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2届高三一模检验卷 语文(B)
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记得设为星标!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月刊”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新高考)2022届高三一模检验卷
语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河南春晚“霸屏”,真正是火了一把。不仅科技“炫”,文化也“靓”。其中,《唐宫夜宴》节目运用5G+AR的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把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以诙谐幽默又不失庄重的方式,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以东方气韵打动人心、传颂四海。
在传统节日里,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再次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涵养文艺和传承传统文化。
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比如《国家宝藏》这档电视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曾经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千里江山图》,即便排队5个小时,也才能匆匆看上5分钟。而《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活”了,“近”了,亲切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历史是厚重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美丽的珍贝;文化既有形又无形,衣食住行,无不沉淀着传统的基因。以文艺创新来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让“文化老树”长出新枝,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
(摘编自李群《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言,在创立无产阶级新文艺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现实语境,无产阶级政党也会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左翼文艺运动,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文艺运动一方面受到五四文艺精神的直接影响,包含了五四文艺科学、民主、启蒙的主旨;另一方面也试图以“革命文学”的口号为引导,超越五四文艺传统。在此一时期,文艺的阶级性、大众化及其宣传功能,是左翼文艺家们关注的重点。无产阶级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基本上还没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视野。到了19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阵线内部就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展开了一场十分热烈的讨论。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强调利用与改造旧的民族文艺形式,以超越过于西化的五四文艺的声音,最终占据了上风。
在关于民族文艺形式的讨论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明确指出,民族文艺形式的问题,就是“中国民族旧文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问题”。这显然是一种与五四时期差异很大的文艺观念。在这里,新文艺与旧文艺之间不再是断裂的、相互取代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改造、转化的关系。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意在保证民族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并使文艺的受众以文艺作品为中介获得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然而,与当时许多参与民族文艺形式讨论的左翼理论家相比,毛泽东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不仅仅把提倡民族文艺形式当成是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民众抗战而采取的临时性文化策略,而是一开始就把它上升到了在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化”这一高度上进行思考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带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的文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要利用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并对旧形式加以改造,加进新的内容,使之“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之后,毛泽东又提出以“人民性”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分析,以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性地加以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之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他在论述文艺问题时所使用的“中国精神”这一概念,以及对当代文艺创作提出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要求,与毛泽东关于文艺要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思想之间,更是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泓峻《文艺创新要结合时代精神融会传统资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宫夜宴》富有东方气韵,表演方式既诙谐幽默又庄重,讲述了唐朝少女在博物馆的奇妙夜之旅。
B.《唐宫夜宴》“霸屏”多日,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引人深思:如何进行文艺创新来传承传统文化。
C.不同的文艺理论家,不同的政党,对文艺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都不相同。
D.左翼文艺工作者早期重点关注文艺的阶级性、大众化和宣传功能,对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考虑甚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才不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在遗忘中生出僵化。
B.当代文学作品中如果能够有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辉煌篇章,就能够大大地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
C.左翼文艺运动受到“科学、民主、启蒙”文艺精神的影响,割裂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着很明显的西化倾向。
D.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新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体现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固有立场的继承。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观点的材料是(3分)( )
A.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
B.国学大师钱穆在谈到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之学时说:“最理想的是懂得前人的,却并不能要他定要再进一步,超过前人。”
C.画家齐白石一生五易画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他告诫弟子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D.《中国诗词大会》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层次结构。(4分)
5.根据原材料,你认为如何进行“文艺创新”?(6分)
【答案】
1.C
2.D
3.B
4.第一层(1段),总说,不同的文艺理论家,不同的政党,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第二层分说,(2—5段)按时间顺序阐述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提升过程。
5.⑴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⑶结合当下实际,服务当代,面向未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对文艺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都不相同”错。原文是“在创立无产阶级新文艺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现实语境,无产阶级政党也会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可见原文中只是“对待传统文化”不同,不含“文艺创新”。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有……才……”条件把握错误。原文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可见选项在二句中间加了条件;B.“如果能够……就能够……”条件与结果倒置。原文是“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可见应是先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才可能出现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辉煌篇章;C.“割裂了传统的民族文化”错,原文是“无产阶级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基本上还没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视野”,注意是“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视野,也就谈不上“割裂了”;另外“有着很明显的西化倾向”错,原文“过于西化的五四文艺”,可见是五四文艺有“西化倾向”。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观点是“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B项钱穆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要求创新超越,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这是个总领段,主要总说“对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言,在创立无产阶级新文艺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现实语境,无产阶级政党也会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文艺理论家,不同的政党,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第二部分是二至五段,二段按照时间顺序先介绍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还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无产阶级文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基本上还没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视野”;再介绍1930年代中期以后左翼文艺阵线通过讨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强调利用与改造旧的民族文艺形式,以超越过于西化的五四文艺的声音,最终占据了上风”;第三段是重点介绍在关于民族文艺形式的讨论中认识到了“新文艺与旧文艺之间不再是断裂的、相互取代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改造、转化的关系”;第四段介绍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他并不仅仅把提倡民族文艺形式当成是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民众抗战而采取的临时性文化策略,而是一开始就把它上升到了在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化’这一高度上进行思考的”;最后一段是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他“使用‘中国精神’这一概念”,提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要求”。可见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阐述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提升过程。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文艺创新首先要根植于传统文艺的土壤,材料一说“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可见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其次要对传统文化加以辩证利用,材料一中说“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可见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后,文艺创新离不开现实,材料一中说“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可见文艺创新结合当下实际,服务当代,面向未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守岁
梁子里
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至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
下午时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砌条腌好,挂在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阳光的墙角边上,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
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浆,把石磨推杆高高的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了墙角边上的水缸底里,在清澈的缸底叠起层层的光影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缸水时,缸底下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梦境般的一泓清水。
忙过之后,母亲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的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掺入小许的腐乳,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砌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放入了一旁的竹篓里堆放着。
熬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功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
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会把一年里的福气清洗掉。这时母亲便拿出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炮竹声,孩子们便悄然地躲回了屋子里,村子上突然地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氛围里。
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泔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
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
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了。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煻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
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爷爷讨着喜钱了。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
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
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的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起了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
夜里,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着爷爷讨着喜钱。爷爷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向着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在梦里被炮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地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
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
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野。
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田埂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发。这时,一阵轻风吹过,耕牛习惯性的甩了甩脖子,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田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在了远方里,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
中午,鞭炮紧密的噼啪响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
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把酒洒下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
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埙。
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
(2021.2.18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
B.吃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C.我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
D.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B.初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
C.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
8.加线句子写耕牛撒欢场景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9.结尾句“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义?(6分)
【答案】
6.C
7.B
8.⑴衬托人物心情愉快。⑵充满生活气息,表明我对家乡田野的喜爱。
9.⑴虚实结合,眼前场景与以前场景重合。⑵当年自己正好青春年少,美好的生活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⑶现在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纯属巧合”错。长辈给喜钱时轻敲头顶是当地习俗,我应该以前经历过,故出现在梦中,也应验了。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错,“对比”错。原文是“第二天一大早在梦里被炮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我”埋怨父亲是因为父亲没有及时喊我起床,哥哥们将残炮捡光。也没有将父亲和爷爷进行对比。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画线句是描写耕牛在经历过漫长的冬天后被牵到田野里的表现。“嗅喘起来”“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撒起了欢来”,通过描写耕牛的表现,体现出动物们在春天到来后的喜悦,也侧面衬托了人们的愉快心情;对耕牛的描写富有乡村气息,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这个情景,记忆里的场景还如此生动,表现了“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关于田野的这些描写,“阳光”“原野”“远方”,字里行间蕴含这对对家乡田野的喜爱。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句是跳出回忆的抒情。“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中“相逢”是指眼前过春节的种种场景,如母亲拜春社等与以前记忆中的场景重合,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正好的年纪”是指当年自己正青春年少;“出去时沐着春阳”是当年记忆中美好的场景,“春阳”象征一切美好的感受,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喜悦的心情;“归来时仍是少年”,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如今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人也。母殷氏,高明有行。家贫窭,伯年数岁,至大寒,母方为作襦,令伯捉熨斗,而谓之曰:“且著襦,寻当作复裈。”伯曰:“不复须。”母问其故,对曰:“火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母甚异之。及长,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艺。舅殷浩称之曰:“康伯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颍川庾和名重一时,少所推服,常称伯及王坦之曰:“思理伦和,我敬韩康伯;志力强正,吾愧王文度。自此以还,吾皆百之矣。”举秀才,征佐著作郎,并不就。简文帝居藩,引为谈客,自司徒左西属转抚军掾、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入为侍中。陈郡周勰为谢安主簿,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伯领中正,不通勰,议曰:“拜下之敬,犹违众从礼。情理之极,不宜以多比为通。”时人惮焉。识者谓伯可谓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者矣,与夫容己顺众者,岂得同时而共称哉!王坦之又尝著《公谦论》,袁宏作论以难之。伯览而美其辞旨以为是非既辩谁与正之遂作辩谦以折中曰夫谦之为义存乎降己者也以高从卑以贤同鄙故谦名生焉孤寡不谷,人之所恶,而侯王以自称,降其贵者也。执御执射,众之所贱,而君子以自目,降其贤者也。与夫山在地中之象,其致岂殊哉!舍此二者,而更求其义,虽南辕求冥,终莫近也。王生之谈,以至理无谦,近得之矣。转丹阳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既疾病,占候者云:“不宜此官。”朝廷改授太常,未拜,卒,时年四十九,即赠太常。
(节选自《晋书·韩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伯览而美/其辞旨以为是非既辩/谁与正之/遂作辩谦/以折中曰/夫谦之为义/存乎降己者也/以高从卑/以贤同鄙/故谦名生焉/
B.伯览而美其辞旨/以为是非既辩/谁与正之/遂作辩谦/以折中曰/夫谦之为义存乎/降己者也/以高从卑/以贤同鄙/故谦名生焉/
C.伯览而美其辞旨/以为是非既辩/谁与正之/遂作辩谦/以折中曰/夫谦之为义/存乎降己者也/以高从卑/以贤同鄙/故谦名生焉/
D.伯览而美/其辞旨以为是非既辩/谁与正之/遂作辩谦/以折中曰/夫谦之为义存乎/降己者也/以高从卑/以贤同鄙/故谦名生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表示天气寒冷到了极致的节气。
B.秀才原指优异之才,也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指考入府、县学的人。
C.藩是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文中“居藩”指简文帝司马昱在藩期间。
D.孤、寡、不谷都是古代君主自谦之称,“不谷”最初是周文王的自称,后为泛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伯家境贫寒,聪明懂事。因为家贫,母亲只能先做短袄;他说穿了短袄后下身也会暖和,没有必要再做夹裤,他的话让母亲惊异。
B.韩伯颇有天资,受人赞美。舅舅殷浩称赞他是超群的人才;庾和认为他的思辩能力、道理公允都超过自己,是他唯一推崇的人。
C.韩伯为人正直,有所坚守。他不与周勰交往,有识之人称他是澄清世人所不能澄清的,裁定世人所不能裁定的,远超依顺众人的人。
D.韩伯处事公正,大有见地。王坦之曾作《公谦论》,袁宏写文章与之辩驳,他写《辩谦》进行评判:王坦之的议论,差不多是对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陈郡周勰为谢安主簿,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
(2)执御执射,众之所贱,而君子以自目,降其贤者也。
14.文章是如何塑造韩伯的人物形象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陈郡人周勰是谢安的主簿,守丧废弃礼仪,崇尚庄子和老子,忽略礼教。(2)执御执射,是众人所轻视的,可是君子用来自称,为的是降低贤明之名。
14.①正面描写,通过语言描写塑造韩伯善于思辩、为人公正的形象。②侧面描写,通过殷浩和庾和的评价突出韩伯的品质与能力;在不与周勰交往一事上,借助有识之士的评价给予高度肯定。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韩伯读后觉得辞意很好,认为是非已经辩明,谁来给他们判断曲直呢,于是作《辩谦》来折中说:谦虛作为义理,存在于克制自己的人中。以高贵的顺从卑贱的,以贤明的同意鄙陋的,所以谦虚之名产生。“览”“美”都是动词,“其辞旨”应为“美”的宾语,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乎”是“于”的意思,与后面的“降已者”构成介词结构,“存乎降已者也”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考如府、县学的人”错,明清时期的府、县学的生员叫“秀才”,根据文中“举秀才,征佐著作郎,并不就”可知,此处应是推举为优异之才。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他唯一推崇的人”错,原文是“常称伯及工坦之曰:‘思理伦和,我敬韩康伯;志力强正,吾愧王文度。自此以还,吾皆百之矣。’”没有体现出“是他唯一推崇的人”。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为,是;废,废弃;名教,礼教。(2)题得分点有:御,驾车;贱,轻视;降,降低。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综合本文内容可知正面描写主要使用了语言描写,如“火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拜下之敬,犹违众从礼。情理之极,不宜以多比为通”,通过语言描写塑造韩伯善于思辩、为人公正的形象。侧面描写主要是利用他人的评价。本文有“舅殷浩称之曰:‘康伯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颍川庾和名重一时,少所推服,常称伯及王坦之曰:‘思理伦和,我敬韩康伯;志力强正,吾愧王文度。自此以还,吾皆百之矣。’”,通过殷浩和庾和的评价突出韩伯的品质与能力;“陈郡周勰为谢安主簿,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伯领中正,不通勰……识者谓伯可谓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者矣,与夫容己顺众者,岂得同时而共称哉”,在不与周勰交往一事上,借助有识之士的评价给予高度肯定。
【参考译文】
韩伯,字康伯,是颍川长社人。母亲殷氏,聪明智慧有德行。家境贫穷,韩伯几岁大时,到了大寒时节,母亲正在给他做短袄,让韩伯拿着熨斗,并对他说:“先穿上短袄,以后再做夹裤。”韩伯说:“不用做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当中,熨斗柄就是热的,现在已经穿了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母亲觉得他不一般。等到长大后,他清静平和善于思辩,用心于文艺。舅舅殷浩称赞他说:“康伯能自定位置,显然是个超群的人才。”颖川人庾和名重当时,很少有他推重佩服的人,他经常称美韩伯和王坦之说:“论思辩能力道理公允,我敬重韩康伯;论志向才力的强正,我不如王文度。除此之外,我比别人胜过百倍。”后被推举为秀才,征召任佐著作郎,都不就任。晋简文帝在藩镇时,招引为谈客,从司徒左西属转任抚军掾、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入朝任侍中。陈郡人周勰是谢安的主簿,守丧废弃礼仪,崇尚庄子和老子,忽略礼教。韩伯为人公正,不与周勰交往,评议说:“拜下之礼,还要违众而依从礼仪。情理的极点,不应该以多比为通。”当时的人都害怕。有识之人认为韩伯可谓是澄清世人所不能澄清的,裁定世人所不能裁定的,与那些粉饰自己依顺众人的人,怎么能同日而语!王坦之曾作《公谦论》,袁宏写文章与他辩驳。韩伯读后觉得辞意很好,认为是非已经辩明,谁来给他们判断曲直呢,于是作《辩谦》来折中说:谦虛作为义理,存在于克制自己的人中。以高贵的顺从卑贱的,以贤明的同意鄙陋的,所以谦虚之名产生。孤、寡、不谷,这是人们不喜欢的,可是王侯却用来自称,为的是自谦而不以高贵自居。执御执射,是众人所轻视的,可是君子用来自称,为的是降低贤明之名。与那山在地上之象,所达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舍掉这二者,要再求其中的义理,就是驾车向南走去寻找黑暗,最终不能得到。王坦之的议论,认为最好的道理是没有谦虚的,差不多是对的。后韩伯改任丹阳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病重后,占卜的人说:“不宜任此官。”朝廷改任韩伯为太常,还没上任便已去世,时年四十九岁。朝廷追赠为太常。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韩将军被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作者对他的羡慕与激刷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的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的迟缓。
16.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5.D
16.①“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韩将军“勇”的特点,勇敢坚毅,胆识过人。②“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韩将军“智”的特点,心思缜密,谋略出众。③“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韩将军“信”的特点,深受信任,忠心报国。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D.“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旌旗上垄迟”中“旌旗”代指军队,这是“借代”手法。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借用李广的典故刻画韩将军的形象。李广为了迷惑敌人,亲自率领少量骑兵出行,却在暗处设伏,将敌人引入包围圈,打赢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作者在这里意在赞扬韩将军有李广一样的勇气和胆识,更有李广一样的智谋。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勇”和“智”。“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表明皇上十分倚重韩将军,将整个军队以及国家安危都托付于他,可见皇帝对韩将军的信任。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论证用心浮躁的危害。
(2)《观沧海》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岛屿高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和诋毁,处之泰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1)蟹六跪而二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3)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鳌、鳝、澹澹、竦峙、辩。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现,( )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嗡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
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猾机灵的蚂蚱,无论我怎么费劲儿,空空两手仍然两手空空。我只能站起身子,徒劳地看一整片蚂蚱的绿云环绕在我身边。嗡嗡嗡,嘤嘤嘤,时间是在冲刺呢,还是在慢跑?( )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大概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自始至终,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热闹。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B.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C.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D.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展翅和跌落的声音连成了一片。”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18.C
19.D
20.强调重点不同。改句将不同动词简单罗列,消减了各种声音的特殊性;原句把蚂蚱同的声音单独成句,强调了蚂蚱声音各具特色。语意感受不同。改句只是说"声音连成一片",显得呆板;原句用拟声词"噼噼啪啪",使得蚂蚌的声音具体可感。句式不同。改句句式比较普通;原句多用短句,与前文句式一致,节奏分明,增强了句势,富有音韵美。(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是蚂蚱”应放在后面,才能紧承后句“扁头的尖头的……”,排除AB。第二处,此处强调的是荒田的冷寂,要由“人”至“鸟”,才符合递进的逻辑层次,排除BD。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横线句把蚂蚱比喻成“绿云”,采用比喻手法。A.“万重山”是夸张。B.说羌笛声有怨恨之情,是拟人。C.是借代,用“朱门”代指显贵之家,豪门望族。D.“献愁供恨”是拟人,“玉簪螺髻”比喻。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中写“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强调的是声音;而改句中则删除了多的“声音”,只留下“蹦跳、展翅和跌落的声音”,强调的是动作。原句用拟声词“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嗡嗡嘤嘤”,显得形象生动可感;而改句则没有拟声词,无法感受到声音的具体情况。原句“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嗡嗡嘤嘤”,采用短句,显得节奏明快,富有音韵美;而改句则把它缩减为短语放入句中作修饰语,成为普通的陈述句,没有该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这不,静电又出现了。开车门的瞬间,脱毛衣的瞬间,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静电的存在。不仅被电还到处放电……虽然静电十分常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小看了它,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
那么,冬季来临,______?一般来说,我们应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针对常见的毛衣、针织衫等衣物,清洗时可提前用柔顺剂浸泡一遍,或将柔顺剂用水稀释,喷洒于衣物上,______,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______,可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或将纯棉衣物夹放在编织衣物之间,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
21.在上面第二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静电特点。(4分)
【答案】
21.①如何避免衣物产生静电呢;②可以使衣物变得柔软顺滑;③在保管衣物的时候。
22.①冬季多发;②十分常见;③给生活带来不便;④摩擦产生;⑤可以预防。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以及后文“我们应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推断出此处填写意思为“如何避免衣物产生静电”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可提前用柔顺剂浸泡一遍,或将柔顺剂用水稀释,喷洒于衣物上”推断出此处填写“可以使衣物变得柔软顺滑”。第三处,根据后文“可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或将纯棉衣物夹放在編织衣物之间,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推断出此处填写“在保管衣物的时候”。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这不,静电又出现了”“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冬季来临……”可概括出“静电冬季多发”;根据“开车门的瞬间,脱毛衣的瞬间,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静电的存在。不仅被电还到处放电……”“虽然静电十分常见”可概括出“静电十分常见”;根据“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可概括出“静电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根据“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句中的“摩擦”可推知静电是“摩擦产生”的;根据“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可以使衣物变得柔软顺滑,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可知,“静电是可以预防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祖国广阔的天空下,功勋人物追梦不止。“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人大代表申纪兰、“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战斗英雄李延年、基层干部张富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青蒿素之母”屠呦呦——大国重器的研制专家、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改革先锋、为人类战胜饥饿和疾病而不舍昼夜的科学家……不懈的奋斗,让他们梦想成真;使命的牵引,使他们个人与国家紧紧相连。正因为此,他们能在新中国旌旗簇簇的岁月留下厚重一笔,他们建立的功勋永不会被时间冲淡、被人民淡忘。
作为青年学子的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悟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你所处的时代,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光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功勋人物,放飞青春梦想”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23.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先用一句话概括了主要内容,“在祖国广阔的天空下,功勋人物追梦不止”。然后列举了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这些人用不懈的奋斗成就梦想,牢记使命,与国家紧紧相连。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们。材料集中列举的这些人物,都是功勋卓著的人物,都是人们学习的楷模,他们身上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可以作为写作的切入点。从任务上来看,针对的是青年学子,因此应该着眼于“青春”;然后就是确定了写作的主题“致敬功勋人物,放飞青春梦想”;文体要求是发言稿。功勋人物为什么能成就伟大的功勋,关键就是他们胸怀宽广,心中有世界、祖国和人民;他们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和努力,最终有所成就,这也是为什么要致敬功勋人物的原因。但仅写“致敬功勋人物”也不行,还要从青年学子的角度写“放飞青春梦想”,也就是说,要从这些功勋人物身上学习他们的精神,让我们青年学子的青春更有意义和价值。写作的最佳角度就是二者结合,如果只写发展个人爱好或者是努力成就自我等,都是偏题的角度。立意:1.用奋斗打造亮丽人生。2.放飞梦想,拼搏进取。3.追求让青春华丽绽放。4.致敬功勋人物,让梦飞翔。5.追梦青春,尽显芳华。6.胸怀世界,放飞自我。
文章来源: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月刊(yuwenxuexiao)编辑,转载注明来源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有稿酬。
投稿:3433408418@qq.com,注明原创,商务合作 QQ3433408418
长按识别关注语文月刊(yuwenxuexiao)公众号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华附小学试题作文(shitizuowen)
高中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