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陵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二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南京金陵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二月高三阶段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钢,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学的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与宗教有关。其次,这些科学家也只是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里有所成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知晓所有知识。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注释】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
B.《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
C.“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可包括“‘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
D.诡辩是违反逻辑规律得出似是而非推论的混乱逻辑的过程,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能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
B.材料一、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
C.“诉诸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前提作为推论的依据。
D.美诺提出了极富争辩性的论题即“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请结合材料一通过进行逻辑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油布包
张品成
又是敲门声,很轻,但秦千起还是听到了。那天他觉得娘突然从床上跃起,棉被被掀开一角,凉风贼似地蹿进被窝。秦千起趴门缝看,看见爷了。“噗”的一声,门缝那边昏暗的油灯忽的一下灭了。娘回到床上躺下。
“爷回了。”秦千起说。娘吓了一跳:“哎呀!你没睡?”“娘,我看见爷了。”“你做梦了,你梦到你爷了?”“娘,不是梦,是我看见你和爷在堂屋里说话。爷给你一个油布包……”“没有的事。”“娘,我听到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片布拼了……人在旗在!”
“没的事嘛!”娘有些急了。“我从门缝里看到的,我碰倒了吹火筒,你和爷把灯吹灭了。”“哦哦!伢仔,万万不能对人说。就是梦也不能对人说,说了要被杀头的。”
秦千起真的常常梦见爷,梦见那个油布包。他经常在屋里到处翻找,还是没找到那个油布包,但他坚信那包包一定在家里。他想那油布包在爷就一定会回来。
有一天秦千起憋不住了,问娘:“爷去哪里了?”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秦千起问娘:“你老抹眼睛干吗?”“松明子火燃了烟大。”娘弄熄了松明火说,“睡哩!睡!”
日子越发艰难,娘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秦千起小小年纪就下田劳作。苦煎苦熬的日子又过了几年,娘病了。娘躺在床上,每况愈下。那天娘的气更虚了,游丝样从那灰白的两唇缝隙里进出。
娘费力地朝秦千起招着手,他就到了娘床边。娘指了指屋梁。秦千起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他抠出石头,伸手摸到那油布包包了。他取出来在手里掂了掂,感觉不像是银洋,更不是金银,是票子哩。他想。
秦千起小心地把那包东西递到娘的面前。娘说:“伢仔,你打开!”他小心地打开油布包,没银洋、金子,也没票子,是一块红布。他对娘说:“是块红布。”娘说:“那块红布,你爷说那是他命根子。”“命根子?”娘说:“他们四个人,被仇人追杀。你爷他们要分散走。领头的把一面旗裁成四块,说人在旗在。只要活着旗就在,谁也不能死。等有一天大家拼旗,不能让旗少了一角。”秦千起点着头,似乎明白了。
“娘怕是等不到你爷回来的那一天了。等有一天,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秦千起点头说:“娘你放心!儿在东西在。”娘笑着闭上了眼……秦千起埋了娘,在娘的坟前埋了几块大石头,他把油布包藏到石缝里。秦千起对着娘的坟磕三个响头,扭头走了。
秦千起去了码头做苦力。有一天,码头的人谈论山外的时事,说当年的红军要回来了。他想,等了那么多年,我爷要回来了。
半月后,果然远远听到隆隆炮声。随后有队伍从水路、陆路来到镇子上,是支大军。他们在城隍庙前场坪上做演讲。
秦千起在城隍庙见穿军装的人就问:“你见到秦高丰没有?”有人摇头,但也有人反问他:“秦高丰是谁?”他说:“那是我爷,我爷也是红军。”“哦,现在不叫红军了,现在叫解放军。”“反正我爷是你们队伍上的人。”“你把你爷的名字、年龄和籍贯什么的告诉我们,我们帮你找。”秦千起说:“好喔,好喔。”
秦千起听到敲门声,飞快打开门。不是爷,是三个穿军装的陌生男人。一个男人问:“你来找过秦高丰?”“嗯!他是我爷,我爷十五年前跟红军走了……你们进屋,你们屋里坐。”三个男人进了屋。
“我爷跟我娘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是我娘没等到这一天。”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我爷呢?”秦千起问。那个领头的男人说:“秦高丰同志当年为掩护大家牺牲了。”秦千起“哦”了声,很轻。“他是人民英雄,革命烈士,他是好样的。”“哦,哦。”秦千起轻轻地应了两声,他想起娘死前的嘱咐:“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娘的话由远处飘来。
“我带你们去!”那三个男人跟到了坟前。秦千起站在娘的坟前,对着坟说:“爷队伍上的人回了,爷没回,我就照你说的把东西交给他们。”说着秦千起挪动坟前那几块石头。
秦千起把那油布包取出来交到高个男人手里,高个男人小心地打开纸包。秦千起说:“那年……就是我五岁那年,夜里睡着睡着不见了娘,娘半夜关了门在堂屋里说话,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块布拼了……人在旗在!”三个男人眼睛湿了,点着头。
男人说:“你爷秦高丰同志说得对!人在旗在!”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同样的一块红布。另两个男人也掏出留存完好的两块红布。他们把四块红布拼到一起,那面红旗,完好无损。
后记:秦千起被那个高个男人接走了。他入了伍,后来秦千起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秦千起被上级授予战斗英雄勋章。那枚勋章上也有一面红旗。回国后,他把那枚勋章别在胸前去了娘的坟前。他在坟前站了很久,他想要是娘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该有多好。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千起睡梦中窥探碰倒了吹火筒,发现爷娘“噗”一下吹灭了昏暗的油灯。
B.五岁的秦千起,虽然懵懂不知世事,但他仍坚信油布包就是爷与家的纽带。
C.娘弥留之际,将油布包交给秦千起,表明她内心已经相信丈夫早已遇害了。
D.城隍庙前秦千起寻爷逢人就问而不得,写出了他从坚信到失望的心理过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借深夜“轻轻的敲门声”“贼似的凉风”“昏暗的灯光”营造出紧迫的氛围,加上孩童视角带来的神秘色彩,暗示出故事发生在白色恐怖时期。
B.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爷”秦高丰的出场,但从儿子、妻子、战友口中,我们仍能勾画出他鲜明的形象,既重情重义,勇毅果敢,又信仰坚定。
C.小说用两个“拼图”构建故事情节——四块红布拼接成整幅红旗,秦千起作为见证人拼接整个故事——这种结构让叙事远离单调的线性,匠心独具。
D.小说人物刻画细腻又生动,情节曲折繁复、真实感人,场面波澜壮阔,多处都表现出革命儿女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信念。
8.秦千起前后两次讲述“爷”的誓言,这样讲述有什么作用?(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油布包”与“红旗”(“旗”),实质一样而说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古诗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材料一: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秦灭六国·谏逐客书》)
材料二: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读李斯传
曹邺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
【注】“云阳”是李斯被处决的地方。后世戏曲、小说常用以称行刑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B.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C.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D.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与之相对的策略是“连横”。
B.宾客,这里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宾客”意思相同。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宗室大臣建议秦王把所有的客卿都驱逐出境。
B.李斯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C.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D.李斯被人轮流反复审问,以实对答,就遭严刑拷打,当二世派人验证口供时,不敢再改,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13.下列对材料三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端两句:给车加上三轮车毂,就能跑得很快。以车轮为喻,借具体物象来展开议论。
B.三四句,一个“成”字,加深了诗的韵味,为后边的议论、感叹作了铺垫。
C.五、六句,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十分明显。“自戮”是他多行不义的必然结果。
D.全诗以李斯的悲惨下场作为结束,以景结情,具有“韵外之致”,引人深思。
14.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4分)
(2)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4分)
15.李斯为什么说自己“有罪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3分)
16.“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为材料三全诗的主旨所在,深刻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因为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是处于困境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产生怨恨吗?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漏窗为中国园林普遍采用,仅苏州园林的漏窗就有千余种。漏为透,一窗一洞天,气息贯通,使隔帘风月,墙外风烟,_________。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_________。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光与风流通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
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_________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自古以来,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四林里萌生,柳梦梅与杜丽娘,张生与崔莺莺,可以说,园林是适于抒发“爱”的。而窗,则为这些故事增添了_________的意味。
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景外有景,园中有园,大千世界动的趣味被收摄其中,这也是中国人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的哲学思想。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接踵而至 一脉相传 直言不讳 含蓄婉约 B.纷至沓来 一脉相通 开门见山 委婉缱绻
C.接踵而至 一脉相通 直言不讳 委婉缱绻 D.纷至沓来 一脉相传 开门见山 含蓄婉约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窗的存在,让景外有景,园中有园,大千世界动的趣味被收摄其中,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B.而窗的存在,让景外有景,园中有园,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C.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大千世界动的趣味被收摄其中,这也是中国人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的哲学思想。
D.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雪如意”“冰丝带”“雪游龙”是北京冬奥的三张名片。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又被称作“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源于 。它垂直方向剖面是个S型的曲线,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型曲线完美融合,被称为“雪如意”,在体现体育建筑动感造型的基础上,又凸显了中国元素。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冬奥场馆。该项制冰技术是 ,碳排放趋近于零;还是最先进的,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国家速滑馆制冷产生的余热可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地处北京延庆区海陀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像 ,被亲切的称呼为“雪游龙”。场馆按照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质量控制标准,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将赛场分为闭环外和闭环内两个区域。对闭环人员分流线管理,实行分区就餐、分类乘车、分类住宿,严格与社会面隔开。此外实行馆长、片长、楼长、层长的“四长”责任分管制,负责防疫措施落实。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22.请使用三个递进复句分别概括上面三段文字,每句不超过3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尚珺,一位出生于广西农村的八零后,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12年高三复读。高考分数逐年增加,几次考上“985”“211”之类的名校,他却屡次放弃,他给自己锁定了奋斗目标——中国科技大学。2021年唐尚珺参加了第13次高考,这一年他已经33岁了。对于这一行为,网友看法不一,支持与反对并存。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1分);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1分),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理解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1分),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1分)
5.有因果关系。(1分)颈联写出了诗人离开故乡,漂泊经年的处境,从“丛菊两开”可以推知时间过去了两年,从“孤舟”“故园”可知作者辗转漂泊的经历。(2分)尾联从捣衣的情景可以推知诗人兴发的是思乡之情(1分)。因漂泊在外生发思乡之情,一因一果,情感表达真切自然,增强了杜诗忧愤深广背后个人情感表达的感染力。(2分)
6.B 7.D
8.五岁的秦千起对娘讲,童言无忌,映衬出娘慌张的神情,暗示了环境的险恶:十五年后对三个男人讲,唤起了他们的追忆与感怀,引出了拼成红旗的情节,并凸显了主题:十五年跨度的讲述一字不差,表现了秦千起对“儿在旗在”承诺的坚守,以及对“爷”英勇无畏精神的认同。(1点1分,答满3点得4分)
9.“油布包”与“红旗”(旗)说法不同,是因为叙事视角不同。“油布包”是儿童(秦千起)的视角,“红旗”(旗)是革命者的视角。“油布包”是秦千起与“爷”的情感纽带,是秦千起对“爷”思念的见证:“红旗”(旗)代表了“爷”和同志们的共同理想,是革命者信仰的象征。从幼年的懵懂到坚定守护革命信仰,再到接过先辈旗帜,投身抗美援朝建立功勋,“油布包”与“红旗”的转换过程,也是秦千起的成长过程。(6分)
10.D 11.C 12.A 13.A
14.(1)秦王最终采用了李斯的策略,秘密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黄金珠玉去游说各国的诸侯。(4分)
(2)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残暴手段,不考虑会有什么灾祸;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会有什么灾殃。(4分)
15.李斯自认为有功,他说自己“有罪七”,是正话反说,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醒悟从而赦免他。(3分)
16.形象性: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一个人的手难以遮住天下人的耳目”来体现“一个人做事欺瞒不了天下人”的观点,不仅锋利机警而且妙趣横生。深刻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加强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又企图遮掩其罪行。(6分)
17.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18.B 19.D
20.“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三个陈述对象构成排比。三个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的词组排列在一起,节奏感强,达到了加强语势的效果。运用排比列举,很好地表现出中国园林中的“窗”(漏窗)带给游览者丰富而奇妙的艺术享受。(每点2分,答满3点得5分)
21.(1)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
(2)最环保的
(3)一条巨龙蜿蜒于巍峨的山脊之上(6分)
22.(1)“雪如意”不仅体现体育动感之美,而且凸显了中国元素。
(2)“冰丝带”制冰技术不仅是环保的,而且是很先进的。
(3)“雪游龙”防疫不仅是分区管理,而且是分层管理。(3分)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