现的前提。“知人”是对他人的理性认识,体现人的“社会性”,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知人”,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为了交流情感、互相扶持;是为了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是为了得到赏识,以发挥才能;也可以是为了抓其弱点,攻其不善,进而超越对手、战胜敌人,保存、壮大本人。“自知”则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以事为鉴;“知人”应听其言,观其色,察其行,知其性。考生可在“自知”和“知人”中任选其一进行构思,也可从“知人与自知”的关系入手,辩证地看待二者的作用:不知人也不自知,知人而不自知,自知而不知人,知人而自知,自知是为了更好地知人等。
立意:
1.人贵在自知。
2.知人者智。
3.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4.不求知己,但求己知。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