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2020级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1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1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6.1-7.7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汇编2020.5.1-5.31  3.试题汇编2020.4.1-4.30  4.试题汇编2020.3.1-3.31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高2020级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

1、本试卷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有试题答案均必须用黑色中性笔书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最为喧嚣之际,全国妇联公开宣布,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纳入全国人大今年首批立法立项论证试点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已经完成, 这看起来像是对李阳事件最为直接的回应。
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把“家庭暴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开始,针对家暴是否应该专门立法,一直是一个社会各方既关注又纠结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这个数字和2000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占妇联信访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很难从这个数字去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这既可能因为家暴现象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可能因为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更多人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到底有多少“沉默的羔羊”,这可能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调查都证明了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最低为36%,最高达62%。这表明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女性之外,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则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用这样的词句形容家庭暴力中的女性遭遇:“以沉默隐忍暴力,以分手离开暴力,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前面两句是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家暴事件,后面两句话则是在为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做出注脚。
那种认为农村男人更喜欢打老婆的观念是一种误区,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暴露出来的家庭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而且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北京市就有一起轰动的女编辑杀夫案,夫妻双方都是高学历人群,丈夫更是知名企业高管,年薪过百万。在供词中她提到,丈夫威胁她将会“把你的乳房割下来!”
在家暴案例中,名牌大学毕业生、高校老师、媒体高层、各种公司白领都频频出现,因此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需反复强调的是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如果一定要分类总结,那么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的家庭相对容易发生,家暴和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但也承认,城市里的家暴事件更为危险,因为它往往更为隐蔽。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没有多少邻里交往,个人隐私意识又比较强烈,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些社会地位的女性,大部分都会顾忌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而有家暴倾向的男性,也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难让人疑心背后的阴暗面。
(摘编自李静睿《家暴事件与〈反家庭暴力法〉》)

  1. 1.下列对于“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但很难据此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
  3. B.虽然无法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但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
  4. C.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超过 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5. D.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比例的36%62%
  6.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7. A.之所以无法判断中国实际家暴数量,是因为家暴现象之势愈演愈烈和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尤其是后者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8. B.根据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中国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来看,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目前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9. C.北京市一起女编辑杀夫案中的妻子正是“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这是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的表现。
  10. D.由于城市里的邻里交往少,个人隐私意识较强,顾忌社会地位等,有些女性不愿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使得家暴事件更为隐蔽。
  11.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 A.《反家庭暴力法》纳入法定程序,看似是对李阳家暴事件的回应,其实不然,针对家暴是否专门立法,早就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
  13. B.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的观点,将三高人群排除在家暴行列之外,这与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的观点相背离。
  14. C.家庭暴力,既发生在农村男人身上,也出现在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当中,尤其后者采取的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
  15. D.家庭暴力的发生并非只是与学历收入职业有关,也与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等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
201532日凌晨,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6 岁。青年评书演员清平客在拱文回忆自己与师爷袁阔成交往的难忘故事时写道:“那是 2004年的一个冬日,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阔成先生。别看从小就喜欢评书,崇拜袁先生, 真见了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愣愣地站在那儿,嘴也跟不上了,一时手足无措。袁先生笑容可掬地询问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此时坐在我面前的俨然就是一个邻家的老爷爷。”
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他的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是评书界响当当的“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后拜评书大师金杰力为师,并得到著名评书演员陈士和的指点。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袁阔成所说评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的《三国演义》如黄钟大吕,那种大历史、大战场、大人物的气势,令人折服。1980年,中央电台准备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评书,听了袁阔成在营口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三气周瑜》两个段子之后,便决定与营口电台合作,请袁阔成承担这部书的播讲任务。袁阔成欣然接受了任务。整部《三国演义》的录制过程极为艰苦,身体原本就不太好的袁阔成几乎是一边吃药一边录音。在录制期间,袁阔成拒绝了所有的演出邀请,一磨就是六年。这部三十多年前录制的评书,至今依然倍受欢迎,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在评书传统中,桌子、醒木、折扇、手帕这几样道具有着各自的作用:醒未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声音也能烘托气氛:扇子经常被用来模拟武器和毛笔:手帕折叠起来

就能表示书信,也可用来表演拭泪或擦汗。更重要的是桌子。有了桌子,演员讲话就松弛,也不用学习步态、站姿和动作。1957年,袁阔成带着作品到福建边防哨所慰问, 为战士演出。看到战士还要专门为他扛桌子,到处找醒木、折扇和手帕,他觉得完全不需要这些道具,也能说一出精彩的评书.这成为他思考评书革新的一个契机。他是第一个穿西装说评书的,是第一个撤掉了桌子的艺术家。他还从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艺术形式中汲取精华,将原本生存于小舞台的传统评书艺术带到了大舞台上。不仅如此,袁阔成子女袁田说,父亲是一个思想很超前的人,当时中国刚刚解放,他觉得评书有必要为社会做出一些新的贡献,而这个是家族传统评书的一种延续,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说新书。
袁阔成一直是一位开明的老师,他虽然没有收过徒弟,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过去要想学评书需要拜师,行“摆支”的礼仪,然后到师父家要端茶倒水做饭三年,师父教活儿的时候还有可能故意不教关键的地方。袁先生曾说:“都新社会了,还弄那套磕头上香的干嘛呢?我就很羡慕那些大学教授,没人叫他们师父吧?都是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先生’。”于是大家都叫袁阔成一声“袁先生”。
(选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1.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 A.文章开头一段,清平客讲述了与袁阔成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塑造出袁阔成先生平易近人的形象。
  3. B.正是因为袁阔成先生播讲的评书庄严正大、气势不凡,中央电视台才决定将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录制成评书。
  4. C.评书《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年袁阔成先生和电视台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5. D.桌子在评书表演中有着重要作用,袁阔成说评书时撤掉了桌子就意味着他要在步态、站姿、动作上下更大的功夫。
  6. 5.袁阔成先生对评书艺术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7. 6.袁阔成先生在评书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张謇是一方风水
卞毓方
①阳光从头顶白花花、明晃晃地喷洒下来,仿佛蓝天无穷无尽的诉说。它沐浴着、抚慰着大地全部敏感的神经。有一刹那,它刺痛了我的瞳孔。因为你不得不仰起头,眯了眼,打量矗立于大道中央的这位状元——张謇的铜塑。紫褐色的身姿挺拔在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座上,那起点就攒足了气势。太阳的光芒聚焦在他的圆颅、方肩,飞弹出一派银色的光辉。张謇一手拄着文明棍,一手插在大氅的口袋,气定神闲,蔼然远视—— 如果乡人不说,我会当他是孙中山,反正他们生活的背景相近,衣着神态也八九差不离。
②我在张謇的铜塑前沉思,想要离开却挪不了步——你无法从他的目光中逃遁。他唤醒了我关于“根”的一连串记忆,以及帮我重新扫描知识阶层在新一轮世纪之交的多元光谱。
③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大魁天下不久,就遇上了“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的甲午血战,他的脑袋,应该是既空虚又清醒。
④苦读了三十多个寒暑,足下终于踏了青云,这一天实在来之不易。就好像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精疲力竭地爬上华山巅峰,回望来路,禁不住眼花欲坠。全国有多少怀笔如刀的士子啊,而状元只有一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士成功也是万骨朽啊!
⑤但张謇本人却不这么想。皇帝亲赐的翰林院修撰,拢共才对付了三个来月,拍拍身子就想走人。说什么“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说什么“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想当官你还拼命考它干吗?莫不是验证了一种既得心理:

世人面对欲望中的高峰,未攀之前,常常是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及至登高凌绝,待最初的惊喜消退,便会觉得实际的乐趣也不过尔尔?
⑥都不是。这是一个躁动于主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时代精英,我相信他一定是听到了历史车轮越来越快的铿锵撞击声。那钢与铁的交奏,总叫他坐卧不安。有朝一日,人类如果发明一种“望时镜”,那么,我们就会看张翰林如何皱眉蹙额,绕着狭小的天井徘徊,一会儿走到一株老态龙钟、筋骨毕露的国槐前,拿拳狠命擂它的干,用双手使劲撼它的根,一会儿又仰起脸,透过枯黄稀疏的叶片,怅望灰蒙蒙、虚幻幻的天……
⑦张謇很快就溜回了南通老家。冲出京城浮华虚誉的包围,立刻就感到外面的世界广阔而精彩。在他的老家,他建成了包括农、工、商、运输、银行,兼 及教育的宏 大体系。创立大生纱厂,组建垦牧公司,兴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堂,归总一句话,就是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张謇坦言:以上作为“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不敢指望它立竿见影,疗救古国千年沉疴,但求“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之遥”。
⑧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张謇拿他的思想在通州乃至苏北大地搅出了一派新局面,在历代文曲星的方阵间另树起一面旗帜。他让从唐太宗起就精心策划的、让天下读书人尽入彀中的“金钟罩”,有了明显的豁口。他让一个僵化了的状元躯壳,有了异质的活泼的生命。
⑨吾生也晚,张謇等不及我眼底的流云,我也抓不着他飘然远去的衣袂。然而,毕竟有缘。把张謇引入我的视野的,是我那位乡村知识分子的祖父。祖父来到我的故乡, 是因张謇的召唤而来的。他从没见过这位张状元,但见到了状元的实绩。大批世居长江北岸的海门人,被集体招募到这片百年荒滩,大规模地种植棉花。生命的热流就在这片处女地上激起了缤纷的浪花。射阳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屡屡亮相在国内各大报刊的新闻版面,不光是因为她拥有天然妙绝的丹顶鹤饲养基地,也不光是因为射阳河上新开张的龙舟闹猛,而且是由于她的棉花产量多次雄踞全国榜首——这也是一种状元, 并且不折不扣是张謇张状元的遗泽。张謇没能看到这一天,但他预料到了。他曾满怀希冀地自期:“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他的精神,注定是要在我家乡生根发芽、巍巍壮观的了。
⑩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它的辉煌不是显露在创始者的生前,而是隐藏在他的 身后。他只能依稀把握到它的开端并且竭尽全力地做。张謇,你这从翰林院出逃的叛逆!站在长江口观沧海,是胆怯,还是激动?也许两者都有,但激动,欢呼, 却为永恒。
(选自卞毓方散文集《千山独行》,有删改)
 
  1.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 A.文章以“张謇是一方风水”为题,表现了张謇在家乡的深远影响和对家乡后人的激励,表达了作者对张謇的敬佩、赞美之情。
  3. B.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语言优雅,议论精到,文中多处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4. C.作者面对张謇铜像“无法从他的目光中逃遁”,是因为那目光唤醒了他关于“根”的记忆,并促使他在世纪之交对“知识阶层”重新扫描。
  5. D.“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在人生中竭尽全力地创造,才能延长人的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6. 8.文章第⑥段对张謇的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 9.作者说“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归纳张謇的“有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 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 10.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
/不亦急耶/
  1.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2.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3.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
/不亦急耶/
  1. 11.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1.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
“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1.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同僚官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3.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4.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5.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漏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6.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5分)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5分)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9-10 题。(9分)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③。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 年)。②三城戍:岷
山三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 14. 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 A.诗分古体和近体,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前三联皆对仗工整,不同于常见的中间两联对仗,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3. B.首联扣题中“望”字,视角由近及远:从终年积雪的岷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
  4. C.颔联的“海内风尘”指条件艰苦,切合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相关的“万里桥”。
  5. D.尾联最后点出深沉的忧虑: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6. 15.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2)《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  “                     ,                       ”。
(3)“易水诀别”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中描绘景色来渲染悲情的句子是“                         ”。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5)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7)子曰:“知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
(8)子曰:“岁寒,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19.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
  1. 20.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
态,①______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
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______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
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旅游观光,或推杯换盏,或烟花爆竹,到处是人头攒动,到处是欢歌笑语。每当烟花散尽时,我们总会静静地想起一些人、一些事。请以“烟花散尽时,我想起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真切感人;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3)不少于800字。

 
 
 
 
 
 
 
答案
•       1A[表述的是“很难据此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而非家暴现象的普遍存在。]
•       2B[“离婚率居高不下”错,原文为“离婚率上升”。]
•       3B[逻辑混乱,且与原文表述矛盾。]
•       4(3)B
•       5.(6分)  ①自幼学艺,有家学渊源及名师指点,艺术功底扎实;②勤奋刻苦,在艺术上精益  求精;③思想超前,大胆创新,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         6.(5分)①孜孜以求,留下评书精品:②大胆革新,发展评书艺术:③不拘形式,培养评书 人才。(答出一点给1分,二点3分,三点5分)
•       7. D 解析:D项,不是“延长人的生命”,而是意在强调人应留下真正造福人类的长效事业。(4分)
•       8. 答案示例:作者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或以虚写实),刻画出一位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下文写张謇抛弃状元浮誉,回家乡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人生选择,作出合理的铺垫,使其形象更为可感可信。(4分)
•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应先找出相关的鉴赏术语,再谈其在文章表达方面的效果,指出其在刻画人物、表现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牢记一条,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回答这类题目,最后都应指向思想内容方面。
•       9. 归纳起来,张謇的“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突破传统思维(不把考取功名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②谋求别样人生(渴望实业救国、教育救国);③追求永恒价值(追求长效事业,实现生命永恒)。(6分)
•       10.解析:正确标点为: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       答案:D
•       11.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       答案:D
•       12. 解析:“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武则天的布政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       答案:C
•       13. 答案:(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得分点:“花”“虽”“过”各1分,句意2)
•       (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得分点:“忝”“理”“罪”各1分,句意2)
•       14. D     A选项“七言古体诗”错误,本诗为七律,属于近体诗。B选项,“视角由近及远”错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近景。C.颔联的海内风尘指四海之内战火.
•       151)对时局的感伤: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
•       2)对亲人的思念:战乱之中,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
•       3)对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怀: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6分,每点2分)
•       16.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       ⑵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⑶风萧萧兮易水寒
•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7. D 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或特色。(A 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
•       抖,形容非常害怕,此处不合语境。B 反戈一击: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
•       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句中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C 广开言路:
•       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是上级对下级而言,此处不合语境。)
•       18. BA 不合逻辑:自然条件包含地理环境,不能并列;缺宾语: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后面缺少宾语,可补充“的特点”。C 主宾搭配不当,“失眠”是“感觉”搭配错误;D 句式杂糅,改为“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或“这样的活动在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       19B(①韩愈。“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这是表扬韩愈文章好,掷地有声。
•       空八代源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       司马迁。③屈原。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三户”指楚,《史记·项羽
•       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④李清照。这
•       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
•       20.(共6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       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              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              它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       21.60分)
•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试题与作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