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01陕西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植物学家说:“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木商在一棵参天巨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植物学家想到的是科学意义。这样的两种观点无可辩驳,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更喜欢画家对巨松最纯粹的态度。我愿做那位画家,欣赏巨松参天的身躯,让它那苍劲的翠色留于心间。诚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角度无可厚非,他们只是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与功能性,这些在推动历史和文明前进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爱画家那无用的思想。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但无数过客往往选择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于是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太白的澎湃与豪情。他迎着裹挟黄沙的风,站在惊涛拍岸的滚滚黄河边,吟出了这一千古诗篇。如若没有李太白这一无用的吟诵,谁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谁又能将黄河的骨气一览无余?苏子有言:“休对古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可久感叹:“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吟诵出这些诗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满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吗?
殊不知,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当今社会,人潮汹涌,如何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成了人们心中无法挣脱的铁链和枷锁。选择专业时,这样的声音充斥,“不要选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学了没用!”当孩子捧起一本课外书籍,“别看那没用的书了,现在不是你看书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才有用。”蒋勋先生曾说:“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我们的行为都像物品一样,被冠以“有用的”、“无用的”的定语。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地追求事业名利是有用;而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于大千世界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如蚁附膻者即为无用吗?我喜欢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只一瞥,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也是无用之事,却让人的心于物欲横流的灯红酒绿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暂时安息之所,又何尝不是大用呢?捧了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沉甸甸的,让书页自由地滑过指尖。近午的阳光下,远处鸟群翩跹……我愿在波涛汹涌的浊流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当一个画家,欣赏那参天的巨松,做一个无用之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心习”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材料中明确了“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古人将下围棋的经验技术归纳为“围棋十诀”,其中包括:“不得贪胜”,即要稳定心态,量力而行,不因贪心求胜而盲目进子,造成被动局面;“弃子争先”即要把握机会,及时出手,必要时宁愿舍弃部分棋子,也要力争抢占先机;“逢危须弃”,即遇危局时要勇于断臂求生,舍局部以保大局,避免患得患失而致全败;“动须相应”,即要有整体视野,不搞孤军作战,每动一子都要与周边他子和全局相呼应。人们常说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次作文选取了“围棋十诀”中的“四诀”——“不得贪胜”“弃子争先”“逢危须弃”“动须相应”,并分别给予了相关解释,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写作任务“人们常说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给写作提供了方向和限制,学生写作时必须结合所给“四诀”或“四诀”中任意组合或围绕其中“一诀”从下棋联想到人生、世事,谈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思考,这样才符合写作要求。不能就下棋而谈下棋,不能没有对材料的引申和拓展。
根据材料,下棋的道理给人们的启示可概括为:
“不得贪胜”意在提醒人们,做人做事眼里不能只有胜利,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通盘考虑,要有平常心,不得贪图胜利,急于求成,这样才能保持理智。
“弃子争先”意在提醒人们,在博弈的过程中,占得先机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占领整个局势的先机,可以对一些资源进行舍弃。
“逢危须弃”意在提醒人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面临危险,那么应当机立断,舍局部保大局,第一时间把一切负担统统舍弃掉。
“动须相应”意在提醒人们,对事物发展要做好规划,要对每一个决定要做好研判,然后形成一套“组合拳”,顾全大局,相互协作,才能有效出击。
本作文要求“下棋的道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从每则材料中挖掘出具体内涵,综合型思维;博弈的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充满着对立与统一,如先后、攻守、局部整体等关系。辩证中可从对立统一关系,并列共存关系,条件关系等方面切入。
分析中必须联系材料展开联想,拓展到人生或生活中。设置下棋情境,再联系个人、社会、民族等展开论述,如不得贪胜,这一条在围棋中说的是心境,要用平常心来下棋。放在足球上,就是想赢怕输的心理是不可取的,要有平常心,才能发挥水平。放在生活上,股票市场是最好的例子了。过于贪婪的人,最终恐怕很难有好结果。
审题立意时可采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
四则材料的共性可概括为:树立大局意识,敢于取舍。
也可以侧重一方面,从一方打开,但也不能脱离整体材料,如:
人生可以不重视输赢,但是一定要有求胜之心。
舍弃是围棋取胜的秘诀;舍得是人生成功的智慧。有舍才有得,会舍才会得。舍得之道,乾坤奥妙。
暂时和局部的胜利不等于最终的胜利;暂时和局部的失败不等于最终的失败。人生也是如此。
人生如棋。名利似纸张张轻,世事如棋局局新。
棋如人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阅卷报告
一、总体情况
本次作文提供的材料为“围棋十诀”中的“四诀”,并分别对“四诀”给予了充分的解释,无形之中降低了学生的审题难度,为学生充分理解“四诀”提供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达到了预期。
本次作文平均分为44.76。
二、出现的问题
1.无视材料写作。学生写作无视材料,随心所欲写作,洋洋洒洒,离题万里;或由材料提出观点之后,就开始无视材料写作,行文就再也不提“棋”。比如考生写“团结才能成功”,就开头第一句提到一次“下棋”,之后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团结是一种时代精神”去了。
2.审题出现失误,不能从整体和局部把握材料,而是想当然地得出论点。比如有的学生写“知足常乐”“抉择”“人生如画”“耐得住寂寞”等。
3.写作内容不够深刻,或记述自己“下棋”经历,或记述自己与材料似有还无的心理历程,或借此抨击社会现象,要好好做人,或语言寡淡,或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写“落子无悔”,叙述自己选择艺考的经历。
4.段落与段落之间过渡语贫乏,缺少对论点的阐释,论点和论据之间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比如下面考生:如“弃子争先”,又一诀为“逢危须弃”,还有一诀为“不得贪胜”。
5.不注意审题,粗心大意,把围棋写成象棋。
6.对论点理解有偏差,或不会分析,例子不能证明论点,生拉硬扯。比如下文论证“弃子争先”,只能说此考生注意到了“争先”,完全没有照顾到“弃子”这一概念。
7.字体差,涂改现象严重;存在只写题目或只写开头两句,文章不完整,抄袭现代文等情况。
优秀标题:
浮云小利皆弃子,风物长宜放眼量
进退有度,取舍有方
细酌对弈之道,深谙人生之理
落子亦有道,棋生如人生
欲穷人生九万里,需行棋风四诀计
果断勇毅保大局,把握机会占先机
生逢其时如棋事,审时度势稳步行
黑白棋子现真章,有舍有得方制胜
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立意训练,做到立意为先。
2.强化作文结构训练,学列写作提纲。
3.强化段落分析训练,学会分析说理。
4.强化素材分类积累,建独特素材库。
5.强化学生书写训练,做到整洁大方。
6.强化学生语言训练,丰富句式文采。
优秀作文:
人生如棋
车行线、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子,卒子一去不复返。俯瞰棋盘,经经纬纬,方方正正,纵横捭阖,车来马往。一河隔二域,布阵排兵,各显神通。
这是棋的风采。
可是我认为,人生如棋,世事如棋局。从下棋中我们也能悟出许多相同的人生哲理。
小卒过河能定乾坤。卑微的出生或许注定了他的人生并不会为鲜花掌声所簇拥,但是 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着他的理想进发,他不惜生命追求着“跨越河界”的辉煌,将自己从那不起眼的砂砾到磨炼地金光闪闪。我们也要像卒那样,回首往事,无怨无悔。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的轨迹就是一个个脚印组成的,每一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重要的。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走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生不一样的美丽。
将军抽车预示着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当你面对这种情况时,“弃车保帅”才是唯一的方法。生活也是如此,适当的放弃也是必要的。其实人生就像一张弓,而弓都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当你想把箭射得更远时,那么弦定会崩地更紧。但是,当弦的承受能力超过极限时,弦必定会断。下棋,做事都是如此,当你想要得到的东西超过你所能捕捉到的极限时,你将会回到一无所有的原始状态,到时候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说,“弃车保帅”在生活中也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连环马让我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两个马相互帮助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屏障,进可进攻,退又可防守,获得了双赢。生活也是一样,圣地亚哥曾经坚定地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为什么?因为只要有人在,就有抗争,人们会一起为着心中的目标奋斗,合作是一个团体的灵魂。若是人们能像连环马一样紧密相连,还有什么样的困难能够阻挡的了前进的脚步?
在年幼的孩子眼中,一盘棋仅是一场游戏;在忙碌的白领眼中,一盘棋多少能看出企业的一些商机;在饱经风霜的老者眼中,一盘棋就是人生的无数奥秘……
只有运筹帷幄,下好人生的每步棋,我们的人生才能在棋盘上走得丰富多彩!
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佛教《杂阿含经》中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在佛法看来,世事是无常的,世间之物是没有一个我的存在的,而人们之所以迷茫,总是在执着有一个我。
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
胡适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他看来只有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才能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观念内化到人心,为自我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达到和谐的境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无我”、“有我”的概念,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有我”和“无我”中选择,才能丰盈自己的内心,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收获生命的芳香。何谓“有我”?“有我”是一种担当、一种承诺、一种情怀。曾国藩曾说“躬身入局,挺膺负责”。这告诉大家,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们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责任。雪山回荡英雄气,风雪边关写忠诚。烈士陈祥榕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口号诠释了对国家的承诺与担当。鞠躬尽瘁誓言铿锵,敢涉险滩意气峥嵘。疫情猖獗,危急关头,一位耄耋老人却逆行而上,奔赴前线,与病毒鏖战。钟南山院士以忘我的赤子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誓言书写在了祖国苍茫的大地上。不管是平凡的战士,还是伟大的国士,他们都始终坚持奉献自我,达到“有我”之境。“有我”之境饱含着个人对民族、国家的深沉大爱。为了国家,我们可以拼搏奋进,不计得失、无怨无悔,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往无前、贡献力量。 何谓“无我”?“无我”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访问时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回答了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关于身为中国国家主席感受的提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彰显了总书记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大国领袖的赤诚情怀。拳拳公仆心,悠悠为民情。“无我”是无小我,有大家。在面对利益权衡时,懂得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无我”是无偏隘,有胸怀。在面对质疑批驳时,能淡然于心,坚守自我;“无我”是少私欲,有信仰。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达到“无我”之境的人,会有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度;一种“相濡以沫”的笃定;一种“知足常乐”的淡泊;一种“上善若水”的不争。这种“无我”,如一支清远的情歌,婉转动人,慰藉失意的苦闷,温暖凋零的心田;如一朵清丽的芙蕖,简约玄淡,抚慰人心的冷漠,开启感怀的胸襟。如果说“无我”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格局,那么“有我”则是一种担当、一种承诺、一种情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我们只有坚持做到“无我”的不居功、不自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能达到“有我”的无私奉献与英勇担当。而想做到“有我”的事必躬亲,埋头苦干,又需要“无我”的心无旁骛和博大胸襟。如果说“无我”是土壤,那么“有我”就是根植于土壤的鲜花。只有“无我”的土壤肥沃,“有我”之花才能灿然盛开,芳馥旖旎。愿我们,都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在“无我”的坚守中,实现“有我”的价值,最终成就“大我”之境!近年来,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随着生涯规划课程的推进实施,同学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人生就得提前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能让我们熟悉高校专业情况和志愿填报技巧,尽早确定奋斗目标。”有的说:“人生无需过度未雨绸缪,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中的话题是“生涯规划”,观点有“需要提前或者说早规划”“无需未雨绸缪,等认识自我和世界后再规划”。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观点,比如:还有人认为未来的生活充满不确定的因素,规划可能赶不上变化,无需提早规划;还有人认为应根据个人和社会实际情况,选择是提早规划还是对自我和世界有了更深认识后再确定人生目标。温馨提醒:材料中虽然要求宽松,貌似立意非常开放,实则还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人认为“未来的生活充满不确定的因素,规划可能赶不上变化,无需提早规划”,据此可以立意为制定生涯规划时不可太过死板,但绝对不能说现在尽早制定生涯规划毫无意义,尽早规划后随着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加深后“修改、修正”目标也和早规划“确定”目标不矛盾,即考生要在立论时尽量体现出思维的辩证性。高中生的我们,正如即将驶向汪洋大海的一艘小船,而对人生的规划,指引了我们航行的方向。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我们生存在这个新时代,理应去思考、去觉醒,对自己的人生尽早做出规划。“每个人都是散落人间的珍珠,却没有一颗是相同的。” 凭借个人优势,“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对人生尽早做出规划,才更能使我们明确人生目标和方向,人生才能大放异彩,在人间留下绚丽的风景。比尔•盖茨在二十岁时从哈佛退学,创立了微软公司。是什么让年纪轻轻的他放弃了原有的光明前途,做出这一惊人的举动?是那份对计算机狂热的激情。他深刻明白自己擅长的并不是在校所学的法律,转而把人生规划的目光投向他的热情与长处所在——计算机。如果他没有尽早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人生规划,或许软件帝国将不复存在,“比尔•盖茨”这个名字也不会为世人所熟知。“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一代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尽早确立人生规划,才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早早地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终于使中国迈出了复兴的脚步;南仁东在大学毕业后扎根大山,尽早地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大山深处,终于打开了中国的“天眼”;顾方舟早年在选择专业时便着眼于关系社会命脉的公共卫生,最终凭借一颗小小的糖丸使脊髓灰质炎在祖国大地销声匿迹……在这一位位“国士”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年轻时对人生的规划便预测了他们前行的步伐,而奉献祖国的种子也早已在他们年轻的心中发芽。我们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尽早地种植在祖国这片沃土上,它才能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当然,随着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加深,我们早前的生涯规划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被完全否定,比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例子,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鲁迅先生以前学医救人的规划一无是处,反而对他重新规划人生起到了借鉴作用。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奔流不息。作为新时代高中生的我们,即将迈入人生的转折点,而对生涯规划,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知道人生规划于个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发挥个人所长,满足国家所需,尽早规划,确定目标,创美好未来!05陕西省渭南市集才中学老城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电影《一九四二》原作者、著名作家刘震云在谈及他最初接触知识的时候,提到了两位心中的“知识分子”——他的两位舅舅。大舅不识字,在村里赶马车,赶的特别好。“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次特别的谈话。他说:‘你觉得你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他又问我:‘你笨不笨?’我说:‘我也不笨。’他说:‘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混。’我问他:‘那我的一生应该怎样规划?’他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小舅是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匠活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别人打一张桌子花3天,他花10天。小舅也说:‘舅舅教你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材料中,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两位舅舅,虽然从事的并不是知识分子的行业,也说不了什么长篇大论,却因为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被刘震云认为是心中的“知识分子”。大舅舅的知识,是“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这指的是不要三心二意,一生专注于某一事业,这样我们虽没有惊人才华,却也能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出一番成就。这个“知识”,可以认为是我们对待“择业”的思考。小舅舅的知识,是“做事情要慢”。这指的是要有耐心,用心做好做精一件事,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慢不是懈怠,而是精进;慢不是不求效率,而是精益求精。这可以认为是我们做事时具体的态度。总而言之,大舅的话告诉我们不要贪多,小舅的话告诉我们不要求快。我们在写作时,应当综合思考上述这两个“知识”。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从“做事前”和“做事中”这两方面来展开思考。在做事前,我们应当对自己有清醒而明确的认知,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审慎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而既然做出了这一个选择,就不要轻易改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用持续付出的态度和时间的沉淀,让自己在这一行走得越来越远。在这具体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持“慢”的态度和方法,抛却浮躁的心态、速成的时间观念,去不断地钻研、磨炼自身,最终做出独属于自己的精品。
3.以专一的态度和精研的方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个世界行色匆匆,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总是占大多数。但总有一些平凡的人,懂得如何以一种最妥善的姿态安放自己的生命,即使一生只此一事。米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穷困不堪,还有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但就是这个农民,用一生宁静的蔑视着法国宫廷画空虚低俗的情调。看着米勒的《晚钟》,你听到钟声了吗?画面色调昏暗而温暖,夕阳中农妇双手握在胸前,低头祈祷,年轻的农人摘下帽子,表情虔诚,地上放着一个装土豆的袋子,仿佛满满的都是米勒的光阴。站在画前,我听得见晚钟传来,悠长的声音像极了米勒悠长的执着,澄清了每个观者的心。米勒也曾为了生计模仿奢靡风格的画作,也曾画过低俗的裸体画,但他专注于艺术的心从不曾改变。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将心中对全人类的大爱,化作温暖的色彩,以笔为矛,为自己的艺术而战。像无数热血青年一样,李贺也曾壮志凌云,做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美梦,但时局弄人,伯乐难遇,仕途的打击却在诗坛树起了一个绮丽的灵魂。自此,李贺化身为“诗鬼”,仅止于二十七岁的生命旅程,一分一秒全都献给他心中的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色,金色,他用极致的色彩描绘边塞战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战士的鲜血浸透黄沙,清角吹寒,夕阳斜射下映出一片片紫色的血迹,李贺总是用浓烈的色彩宣泄他浓烈的情感。诗鬼的诗自然诡异多变,超乎常理,他说月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他说人生如“一泓海水杯中泄”……我欣赏他绮丽的诗句,更欣赏他绮丽的诗人的灵魂。他有一颗诗心,一颗忠诚于艺术,忠诚于感官,忠诚于灵魂的心。他的一生只有二十七年,将华年都献给了心中的诗。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将对灵魂的真诚化作瑰丽的诗句,以梦为马,为诗而生。这世界上多的是既不聪明也不笨的人,像我自己就是。所以,像我们这些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不必因平凡而焦虑,因为平凡的人因专注而美丽。这世上无谓的追逐太多,世界越是行色匆匆,人心就越需要用专注把握方向。找一种最妥善的姿态来安放自己的生命吧,即使一生只此一事,也要成就一座丰碑。
06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材料1:近日,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毫无堆砌之感,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仅上传两天,就收获2万多次点击。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材料2: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春晚将舞蹈《唐宫夜宴》搬上舞台,这支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从教坊日常到赶赴夜宴一展才艺的全过程,舞台还运用了先进技术,串联起多件国宝级文物,令表演者身入其境、观众沉醉其中,节目一播出,便收获了热议和好评。材料3:“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连日来,这首现代小诗居然被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被网友疯狂转载,称其“最美最甜”“惊艳了大唐”。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永葆生机?这是一个现实性很强、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在年轻的90后、00后中受到追捧,“国风”“国潮”已成为一大流行。本题主要探讨 “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谋求发展”的话题。
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三则材料中心指向统一,但又互有补充。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正面范例,强调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演绎,依然可以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但材料一强调形式上要创新,材料二强调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这对“如何做”的问题有所启发。材料三是个反面实例,传统文化固然要继承,要发展,但前提是要尊重文化,而不是借“热爱”之名“戏说”甚至“恶搞”文化。
考生写作时可先提出问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得以传承并焕发生机。然后论述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如采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改良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等。可利用的素材有《上新了故宫》,樊锦诗的《数字敦煌》,还有《假如国宝会说话》,以及改良版的汉服等。然后论述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恶搞,应在尊重传统文化。最后论述作为青年人,应致力于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立意:
1.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更新文化之魂。
2. 培养创新意识,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3. 在坚守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改编的《琵琶行》成了流行歌曲爆款,《唐宫夜宴》成了舞蹈艺术的新宠;原本高冷的甲骨文成了萌萌的表情包,变得魅力四射,深受网友欢迎……这启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唱响文化自信的最强音!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明珠蒙尘,加入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伙计们,抄家伙!”一首融合现代摇滚和传统华阴老腔元素的《给你一点颜色》被谭维维唱响,迅速问鼎热搜榜。她在歌中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豪迈质朴,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厚重积淀,唱出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复活,散发出诱人的光芒,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让传统文化火起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完美的“穿越”。从“萌萌”的故宫文创,到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再到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请来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近年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有了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借助新技术手段传承传统文化,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活力,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能激发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让传统文化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然,传承传统文化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因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独特而损害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出现。比如将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剧或短视频,颠覆了原有的文学形象;在文娱节目中恶搞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图片或绘画扭曲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这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严重地损害、亵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极大地误导了国民。这些是我们要坚决杜绝的现象。《琵琶行》《唐宫夜宴》走红,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生机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定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绽放魅力,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文化自信。
前不久,新华社联合新浪微博、新世相共同发起“年终提问2021”活动,邀请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国家田径运动员苏炳添等人参加答问。
下面的话语摘自答问内容:
只要你开始思考、开始行动,你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必然不易但也充满希望的路途了。(张桂梅)
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张文宏)
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就是一步步爬上来。(苏炳添)
请结合材料,以“正确认知和克难前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主题解析
这是一个主题类材料作文题,这类作文指明了写作主题,审题的中心在对题目的语法分析和核心概念内涵揣摩上。要通过语法分析明确作文要兼顾和落实的写作内容要点,还要理清这些要点之间的关联和逻辑。
对核心概念内涵的揣摩,要注意联系材料加以明确,概括要准确。
作文以“正确认知和克难前行”为主题,“和”意味着这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作文要着力分析“正确认知”和“克难前行”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对两者“是什么”也就是核心概念的解读和界定。
“正确认知”中“认知”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经由意识活动而对事物产生认识与理解的心理历程,“正确”是指这种认识和理解符合自身实际和客观实际,准确把握了事物的规律。这是“正确认知”的内涵。“正确认知”的外延是什么,也就是对象是什么?从三则材料的共性来看,是人——个人或团体甚至是民族对“克难前行”的正确认知,包括前行途中困难的必然性以及面对困难的正确心态,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继续前进的方法和策略,克难前行的前提条件和意义价值分析等。
“克难前行”是连谓短语,“克难”是指战胜和克服困难,“前行”是向前走,向前发展之意。可以是在“前行”中克服困难,更大的可能是“克难”后才能继续前行,克服困难,解决难题、消除瓶颈和扫除障碍后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正确认知”和“克难前行”之间是“知”和“行”的关系。“正确认知和克难前行”是连贯的行为,“正确认知”是“克难前行”的前提,是对前进路途困难必然性和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行要有正确的认知。认清困难,才好“克难前行”。
(2)材料解析
张桂梅校长创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历经艰难,备尝艰辛。其言论是充分条件关系复句,强调了思考和行动也就是前行途中,必然不易,必然会遭遇种种艰辛磨难。这条路荆棘载途,但也会一路芬芳,它充满希望,富有意义,价值非凡。
张文宏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强调战胜困难要如流水一样有韧劲,久久为功,即使普通的人,如果不放弃不抛弃,与困难持久战斗,也能战而胜之。张文宏主任言论还可以理解为跟随时代前进,在时代进步中克服困难,可以理解为“借力借势”,这是一种克难前行的智慧。
苏炳添是著名的短跑运动员,亚洲百米纪录的创造者,曾受到伤病和状态低迷的困扰,但战胜自我重铸辉煌。他的言论是说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困难不可避免,要学会走出低谷,继续前进。
(3)综合立意
作文着眼于对人前行路上困难的“知”和“行”关系的思辨。要认识到前进路上困难的必然性,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直面困难有定力;充分分析自身情况,认识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克服困难有智慧;面对困难不放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攻坚克难有毅力。有了这些正确的认知,才能克服困难,继续前行,或者更快更好地前行,行稳致远,直至终点!
写作中应该就其中一点深入分析,探骊得珠,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可以联系具体的领域,化大为小,做到具体深刻,不宜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08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期末考试B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报道称,某高校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但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与此对应的另一篇报道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转战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反而时不时向钱教授请教“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有用”与“无用”展开讨论。请你结合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同时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课程的设置,不惟功利,全面发展。题目在设置“有用”与“无用”话题时,增加了关于课程设置的限制,“无用”的学科要不要学?学多少?怎么学?“无用”的学科和“有用”的学科有何关系?这就让写作的针对性更强;题目的语料设置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更有利于思维的开放和深化。
切题立意:
1.学有用之用,更须学无用之用。
2.知无用之用,成有用之才。
3.无用之用有大用,知无用以助有用。
4.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偏题立意:
1.天生我材必有用。(二元问题变一元问题,且转移话题,题目探讨的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2.对应试文化的进一步理解。(脱离有用无用之争,转移话题。)
3.立有用之志,去无用之功。(没有在题目设置情景内讨论问题。)
4.从来没有无用的知识。(二元问题变一元问题,题目探讨的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高三4班 孙兵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班里的“有用”与“无用”讨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当前,我们学校开设的课程可谓多矣,学习内容可谓广矣,这也给我们带来学习困难,于是有同学捡“有用”的学,把自己认为“无用”放弃了。有报道称,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他们只想听“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大家认为“无用”的课程真的“无用”么?
同学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五石之瓠看似无用,却可“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相比于盛水容物,此为大用。“看课外书不如刷题”“学语文不如学外语”“学外语不如学数学”……这样的声音在学校可以说是屡听不鲜。为什么?因为数学、外语更好提分。此实为井底蛙之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高质足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对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更对人生发展起着指导作用。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我们的教育积极变革,实行素质教育,推行双减,立德树人。知无用之用,用好这种“大用”,吾辈青年才能于立志成才中有所成就,做有为青年。
同学们,明辨“有用”与“无用”,方知“无用”之课程不可弃。
科学类课程的有用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可我认为,人文艺术类课程给人带来的用处却是更高、更深层次上的东西。它们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才华气质,滋润人的内心,让生命更精彩。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全部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那些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学生常常遗憾当初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后来变得无用,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明辨“有用”与“无用”,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培根曾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当我们说某门学科有用,我们看到的是分数。我们从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所以,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两条腿走路,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